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脑卒中偏瘫肩痛应用综合康复治疗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2016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30例脑卒中偏瘫肩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常规组和观察组,各15例。常规组患者予以肢体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予以综合康复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关节活动度、上肢运动功能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给予脑卒中偏瘫肩痛患者综合康复治疗,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感,改善患者的肩关节活动度以及上肢运动功能,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提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精准化护理在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7年4月常州市德安医院康复中心收治的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3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15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患者予以康复护理,观察组患者予以精准化护理;两组患者均护理20 d。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护理前后Mc Gill疼痛量表(MPQ)评分、上肢Fugl Meyer评定量表(FMA)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护理前两组患者MPQ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MPQ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前两组患者上肢F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上肢FM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前两组患者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AD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精准化护理在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较好,可有效缓解患者肩部疼痛,提高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阶段康复护理对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及手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2016年6月—2019年6月,纳入116例老年脑卒中后偏瘫上肢及手功能障碍住院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58)和对照组(n=58)。2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同时给予阶段康复护理。分别于入组时和干预2、8、12周后,采用Wolf运动功能测试(WMFT)、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定(FMA-UE)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结果观察组干预8周时FMA-UE、WMFT和MBI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干预12周时FMA-UE和WMFT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MBI评分较对照组有改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实行阶段康复护理对手功能和上肢运动功能有一定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陪护人员实施强化康复教育干预对患者肩痛发生和康复的影响。方法将9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仅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和护理;观察组除采用常规的康复治疗和护理外,同时对患者陪护人员进行康复知识教育。观察两组患者Fugl-Meyer肩关节活动功能评分和肩痛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肩关节活动功能评分优于对照组,肩痛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陪护人员康复知识教育,能有效预防脑卒中偏瘫患者肩痛的发生,帮助促进肩关节活动功能的康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气弹式体外冲击波对偏瘫患者肩痛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0例伴有肩痛的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进行综合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气弹式体外冲击波治疗(pneumatically ballistic 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therapy,ESWT)。ESWT治疗前和一个疗程后进行目测类比法(VAS)肩痛评估、肩关节活动度(ROM)测定以及上肢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评定。结果两组患者在一个疗程的治疗后肩痛程度、肩关节主动屈曲活动度及上肢运动功能均有改善(P0.05),观察组的VAS、ROM、Fugl-Meyer(上肢)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气弹式体外冲击波有助于改善偏瘫患者肩痛程度和肩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分析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积极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6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心理康复、肢体康复、语言康复及日常活动训练等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价及Barthel指数评价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后的Fugl-Meyer评分及Barthel评分均明显升高,与干预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干预后观察组的Fugl-Meyer评分为(68.5±5.9)分、Barthel评分为(63.2±5.8)分,均明显升高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康复护理有助于降低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功能障碍程度,提高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针刺肩痛穴联合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偏瘫后肩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脑卒中偏瘫后肩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禁服止痛药并予控制脑水肿、血压、并发症及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脑神经生长素营养脑细胞、运动疗法,在此基础上观察组行针刺肩痛穴治疗。两组均于治疗前及治疗3周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VAS)疼痛评分[3]、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分对肩痛、上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定。结果治疗3周后两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均<0.01),尤以观察组为著(P<0.05)。结论针刺肩痛穴联合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偏瘫后肩痛可显著改善患者肩痛症状、促进正常肩肱骨关节活动的协调性恢复、扩大肩关节活动范围,并有望减少废用综合征发生率、降低致残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干预对针灸康复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针灸康复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采用优质护理干预,以3个月为疗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四肢运动功能评分及生活独立性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护理前运动功能及生活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护理后,观察组患者FMA、FIM评分比对照组患者有更明显的提高,表明功能康复效果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质护理干预是脑卒中偏瘫患者有效的护理方式,具有较高的临床护理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4月~2015年4月收治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9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7例。观察组患者接受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再接受护理干预,对照组患者仅接受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康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Barthel指数、Fugl-Meyer运动量表评分以及心理功能、物质状态等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对于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康复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行中医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综合组和单一组,各43例。单一组行基础护理干预,综合组行中医综合护理干预,观察并比较两组总体有效率以及康复情况。结果综合组总体有效率41例(95.35%)显著高于单一组33例(76.74%),两组护理前的Barthel评分、运动能力评分(M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组Barthel评分、MAS评分均高于单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行中医综合护理,不仅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活动能力,同时,还能够加快患者的恢复速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获取良好的预后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评估脑梗死偏瘫并高血压患者基于Orem自理理论应用康复护理对患者NIHSS评分及血压水平产生的影响。方法 本次研究时间为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入组对象均为本院接受诊治的脑梗死偏瘫并高血压患者,共计58例,以随机数字表法为分组方式将其分别纳入对照组、观察组,前者实施常规护理,后者应用基于Orem自理理论的康复护理,对比两组血压水平、NIHSS评分以及肢体运动功能。结果 护理前,测定组间血压水平、肢体运动功能评分、NIHSS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血压水平比对照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肢体运动功能评分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NIHSS评分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给予脑梗死偏瘫并高血压患者基于Orem自理理论的康复护理干预可全面改善患者预后效果,在控制血压水平的同时可以改善肢体运动功能以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电针对脑卒中偏瘫恢复期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生长因子(NGF)的影响。方法 纳入脑卒中偏瘫恢复期患者100例,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电针治疗,观察组采用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电针治疗。比较两组细胞因子含量表达、大脑血流速度、上肢痉挛程度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治疗前血清BDNF、NGF表达,大脑前动脉、中动脉、后动脉血流速度,改良版Ashworth量表(MAS)评分,FMA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细胞因子含量表达、大脑血流速度、上肢痉挛程度评分、FMA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M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电针能够改善脑卒中偏瘫恢复期患者血清BDNF、NGF表达,达到增加大脑血流速度,缓解上肢痉挛,改善上肢运动功能和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虚拟现实(VR)技术结合综合疗养康复对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的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40例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患者给予常规作业训练并进行VR技术结合综合疗养康复,对照组患者仅给予常规作业训练。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日常生活能力改良Barthel指数、患侧上肢肌力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在治疗10周时Fugl-Meyer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患侧上肢肌力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10周时,治疗组上述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VR技术结合综合疗养康复可以显著改善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和上肢肌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基于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通用组合的针对性康复措施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9年7月—2021年7月华北石油管理局总医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所采取康复措施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基于ICF通用组合的针对性康复措施,两组均干预6个月。比较两组康复前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MA)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BI)量表评分,康复后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评分,康复前后实验室检查指标[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同型半胱氨酸(Hcy)、空腹血糖(FBG)水平]。结果 康复后,观察组FMA上、下肢运动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观察组康复后FMA上、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分别高于本组康复前(P<0.05)。康复后,观察组改良BI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观察组康复后改良BI量表评分分别高于本组康复前(P<0.05)。观察组康复后心理状态、社会功能、躯体功能、工作情况维...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中医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干预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4年6月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中医康复护理,观察其肢体功能恢复情况、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患侧上下肢肌力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中医康复护理脑卒中偏瘫患者,对肢体功能恢复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有效的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超早期康复护理对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7年8月南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及干预后1、6个月Barthel指数评分和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入院时Barthel指数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1、6个月观察组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及改善患者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应用悬吊训练技术对偏瘫患者肩痛的治疗效果。方法将35例偏瘫肩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8例和对照组17例。2组患者均接受Bobath等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应用悬吊训练技术。于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8周后分别用疼痛目测类比法(visual analogy score,VAS)评价肩部疼痛程度;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评价上肢运动功能;巴氏指数评定表(Barthel index,BI)评价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4周后,治疗组VAS评分、Fugl-Meyer评分、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VAS评分、BI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Fugl-Meyer评分无明显改善(P0.05)。治疗8周后,2组患者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治疗组结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应用悬吊训练技术治疗偏瘫患者肩痛,可更有效减轻肩痛程度,提高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8.
《内科》2016,(2)
目的评价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梗死偏瘫患者神经功能、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脑梗死偏瘫患者100例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对症护理,干预组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NIHSS评分、FMA评分、BI指数的变化情况。结果干预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显著降低(P0.05),干预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FMA评分、BI指数显著升高(P0.05),干预组FMA评分、BI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于促进神经功能及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及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规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内科的脑卒中偏瘫患者106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与干涉组,每组53例,干涉组患者在通例护理基础上进行早期的康复护理,对照组患者进行通例的神经内科护理,对比两组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干涉组患者的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PNF技术对脑卒中患者偏瘫下肢功能康复治疗的促进作用。方法将符合条件的脑卒中伴有偏瘫下肢功能障碍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均采用常规运动康复治疗手段,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增加PNF技术的使用,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2个月后均进行Fugl-Meyer量表及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的评估,并对评估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2个月后,两组患者的下肢功能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P<0.05),且观察组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PNF技术对脑卒中患者偏瘫下肢功能康复治疗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