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学生生活事件与抑郁的关系   总被引:32,自引:3,他引:32  
目的:探讨中学生具体生活事件和抑郁状况的关系。方法: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和中学生抑郁量表对558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除个别生活事件项目外,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中的多数项目均与中学生抑郁呈显著正相关;生活事件与抑郁的回归分析表明,学习负担重,受人歧视冷遇,不喜欢上学,家庭经济困难,与同学或好友发生纠纷,升学压力,被盗或丢失东西,考试失败或不理想,受批评或处分,生活习惯明显变化,恋爱不顺利或失恋,被罚款等12类生活事件进入了对抑郁的回归方程,对抑郁的预测作用较大。结论:中学生生活事件与其抑郁存在广泛的正相关关系。12项生活事件对中学生抑郁有较大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农村初中生的主观幸福感现状,探讨生活事件、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方法:采用总体幸福感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和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对某初中183名农村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农村初中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在性别和年级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2生活事件中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健康适应及其他因子与农村初中生主观幸福感呈负相关(r=-0.408,-0.386,-0.286,-0.372;P0.01);应对方式中,解决问题、合理解释等指向问题的应对方式与农村初中生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r=0.255,0.169;P0.05),忍耐、逃避、发泄情绪和幻想与否认因子等指向情绪的应对与农村初中生主观幸福感呈负相关(r=-0.325,-0.186,-0.210,-0.323;P0.05);3人际关系因子、忍耐因子、问题解决因子、受惩罚因子、其他因子、学习压力因子和健康适应因子对主观幸福感的回归方程显著(R~2=0.167,0.047,0.054,0.040,0.064,0.025,0.014)。结论: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对农村初中生的主观幸福感有一定的预测作用,指向问题的积极地应对方式有利于提高主观幸福感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高三学生生活事件、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并探讨应对方式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生活满意度和情感平衡量表对237名高三学生进行测查。结果①学习压力(β=-0.272,t=-2.464,P0.05)、受惩罚(β=-0.047,t=-2.486,P0.05)是影响高三学生主观幸福感的主要影响因素;生活事件总应激量对主观幸福感影响显著;②问题解决(β=1.881,t=3.572,P0.001)、退避(β=1.605,t=2.652,P0.01)、忍耐(β=-1.028,t=-1.993,P0.05)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显著;求助(β=-0.189,t-2.074,P0.05)对正性情感具有显著影响。结论①重要生活事件对高三学生主观幸福感有显著影响;②积极应对对主观幸福感具有良好的预测作用;③积极方式的调节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公务员的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在主观幸福感与生活事件之间的链式多重中介作用。方法:选取307名公务员(男191人,女116人;年龄24~58岁),采用幸福感指数(IWB)、生活事件量表(LE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应对方式量表(CSS)进行调查。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探讨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在生活事件与公务员主观幸福感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生活事件、社会支持、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能预测主观幸福感(β=-0.15、0.14、0.21、-0.15,均P0.01)。社会支持在生活事件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大小12.5%;积极应对方式、消极应对方式在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大小为30.88%、9.20%。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表明,同时考察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中介作用时,生活事件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不再显著(β=-0.07,P0.05),生活事件通过社会支持预测积极应对方式和消极应对方式,进一步间接预测主观幸福感,中介效应大小为50%。结论:公务员的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在生活事件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起到多重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5.
6.
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与生活事件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农村中学生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方法以安徽省某农村中学296名中学生为对象,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进行调查,使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①该学校中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为2.05%;②女生与男生总分无显著差异(t=0.378,P>0.05);③高中生总分及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焦虑、精神病性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初中生(P<0.05);④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呈正相关(r值为0.184~0.716,P均<0.01);⑤影响该学校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生活事件有人际关系和学习压力及生活习惯恶化、被盗或丢失东西、评选落空、当众丢面子等事件。结论心理健康水平与负性事件密切相关,各种因素综合作用对心理健康水平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中学生生活事件、自我效能与焦虑抑郁情绪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7,他引:13  
目的:探讨中学生自我效能的特点及其与生活事件、焦虑抑郁情绪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74名初、高中学生进行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一般自我效能量表、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的测试.结果:①中学生自我效能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t=3.20,P=0.002),女生的自我效能较低.②相关分析显示中学生生活事件与焦虑、抑郁呈显著正相关,而自我效能与生活事件、焦虑及抑郁呈显著负相关.③多元回归分析显示自我效能、生活事件总分、生活事件中人际关系因子分进入焦虑、抑郁的回归方程,β系数分别为-0.402,0.178,0.166.④路径分析表明自我效能在生活事件和情绪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路径系数为0.07-0.08.结论:中学生生活事件与自我效能、情绪的关系密切;生活事件对情绪的影响,不仅仅通过生活事件本身,还要通过自我效能起作用.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大学生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40名大学生进行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应对方式问卷和主观幸福感量表的测试。结果:①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和主观幸福感各维度之间的相关有显著性意义。②应对方式是生活事件和主观幸福感关系的中介变量。③经应对方式的调节,生活事件对主观幸福感有很强的间接影响。结论:生活事件和应对方式协同作用影响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9.
目的:在有限自制力理论的视角下考察中学生的生活事件、自我控制与现实、网络偏差行为的关系。方法:使用青少年自评生活事件量表、自我控制能力问卷、青少年自评量表与青少年网络偏差行为量表对453名中学生施测。结果:1现实偏差行为(t=2.20,P0.05)和网络偏差行为(t=3.32,P0.01)得分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2生活事件、自我控制能力以及现实与网络偏差行为得分之间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3生活事件可以通过自我控制能力影响现实和网络偏差行为。结论:自我控制能力在生活事件对现实和网络偏差行为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贫困生生活事件、应付方式、社会支持与其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方法:以哈尔滨工程大学214名贫困生和163名非贫困生为对象,采用大中专学生生活事件量表、应付方式量表、社会支持量表和总体幸福感量表进行测试。结果:贫困生的主观幸福感明显低于非贫困生;自责、解决问题、主观支持、人际矛盾和心理支持丧失四因素对贫困生主观幸福感有显著影响,解决问题、其他事件、退避、幻想这四个变量对非贫困生主观幸福感有显著影响。结论:贫困生主观幸福感较低,心理压力较大,主观支持、人际关系、应对方式等因素对其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农村中学生的生活事件、自尊及二者的关系。方法:采用自尊量表(SES)、青少年自评生活事件量表(ASLEC)和自编调查表,对整群抽取的安徽省无为县两所中学的2489名中学生(男1319名,女1170名)进行调查。结果:农村中学生中存在低自尊问题者472人,占19·0%。男生低自尊比例低于女生(15·7%对22·6%,χ2=19·52,P<0·01),不同年级间低自尊男生检出率分布不均(χ2=20·20,P<0·01),初一到初三年级,低自尊者的百分比分别为15·2%、15·4%和19·7%;高一到高三分别为23·0%,18·8%和25·6%。低自尊的中学生生活事件量表6个因子分和应激总分均高于高自尊的中学生(如应激总分51·7±12·1/45·8±11·3,t=9·55,P<0·01)。多元Logist回归分析显示,可能影响中学生自尊的因素有人际关系因子、学习压力因子、性别等(偏回归系数分别为0·045、0·127、0·571)。结论:农村中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自尊问题,生活事件和自尊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学生亚健康状况与应激性生活事件、应对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抽取4480名中学生,用自编一般情况问卷、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MSQA)、中学生生活事件多维评定问卷(MLER)和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进行测评。结果:根据MSQA的症状检出率,将样本分为健康组(n=2241)、亚健康症状组(n=1762)和亚健康状态组(n=477)。亚健康状态组学生M LER各维度评分以及TCSQ消极应对方式因子得分均高于健康组和亚健康症状组(均P0.05)。M LER各维度评分和TCSQ消极应对因子得分与MSQA阳性症状数之间呈正相关(r=0.35~0.37,均P0.01),TCSQ积极应对因子得分与M SQA阳性症状数呈负相关(r=-0.15,P0.01)。回归分析显示M LER中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同伴关系和健康成长4个维度以及TCSQ积极应对、消极应对2个因子与MSQA阳性症状数之间回归关系成立,存在一定关联(β=0.07~0.21,P0.01);且应对方式在应激性生活事件和亚健康状况之间存在中介作用。结论:本研究提示,中学生的生活事件应激量越大,亚健康状况可能越严重,且应对方式可能起一定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3.
李晓娟 《校园心理》2013,11(1):17-19
本文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云南师范大学女生200名为被试,以总体幸福感量表中国修订版(GWB)、生活事件冲击量表修订版(ISE-R)为测量工具,对女大学生生活事件应对方式与总体幸福感之间的关系进行尝试性探讨。结果表明:不同生源地的女大学生在总体幸福感与生活事件应对方式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总体幸福感高低分组的生活事件应对方式上的差异十分显著;应对方式与总体幸福感之间呈负相关;以生活事件应对方式为自变量,总体幸福感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应激唤醒的生活事件应对方式与总体幸福感有回归效应。即女大学生越少的采取回避、重新体验、应激唤醒的应对方式来应对生活事件,其总体幸福感越高,并且具体应对范式总体幸福感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4.
长学制医学生的生活事件与幸福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北京协和医学院八年制医学生的幸福感与影响最大的生活事件。方法 通过发放,自愿填写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包括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和总体幸福感量表。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均值和偏相关分析得到结果。结果 发放问卷共计634份,有效问卷390份,占发放问卷的61.51%,其中男性155名,女性199名,医学预科阶段224人,基础医学阶段47人,临床医学阶段166人。总体幸福感量表医学预科阶段为74.23±12.40,基础医学阶段为72.09±12.37,临床医学阶段为79.57±10.88。生活事件量表各个年级略有不同,但总体来说得分较高的3项为人际关系2.95±0.93、学习压力2.74±0.81、丧失2.94±1.43。学习压力与幸福感总分的偏相关系数为-0.317,p<0.001。结论 基础医学阶段的学习压力最高,导致其幸福感偏低,这一问题应该为学校所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15.
中学生童年期创伤经验与自尊、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已有研究表明,童年期创伤对儿童的危害不仅能造成短期或直接的危害,而且对受害者的社会心理发展产生长期影响[1].本文以北京市中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童年期创伤经验与自尊及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从北京市方便选取6所中学,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分层整群抽样调查.发放问卷3119份,回收有效问卷2785份.其中男1370人,女1411人,4人未填;初中生1229人,高中生1549人,7人未填.  相似文献   

16.
中学生应激事件和困扰症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 :了解中学生应激事件与困扰症状的相关及差异性。方法 :采用“中学生生活应激评定量表”及修订的“困扰症状量表”调查了 910名天津市中学生。结果 :发现不同性质的应激事件与困扰症状均有显著的正相关 (P <0 0 1) ,不同性别、年级的学生在生活应激与困扰症状得分上也存在不同程度的显著差异。结论 :中学生生活应激与困扰症状呈正相关 ,且有性别、年级差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构建初中生应激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心理症状的关系模型.方法:对1009名初中生分别采用应激生活事件问卷、应对方式问卷、社会支持问卷和症状自评量表进行测量,进而用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构建了潜变量之间的关系模型.结果:应激生活事件、社会支持、积极应对、消极应对对症状总分有直接影响(权重分别是0.565、-0.064、-0.172、0.377),应激生活事件、社会支持、消极应对对症状总分有间接影响(权重分别是0.161、-0.042、-0.115).结构方程分析表明,女生的社会支持、消极应对对症状总分的影响比男生组更大(女生权重为-0.142和0.292,男生权重为-0.097和0.198).结论:应激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对心理症状的作用得到结构方程模型的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青年人婚姻满意度与品格优势的关系。方法:通过网上问卷调查的方式选取已婚者进行调查,获有效问卷307份(年龄21~44岁,婚龄0~20年)。使用Olson婚姻质量问卷(ENRICH,包含婚姻满意度和个体因素、婚际因素、外界因素3个婚姻因素)和品格优势量表(VIA-IS,分为24项品格优势,按自我-他人和感性-理性两个标准获得感性-自我聚焦、感性-他人聚焦、理性-自我聚焦、理性-他人聚焦4个高阶品格优势要素)进行测量。结果:婚姻满意度因子得分与24项品格优势及4个高阶品格优势要素得分均呈正相关(r=0.17~0.53,均P0.01)。4个高阶品格优势要素通过ENRICH的3个婚姻因素的完全中介作用,对婚姻满意度因子起正向作用。结论:本研究提示,青年人的婚姻满意度与品格优势的关系密切,品格优势通过3个婚姻因素对婚姻满意度起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考察中学生应激性生活事件与自伤的关系,以及积极发展素质在两者间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中学生生活事件量表、自我伤害行为量表和青少年积极发展素质量表,对1839名中学生进行测量。结果:(1)中学生的自伤行为发生率约为17.0%;(2)应激性生活事件各维度分与自伤呈显著正相关,积极发展素质各维度分与自伤呈显著负相关;(3)应激性生活事件中的学业压力与人际矛盾显著正向预测自伤;而青少年积极发展素质中的家长与同伴支持、心理安全维度显著负向预测自伤;(4)积极发展素质中的教师支持维度可以调节应激性生活事件与自伤的关系。与低教师支持者相比,高教师支持的中学生在经历应激性生活事件时,自伤的发生率更低。结论:培养青少年的积极发展素质,建构有效的教师支持体系,可以缓冲应激性生活事件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降低青少年自伤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归因风格、应激与抑郁情绪间的关系.方法 使用归因风格量表、生活事件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对236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 1归因风格、应激与抑郁情绪相关显著(P<0.005),应激对抑郁情绪的直接预测效应显著(β=0.232,P<0.001),归因风格中的成就性事件对抑郁情绪的直接预测效应显著(β=0.219,P<0.001);2以抑郁情绪为因变量进行层级回归分析,归因风格中的内外维度与应激的交互作用项的R2改变显著(△R2=0.061,P<0.001).结论 心理应激和归因风格中的成就性事件对抑郁情绪具有直接预测作用,归因风格中的内外维度对应激与抑郁情绪具有调节作用,它可以缓冲应激对抑郁情绪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