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目的比较延迟介入治疗和药物保守治疗对急性Q波型前壁心肌梗死心功能及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58例急性Q波型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分为两组:PTCA组28例,静脉溶栓再通率50.0%,住院1~2周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梗死相关动脉(infarctrelatedartery,IRA)均为前降支,并成功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残余狭窄<10%;非PTCA组30例,静脉溶栓再通率53.3%,内科保守治疗。测量两组随访期3月超声心动图左室射血分数(LVEF),并观察两组住院期间平均住院天数和随访6个月期间心绞痛、再次心肌梗死、心源性死亡的发生率和临床心功能改善情况。结果住院和随访期间结果显示,PTCA组比非PTCA组平均住院天数缩短,心绞痛、再次心肌梗死、心源性死亡的发生率明显减少,差异有显著性(P均<0.05),临床心功能明显改善,LVEF提高(P<0.05)。结论延迟PCI较药物保守治疗可以缩短平均住院时间,减少心绞痛和再次心肌梗死,降低死亡率,改善心功能和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STEMI)行联合药物和延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0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接受介入治疗分为联合药物和延迟PCI组56例,常规药物治疗组(非PCI组)52例,PCI组于发病后12h~14d行冠脉造影并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及支架置入术。比较两组患者心脏事件的发生率。结果:PCI组与非PCI组相比,患者住院天数明显缩短(P<0.01),梗死后心绞痛、再梗死发生率有明显差异(P<0.05),心功能、左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改善(P<0.01),住院期间病死率未见明显差异。结论:AMI后药物治疗基础上进一步行延迟PTCA及支架置入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在无条件作急诊PCI的医院,联合药物延迟PCI是一种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在海拔2260m地区进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在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住院及近期临床疗效。方法:收集青海省心脑血管病专科医院心内科2005年1月至2010年10月住院患者中符合急性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病例共111例。分为急性PCI治疗组和药物溶栓组两组。治疗后观察随访一年内心血管不良事件。结果:随访30d,急诊PCI组与溶栓组对比心功能Killip分级Ⅲ~Ⅳ1.6%vs12.2%(P<0.05),复发心绞痛3.2%vs16.3%(P<0.05),而随访1年,急诊PCI组发生心功能Killip分级Ⅲ~Ⅳ、复发心绞痛依然显著低于溶栓成功组,且心源性猝死的发病显著低于溶栓成功组3.2%vs22.5%(P<0.001)。1年病死率研究发现发病后2h内溶栓成功组病死率为9%,急诊PCI病死率6.5%,死亡风险降低27.8%。发病6h内溶栓成功病死率15.5%。急诊PCI的病死率为8.9%。死亡风险降低11.5%。结论:AMI患者血管再通急诊PCI效果优于药物溶栓,在有条件的医院,应把PCI作为救治急性心肌梗死的首选。  相似文献   

4.
王景斌 《中原医刊》2004,31(20):14-15
目的 :对比分析急性心肌梗死 (AMI)溶栓开通梗死相关血管 (IRA)后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及药物治疗疗效及预后。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ST段抬高AMI采用尿激酶 2 0 0万u 或重组链激酶 15 0万u 静脉溶栓再通的 13 1例患者 ,其中 5 2例溶栓后 10~ 2 0天内接受PCI治疗 ,另有 79例常规药物治疗 ,随访 12~ 3 6月 ,比较两组住院和随诊期间的情况。结果 :PCI与药物治疗组随访期内再住院率 17.3 %比 3 6.7% ,心绞痛发作率 19.2 %比 40 .5 % ,非致死性心肌梗死 1.9%比 11.4% ,死亡 0比 6.3 % ,P均小于 0 .0 1;住院期间、1年后自身对照及两组对照LVEF均有明显改善 ,PCI组更显著 (P <0 .0 1)。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临床再通后行择期PCI ,明显减少再发心绞痛、心肌梗死、死亡及再次住院率 ,改善患者心功能及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左室射血分数及血尿酸水平的检测评价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择期PCI的临床价值。方法对93例STEMI患者常规行择期PCI术,然后与同期静脉溶栓成功后药物治疗的80例患者对照,观察住院期间和随访3年的心脏不良事件、超声心动图及血尿酸水平的对比变化。结果对于STEMI患者静脉溶栓后7~30d,经择期PCI治疗手术成功率高,围手术期未见死亡,住院期间及随访期间PCI治疗组与药物治疗组相比再次心肌梗死的发生率下降(P<0.05),住院期间心血管病死率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3年心血管病死率、左心功能和血尿酸水平未见显著差异(P>0.05)。结论 STEMI患者择期PCI可防止再梗死的发生以及住院期间的病死率,但随访3年的病死率、左心功能和血尿酸水平与药物治疗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与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首次AMI患者, 128例患者接受直接PCI治疗,其中30例溶栓后行补救PCI。83例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45例溶栓患者48小时内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的临床情况。结果:溶栓组院内死亡率高于直接PCI组(P<0.05).溶栓组血管再通率为68.6%,梗死相关血管(IRA)达到TIMIⅢ级血流者为60.5%,直接PCI组血管再通率96.8%,有4例发生无再流现象(No-reflow).AMI后2周左室射血分数溶栓组为(49.3±12.1)%,直接PCI组为(64.2±9.6)%,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 <0.05).平均住院天数溶栓组为13.4天,直接PCI组为8.2天,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与溶栓治疗比较,首次AMI患者直接PCI治疗,梗死相关血管(IRA)开通率高,可更好的改善患者的心功能,降低院内死亡率,缩短住院天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补救性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经静脉溶栓失败后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65岁急性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STE-AMI)患者26例(B组,≥65岁组),急诊静脉溶栓治疗后若梗死相关动脉(IRA)未能有效开通,即行冠状动脉造影(CAG),若IRA血流未达心肌梗死试验性溶栓TIMI 3级,且仍有较明显胸痛和(或)梗死对应心电图导联ST段抬高,并除外急诊PCI禁忌证,即行IRA的补救性PCI.同时与<65岁的33例(A组,<65岁组)STE-AMI患者进行比较.结果:与A组患者比较,B组患者经静脉溶栓后行CAG显示:溶栓有效开通比例较低,但IRA经PCI治疗的成功比例两组无显著差异,B组PCI术后颅内出血、消化道大出血等主要并发症无明显增加.结论:补救性PCI治疗经静脉溶栓失败后的老年AMI患者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和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介入(PCI)和静脉溶栓治疗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8年9月至2009年9月期间收治的首次AMI患者211例,128例接受直接PCI治疗,其中30例溶栓后行补救PCI。83例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其中45例溶栓患者48h内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的治疗效果。结果溶栓组院内死亡率高于直接PCI组(P〈0.05)。溶栓组血管再通率为40.6%,梗死相关血管(IRA)达到TIMI 3级血流者为60.5%,直接PCI组血管再通率96.8%,AMI后2周左室射血分数:溶栓组为(49.3±12.1)%,直接PCI组为(64.2±9.6)%,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平均住院天数溶栓组为13.4d,直接PCI组为8.2d,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及时、充分、持续的开通梗死相关动脉,实现有效再灌注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关键。与静脉溶栓相比,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有更高的梗死相关血管再通率,有利于挽救濒死心肌及缺血心肌,更好地保护心功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缩短住院时间,并可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皮冠脉内介入治疗(PCI)和静脉溶栓治疗对113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疗效差异。方法将开封市中心医院急诊科2012年1月份至2013年12月份收住的11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PCI组77例,溶栓组36例。比较不同组患者的抢救有效率,住院期间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随访6mon梗死复发率。结果 PCI组的抢救有效率高于溶栓组,PCI组住院期间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溶栓组,PCI组6mon随访期间梗死复发率明显低于溶栓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MI时的PCI治疗优于溶栓治疗,适合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延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与药物保守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9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两组:发病5~10日成功行PCI者45例(治疗组),同期常规药物治疗48例(对照组)。观察两组随访6个月期间心血管事件(MACE)、心功能情况、超声心动图变化。结果:与药物保守治疗组相比,延迟PCI组患者在心绞痛、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心原性死亡的发生率明显减少,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临床心功能改善,LVEF提高(P<0.05)。结论:AMI后延迟PCI能降低心血管事件,明显改善左室重构和心功能,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及静脉溶栓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左室功能不全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本文对85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左室功能不全的住院患者中43例行PCI,对另外42例患者因各种原因未接受PCI治疗,而行静脉尿激酶溶栓治疗,成功者做为溶栓组,未成功者作为对照组。从患者接受治疗前后LVEF(左室射血分数)值及运动耐量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成功静脉溶栓组及PCI治疗组均可明显改善LVEF值,较保守治疗组的运动耐量也有显著的提高。结论:成功的静脉流量尤其是PCI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左室功能不全患者的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2.
Chen B  Wang W  Zhao H  Hu D  Xu C  Zhao M  Lu M  Liu J  Wu C 《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2003,116(1):142-144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efficacy of low dose recombin ant 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rt-PA) thrombolysis with primary corona ry stenting afte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Methods Of 261 patients with first acute myocardial i nfarction, 131 were given low dose rt-PA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and 130 primary coronary stenting. Results The age, time from onset of chest pain to hosp ital presentation and infarct location between these two groups were comparable . The patency rate of the infarct-related artery (IRA) in patients in the thro mbolysis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patients in the primary sten ting group (P&lt;0.001). Recurrent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selective coron ary stenting of patients with thrombolytic therapy were higher than that of pat ients in the primary stenting group (7.6% vs 1.5%, P&lt;0.05; 20.6% vs 0, P&lt;0.001, respectively).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LVEF) in patie nts in the thrombolysis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stent group (55.6%±13 .4% vs 65.8%±9.2%, P&lt;0.001). Total hospitalization time of the thrombo lysis group was longer than that of the stent group (16±7 d vs 11±4 d, P &lt;0.001). Mortality in the thrombolysis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stent group, but this difference was not significant (6.1% vs 3.1%,P&gt;0 .05) Conclusion Comparing with low dose rt-PA thrombolytic therapy afte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primary coronary stenting has a highe r patency rate of the IRA, better cardiac function and shorter hospitalization time.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本研究采用超声心动图对急性心肌梗死后不同治疗方案近期疗效判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研究采用超声心动图定量测定患者治疗一周左右时左室射血分数(LVEF)、面积缩短分数(FAC)、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SD)、二尖瓣血流舒张早期峰值速度(E)、二尖瓣血流舒张晚期峰值速度(A)、及E/A值,并在梗死后1个月及3个月进行随访.结果 77例首发心肌梗死分为3组,PCI组30人,溶栓组27人,保守治疗组20人.超声心动图左室功能指标:3组间比较:LVEF及FAC在治疗后1周及此后随访的1个月和3个月时,PCI与溶栓组均显著高于保守组;LVDD及LVSD PCI与溶栓组均显著低于保守组,PCI与溶栓组之间各参数无统计学差异.E、A、及E/A值3组间比较无差异.3组自身比较:PCI组与溶栓组的指标如:LVEF、FAC在治疗后1月、3月较1周均增大,LVDD及LVSD则相反,而保守组各指标虽有变化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心动图的指标评价AMI不同治疗方案的疗效是方便可行的,PCI及溶栓治疗明显优于保守治疗,均可有效改善AMI后的心功能,提高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联合尿激酶静脉溶栓(即优化介入治疗)与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2型糖尿病(DM)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78例发病时间≤12h的首次AMI患者随机分为溶栓治疗+PCI组(45例)和直接PCI组(33例),对2组患者介入治疗前梗死相关血管(IRA)通畅率、介入治疗成功率、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期间急性心脏缺血事件发生率及出院前左心室功能(LVEF)进行比较。结果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溶栓治疗+PCI组IRA通畅率(53.3%)显著高于直接PCI组(24.3%)(P〈0.05),前者介入治疗成功率98.0%;2组开通率分别为91.1%和87.9%;住院期间2组均无严重出血及急性心脏缺血事件发生;出院前经超声心动图测得LVEF在溶栓治疗+PCI组为64.8%,明显高于直接PCI组57.5%(P〈0.05)。结论 静脉溶栓治疗联合PCI治疗AMI合并2型DM早期再通率高。更有利于保护左室功能,不增加出血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曲美他嗪对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心肌功能的影响。方法  67例急性心梗溶栓后 ,随机分成对照组、试验组 ,除常规治疗外 ,试验组加曲美他嗪治疗 1 2周。结果 两组 4周后左室射血分数 (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 (LVFS)均较梗死后 1周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1 2周后曲美他嗪组LVEF升高 ,较第 1周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0 1 ,对照组较第 1周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两组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结论 曲美他嗪有助于急性心肌梗死心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13):50-53+57
目的 探讨胸痛中心模式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再灌注治疗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9月至2018年8月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胸痛中心成立后收治的STEMI 200例为研究组,2016年9月至2017年8月胸痛中心成立前收治的STEMI153例为对照组,分别收集两组发病至首次医疗处理时间、首份心电图完成时间、就诊至再灌注时间(球囊扩张或溶栓),住院期间NT-proBNP、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左室收缩末内径(LVSD)、Killip分级及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房颤、室壁瘤及院内死亡发生率,平均住院天数及费用,出院1年后死亡、再入院、心衰及再发心绞痛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中首次医疗处理时间、首份心电图完成时间、就诊至再灌注时间、住院期间NT-proBNP及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房颤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同时研究组LVEF高于对照组(P0.05);另外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住院天数也缩短(P0.05);在出院后1年随访中STEMI患者死亡、再入院、心衰及再发心绞痛发生率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胸痛中心运行模式进一步提高了STEMI再灌注治疗的水平,缩短心肌总缺血时间,改善了患者的心功能以及降低了STEMI终点时间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不同治疗方案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 e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病死率的影响及其他影响因素。[方法]对我院2000年1月-2004年4月的882例急性心肌梗死的资料进行分析,比较住院期间病死率的区别。24h内发病的66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3组:直接支架术(pere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组、溶栓组和保守治疗组。[结果]3组中,PCI组的患者年龄低于溶栓组和对照组,分别为(59.71±11.06)岁,(65.36±10.98)岁,(67.394±12.27)岁,P〈0.05。男性比例较大。PCI组他汀类和氯吡格雷等药物的使用比例明显高于其它两组。急诊PCI组住院死亡率显著低于其他两组,分别为1.6%,13.4%,13.5%,P〈0.01。尤其是在男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中优势更加明显。在高龄的亚组、女性前壁心肌梗死PCI降低住院病死率的优势不明显。[结论]急诊PCI可以显著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的住院病死率,同时药物治疗也很重要。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AMI)伴心衰、心源性休克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近期、中期疗效。方法 总结分析206例ST抬高AMI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伴心衰和/或休克90例。对心衰或/和心源性休克患者行PCI58例(PCI组:急诊PCI41例,外院转入行补救性PCI17例),药物溶栓20例(溶栓组),一般治疗12例(未行再灌注组);分析各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并比较PCI组及溶栓组的住院时间、住院及随访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心功能恢复情况,观察PCI组血管开通时间、TIMI血流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PCI组、溶栓组血管开通率分别为98.3%和65.0%(P<0.01),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15.3±3.5)d和(20.5±4.4)d,住院及随访期间死亡率PCI组6.9%,溶栓组25%(P<0.05)。PCI组两亚组术后心功能恢复均好于溶栓组(P<0.01和P<0.05)。结论 对于ST段抬高AMI伴心衰、心源性休克患者,PCI与溶栓相比,能及时开通血管且开通率高,术后近期及中期心功能恢复较好,不良心血管事件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可作为首选。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连续监测B型脑钠肽(BNP)及D-二聚体(D.D)水平,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疗效及其预后。方法收集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成功实施急诊PCI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0例为PCI组,同期未行急诊PCI术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0例为药物保守治疗组,采用荧光免疫分析仪分别检测两组治疗前,治疗后第1、2、3、7、14天的BNP及D.D水平。结果 PCI组术后第1天至第14天BNP水平,较药物保守治疗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CI组术后3天D.D水平均较术前、药物保守治疗组同期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术后第7、14天D.D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组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为(48.76±6.53)%,较药物保守治疗组的(41.78±5.18)%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研究显示,BNP水平与LVEF之间呈负相关(r=-0.5774,P〈0.01)。结论连续监测急诊PCI术后BNP及D.D的水平,能对患者术后心功能及体内凝血和纤溶状态进行较全面的评估,有助于指导近期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和预后判断,减少术后并发症及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郭忠玉  黄进 《当代医学》2010,16(30):17-19
目的评价不同血运重建方法对急性左心室心肌梗死(AMI)后左心室重构、心功能的近期及远期影响。方法将78例急性左心室AMI患者按治疗方法的不同非随机分为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组(PCI组)29例,早期药物溶栓联合择期PCI组32例,普通药物治疗组17例。分别监测AMI后30天、90天、180天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ameter(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ic volume diameter 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急诊PCI组及早期药物溶栓联合择期PCI组在30天、90天和180天LVDED、LVDSD与普通药物治疗组(P〈0.05)比较有显著性差异,LVEF明显高于普通药物治疗组(P〈0.05);急诊PCI与早期药物溶栓联合择期PCI组在各个时点比较LVDED、LVDSD、LVEF没有明显差异。结论急诊PCI、早期药物溶栓联合择期PCI均可以抑制中晚期左心室重构,改善心功能,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改善预后且明显优于普通药物治疗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