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清前白蛋白(PA)、总胆汁酸(TBA)、谷氨酸脱氢酶(GLDH)、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C)和胆碱酯酶(CHE)联合检测在肝病患者中的变化和临床意义,为其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253例肝病患者分为急性肝炎(84例)、慢性肝炎(93例)、肝硬化(46例)、肝癌(30例)4组;56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血清TBA、PA、CHE、GLDH、CysC浓度并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肝病患者各组患者PA、CHE浓度明显降低,以肝硬化和肝癌组最为明显;CysC、GLDH、TBA显著升高,依次为肝硬化组、慢性肝炎组、急性肝炎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A、CHE变化反映各型肝炎早期肝细胞的损害程度。TBA、CysC、GLDH是各种肝病的敏感指标,对肝炎的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清总胆汁酸(TBA)、胆碱酯酶(CHE)及前白蛋白(PA)在不同类型肝病诊断中的应用。方法检测25例健康对照者和134例不同类型肝病患者的血清TBA、CHE及PAB等指标,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除慢性肝炎轻度组外,其他各组血清TBA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P<0.01),且以急性肝炎最高;与对照组相比,急性肝炎组、慢性肝炎轻度组和肝癌组的血清CHE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肝炎中、重度组以及肝硬化组血清CHE水平明显降低(P<0.01);与对照组比较,除急性肝炎和慢性肝炎轻度组,其他各组血清PA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TBA、CHE和PA在不同类型肝病诊断中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清总胆汁酸(TBA)、胆碱酯酶(CHE)联合测定在乙型肝炎诊断、鉴别、预示病情发展中的临床价值。方法256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总胆汁酸测定采用循环酶法,胆碱酯酶测定用速率法,血清总胆红素(TBil)采用2,4-二氯苯胺重氮比色法测定,并加以比较。结果各型乙型肝炎患者TBA与正常对照比较显著增高(P〈0.01),慢性肝炎中度组、重度组及原发性肝癌组分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HE显著降低;慢性肝炎随病情加重,TBA、TBil逐步增高,CHE逐步降低;重型肝炎TBA、TBil增高最为显著,与其他肝病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HE降低最为显著,与其他肝病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BA、TBil有良好的正相关性,与CHE有良好的负相关性。结论血清总胆汁酸、胆碱酯酶联合测定在乙型肝炎的诊断、鉴别、预示病情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测定肝硬化患者血清前白蛋白(PA)含量、胆碱酯酶(CHE)活性及肝功能常规生化指标.结果 肝硬化患者PA含量和CHE活性较正常组显著降低(P<0.01).按Child-Pugh分级,PA含量和CHE活性在肝硬化组A级与正常组、B级与A级、C级与B级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项指标均随Child-Pugh分级升高而明显降低.提示血清PA含量和CHE活性检测对判断肝硬化程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作为肝硬化患者病情诊断和预后判断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检测肝炎患者胆碱脂酶活性的临床价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估血清胆碱脂酶(CHE)活性变化在判定肝病病程和预后方面的价值。方法 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各种肝炎患者血清CHE的活性。结果 慢性肝炎组、重型肝炎组CHE活性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重型肝炎组(n=68)中存活组(n=40)和死亡组(n=28)CHE分别为3.49±1.23ku/L。和2.88±1.11ku/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HE活性检测有助于判定肝病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血清胆碱脂酶(Cholinesterase,CHE)与前白蛋白(Prealbumin,PA)在各类病毒性肝炎检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假性CHE速率法与免疫比浊法,对300例各类病毒性肝炎患者及30例健康人员的血清PA与CHE进行测定.结果 各类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PA与CHE较对照组比较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降低幅度从高到低依次排序为肝炎后肝硬化、慢性重型肝炎、亚急性重型肝炎、慢性肝炎重度、慢性肝炎中度、急性黄疸型肝炎、慢性肝炎轻度.肝硬化患者从Child-pugh A级到C级,血清PA与CHE呈进行性降低,不同级别测值间差异显著.结论 血清PA与CHE是反映肝脏功能的一项良好指标,可以为临床肝硬化分级提供参考,能对肝硬化患者的预后和是否能耐受手术等作出更加准确、客观的判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前白蛋白(PA)、总胆汁酸(TBA)、胆碱酯酶(CHE)在不同类型肝脏疾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分别检测110例不同类型肝脏疾病患者RBP、PA、TBA、CHE、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水平,观察不同肝病组各项指标的变化,并与68名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重症肝炎组、肝硬化组及肝癌组中RBP、PA浓度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 P<0.01);五组肝病患者TBA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 P<0.01);重症肝炎组、肝硬化组及肝癌组中的CHE活力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 P<0.01);急性病毒性肝炎组、重症肝炎组ALT、AST活力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 P<0.01)。结论检测血清RBP、PA、TBA、CHE对肝脏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判断预后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在反映肝脏实质性病变程度方面优于ALT、AST。 ALT、AST检测同时联合RBP、PA、TBA、CHE检测能更好地反映肝脏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清前白蛋白(PA)、胆碱酯酶(CHE)、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联合Child-Pugh分级在判断肝硬化患者预后的意义。[方法]将肝硬化组125例患者根据Child-Pugh分级分为3个亚组:Child A级组(50例)、Child B级组(45例)及Child C级组(30例),选取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组。对所有入选者取静脉血测定血清PA、CHE及PTA水平,并进行腹部彩超检查了解肝、脾、门静脉宽度及腹水情况。[结果]肝硬化组血清PA、CHE及PTA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随着患者肝硬化程度加重,其血清PA、CHE及PTA水平逐渐降低,不同Child-Pugh分级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硬化组中存活患者PA、CHE及PTA水平均明显高于死亡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肝硬化患者血清PA、CHE、PTA水平与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及预后相关,这些指标的联合对判断肝病损害严重程度及预测患者预后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肝脏病变患者血清前白蛋白水平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虞玲 《山东医药》2011,51(14):108-109
目的观察肝脏病变(肝病)患者血清前白蛋白(PA)水平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采用OlympusAu64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214例肝病患者和98例正常人血清中的白蛋白(AL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PA。结果肝病组血清ALT为(82.0±73.6)U/L、ALB为(35.6±6.4)mg/L、PA为(136.7±53.6)mg/L,对照组分别为(25.6±8.8)U/L、(44.5±9.4)mg/L、(250.5±44.8)mg/L,两组ALT、PA比较,P分别〈0.05、0.01。肝病组中肝硬化、急性肝炎、慢性肝炎、原发性肝癌、其他肝病患者血清中PA分别为(82.4±30.1)、(154.0±37.6)、(129.5±65.7)、(97.7±67.9)、(189.4±45.4)mg/L,肝硬化、原发性肝癌与其他肝病患者比较,P均〈0.01。结论肝病患者血清PA水平降低,PA可作为反映肝功能损害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
慢性肝病患者血清胆碱酯酶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血清胆碱酯酶(CHE)在慢性肝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76例慢性肝病患者进行血清CHE检测,并对其与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白蛋白、总胆红素、胆固醇水平进行相关研究。结果慢性肝炎组、肝硬化和肝癌组的血清CHE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其中肝硬化和肝癌组降低的更为明显(P<0.01);Child-PughC级的肝硬化患者血清CHE水平最低,并与Child-PughA级和B级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CHE可敏感地反映慢性肝病患者肝脏损伤程度,动态观察CHE的变化对判断慢性肝病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检测乙型肝炎不同临床类型患者血清维生素C含量及其它氧化损伤指标,为维生素C在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乙型肝炎患者共45例[慢性乙型肝炎(重度)20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15例、重型肝炎10例],健康对照组15例,采用紫外分光光度仪测定血清维生素C、总抗氧化能力及丙二醛,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⑴与健康对照组比较,乙型肝炎组血清维生素C、总抗氧化能力明显降低(P〈0.05);不同临床类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重型肝炎组〈慢性肝炎组〈肝硬化组〈正常组(P〈0.05);乙型肝炎组丙二醛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重型肝炎组〉慢性肝炎组〉肝硬化组〉正常组(P〈0.05)。⑵乙型肝炎组血清维生素C的含量与总抗氧化能力呈正相关,与丙二醛水平呈负相关。结论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维生素C水平及总抗氧化能力较健康对照组明显降低,丙二醛含量明显升高,维生素C的浓度与与总抗氧化能力呈正相关,与丙二醛含量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2.
血清前白蛋白在各类乙型肝炎检测中的意义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探讨血清前白蛋白(Prealbumin,PA)在各类乙型肝炎检测中的意义。采用免疫比浊法。114例各类乙型肝炎患者及20例健康输血员的血清PA。各类乙型肝炎患者血清PA较对照组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降低幅度从高到低依次排序为肝炎后肝硬化→慢性重型肝炎→亚急性重型肝炎→慢性肝炎重度→慢性肝炎中度→急性黄疸型肝炎→慢性肝炎轻度。肝硬化患者从Child-puchA级到C级,血清PA呈进行性降低,不同级别测值间差异显著。血清PA是反映肝脏功能的一项良好指标,可以为临床肝硬化分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血清前白蛋白在肝病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1,自引:2,他引:31  
了解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前白蛋白 (PA)的变化 ,探讨测定血清前白蛋白对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诊断价值。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 2 76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前白蛋白 ,比较不同临床类型的血清PA的水平及同一临床类型间PA与A的异常率。血清PA的水平在急性肝炎与轻度慢性肝炎之间、慢性肝炎轻度与中度、中度与重度之间、肝硬化与慢性重型肝炎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急性肝炎组PA与白蛋白 (A)两者相比有高度显著性差异 (P <0 0 0 1) ;PA值比A值更灵敏地反映肝功能损害。血清PA的水平持续 <10 0mg/L作为重症肝炎早期诊断指标之一。检测血清PA对病毒性肝炎临床诊断、病情判断和预后估计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血脂、血清前白蛋白和总胆汁酸的变化规律,了解其与病情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在230例乙型肝炎患者[其中急性肝炎43例,慢性肝炎91例(轻度25例,中度32例,重度34例),重型肝炎33例,肝炎肝硬化63例]和50例正常人,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血清前白蛋白(PA)、白蛋白(ALB)、总胆汁酸(TBA)水平。结果各组总胆汁酸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升高,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慢性肝炎组、肝硬化组、重型肝炎组患者血清甘油三脂、总胆固醇、HDL-C、血清前白蛋白、白蛋白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降低,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各项血脂水平随着肝功能损害的加重而降低(慢性肝炎重度组和中度组显著低于轻度组,重型肝炎组显著低于慢性肝炎组和肝硬化组)。结论检测乙型肝炎患者血脂、血清前白蛋白和总胆汁酸水平,对了解肝功能状态和估计预后均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血清胆碱酯酶和补体C3在肝硬化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血清胆碱酯酶(CHE)和补体C3由肝细胞合成,在肝硬化时其合成受到影响。因此血清CHE和补体C3有可能成为评估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损伤的辅助指标。目的:探讨血清CHE、补体C3在肝硬化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我院2006年1月~2008年12月住院和门诊的262例肝硬化患者和92例正常对照者的血清CHE、补体C3及血清白蛋白水平进行对照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肝硬化组患者血清CHE、补体C3水平显著降低(R0.01),血清白蛋白水平亦显著降低(P〈0.05);血清CHE、补体C3水平在不同Child—Pugh分级的肝硬化患者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CHE、补体C3水平随着Child-Pugh分级由A级至C级变化而逐渐降低。结论:血清CHE和补体C,与肝功能损伤严重程度相关,结合Child-Pugh分级可更好地反映肝脏储备功能,并有利于帮助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肝动脉移植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的效果。方法将同期收治的50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25例,两组均予常规护肝及抗肝纤维化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经肝动脉输注hUCMSCs(共2次,间隔15d);两组均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4、6、8周分别抽取空腹静脉血,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血清前白蛋白(PA)及胆碱酯酶(CHE)。结果治疗后6、8周治疗组血清PA及CHE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分别〈0.05、0.01)。结论经肝动脉移植hUCMSCs可显著改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近期肝脏合成、储备功能;远期效果尚需进一步研究观察。  相似文献   

17.
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在各型病毒性肝炎中的变化,探讨测定血清RBP对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诊断价值。分别检测161例不同类型的肝炎患者及正常对照组的血清RBP、前白蛋白(PA)、白蛋白(ALB)水平,并进行统计分析。发现除慢性肝炎轻度组外,各组肝病患者血清RBP、PA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异常率均高于同组PA、ALB的异常率(P<0.05)。重型肝炎组死亡者RPB、PA均显著低于存活者,死亡者与存活者之间的RBP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血清RBP可作为判断急性肝损害的灵敏指标。能更准确地反映肝脏贮备功能,对估计重型肝炎、肝炎后肝硬化的预后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肝病患者血清纤维连接蛋白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免疫单扩散方法检测肝病患者113例血清纤维连接蛋白的含量。急性肝炎组升高,肝硬化,重症肝炎及肝癌组明显降低,慢性肝炎与正常组对比无统计学差异;重症肝炎患者血清纤维连接蛋白水平与谷丙转氨酶(ALT)呈负相关,与胆碱酯酶(CHE)呈正相关。血清纤维连接蛋白测定对肝硬化、重症肝炎的诊断、估计患者病情、预后、转归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不同肝病患者血清前白蛋白和白蛋白的检测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廖彦  何长有  肖友书 《山东医药》2008,48(14):116-117
测定165例不同肝病患者和38例健康者血清前白蛋白、白蛋白、总蛋白水平,以及23例慢性肝炎、20例肝硬化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前白蛋白水平的变化.发现各肝病组血清前白蛋白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HBsAg携带者组血清白蛋白无明显改变,其他肝病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肝硬化、肝癌患者血清总蛋白明显低于对照组;慢性肝炎组与肝硬化组治疗前后血清前白蛋白水平差异显著;慢性肝炎组、肝硬化组、肝癌组血清前白蛋白与白蛋白水平变化呈正相关关系.提示血清前白蛋白能灵敏地反映肝功能损害并有助于判断肝病的病情及预后.  相似文献   

20.
肝病患者血清前白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通过测定急、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和肝硬化不同肝病患者血清中前白蛋白、白蛋白、总胆汁酸含量及凝血酶原活动度,探讨上述不同指标在判定肝脏功能,指导临床治疗中的意义。方法 健康对照组20例(A组);急性无黄疸型乙肝20例(B组);急性黄疸型乙肝20例(C组);慢性乙肝20例(D组);肝硬化患者20例(E组)。所有被检对象均在清晨空腹静脉采血,用ELISA法测定,试剂盒分别由上海海军医学研究所和南京军区总医院提供,按说明书严格操作。结果 从急性乙型肝炎到慢性乙型肝炎至乙肝后肝硬化,患者血清前白蛋白逐渐降低(均值(mg/L)A组:240.4;B组:170.6;C组160.1;D组:120.8;E组:76.1)。急、慢性乙型肝炎明显降低(P〈0.05)。乙肝后肝硬化显著下降(P〈0.01)。TBA急、慢性乙型肝炎,乙肝后肝硬化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白蛋白、PT仅肝硬化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血清前白蛋白(Preaibumirk PA)含量的改变能敏感、特异、快速的反应肝病患者肝脏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