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黄致豚鼠结肠黑变病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建立豚鼠结肠黑变病动物模型。[方法]15只豚鼠随机分为5组:大黄1组:大黄2 g/(kg.d)灌服30 d;大黄2组:大黄2 g/(kg.d)灌服60 d;大黄3组:大黄4 g/(kg.d)灌服30 d;大黄4组:大黄4 g/(kg.d)灌服60 d及正常组。处死动物,观察结肠黑变情况,行组织大体评分,取结肠组织行黑色素染色、黑色素腿色实验,并对盲肠及近段结肠未染色切片行图像分析。[结果]各大黄组豚鼠结肠均有不同程度黑变,以盲肠及近段结肠为著。病理改变类似人类。结肠黑色素染色阴性,黑色素褪色染色阳性。图像分析显示,各大黄组盲肠及近段结肠色素颗粒灰度显著低于正常组,且与大黄剂量(盲肠r=-0.861,结肠r=-0.772,P<0.01)及时间(盲肠r=-0.749,结肠r=-0.785,P<0.01)呈负相关;色素颗粒面积比显著高于正常组,且与大黄剂量(盲肠r=0.810,结肠r=0.791,P<0.01)及时间(盲肠r=0.663,结肠r=0.549,P<0.01)呈正相关。[结论]用大黄可致豚鼠实验性结肠黑变病,黑变程度与大黄剂量及时间相关。该模型制作简单、重复性好,可用于多种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2.
六味安消胶囊及其组分对豚鼠结肠黑变及动力学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六味安消胶囊及其组分对豚鼠结肠黑变及动力学影响。方法 20只豚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大黄组、诃子组和六味安消胶囊组,后三组分别给予不同药物灌服30 d。处死动物,检测炭末推进率,观察结肠黑变情况,并对盲肠及近段结肠末染色切片行图像分析。结果大黄组豚鼠结肠有黑变,以盲肠及近段结肠为著。病理改变类似人类。大黄组(87.71%±25.87%)、诃子组(67.63%±19.05%)及六味安消胶囊组(91.14%±16.13%)炭末推进率较正常组(40.38%±6.99%)明显增快(P<0.05)。图像分析显示,诃子组、六味安消胶囊组盲肠、近段结肠固有层色素颗粒灰度及阳性面积比与正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黄组盲肠、近段结肠固有层色素颗粒灰度(盲肠133.18±1.72,结肠137.40±1.39)及阳性面积比(盲肠4.65%±0.76%,结肠2.36%±0.42%)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大黄可致豚鼠实验性结肠黑变病,六味安消胶囊致结肠黑变作用不明显,诃子有预防结肠黑变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结肠黑变病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经结肠镜、病理学诊断的结肠黑变病患者49例,其中≥60岁者(老年组)37例,60岁者(中青年组)12例,对2组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结果]老年组与中青年组性别、便秘病程、服用便秘药物时间、吸烟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结肠疾病史、2型糖尿病病史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9例中随访17例,1年内复查电子结肠镜示5例黏膜黑变程度减轻,12例肠黏膜黑变程度未见明显减轻,所有随访患者结肠息肉发生率无明显升高,未发现肿瘤新生物。[结论]结肠黑变病患者好发于老年人,尤其见于长期便秘、服用泻药并吸烟的男性患者,不论有无结肠疾病史,结肠镜检查中注意观察有无结肠黑变病、并长期随访,对结肠病变的早期诊治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小鼠结肠Cajal间质细胞(ICC)的体外培养方法,探讨大黄素对体外培养结肠ICC的毒-效作用。[方法]酶解消化法体外培养KM乳鼠结肠ICC,运用免疫荧光法鉴定结肠ICC,并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其生长期的形态变化。应用均匀设计法和MTT比色法探索大黄素不同浓度和作用时间对结肠ICC的影响。[结果]大黄素对结肠ICC最大毒性浓度为1%,最小毒性浓度为0.001%;最大药效浓度为0.000 1%,最小药效浓度为0.000 008%。[结论]成功建立了体外培养KM乳鼠的结肠ICC的方法。大黄素对结肠ICC既有毒性又有药效作用,毒性浓度范围为0.001%~1%;药效浓度范围为0.000 008%~0.000 1%。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内质网应激在消癌解毒方在人肝癌HepG2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的消癌解毒方处理HepG2细胞12、24、48 h后细胞的增殖情况;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消癌解毒方处理HepG2细胞24 h凋亡情况;应用qRT-PCR检测内质网应激上游分子标记GRP78、PERK、ATF-6、IRE-1的mRNA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方法分析消癌解毒方对PERK、ATF4、CHOP和TRB3蛋白的表达情况;并用CCK-8法检测内质网抑制剂4-苯基丁酸(4-PBA)对HepG2细胞凋亡率的影响。[结果]消癌解毒方抑制HepG2细胞的增殖,并且这种效应呈现时间和浓度依赖;ATF-6和IRE-1 mRNA水平无明显变化,GRP78和PERK mRNA水平较阴性对照组均显著增加;消癌解毒方可上调内质网应激通路的标志蛋白质PERK、ATF4、CHOP水平,增加下游TRB3蛋白的表达。4-PBA与消癌解毒方联合作用组的细胞凋亡率显著减少。[结论]消癌解毒方通过内质网应激诱导人肝癌HepG2细胞的凋亡,其可能是通过PERK通路上调内质网应激相关凋亡蛋白CHOP的表达。  相似文献   

6.
结肠黑变病3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结肠黑变病的病因及其与结肠肿瘤的关系.方法对38例结肠黑变病患者的临床资料、镜下表现及病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长期服泻药患者25例(65.8%),未有明确服泻药史患者12例(31.6%),不详1例;结肠癌患者0例,结肠息肉患者8例,病理示管状腺瘤患者6例,混合型患者2例.结论结肠黑变病病因可能与细胞凋亡有关;结肠黑变病与结肠肿瘤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白芍总甙对豚鼠结肠平滑肌作用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目的 :探讨白芍总甙 (TGP)对离体豚鼠结肠平滑肌的作用方式及对结肠平滑肌中 P物质 (SP)和血管活性肠肽 (VIP)释放的影响。方法 :观察不同剂量 TGP及工具药对离体结肠肌收缩活性的效应及利用 SABC法检测结肠平滑肌中 SP和血管 VIP的变化。结果 :TGP使豚鼠结肠离体平滑肌收缩积分和时间显著性增加 ,且收缩效应的改变具有剂量依赖性。平滑肌中 SP的反应显著性增强。结论 :TGP可通过延长结肠收缩时间 ,增强结肠收缩幅度而调节结肠运动 ,SP是 TGP作用的递质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匹维溴胺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模型大鼠结肠组织血管活性肠肽(VIP)水平及其受体1(VIP-R1)表达变化,探讨匹维溴胺治疗IBS-D机制。[方法]采用应激与束缚相结合的方法复制IBS-D模型后,应用ELISA、免疫组化、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结肠组织VIP水平及VIP-R1的表达。[结果]匹维溴胺组结肠组织中VIP及其VIP-R1 mRNA的表达均明显低于模型组和对照组(均P0.05)。[结论]匹维溴胺治疗IBS-D模型大鼠的药理学作用与VIP水平及VIP-R1表达下调有关。  相似文献   

9.
结肠黑变病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便秘的发病率增加和结肠镜检查率提高,结肠黑变病的检出率明显升高,其具体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清,多与服用泻药和便秘有关.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及动物实验研究的深入,会逐步认识结肠黑变这种现象.目前研究的重点多集中于结肠黑变与结肠上皮细胞增殖与凋亡;泻剂滥用造成的结肠运动功能的改变的原理;该病与结肠肿瘤、息肉、息肉病等细胞增殖性疾病相关性.我们综述近年的相关文献,从流行病学、发病相关因素、病理形态学改变及治疗和预后等方面加以分析和总结,以期对该病以及相关疾病加深认识.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6(IL-6)对豚鼠近端结肠平滑肌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观察IL-6对结肠收缩的影响;用河豚毒素(TTX)阻断肠神经后观察不同浓度IL-6对结肠平滑肌收缩的影响;损伤Cajal间质细胞(ICC)后观察IL-6对结肠平滑肌收缩的影响.结果:在带有ICC的近端结肠纵行肌加入IL-6后,结肠平滑肌的收缩振幅增加和频率加快,呈浓度依赖性:加入TTX后,收缩的幅度和频率,同拮抗前相比分别降低和减慢(0.206±0.027 g vs 0.300±0.039 g;9.770±1.711 s vs 8.483±1.113 s:P<0.01,P<0.05):TTX阻断后加入IL-6(80μg/L),振幅增加和频率加快(P<0.01,P<0.05):破坏结肠ICC,收缩幅度和频率分别与损伤ICC后加入IL-6无显著性差异(80μg/L),而与正常结肠收缩振幅和频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IL-6对豚鼠近端结肠平滑肌的收缩活动有兴奋作用,其兴奋效应主要是通过肠神经元介导.ICC是IL-6对平滑肌兴奋途径的一个不可缺少的中间环节.  相似文献   

11.
冯雯  范一宏  吕宾 《胃肠病学》2012,17(5):311-313
慢传输型便秘(STC)的发病机制主要与肠神经系统(ENS)、Cajal间质细胞(ICC)、平滑肌、神经递质等有关。研究发现STC结肠组织中ENS出现退行性变化,肌间神经丛空泡变性,ICC数量减少,形态改变,平滑肌退行性变,多种神经递质发生改变。本文就STC发病机制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蒽醌类中药致结肠黑变病发病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蒽醌类中药致结肠黑变病(MC)发病机制.[方法]复习22例MC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对其组织病理学进行观察分析.[结果]22例均有便秘及服用含蒽醌苷类中药泻剂经历,结肠镜及病理检查都显示不同程度的MC的表现.[结论]西医认为MC发生于结肠上皮细胞凋亡及慢性结肠梗阻有关;中医认为MC由肝肾阴虚,气郁血虚,肠壁失养所致.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化瘀通便汤对慢传输型便秘(STC)大鼠结肠P物质(SP)和血管活性肽(VIP)表达的影响。[方法]72只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化瘀通便汤低、中、高剂量组、西药对照组,每组12只,采用大黄粉灌胃制造慢传输型便秘模型,RT-PCR法检测化瘀通便汤对慢传输型便秘大鼠结肠SP和VIP mRNA表达情况。[结果]STC大鼠结肠SP表达显著增高、VIP表达显著降低(P0.01),化瘀通便汤高、中、低剂量组不同程度下调SP表达、上调VIP表达(P0.01)。[结论]STC大鼠便秘的发生可能与结肠组织中SP表达增高、VIP表达降低有关,化瘀通便汤治疗STC的机制可能与下调结肠组织中SP,上调结肠组织中VIP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4.
结肠黑变病的色素形成是由于上皮内和上皮下的巨噬细胞吞噬了因泻药引起的凋亡的粘膜上皮细胞。尽管开展了许多组化研究,但色素的组成成分仍未明确。此种复杂的色素有自体荧光性,并表现出脂褐质(与年龄相关)的组化特性。虽然植物血凝素组化法已被用于检出脂褐质和各种蜡样质色素的糖成分,但它未被用于结肠黑变病色素的研究,研究欲弥补此空白。 方法:8例结肠黑变病患者和3例健康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结肠黑变病相关致病因素。方法做好肠道准备,观察结肠黏膜的改变从而做出明确的诊断。结果 60例中42例便秘,32例有服用泻药史,伴发结肠息肉24例,伴发结肠癌4例。结论便秘与滥用泻药为结肠黑变病的主要原因,结肠黑变病与结肠息肉,结肠癌伴发可能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基于检测Rho激酶信号通路介导溃疡性结肠炎(UC)E-cadherin及TGF-β中相关指标变化,探讨清热活血方介导上皮-间质转化,防治UC及其相关癌变的机制。[方法]100只Balb-c雄性小鼠按体重随机分为5组,即正常组、模型组、治疗组(低剂量、中剂量及高剂量)。采用3%DSS自由饮用2周法制备UC模型,自第3周起,分组给药,模型组予等剂量生理盐水灌胃,治疗组分别予不同剂量清热活血方灌胃,连续1周。末次给药后处死全部小鼠。应用光镜及透射电镜观察UC小鼠组织结构及超微结构变化、应用免疫应迹及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Rho-GTP、E-cadherin、TGF-β等指标变化。[结果]基于结肠黏膜组织结构和超微结构分析:模型组无论光镜或电镜下均提示结肠黏膜上皮细胞脱落,细胞坏死明显,腺体分泌减少,黏膜层及黏膜下层大量炎性细胞细胞浸润,可见溃疡形成;而治疗组光镜下见肠壁黏膜及黏膜下层轻度充血水肿,少量炎细胞浸润,及成纤维母细胞增加,电镜下见上皮细胞体积明显变小,核染色质边集、核固缩,核膜断裂,核碎裂,细胞器明显扩张肿胀、碎裂,凋亡小体形成,并以凋亡为主。模型组结肠黏膜Rho激酶表达上升,E-cadherin及TGF-β表达下降,而治疗组结肠黏膜肠Rho激酶下降,而E-cadherin及TGF-β表达上升,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热活血方可能通过下调Rho激酶表达,上调E-cadherin及TGF-β表达,诱导肠上皮细胞凋亡,改善肠道炎症,促进黏膜上皮细胞修复及溃疡愈合,介导上皮-间质转化,发挥缓解UC的效用。  相似文献   

17.
46例结肠黑变病临床病理分析及Ki-67的表达检测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结肠黑变病 (melanosiscoli,MC)是消化道黑变病的一种 ,指结肠黏膜内有很多吞噬有脂褐素样物质的巨噬细胞的一种黏膜色素沉着性病变 ,结肠镜下可见结肠黏膜呈棕褐色或黑色。其病因、发病机制、色素来源均尚不清楚 ,有学者研究认为 ,可能与结肠上皮细胞凋亡有关。目前的研究多认为 ,MC与服用泻药 ,尤其是蒽醌类泻药有较强的相关性。因其常伴发结肠肿瘤 ,故逐渐受到重视。本文对我院近 3年来确诊为MC的、资料较完整的 4 6例病人进行临床病理分析 ,并对部分病人检测Ki 6 7的表达 ,以了解其与结肠上皮细胞凋亡的关系。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低压缺氧Wistar大鼠的胃窦组织、Cajal间质细胞及小肠推进率,探讨低压缺氧胃肠运动功能障碍发生机制和生白术的干预作用。[方法]7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7组,对照组(兰州海拔,1 430m,A组),模型组(3 500m海拔,B1组;5 000m海拔,B2组)、马来酸曲美布汀干预组(3 500m海拔,C1组;5 000m海拔,C2组)、生白术干预组(3 500m海拔,D1组;5 000m海拔,D2组)。每组10只,除对照组,其余6组依据不同海拔高度利用低压氧舱造模3d,其中C、D组每日分别给予马来酸曲美布汀和生白术灌胃。3d后各组大鼠均给予2ml墨汁灌胃,30min后处死,测算墨汁的小肠推进率,观察胃窦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胃窦组织Cajal间质细胞(ICC)的阳性面积。[结果]与A组比较,B1组小肠推进率及胃窦ICC阳性面积减少,组织黏膜表层见坏死和脱落、腺体组织减少伴水肿、炎性细胞浸润;B2组小肠推进率及ICC阳性面积增加,黏膜组织坏死脱落加重、腺体组织减少和水肿加重,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P<0.05)。C1组ICC阳性面积及小肠推进率升高,但P>0.05,C2组ICC阳性面积及小肠推进率下降(P<0.05),C1和C2组织黏膜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减轻,但组织黏膜坏死和脱落变化不明显。D1组ICC阳性面积和小肠推进率升高,D2组ICC阳性面积和小肠推进率减少,D1和D2组织黏膜坏死脱落和炎性细胞浸润都明显减轻(P<0.05)。[结论]低压缺氧导致胃肠道运动功能紊乱,与海拔高度关系密切,与高原环境对胃窦组织黏膜损伤及ICC阳性面积变化有关,生白术可有效干预胃肠运动功能紊乱,修复损伤的黏膜组织。  相似文献   

19.
[目的]基于检测溃疡性结肠炎结肠黏膜组织形态、超微结构、上皮紧密连接,及紧密连接蛋白claduin-2、claudin-5表达的变化,探讨健脾清热活血方防治溃疡性结肠炎的可能机制。[方法]72只雄性Balb-c小鼠按体重随机分为6组,即正常组、模型组、对照组、治疗组(低、中、高剂量),每组12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小鼠均采用自由饮用3%DSS 6周法制备溃疡性结肠炎模型,自第7周起分组给药,模型组予等剂量生理盐水,对照组予艾迪莎,治疗组予不同剂量健脾清热活血方,连续给药4周,第11周末处死全部小鼠。应用光镜、透射电镜及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肠黏膜组织形态、超微结构及黏蛋白变化;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2、claduin-5表达变化。[结果]模型组光镜下见结肠黏膜不同程度缺损、溃疡形成,表面可见坏死组织,以及隐窝脓肿形成;电镜下见肠上皮细胞表面微绒毛稀疏,细胞连接间隙增宽,杯状细胞减少,线粒体肿胀,结构不清或呈空泡变,部分可见核固缩,并见凋亡小体;结肠黏蛋白分泌下降。治疗组光镜下见结肠黏膜充血肿胀、少量炎性细胞浸润,可见隐窝脓肿,未见明显溃疡;电镜下见肠上皮细胞表面绒毛排列尚整齐,可见线粒体肿胀,核固缩及凋亡小体;结肠黏蛋白分泌增加,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claudin-2表达呈上升趋势、claudin-5表达呈下降趋势;治疗组claudin-2表达下降及claudin-5表达上升,经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脾清热活血方药可能通过降低claudin-2表达、上升claudin-5表达,促进黏膜修复,达到缓解溃疡性结肠炎的效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糖尿病结肠动力障碍大鼠结肠Cajal间质细胞(ICC)的凋亡及ICC的间隙连接蛋白43(Cx43)表达的变化在结肠动力障碍发生中的意义.方法 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36只,根据体质量及血糖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6周组、正常10周组、糖尿病6周组、糖尿病10周组,每组9只.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建立糖尿病模型,检测体质量、空腹血糖及胃肠推进率;HE染色观察ICC;TUNEL法检测ICC的凋亡指数;免疫组化检测ICC的c-Kit、Cx43蛋白表达.结果 (1)糖尿病组较同时间点正常组体质量下降,空腹血糖升高,胃肠推进率降低,ICC的c-Kit、Cx43蛋白表达降低(F=76.68,1397.24,18.87,137.65,87.73,P均<0.05).(2)糖尿病10周组较糖尿病6周组空腹血糖升高,胃肠推进率降低,ICC的c-Kit、Cx43蛋白表达降低(F=76.68,1397.24,18.87,137.65,87.73,P均<0.05).(3)糖尿病组ICC的凋亡指数与同时间点正常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糖尿病10周组与糖尿病6周组ICC的凋亡指数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ICC数量减少、Cx43蛋白表达降低可能是糖尿病结肠动力障碍的发生机制之一,且上述改变随病程发展而加重;ICC数量减少可能与ICC凋亡无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