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析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应用不同心肺复苏方式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79例2018年10月-2020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心跳呼吸骤停患者选为研究对象,依据心肺复苏方式不同分成两组,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39例患者予以人工心肺复苏治疗,实验组40例患者予以心肺复苏机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按压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及临床相关指标水平.结果 在按压有效率上,实验组数据为97.50%,对照组数据为82.05%,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并发症发生率上,实验组数据为5.00%,对照组数据为7.69%,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临床相关指标上,两组PaO2(氧分压)、SaO2(血氧饱和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PaCO2(二氧化碳分压)、SP(收缩压)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相较于人工心肺复苏治疗而言,心肺复苏机治疗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效果更加显著,按压有效率更高,且不会增加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借鉴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析心脏停博患者心肺复苏的护理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8年1-12月收治的80例心脏骤停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按照常规护理流程进行心肺复苏等抢救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急救干预过程中联合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救治情况及复苏效果等指标。结果观察组心脏停搏时间、抢救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心肺复苏循环次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意义(P<0.05);观察组复苏成功率以及康复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意义(P<0.05)。结论为心脏停博患者行心肺复苏抢救过程中配合护理干预,有助于提升救治效果,促进患者复苏后的整体康复,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心肺复苏机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院内抢救的247例心脏骤停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用萨勃机进行心肺复苏(萨勃机组,n=112例)和采用标准心肺复苏法进行复苏(标准复苏组,n=135例),除颤、药物应用等基本相同。比较两种方法对心肺复苏成功率及存活率的影响。结果 两组患者抢救开始前的临床状况(年龄、性别、心率、呼吸频率、血压、血氧饱和度和病因类别等均无显著差异,萨勃机组复苏成功率(46.4%)和患者存活率(16.1%)均显著高于标准复苏组(分别是11.1%和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萨勃机急救心脏骤停患者的效果优于标准心肺复苏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反馈技术对心脏骤停病人心肺复苏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2年1月于我院急诊科就诊的192例心脏骤停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96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心肺复苏,观察组实施心肺复苏反馈技术。观察两组心肺复苏按压深度、频率、正确率、滞留率及自主循环恢复(ROSC)率、成功率、复苏成功用时、24 h存活率。同时观察两组复苏后血气及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心率、平均动脉压(MAP)、动脉血氧分压(PaO2)、呼吸频率、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液酸碱度(pH)]、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施救人员疲劳程度。结果:观察组按压深度、正确率均高于对照组,滞留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按压频率、ROSC率、心肺复苏成功率、24 h存活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苏成功用时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心率、MAP、PaO2、呼吸频率均高于对照组,PaCO2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早期针刺治疗对心肺复苏后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对心肺复苏后患者的神经功能状况进行评定,并观察早期针刺对其的影响。结果在心肺复苏后前6d,针刺组GCS评分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复苏后第7天,针刺组GCS评分仍高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机械通气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早期针刺治疗可改善心肺复苏后患者的神经功能状况,促进神经系统恢复,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6.
心肺复苏成功率与除颤时间窗关系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成功率与除颤时间窗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对86 例各种原因导致的心脏骤停患者在心肺复苏中及早使用电除颤时间窗与复苏成功率的相关性进行观察分析。结果:发现在心肺复苏中恢复自主呼吸与循环的44 例心脏骤停患者中尽早使用电除颤与复苏成功率有着密切的相关性,除颤开始的时间距心脏骤停发作越短复苏成功率越高。结论:心脏骤停患者尽早实施电除颤可明显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分析S100A8/A9在心脏骤停心肺复苏后脑损伤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7月-2018年7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术成功后仍需进行脑复苏患者50例,作为研究组;根据CPC评分标准,将患者分为预后差组(CPC 3-5级)和预后良好组(CPC 1-2级);同时留取同期50例来我院正常健康体检人群的血清作对照组。检测各组的血清S100A8/A9水平,并进行分析、对比。结果研究组血清S100A8/A9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预后良好组血清S100A8/A9水平显著高于预后差组及对照组(P<0.05)。结论给予心脏骤停心肺复苏脑损伤患者监测血清S100A8/A9水平,能够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评估患者的病情转归及发展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心脏骤停患者接受心肺复苏(CPR)干预时,采取针对性护理后的护理效果以及患者的满意度情况。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我医院急诊科收治的66例接受心脏复苏抢救的心脏骤停患者分成两组,纳入时间为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一组是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一组是观察组,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分别对两组的干预情况进行观察和对比。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高于对照组,护理指标情况(复苏成功的时间、呼吸机支持的时间、ICU入住的时间、复苏后的动脉压和复苏心率水平)都优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得分(沟通能力、服务态度、风险处理和护理水平)都显著高于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将针对性护理运用于接纳心脏骤停患者的心肺复苏治疗过程中,能够有效帮助患者减轻昏迷的程度,帮助患者尽早恢复,预防不良并发症发生,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急诊室心肺复苏机抢救心脏骤停的应用及有效性。方法:106例心脏骤停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53例,对照组行徒手心肺复苏治疗,研究组行心肺复苏机治疗,比较2组心肺复苏前、后动脉血气指标[二氧化碳分压(PaCO_2)、氧分压(PaO_2)、血氧饱和度(SaO_2)]水平、心功能指标[羟丁酸脱氢酶(HBDH)、天门冬氨酸转氨酶线粒体同工酶(m-AS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自主呼吸及自主循环恢复时间、心肺复苏有效率与成功率、并发症。结果:心肺复苏前,2组动脉血气指标水平比较无差异(P0.05);心肺复苏后,研究组PaO_2、SaO_2高于对照组,PaCO_2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心肺复苏前,2组心功能指标比较无差异(P0.05);心肺复苏后,研究组HBDH、m-AST、CK-MB低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自主循环恢复时间优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心肺复苏有效率、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脏骤停患者应用心肺复苏机的临床效果值得肯定,抢救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使用心肺复苏机与徒手心肺复苏抢救心脏呼吸骤停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来院心脏呼吸骤停的87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49例均采用CPR model 心肺复苏,为实验组;其余38例采用徒手心肺复苏,为对照组.结果 实验组平均动脉压、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有效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间复苏成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心肺复苏机比徒手心肺复苏能更好的改善心脏呼吸骤停患者的平均动脉压、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但不能挽救更多的患者生命.  相似文献   

11.
郭丽珠  胡大一 《心脏杂志》2010,22(2):212-214
目的: 多中心、前瞻性研究观察并分析家属行基础心肺复苏对心脏骤停患者救治成功率的影响。 方法: 连续入选2006年5月~2007年12月,在北京市3个医院就诊的患者共127例。分为家属行基础心肺复苏组(A组)和未行基础心肺复苏组(B组)。比较两组抢救成功率,并对患者家属(414人)进行心肺复苏技术现况与需求的问卷调查。结果: 127例患者中,A组27例(21.3%);B组100例(78.7%)。A组的心肺复苏成功率显著高于B组(22% vs. 7%,P<0.01),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的因素包括:家属是否参与心肺复苏、开始心肺复苏的时间、操作是否规范有效等。结论: 家属行心肺复苏的抢救成功率优于未行心肺复苏者;目前家属对心肺复苏技术的需求量大,掌握率低,急需普及,普及的关键是规范化培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在心脏骤停救治中心肺复苏机与徒手心肺复苏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收治的心脏骤停患者5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25例。对照组给予徒手心肺复苏,观察组采用心肺复苏机,对比两组长时间与短时间复苏患者复苏时间、复苏成功率及复苏后乳酸值。结果两组短时间与长时间复苏患者的复苏成功率、复苏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长时间复苏患者,对照组复苏后乳酸值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心脏骤停患者救治中采用心肺复苏机心肺复苏的效果较好,可有效减低血乳酸值,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3.
潘靖华  何长科  罗刚 《内科》2010,5(3):288-289
目的分析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的成功率。方法对2006年7月~2010年3月我院抢救的49例心脏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抢救措施及复苏成功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9例患者复苏成功率为20.4%,死亡率为79.6%。院内和院前发生呼吸心脏骤停的患者,复苏成功率分别为30.8%和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复苏开始时间〈5 min和≥5 min的患者复苏成功率分别为32.1%和4.8%,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肺复苏成功率较低,尤其是院前发生呼吸心脏骤停的患者,应普及心肺复苏知识,缩短复苏开始时间,加强急救体系建设,以期提高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给药途径在心肺复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急诊抢救室心脏骤停患者94例,采用经骨髓穿刺建立骨内通路者36例为治疗组,经外周静脉穿刺建立静脉通路者58例为对照组,均给予肾上腺素,观察2组建立输液通路所用时间和穿刺成功率和心肺复苏疗效。结果:建立骨内通路用时(77.70±21.09) s,建立外周静脉通路用时(260.1±102.24) s,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骨内通路穿刺成功率高于外周静脉通路(100%vs 86.21%,P 0.05),心肺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ROSC)成功率骨内通路组高于外周静脉通路组(38.89%vs 18.97%,P 0.05)。结论:在抢救心脏骤停患者中,经骨内通路给药比经外周静脉通路给药更迅速,心肺复苏成功率更高,值得院前及院内急救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面罩联合插管在急诊科院前和院内抢救老年心肺复苏患者的疗效。方法老年呼吸心搏骤停患者126例随机分成面罩联合插管组、插管组和面罩组,比较经皮血氧饱和度(SaO2)、平均动脉血压、自主循环恢复、心肺复苏和存活情况。结果经过急救后,3组间经皮SaO2和平均动脉压差异均显著(P<0.05),面罩联合插管组经皮SaO2和平均动脉压均高于插管组和面罩组(P<0.05);面罩联合插管组自主循环恢复率、心肺复苏率和存活率分别为78.6%、45.2%和33.3%,均显著高于插管组和面罩组(P<0.05)。结论急诊科院前和院内采取面罩联合插管进行老年心肺复苏安全有效,有助于患者自主循环恢复,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减少伤亡,提高存活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心肺脑复苏护理与心肺复苏护理在心脏骤停急救中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2月~2014年11月收治的的符合心脏骤停临床症状和诊断标准的患者217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109例和对照组108例。对照组采用心肺复苏护理方案,观察组采取心肺脑复苏护理方案,比较两组患者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8.1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肺脑复苏护理应用于心脏骤停患者的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心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过程中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10月~2013年12月诊治的心搏骤停患者86例,均行心肺复苏治疗和PETCO2监测。根据复苏效果分为两组,34例患者自主循环恢复(ROSC)为观察组,52例患者复苏未成功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PETCO2的变化情况。根据存活时间,将观察组分为两组,19例患者于24h内死亡为A组,15例患者存活大于24h为B组,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PETCO2的变化情况。结果对照组患者PETCO2先升高后降低,观察组患者PETCO2持续升高,观察组患者PETCO2在多个时相点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患者PETCO2均持续升高,B组患者PETCO2在多个时相点均明显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过程中,PETCO2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心肺复苏预后的有效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纳洛酮在37例心肺脑复苏中的应用疗效。方法 2012年2月到2014年3月我院收治突发心跳骤停患者共73例,并随机分为对照组(n=36例)和观察组(n=37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心肺复苏措施,在此基础上给予观察组纳洛酮治疗。对比两组的复苏情况、复苏成功率以及48h生存率。结果观察组在自主循环恢复率、自主呼吸恢复率均高于对照组(χ2自主循环恢复率=7.439,P=0.006;χ2自主呼吸恢复率=7.820,P=0.005),意识恢复时间低于对照组(t意识恢复时间=6.250,P=0.000)。观察组的复苏成功率、48h生存率分别为51.4%、45.9%,对照组分别为22.2%、16.7%,观察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复苏成功率=6.643,P=0.010;χ2生存率=7.249,P=0.007)。结论在心肺脑复苏过程中,应用纳洛酮能够改善患者的呼吸循环,提高复苏成功率和生存率,应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9.
心肺复苏电除颤前抢救措施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住院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电除颤前的更有效措施。方法 选择住院心脏骤停患者113例,根据心肺复苏电除颇前采取的不同措施分为两组,一组为电除颤前给予人工通气,包括口对口人工呼吸和气管插管加胸外心脏按压,称常规组,共44例,男36例,女8例,年龄35-67岁,平均54±11岁;另一组为电除颤前给予单纯胸外心脏按压,称观察组,共69例,男性56例,女性13例,年龄34-77岁,平均56±12岁。结果 常规组复苏成功21例,成功率为47.7%,出院存活15例,出院存活率为34.1%;观察组复苏成功48例,成功率为69.6%,出院存活33例,出院存活率为55.1%;两组复苏成功率和出院率分别进行相比,P值均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喉罩通气在心肺复苏重建人工气道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84例心肺骤停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例)首先采用传统面罩方式加压给氧,然后行气管插管;观察组(n=例)采用喉罩建立人工气道。观察两组患者SpO2上升时间、一次置入成功例数、置入时间、胃内容物误吸例数和自主循环恢复例数等。结果观察组喉罩一次置入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置入时间和SpO2上升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胃内容物误吸率和自主循环恢复率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喉罩通气在心肺复苏重建人工气道中具有置入快捷方便、对患者心血管刺激较少等优点,值得在临床救治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