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化疗期肺癌患者自我感受负担与疾病感知、心理弹性、疾病不确定感的关系。方法:选取病理诊断为肺癌的113例住院期化疗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疾病感知问卷简化版(BIPQ)、心理弹性量表简化版(CD-RISC10)、疾病不确定感成人量表(MUIS-A)及癌症患者自我感受负担量表(SPBCP)分别测查患者疾病感知、心理弹性、疾病不确定感及自我感受负担水平。结果: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经济/家庭负担、心理/情感负担、照护负担、治疗负担及总体负担与疾病感知正向关联(β=0.09~0.45),与心理弹性负向关联(β=-0.13~-1.09);经济/家庭负担与疾病不确定感复杂性(β=0.17)、心理/情感负担与不明确性(β=0.17)、治疗负担及总体负担与不确定感总分(β=0.06、0.18)正向关联。结论:化疗期肺癌患者疾病不确定感越高,负性感知越多,患者自我感受负担可能越重;心理弹性越好,患者自我感受负担可能越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自尊水平、心理韧性与自我感受负担的关系。方法:随机抽取2018年2月-2019年3月于我院血液透析室接受MHD治疗的患者168例。使用一般情况调查表、自我感受负担量表(SPBS)、自尊量表(SES)、Connor-Davidson心理韧性量表(CD-RISC)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回收后剔除无效者,最终纳入162例患者。结果:162例MHD患者SPBS总分的平均值为(26.51±5.17)分,自我感受负担处于轻度水平,其中经济负担评分为(2.86±1.34)分,身体负担评分为(13.21±3.85)分,情感负担评分为(10.44±3.11)分;SES评分平均值为(25.57±5.10)分;CD-RISC评分平均值为(35.78±9.10);SPBS量表各维度得分及总分与SES评分、CD-RISC评分均呈显著负相关性(r=-0.265,-0.282,-0.294,-0.311,-0.239,-0.246,-0.304,-0.306;P0.05)。结论:MHD患者普遍存在自我感受负担,其程度与患者自尊水平、心理韧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自尊对2型糖尿病患者病耻感影响,以及心理弹性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Rosenberg自尊量表(SES)、心理弹性量表(CD-RISC)、2型糖尿病病耻感评估表(DSAS-2)对195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调查。结果:自尊与病耻感呈负相关(r=-0.447,P0.01)、自尊与心理弹性呈正相关(r=0.251,P0.01)、心理弹性与病耻感呈负相关(r=-0.374,P0.01)。中介效应模型分析表明,2型糖尿病患者自尊和心理弹性对病耻感具有直接效应(β=-0.42,-0.33),自尊通过心理弹性对病耻感的间接效应为-0.08。结论: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自尊通过提高心理弹性进而影响患者病耻感,较高的自尊和心理弹性有利于降低患者的病耻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大学生的外显自尊、内隐自尊及自尊分离与其就业焦虑的关系。方法:选取116名大学生完成内隐自尊测量实验,并施测自尊量表(SES)和就业焦虑问卷(EAQ),获得内隐自尊、外显自尊和就业焦虑水平;另外选取80名大学生完成高内隐自尊启动实验、内隐自尊测量实验,获得高内隐自尊水平,并施测SES和EAQ。结果:内隐自尊及SES、EAQ得分分别为(159.5±81.2)、(2.4±0.7)、(3.2±0.9)。SES得分负向预测EAQ得分(β=-0.13)。高外显自尊时,内隐自尊得分负向预测EAQ得分(β-0.01);低外显自尊时,内隐自尊得分正向预测EAQ得分(β=0.01);高内隐自尊时,SES得分负向预测EAQ得分(β=-0.06)。结论:大学生的外显自尊、内隐自尊与就业焦虑关系密切;自尊分离程度越低就业焦虑水平越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家属同步阶段性认知疗法配合心理干预对乳腺癌患者家庭功能、希望水平、心理一致感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130例行择期改良根治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编号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干预及心理干预,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家属同步阶段性认知疗法干预。比较两组入院与出院时家庭功能[家庭功能评定量表(FAD)]、希望水平[成人特质希望量表(ADHS)]、心理一致感[心理一致感量表(SOC-13)]、心理弹性[中文版心理弹性问卷(CD-RISC)]及生活质量[乳腺癌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FACT-B)]差异。结果:出院时,两组家庭功能指标(FAD评分)均较入院时降低(t=15.497,12.470;P0.05),希望水平(ADHS评分)、心理一致感(SOC-13评分)、心理弹性(CD-RISC评分)、生活质量(FACT-B评分)则较入院时升高(t=-17.184,-12.843,-17.627,-13.696,-15.982,-11.774,-13.285,-14.310;P0.05),且观察组变化幅度均大于对照组(t=-6.337,6.254,3.438,3.592,3.446;P0.05)。结论:家属同步阶段性认知疗法配合心理干预对乳腺癌患者干预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家庭功能,并提升其希望水平,还能提高患者对生活的适应及应对能力,于患者预后有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大学生外显自尊、内隐自尊及自尊分离与攻击性的关系。方法:选取218名大学生完成内隐自尊测量实验,并同时完成自尊量表(SES)和攻击性问卷(AQ),获得内隐自尊水平、外显自尊水平和攻击性水平,对数据进行多重逐步回归分析;另外,选取108名大学生完成高内隐自尊启动实验、内隐自尊测量实验,获得高内隐自尊水平,并完成SES和AQ测试,对数据进行简单线性回归。结果:本样本内隐自尊和SES、AQ得分分别为(164.9±80.5)、(2.5±0.7)、(54.1±15.5)。SES得分负向预测AQ得分(β=-7.36)。高外显自尊时,内隐自尊得分负向预测AQ得分(β=-0.14);低外显自尊时,内隐自尊得分正向预测AQ得分(β=0.07);高内隐自尊时,SES得分负向预测AQ得分(β=-7.97)。结论:自尊和攻击性密切相关;自尊分离程度越高,个体攻击性越强。  相似文献   

7.
目的:在积极框架下探究同性恋者自尊在自我概念清晰度和心理幸福感间的中介作用,以及领悟社会支持在自尊和心理幸福感间的调节作用。方法:通过国内同性恋者网络社群平台,选取自我报告性取向为同性恋者471名,采用自我概念清晰度量表(SCCS)、自尊量表(SES)、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心理幸福感量表(PWBS)测量自我概念清晰度、自尊、领悟社会支持和心理幸福感水平。采用SPSS宏程序PROCESS (版本3.3)进行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检验。结果:SCCS总分和PWBS总分正相关(r=0.65,P<0.001)。SES总分在SCCS总分和PWBS总分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作用占总效应的54.69%;PSSS总分调节了SES总分和PWBS总分的关系(β=0.06,P<0.01)。结论:同性恋者的自尊在自我概念清晰度和心理幸福感的正相关关系中起中介作用;领悟社会支持水平越高,自尊对心理幸福感的正向促进作用越强。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中青年淋巴瘤患者的心理痛苦现状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选取住院中青年淋巴瘤患者145例,采用心理痛苦温度计(DT)、疾病认知问卷简版(BIPQ)和恐惧疾病进展简化量表(FoP-Q-SF)评估患者的心理痛苦程度、负性疾病认知程度和恐惧疾病进展水平。DT≥4分为显著心理痛苦(4~6分为中度心理痛苦、7~10分为重度心理痛苦)。结果:中青年淋巴瘤患者的显著心理痛苦检出率为81.4%,中度检出率为42.8%,重度检出率为38.6%。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IPQ和FoP-Q-SF得分与心理痛苦得分正向关联(β=0.27、0.28,均P<0.05),已婚、家庭月收入较高的患者其心理痛苦程度较低(β=0.25、-0.16,均P<0.05)。结论:中青年淋巴瘤患者的显著心理痛苦检出率高,婚姻状况、家庭月收入、疾病认知和恐惧疾病进展是心理痛苦的重要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化疗期消化道癌症患者存在的症状群并探讨其与心理一致感的关系。方法:选取安徽省两所三甲医院的化疗期消化道癌症患者212名,采用中文版安德森症状评估量表(MDASI)和心理一致感量表(SOC)进行测评。使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症状群,Spearman相关分析探讨症状群与SOC的关系,并通过聚类分析将症状群划分为高、低分组,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的SOC得分。结果: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化疗期消化道癌症患者存在心理症状群、消化道症状群、疲乏-疼痛症状群和神经毒性症状群,累积方差贡献率为64.16%,将疲乏-疼痛症状群依据其症状间相关性的高低分为疲乏症状群和疼痛症状群。5个症状群得分与SOC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呈负相关(r=-0.14~-0.57,P﹤0.01或P﹤0.05)。聚类分析得到症状群高分组(n=81)和低分组(n=131),高分组的SOC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低于低分组(P﹤0.001)。结论:化疗期消化道癌症患者存在多个生理心理症状群,这些症状群均与心理一致感存在负性关联。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运动康复对冠心病患者疾病感知、自我效能和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12月医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1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6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12周运动康复治疗,分别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简版疾病感知量表(BIPQ)、一般自我效能量表(GSES)、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及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评分水平。结果:(1)疾病感知:干预后,观察组BIPQ评分高于对照组(t=4.165,P0.001);(2)自我效能:干预后,观察组GSES评分低于对照组(t=4.055,P0.001);(3)心理状态:干预后,观察组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SAS:t=8.501,P0.001;SDS:t=4.827,P0.001);(4)生活质量:干预后,观察组SAQ中躯体活动受限程度(t=5.685,P0.001)、心绞痛稳定状态(t=4.408,P0.001)、心绞痛发作情况(t=8.659,P0.001)、治疗满意程度(t=8.055,P0.001)、疾病认知程度(t=9.568,P0.001)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结论:运动康复可明显改善冠心病患者负向感知、自我效能和心理状态,提高日常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心理弹性、自尊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揭示自尊在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中国成年人心理弹性量表(RTSCA)、罗森博格自尊量表(SES)和一般健康问卷-12(GHQ-12)对1036名医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心理弹性量表RTSCA分数与自尊量表分数SES呈正相关(r=0.723,P0.01),与心理健康量表GHQ-12分数呈负相关(r=-0.538,P0.01),自尊量表SES分数与心理健康量表GHQ-12分数呈负相关(r=-0.492,P0.01);②自尊在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效应为-0.201,Bootstrap输出的95%的置信区间为(-0.299,-0.109),占总效应的30.5%。自尊在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医务人员心理弹性、自尊及心理健康水平之间两两显著正相关,心理弹性可以直接或通过自尊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心理社会适应与社会限制、侵袭性思维的关系。方法:选取某两所三甲医院的乳腺癌患者271例,采用乳腺癌患者心理社会适应问卷(PAQ)、社会限制量表(SCS-15)、事件影响量表(IES)中的闯入症状分量表调查心理社会适应、社会限制和侵袭性思维。结果:PAQ得分为(149.4±25.5)分,SCS-15总分为(30.4±8.0)分,IES中的闯入症状分量表得分为(16.4±7.5)分。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社会限制和侵袭性思维与心理社会适应负向关联(β=-0.44、-0.38),家庭月收入与心理社会适应正向关联(β=0.17)。结论:乳腺癌患者的心理社会适应水平与社会限制、侵袭性思维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某医学院校学生的睡眠质量与压力感知、社会支持及自尊水平进行调查,并进行相关性分析。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从某医学院校不同学制的学生中随机抽取278人作为调查对象,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压力感知量表(CPSS)、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及自尊量表(SES)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PSQI均分为(4.94±2.46),睡眠障碍发生率为11.2%;43.5%的学生存在健康危险压力;16.5%的学生领悟社会支持较低;低自尊水平者占15.1%。PSQI总分及各成分与CPSS总分存在正相关性;PSQI总分及绝大多数成分与PSSS总分、SES总分之间存在负相关性。结论目前医学生的睡眠质量差、压力大,相当部分学生支持水平和自尊水平不高,压力感知、社会支持及自尊水平影响睡眠,应综合地采取有效措施来改善不良的心身状态。  相似文献   

14.
目的:引入心理控制源和积极情绪两个中介变量,探索自尊对生命意义感的准预测机制。方法:选取北京某高校大学生223人,分2次进行施测。采用自尊量表(SES),心理控制源行为量表(LCB)、正性负性情绪量表(PANAS)的积极情绪维度、生命意义感问卷(MLQ)的拥有意义感维度进行测量,用回归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检验积极情绪和心理控制源的双中介模型。结果: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在将自尊作为自变量,生命意义感作为因变量的回归方程中放入积极情绪和心理控制源,两者对方程的贡献均有统计学意义(β=0.29、-0.39,均P0.001);建立以自尊为自变量,以生命意义感为因变量,以积极情绪和心理控制源为中介变量的结构方程模型,方程各项指标拟合良好(RMSEA=0.060,χ~2/df=1.81,CFI=0.98,GFI=0.94,NNFI=0.97)。结论:心理控制源和积极情绪的双中介模型成立,即自尊通过心理控制源和积极情绪来预测生命意义感。  相似文献   

15.
探讨团体心理护理对改善精神障碍患者自尊的效果。根据《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运用自尊量表(SES)、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及面谈的方式,选取入住我院治疗的低自尊感的精神障碍患者共70例,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试验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10次团体心理护理辅导,对照组只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在团体心理护理辅导前后,对试验组和对照组均采用PSSS、SES进行测量。在SES上,经过团体心理护理辅导的试验组和对照组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PSSS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对团体心理护理有较多正向评价。短期内通过团体心理护理的方式可以增强精神障碍患者的自尊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述情障碍与自尊水平的相关性。方法:对18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和238例正常对照者分别以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AS-20)和罗森伯格自尊量表(SES)评测述情障碍与自尊水平,对患者同时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估精神症状,分析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述情障碍与自尊水平及精神症状的关系。结果:患者组TAS总分高于对照组(t=3.49),SES得分低于对照组(t=-4.1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相关分析显示,患者TAS总分与SES总分(r=-0.15,P0.05)呈负相关,TAS总分与PANSS总分(r=0.18,P0.05)呈正相关;SES总分与PANSS总分(r=-0.15,P0.05)呈负相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明显的述情障碍,其述情障碍与自尊水平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心理一致感、自尊异质性与人格障碍的关系。方法:采用人格障碍筛查问卷、心理一致感量表、Rosenberg自尊量表、条件自尊和不稳定自尊量表对542位在校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1)除意义感与强迫型人格障碍倾向相关不显著外,心理一致感及其各维度与C类人格障碍倾向及其各分型存在负相关(P0.01);与条件自尊、不稳定自尊存在负相关(P0.01),与一般自尊存在正相关(P0.01)。(2)心理一致感、条件自尊及一般自尊能预测C类人格障碍倾向。(3)条件自尊、一般自尊在心理一致感与C类人格障碍倾向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分别占总效应的25.40%、22.16%。结论:心理一致感能直接影响C类人格障碍,同时也通过条件自尊、一般自尊影响C类人格障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理性情绪疗法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自尊水平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1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在两组均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和一般个体健康教育的基础上,仅对研究组进行理性情绪疗法干预。干预前、后采用自尊量表(SES)、缺陷感量表(FIS)、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分别进行效果评价。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的SES、FIS及WHOQOL-BREF评分差异均无显著性。研究组干预后SES评分明显增高而FIS评分明显降低,差异具有显著性(t=10.38,9.92;P0.01)。生活质量总评分及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关系领域和环境领域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t=9.04,P0.01)。结论理性情绪疗法有助于消除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卑心理,增强自信心,提高自尊水平及生活质量,有利于精神康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我感受负担(SPB)现状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5年5月在锦州市两所医院、大连市两所医院血液透析室的患者386例,采用自编一般资料和疾病资料问卷、自我感受负担量表(SPBS,SPBS20分为无明显SPB;20分≤SPBS30分为轻度SPB;30分≤SPBS40分为中度SPB;40分≤SPBS为重度SPB)、自我管理行为量表(SMBS),自尊量表(SES)和家庭关怀度指数量表(APGAR)进行调查,获有效问卷369份。结果:患者的SPBS总分为(35.3±7.4)分,其中338例患者(占91.6%)存在不同程度的自我感受负担,31例患者(8.4%)无明显自我感受负担。逐步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SMBS总分、家庭月收入、生活自理能力、年龄、SES总分、照顾者身体状况、APGAR总分、婚姻与SPBS总分负向关联(标化偏回归系数β=-0.32~-0.10,均P0.05),透析时间、医疗付费方式与SPBS总分正向关联(标化偏回归系数β=0.14、0.06,均P0.05)。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我感受负担明显;自我管理行为、家庭月收入、生活自理能力对患者的自我感受负担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四川农村青少年心理健康和网络行为的现况及影响因素,以及二者相互影响关系。方法:抽取2所农村中学的2745例初一和高一学生,采用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MHI)、自尊量表(SES)和社会支持量表(SSRS)分别评估其心理健康状况、自尊和社会支持程度,问卷调查其社会人口学特征和网络行为情况,通过非递归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各因素对心理健康和网络行为的效应及二者相互关系。结果:心理健康量表平均得分为(2.1±0.7)分,其中学习压力感(2.4±0.9)分、情绪不稳定(2.4±0.8)分、焦虑(2.4±1.0)分三个维度得分较高。长时间上网行为率为32.8%(899/2745)。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显示,女性、年龄越大的青少年MMHI得分越高(β=0.058、0.058,P0.001),男性、年龄越大的青少年长时间上网行为越多(β=-0.171、0.149,P0.001)。SES得分和SSRS得分与MMHI得分负向关联(β=-0.300、-0.263,P0.001),并通过心理健康的中介作用间接负向影响网络行为(βi=-0.074、-0.065,P0.010)。MMHI得分正向影响长时间上网行为(β=0.246,P0.001);长时间上网行为也正向影响MMHI得分(β=0.008,P0.001),但影响力较弱。结论:农村青少年总体上心理健康问题较轻,网络行为较普遍,心理健康低水平与长时间上网行为互为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