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研制一种具备气流控制和温湿度检测功能的微环境密闭舱室用于生物气溶胶检测研究。方法利用风速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电动调节阀、管道高效过滤器和真空泵组成控制系统,解决气流流向控制、温度补偿技术、压力控制和气溶胶均匀分布技术。利用Fluent 软件对该密闭舱室气溶胶浓度分布状况进行数值模拟,并测试不同位置的气溶胶浓度。结果该微环境密闭舱室由一个气密舱和一个控制柜组成,控制柜采用单片机控制,并为气密舱提供送风、排风和温湿度调控,设有单独排风模式和自循环送排风模式,且舱内保持着负压状态。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微环境密闭舱室内生成气溶胶5 min后,气溶胶粒子分布于整个舱室,底部气流可到达舱室上方,舱室内气溶胶浓度分布基本一致。结论该微环境密闭舱室以负压状态运行,能够避免生物气溶胶泄露,气溶胶浓度分布比较均匀,适用于进行生物气溶胶检测研究。  相似文献   

2.
固态胺CO2控制系统试验结果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考验固态胺CO2控制系统主要功能和性能指标是否达到设计要求,同时考核系统与舱内环境的匹配性及工作协调性。方法在逼近真实负荷条件下,在模拟试验舱内进行了15d连续试验,测量并定时记录直接反映固态胺CO2控制系统对舱内大气与环境影响及控制的主要因素,通过这些因素的变化评价系统的性能。结果系统解吸的平均功率500W,平均排湿量为46g/h,3名乘员生活的舱内CO2浓度最高不超过0.6%,在所定的温、湿度控制条件下,舱内温度维持在25℃、相对湿度在45%。结论系统的,性能基本达到了设计要求,流程改进方案合理,既实现了废热的合理利用,又满足了密闭舱内环境对系统的温、湿度的限制,系统无故障工作15d,已具有进行长时间工作的品质。  相似文献   

3.
目的 在地面密闭模拟舱内,利用物理方法模拟人体代谢的几项主要指标,为在地面试验条件下考核和评价航天器舱内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系统的性能,提供人体代谢试验负荷。方法 利用物理方法并结合地面模拟试验和环境控制系统的特点,对人体代谢指标进行单元模块化模拟。研制出以物理方法为基础的人体代谢地面模拟装置,为ECLSS在地面模拟试验舱内进行性能考核和评价试验提供必要条件。结果 在地面密闭模拟舱内,比较准确地模拟了人体代谢的耗氧量、产二氧化碳量、产湿量及产热量4项生理代谢指标。结论 利用物理方法模拟人体代谢负荷是可行的,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精度和控制能力,通过人体代谢地面模拟装置连续向模拟试验舱内提供人体代谢的负荷量,可以验证和评价环境控制系统对舱内大气环境的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制一套以固态胺作为吸附剂的CO_2和湿度吸附去除装置,实现载人登月飞行器中CO_2和湿度的综合控制。方法通过监测舱内CO_2浓度变化、反应装置吸附、解吸前后重量变化、反应装置进出口温度变化,考察不同试验条件下装置吸附、解吸CO_2和水的性能,以及影响装置吸附性能的因素。结果该装置能够同时去除舱内的CO_2和水蒸气,温度对装置的吸附性能有显著影响,降低入口气流以及反应装置内部的温度有利于CO_2的吸附,水的存在影响固态胺材料对CO_2的吸附。结论后续装置优化改进的方向为吸附时及时将热量导出,解吸时提高热能利用率,节省能耗。  相似文献   

5.
载人航天器通风除湿系统运行参数的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载人航天器通风除湿系统运行参数及一些组件的设计与优化方法,方法:建立了载人航天器通风除湿系统的数学物理模型,通过设计合适的系统运行参数及时有效地除去舱内产生的热量、水分、防止结露,满足人体的舒适性要求,并且采用计算的方法,分析了各种运行参数及组件对系统当量质量的影响。结果:载人航天器进舱气流温度、相对湿度及通风率、稻谷散湿量都影响舱内气体的露点温度及舒适性。舱内空气参数的有两种方式:以控制温度为主要目标的设计方法,回路中不需要使用余热回收换热器,结构简单,但有时不能满足除湿要求,优先满足湿度控制目标的方法,能够稳定控制舱内露点的温度、有利于防止结露,但系统结构较为复杂,结论:在保证系统性能的前提下,采用优化设计措施可以减轻空气处理系统的质量及耗电量,实现系统的轻量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舱内送风方式对舱内气流速度分布的影响,评价多孔材料模型预测孔板进风支管的可行性.方法 以某地面模拟居住舱为例,采用实验和数值模拟的方法给出梯形送风管道及孔板进风支管出流两种方案下居住舱的流场分布,并预测了舱段间回风对舱内流场的影响.结果 1)多孔材料模型可以比较准确地预测孔板进风支管流量,但无法实现孔板射流效应的模拟,舱内流场速度预测值略小于实验结果;2)当孔板进风支管与梯形送风管道两种方案下支管流量相差不大时,两者的舱内流速分布类似;3)舱段间回风会明显改善舱内气流分布.结论 合理的梯形送风管道和孔板进风支管两种方案下舱内速度分布类似,均可满足居住舱通风要求,舱段间回风气流会提高舱内气流速度.此外,在采用雷诺应力方程预测居住舱流场分布,且舱内紊流效应较大时,应采用瞬时速度评价舱内流速分布.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4名参试乘员在受控生态生保系统(Controlled Ecological Life Support System,CLESS)平台内工作和生活180 d的听觉生理学变化规律。方法通过测量CLESS系统中各个舱段的噪声声压级、分布状况和乘员个人噪声暴露剂量,评估噪声暴露水平。在舱内,利用便携式设备对乘员的听力水平变化进行动态跟踪分析,获得乘员听觉生理的变化规律和趋势,评估180 d持续密闭环境对乘员听力水平的影响。结果 180 d密闭环境条件下采用便携式设备测试听力,满足了长期航天密闭条件下的乘员听力监测需求;CLESS平台工作的噪声水平下,180 d内舱内乘员听力水平基本稳定,试验第5个月开始个别乘员单耳听力有3个以上频率段发生10 d B以上的下降。结论 180 d密闭环境噪声下,个别乘员听力水平在后期有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 检测新研发弥散供氧住宿方舱在高原高寒环境下实地应用效果.方法 以移居海拔3540 m高原某地1年以上的10名高原人员和急进高原的10名平原人员为试住对象,在弥散供氧住宿方舱内休息2 h.检测试住期间舱内氧浓度、温湿度等环境参数变化,检测试住人员休息前后血压、脉率、血氧饱和度的变化.结果 在满足20人舱内住宿条件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模拟失重是否可引起大鼠心肌与血管组织HSP70的诱导表达发生改变。 方法 雄性 SD大鼠 48只随机分为两组 ,即模拟失重 4周组和对照组。模拟失重 4周后两组又各随机分为 3个小组 ,即常温组、热应激并在 2 5℃恢复 1h组和 2 h组。采用尾部悬吊大鼠模型模拟失重 4周后进行配对热应激处理。腹腔麻醉稳定后置气温 (4 3± 0 .5 )℃、湿度 2 0 %的高温舱内待结肠温度升至 42℃维持 15 m in,取出恢复室温下用 Northern杂交检测心肌和血管组织 HSP70表达的变化。 结果 热应激环境暴露后 ,各组大鼠心肌组织的 HSP70 m RNA表达均显…  相似文献   

10.
用于卫星搭载的小型生物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行空间生命科学探索研究,研制成功用于返回式卫星搭载的小型生物舱。舱体为全密封铝合金结构。舱内用超氧化钾和氢氧化锂自动平衡供氧。舱壳夹层中充填相变材料,实施被动式保温,舱内设置有失重自启动离心机,为空间科学实验提供模拟重力条件。微电子学器件由干电池供电,对离心机作稳速控制。  相似文献   

11.
Radiation has permeated the universe since time began. People disagree widely about the merits and dangers of nuclear technology. Radiation is often associated in the minds of people with bombs, fallout, destruction, and death rather than with the many benefits of nuclear technology that are present in our daily lives. Rarely do individuals focus on the medical applications of radiation and the fact that nuclear technology saves lives. Over the years, accidents have happened in the nuclear industry; some have produced fatalities, but most proved to be a major source of concern only to the local populace. Since the discovery of naturally occurring radium and uranium and the advent of synthetic radionuclides, a number of consumer products have used radiation, some of which were beneficial and some which were of no benefit at all.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16.
17.
Sonographic examination of the hand requires high-frequency linear transducers. As the relevant structures are located very close to the surface, water stand-off pads are mandatory. Owing to the high sensitivity of sonography in the detection of fluid, exudative synovitis, tenosynovitis and ganglia can be easily diagnosed. Sonographic information on muscle atrophy and alterations of the shape and echogenicity of the median nerve in patients with carpal tunnel syndrome may be useful in evaluating the extent of disease. Further indications for the sonographic examination of the hand include suspected tumors, foreign bodies and synovial proliferation. Osseous destruction can be visualized in patients with rheumatoid disease, but the precise extent is hard to determine.  相似文献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