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双相Ⅰ型障碍和双相Ⅱ型障碍患者的人口学特征、临床特征、治疗特征和生理指标。方法:选取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双相障碍的患者381例,其中Ⅰ型302例(79.27%),Ⅱ型74例(19.42%),其他特定及相关障碍5例(1.31%)。用自编临床资料访谈表收集人口学资料及临床特征数据。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方法进行因素分析。结果:与双相II型障碍相比,双相I型障碍患者更容易伴有精神病性特征(OR=5.75,95%CI:2.82~11.76),病程更长,接受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较多(OR=3.09,95%CI:1.02~9.35),尿酸、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浓度更高,汉族更常见(OR=11.50,95%CI:1.76~75.30)、受教育程度更低(OR=10.22,95%CI:1.16~89.77),更少有精神病家族史(OR=2.34,95%CI:1.01~5.42)。结论:双相Ⅰ型障碍和双相Ⅱ型障碍的人口学特征、临床特征、治疗情况和生理指标有差异,可为探讨双相障碍的发病机制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2.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人格特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组常见的重性精神病 ,其主要的临床特征为反复发作的躁狂或抑郁 ,间歇期正常 ,预后良好。它的发病原因尚不完全清楚 ,临床观察和研究提示与病前的人格特征有一定的关系。如发现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比正常人外向 ,神经质 ,强迫 ,追求完美 ,开放[1- 5] 。由于双相情感障碍的患病率低 ,如国内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只有 0 .0 76% [6] ,而且双相情感障碍的预后较好 ,有明显的间歇期 ,间歇期间临床症状消失 ,而且有研究表明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所测量的病前人格和间歇期的测量结果没有差异[4 ] ,所以通常把患者间歇期获得的人格特征作为其人…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工作记忆(WM)相对完好的精神分裂症(SZ)和双相障碍(BD)患者的脑功能活动特征。方法:纳入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诊断标准的SZ和BD患者各45例,根据他们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扫描时完成WM任务表现,选取WM相对完好的18例SZ和20例BD患者,并以25例正常对照为参照,比较三组执行WM任务时全脑血氧水平依赖(BOLD)信号的活动差异。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SZ患者左内侧前额叶、左后扣带回的BOLD信号显著增强(P<0.05),而BD患者左内侧前额叶、左侧壳核的BOLD信号增强(P<0.05),且其左侧壳核的BLOD信号活动与其HAMD、BPRS总分呈正相关(r=0.48、0.52,均P<0.05)。结论:工作记忆相对完好时,精神分裂症患者显示内侧前额叶、后扣带回所属的默认网络抑制活动减弱,而双相障碍患者显示由内侧前额叶、壳核所构成的皮质-纹状体通路异常活动。 相似文献
4.
稳定期双相障碍Ⅰ型患者的认知功能及相关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稳定期双相障碍Ⅰ型患者认知功能损害及其相关因素.方法:纳入来自广州市精神病医院门诊和住院部的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双相障碍Ⅰ型诊断标准的稳定期患者160例,以及来自本院或其他单位/学校的正常对照145名.采用数字符号、连线测验A(Trail Making Test A,TMT-A)、数字广度(顺背)、视觉再生检测受试者的注意、记忆功能,用连线测验B(Trail Making Test B,TMT-B)和数字广度(倒背)检测执行功能,特别是工作记忆和认知灵活性.结果:(1)患者组数字符号[(46.3±11.9)vs.(57.3±12.5)]、数字广度[顺背:(7.7±1.3)vs.(8.1±1.5)、倒背:(4.8±1.3)vs.(5.6±1.8)、总分:(12.5±2.2)vs.(13.68±2.9)]、视觉再生[(9.3±3.1)vs.(10.26±3.3)]、TMT-A[(54.1±19.0)vs.(42.6±16.9)]、TMT-B[(81.8±30.7)vs.(67.0±28.0)]成绩均差于正常对照组(Ps<0.01).(2)按有(n=98)和无(n=62)精神病性症状将患者组进一步分层分析,方差分析显示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SD检验,2个患者亚组的数字广度(倒背、总分)、TMT-A、TMT-B成绩均差于正常对照组(P<0.05);有精神病性症状患者组的数字符号、数字广度(顺背)、视觉再生成绩也差于正常对照组(P<0.05).(3)相关分析显示,患者组上述认知指标均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和/或Young躁狂量表评分弱相关(|r|=0.15~0.26,Ps<0.05),数字符号与病程评分弱相关(r=-0.18,P<0.05);未发现发病年龄和稳定期时间与任何认知功能指标相关(P>0.05).结论:稳定期双相障碍Ⅰ型患者存在明显的注意、记忆和执行功能损害,并与临床症状等临床特征无明显相关或相关性不强. 相似文献
5.
自杀是抑郁症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抑郁症患者的自杀率为普通人群的22~36倍,40~70%的患者可出现自杀意念,且约15%的患者最终死于自杀[1,2]。睡眠障碍是抑郁症的常见主诉,约70~80%的抑郁症患者存在着某种形式的失眠症状,但有关抑郁症患者... 相似文献
6.
双相Ⅰ型障碍患者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监测的应用与初步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丙戊酸钠治疗双相障碍I型躁狂或混合性发作患者的血药浓度与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的关系.方法:共入组30例患者,接受丙戊酸钠治疗,丙戊酸钠实施个体化药物剂量调整方案.于基线时、治疗第1、2、3、4、6、8、10、12、16周末,分别采用临床总体印象疾病总体严重度量表-双相障碍版(CGI-BP)、Young躁狂评定量表(YMRS)、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汉密尔顿抑郁评定量表 (HAMD-21)、功能总体评定量表评定(GAS)评定疗效和测定丙戊酸钠血浓度.在基线状态、治疗第4、8、12、16周时,进行血生化、血常规、尿常规、ECG检查以及药物治疗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以评价安全性.结果:(1)自治疗1周末 CGI-BP(5.0±0.4)和YMRS(26.7±3.7)得分较治疗前[(5.3±0.5)vs.(30.4±1.5)]有明显下降(P<0.05),自治疗第4周起,社会功能也较基线时有显著改善.治疗16周末,缓解率为93.3%,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40%.(2)丙戊酸钠的有效治疗血浓度范围为(84~125)μg/ml,有效维持血浓度范围为(77~98)μg/ml.结论:丙戊酸钠治疗双相I型障碍的疗效与血浓度存在相关,监测血药浓度对临床药物剂量调整有较好的帮助. 相似文献
7.
目的:初步探讨双相Ⅰ型障碍躁狂发作患者的血浆孤啡肽(OFQ)水平.方法:应用放射免疫分析(RIA)法分别测定26例双相Ⅰ型障碍躁狂发作患者和31例正常人血浆OFQ浓度.结果:躁狂组血浆OFQ水平[(11.29±3.28)pg/ml]低于对照组[(13.92±4.53)pg/ml],P<0-05.躁狂组OFQ水平与Bech-Rafaelsen躁狂量表总分呈负相关(r=-0.75,P<0.01).血浆OFQ水平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工作、接触、敌意/破坏行为、性兴趣、睡眠、意念飘忽、患者的受教育程度(β=-1.121,-0.969,0.265,0.455,0.407,0.333,-0.123;P均<0.01).结论:孤啡肽可能参与双相Ⅰ型障碍躁狂发作的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人际与社会节奏疗法(interpersonal and social-rhythm therapy,IPSRT)在中国双相障碍患者中的干预效果。方法:纳入34名非急性期的双相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在药物治疗基础上接受每周1次,共12次的人际与社会节奏疗法个体治疗,对照组只进行常规药物治疗。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杨氏躁狂评定量表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评价干预效果,并在干预后对干预组患者进行质性访谈。结果:在接受人际与社会节奏疗法治疗后,干预组后测的抑郁(F=21.27,P<0.01)、躁狂(F=14.81,P<0.01)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F=8.65,P<0.01)量表分均显著低于该组前测分数;控制基线量表分后,干预组的抑郁(t=-4.24,P<0.01)、躁狂(t=-3.72,P<0.01)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t=-2.31,P<0.05)量表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干预组共11名患者完成质性访谈,质性分析结果显示人际与社会节奏疗法对双相障碍患者在疾病健康教育、情绪症状管理、解决人际关系问题、稳定社会节奏和改变自我认知方...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记忆减退与快速眼动(REM)睡眠的关系。方法:对40例脑梗死患者进行记忆测定和多导睡眠图通宵描记,分析有关睡眠参数并与22名正常人比较。结果:脑梗死患者睡眠潜伏期长,醒转次数增多,总睡眠时间减少,睡眠效率低,REM时间减少,REM活动度和密度均降低(P<001),其记忆减退与REM减少具有相关性(r=068,P<001)。结论:脑梗死患者不但有睡眠量的减少而且有睡眠质的改变,尤其REM睡眠减少与记忆减退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双相情感障碍与抑郁症患者功能失调性态度的特征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使用功能失调性状况评定量表(Dysfunctional Attitudes Scales,DAS)对缓解期的66例双相情感障碍及56例抑郁症患者进行评定,并与60名正常人进行对照。结果:(1)抑郁症组的I)AS总分以及脆弱性、吸引/排斥、完美化、依赖性、自主性态度和认知哲学因子分(163.8±32.9、18.4±4.8、19.3±6.1、20.2±5.8、21.0±5.5、23.8±6.1、19.O±5.2)与双相情感障碍组的DAS总分及脆弱性、完美化、依赖性因子分(142.5±27.5、16.8±4.6、17.3±5.7、18.0±5.O)均高于正常人对照组(总分:129.4±18.4,P<0.05或P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光遗传-在体多通道光电极记录系统,用其对直接通路中型多棘神经元(D1-MSN)的活动模式进行在体记录。方法:首先向D1-Cre转基因小鼠纹状体背外侧注射携带光敏阳离子通道channelrhodopsin-2(ChR2)基因的腺相关病毒,使ChR2在D1-MSN上通过Cre重组酶的同源重组而特异性表达。之后通过光刺激和电生理记录相结合的方式在体记录D1-MSN的活动模式。结果:D1-Cre小鼠纹状体在注射病毒后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可发现明显的荧光信号,证明病毒正常表达。通过光遗传-在体多通道光电极记录系统,本研究成功地在纹状体内用光刺激诱发了MSN的电活动。通过对记录的电信号进行数据分析,证明了光刺激诱发的电信号确实来自于D1-MSN,成功地对D1-MSN活动模式进行了在体记录。结论:结果提示光遗传-在体多通道光电极记录系统是一种对纹状体D1-MSN电活动模式记录的可选新方法。 相似文献
12.
本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HRP-SpA法、免疫酶电镜技术和放射免疫分析法(RIA),对大鼠垂体β-内啡肽样免疫反应性(β-EP-IR)进行了观察,对β-内啡肽样物质含量在昼夜中的变化,进行了形态学的半定量分析和定量测定,并对其昼夜节律与痛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β-EP-IR阳性反应位于垂体中间叶所有的细胞内。前叶中β-EP-IR阳性细胞数目较少,呈散在性分布。后叶内未见β-EP-IR阳性反应。免疫吸收阻断实验和正常兔血清对照实验均呈阴性。电镜观察β-EP-IR阳性呈高密度细小颗粒,多位于ACTH细胞胞质的分泌颗粒内,有时游离散布于胞质中。对90例大鼠的观察,其基础病阈和垂体β-EP-IR含量均有昼夜节律变化(P<0.05),且二者变化节律呈正相关关系(r=0.934,P<0.005)。在16~24时为高峰期,以20时最高;在4~12时为低峰期,以4~8时最低。本文的结果提示,大鼠的基础痛阈,随着垂体β-EP-IR含量的变化而变动。 相似文献
13.
遗传因素是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SCZ)和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BP)的重要致病因素,已有大量基因关联研究表明多巴胺D2受体基因与两种精神疾病可能存在风险关系,然而许多研究的结果并不一致.系统的荟萃分析可以弥补单个研究样本量小可能引起的结果偏差.经过严格筛选,本文纳入8个关于BP和49个关于SCZ的独立研究,荟萃分析多巴胺D2受体3个基因多态性(141C Del/Ins、TaqI-A、SCr311Cys)与这两种精神疾病的风险关系.结果 提示Ser311Cys的G/C多态性和SCZ发病显著关联,而TaqI-A的T/C多态性和BP发病存在显著关联(P<0.05).基因型分析结果揭示了多巴胺D2受体基因Ser311Cys携带G等位基因的基因型是SCZ的风险因素,TaqI-A的TT基因型可能是BP的风险因子而对于SCZ是保护因子.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男性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BD)患者外周血谷氨酸受体亚单位-1(GluD1)、突触结合蛋白7(Syt7)、M2型瞬时受体电位(TRPM2)以及甲壳质酶蛋白40(YKL-40)基因表达变化,并探讨与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我院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86例男性BD患者为观察组;同时期来我院健康男性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组.qRT-PCR法检测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外周血GluD1、YKL-40、Syt7、TRPM2基因的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炎性细胞因子IL-1、IL-4、IL-6、IL-10以及TNF-α的水平,并对相关基因表达水平与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基因GluD1和Syt7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而TRPM2和YKL-40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血清炎性细胞因子IL-1、IL-4以及TNF-α水平显著升高(P<0.05),而IL-6及IL-10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GluD1基因水平与IL-1和TNF-α水平呈负相关(r=-0.251,-0.200;均P<0.05),Syt7基因水平与IL-1水平呈负相关(r=-0.186,P<0.05),TRPM2基因水平与IL-6水平呈正相关(r=0.190,P<0.05),YKL-40基因水平与IL-1和IL-6水平呈正相关(r=0.187,0.220;均P<0.05).结论 GluD1、Syt7、TRPM2以及YKL-40基因在男性BD患者外周血中差异表达,且与不同的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BD)患者在不同发病时期疼痛共情能力状况。方法:采用经典疼痛共情范式和中文版人际反应指针量表(Chinese version of interpersonal reactivity index,IRI-C)探究躁狂期、抑郁期和缓解期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疼痛共情能力。结果:抑郁期、躁狂期和缓解期患者人际反应指针量表观点采择因子、想象力因子和共情性关心因子得分均低于正常人群;抑郁期患者个人痛苦因子得分显著高于躁狂期和缓解期患者。躁狂期和抑郁期患者判断中性图片的正确率显著低于正常人群,躁狂期、抑郁期和缓解期患者所需反应时均显著高于正常人群。抑郁期患者判断中性图片的正确率与想象力因子、共情性关心因子存在正相关,抑郁期患者判断中性图片的正确反应时与病程存在正相关;缓解期患者对中性图片的正确反应时与个人痛苦因子得分存在正相关。结论:躁狂期、抑郁期和缓解期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共情能力均受损,但不同时期受损状况不同。当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处在抑郁期时,疼痛共情能力的受损情况较为突出;抑郁期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疼痛共情能力受损状况受患者病程影响,患病时间越久,疼痛共情能力受损越严重。 相似文献
16.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的大脑功能异常已经被广泛报道,但是其结果存在不一致性,且半球间功能连接相关研究较少。本研究纳入了45名首发未用药ADHD儿童和26名正常对照儿童,进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扫描。采用局部一致性(Re Ho)、度中心性(DC)和镜像同伦功能连接(VMHC)三种测量指标对两组受试的静息态脑活动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与正常儿童相比,ADHD儿童Re Ho值和DC值在右侧额中回区域降低,且两者呈正相关;VMHC值在双侧枕叶降低,且该改变与Conners父母用量表焦虑得分呈负相关,与威斯康星卡片测验正确分类数呈正相关。本研究结果提示了ADHD儿童右侧额中回及双侧枕叶自发神经活动的异常。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了解丙戊酸钠缓释片治疗双相Ⅰ型障碍躁狂发作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对80例患者分别给予丙戊酸钠缓释片及碳酸锂治疗,观察4周,用BRMS躁狂量表及CGI评定疗效,药物副反应量表评定副反应。结果丙戊酸钠缓释片组有效率75%,碳酸锂组有效率为72.5%。治疗4周后BRMS减分率两者相当,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丙戊酸钠组明显低于碳酸锂组。结论丙戊酸钠缓释片治疗双相Ⅰ型障碍疗效与碳酸锂相当,不良反应少,耐受性好,可作为临床一线用药。 相似文献
19.
《解剖学研究》2017,(1)
目的探讨乙酰血清素甲基转移酶(acetylserotonin methyltransferase,ASMT)基因启动子区的两个位点(rs4446909、rs5989681)多态性与卒中后睡眠障碍(post-stroke sleep disorders,PSSD)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将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395例首发脑卒中患者分为PSSD组和非PSSD组,使用PSQI量表评定睡眠质量,利用多重单碱基延伸SNP分型技术检测ASMT基因,并进行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的统计分析,分析其与PSSD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相关性。结果神经功能轻度缺损与中重度缺损相比:rs4446909、rs5989681位点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在两组间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SSD组、非PSSD组中两多态性位点各基因型频率在轻度与中重度神经功能缺损组间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SMT基因启动子区rs4446909、rs5989681位点多态可能不是PSSD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