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探讨老年人下呼吸道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及该菌对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方法 分析40例老年下呼吸道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用K-B法测定该菌的体外药物敏感性。结果 全部患者均有基础疾病,其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20例(50.0%),混合感染17例(42.5%)。均有抗生素应用史,70.0%的患者机体免疫功能低下,30.0%的患者曾有侵袭性治疗,平均住院时间达41.7d。临床症状及X线表现符合下呼吸道感染。药敏试验提示该菌呈现多重耐药,复方磺胺甲噁唑、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及氧氟沙星为较敏感抗生素。结论 老年下呼吸道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多发生于患有各种基础疾病、免疫功能低下及长期应用抗菌药物者,细菌耐药现象严重,诊断及治疗应根据病原学检查及药物敏感试验。  相似文献   

2.
114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药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及耐药情况,以指导临床用药。方法常规分离5450份临床标本,并对分离出的114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进行纸片扩散法药敏试验。结果5450份标本检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114株,分离率2.1%,药敏试验表明该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天然耐药,氟喹诺酮类药(加替沙星、左氧氟沙星)、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复方新诺明有较高的敏感率,达50%以上。环丙沙星、马斯平(头孢吡肟)、头孢哌酮/舒巴坦(舒普深)、头孢他啶的耐药率上升明显,分别从2004年的46%、25.5%、31.5%、49%上升至2007年的81.6%、60%、72.2%、87%。结论该菌在临床标本中分离率较高,对抗生素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且多重耐药,提示临床要重视该菌的检出,按照药敏试验来选择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3.
12例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及其药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引起的感染危险因素及有效抗生素,方法分析12例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的临床资料,应用Sceptor系统测定了18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20种抗性素的敏感度。结果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多见于呼吸道染,其次为菌血症及局部感当了菌株对大多数抗生素耐药,结论严重基础疾病,应用广谱抗生素及免疫抑制剂是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的危险因子,替卡西林、环丙沙星和阿米卡星为抗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有相对活性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肺部继发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的临床特点,以防延误诊治。方法:对18例结核组,24例肿瘤组,12例误诊结核组继发嗜麦芽窄食 菌感染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哮麦芽窄食单胞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通常合并基础疾病(88.9%)机械辅助通气(14.8%),长期使用抗生素史(90.7%)及糖皮质激素史(53.7%)等患者,其中结核组有15例患者在结核治疗过程中原有症状加重或出现新的感染症状而明确继发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肺部感染,临床表现咳嗽48例(88.9%),咯痰51例(94.4%),其中黄痰33例(61.1%),发热49例(90.7%),多为不规则发热,胸部X线45例(83.7%)表现下肺斑片,片絮状阴影或肺纹理粗乱等,药敏检测结果该菌具有广泛耐药性,仅对替卡西林/克拉维酸钾,复方碘胺甲恶唑,环丙沙星等敏感。结论:肺部继发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临床上不具有特征性,易造成误诊或漏诊。诊断与治疗主要通过痰细菌培养和药敏检测结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医院感染现状及耐药状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 分析我院2006年1月~2009年12月间临床患者分离的103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感染情况及耐药状况.结果 103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多见于呼吸道感染(81.55%).科室分布中,ICU占40.79%,呼吸内科占17.48%.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对复方新诺明耐药率最低(28.2%),左氧氟沙星次之(34.0%).结论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常用药物呈现多重耐药,要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呼吸道感染35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及耐药情况。方法对35例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呼吸道感染的临床分析。结果35例中对复方新诺明敏感率为85.71%,对左氧氟沙星的敏感率为74.29%,对亚胺培南100%耐药,对氨基糖苷类、头孢菌素类耐药率较高。结论高龄、严重基础疾病,应用多种抗生素,院内感染应用糖皮质激素等是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且对多种抗生素耐药。  相似文献   

7.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是一种重要的医院内感染的条件致病菌,主要见于呼吸道感染,其呼吸道感染占全部感染的77.1%~93.8%。我们对我院近2年来痰标本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在ICU和非ICU病房分离率及耐药率进行分析,以对临床选用抗生素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8.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为医院内感染的重要致病菌之一,且对临床常用的抗生素耐药性极强。为提高对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支气管.肺感染的认识,我们将近年来收治的医院内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支气管-肺部感染病例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分子流行病学与临床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2008年3~4月呼吸科20株临床分离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药敏结果.ERIC-PCR分析菌株的来源特征.分析患者的临床危险冈素包括基础疾病,抗生素治疗情况,机械通气史等.结果 20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体外对亚胺培南、头孢噻肟、头孢吡肟、头孢曲松、氨曲南等100%耐药;对环丙沙星、阿米卡星、复方磺胺甲噁唑和米诺环素等的敏感性分别为65%、65%、85%和95%;ERIC-PCR显示20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由17种不同克隆构成,药敏谱与基因型之间无显著相关性;患者临床资料显示其普遍具有易感性.结论 20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其基因型多态性,未发现克隆株的传播;在严格的感染控制措施下,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小易出现克隆传播,降低临床危险因素对控制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发生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我院分离的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耐药特点。方法收集我院2006年6月至2007年7月住院病人痰标本中分离的44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进行16种常见抗菌药物的敏感试验。结果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复方新诺明和左氧氟沙星的敏感率最高,为86.36%,其他14种抗生素敏感率均低于50%,美罗培南和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均为100%。结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是一种高度耐药的细菌,应尽早根据药敏情况选择用药。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重症监护病房(ICU)嗜麦芽窄食单胞菌(SMA)肺部感染的诱因及敏感情况。方法分析52例ICU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肺部感染患者的病例资料。结果 SMA肺部感染的主要诱因为人工气道建立、广谱抗生素≥14 d、侵入性操作、机械通气和皮质激素应用等;ICU内肺部感染的SMA呈多重耐药性,其中亚胺培南耐药性最高(96.2%),替卡西林/克拉维酸敏感性最高(73.1%)。结论应严格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加强无菌操作规程,避免医源性传播,慎重使用免疫抑制剂,增强患者免疫力,从而降低SMA肺部感染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我院224例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临床特征及耐药性。方法采用常规方法进行细菌培养、菌株鉴定及药敏检测。结果 201名患者共分离出224株鲍曼不动杆菌,患者主要集中在ICU(33.8%)、外科(25.9%)、呼吸内科(14.4%)、骨科(6.1%),基础疾病以呼吸系统疾病(64.2%)、心血管系统疾病(30.8%)、神经系统疾病(29.8%)及糖尿病(22.9%)多见,与手术治疗及有创检查治疗(56.7%)、联合使用≥2种抗生素(80.6%)及使用时间≥15天(38.8%)可能存在相关性。224株鲍曼不动杆菌对米诺环素敏感性最高(66.1%),对美罗培南、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敏感性超过55%。结论鲍曼不动杆菌感染与患者有基础疾病、有创性检查治疗及使用广谱抗生素及时间过长有关,其耐药情况严重,多重耐药及泛耐药菌株日益增多,目前对米诺环素、舒巴坦、碳青酶烯类抗生素仍保持相对敏感性,临床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择使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白细胞介素-28B(IL-28B)基因型多态性分布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在27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分离外周血细胞DNA,采用IPLEX Gold法检测宿主IL-28B基因多态性;分析患者IL-28B基因型与血清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型、HCV RNA载量和肝功能指标的相关性。结果在27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中,感染HCV基因1型1例(3.7%),1b基因型7例(25.9%),其它基因型19例(19/27,70.4%);在IL-28B基因型中,rs12979860 CC基因型、rs12980275 AA基因型及rs8099917 TT基因型共24例(88.9%),而IL28B rs12979860 CT基因型、rs12980275 GA基因型和rs8099917 GT基因型共3例(11.1%);在HCV基因1型或1b型感染者中,IL28B rs12979860 CC基因型、rs12980275 AA基因型和rs8099917 TT基因型占62.5%(5/8),而HCV其他基因型感染者IL28B rs12979860 CC基因型、rs12980275 AA基因型和rs8099917 TT基因型占100%(19/19);HCV基因1型或1b型感染者与HCV其他基因型感染者比,其IL28B rs12979860位点、rs12980275位点和rs8099917位点基因型分布有显著性差异(P<0.01);IL-28B基因多态性分布与患者血清HCV RNA载量或肝功能指标的变化无显著性相关。结论本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HCV基因型大多为非1型;大多数感染者IL-28B基因为rs12979860 CC、rs12980275 AA和rs8099917 TT基因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HBV感染者体内自身免疫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120例HBV感染者作为HBV阳性组,其中HBV携带者,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癌患者各30例;同时选取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间接荧光法测120例HBV感染者及5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中抗核抗体(ANA)及抗平滑肌抗体(SMA),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抗线粒体抗体M2型(AMA-M2),采用散色比浊法测类风湿因子(RF),采用印迹法测抗可溶性肝抗原/抗肝胰抗原抗体(SLA/LP)、抗肝肾微粒体抗体I型(LKM-1)、抗肝细胞浆抗体I型(LC-1)。结果 (1)HBV阳性组自身抗体总阳性率为48.3%,高于正常对照组的4%(χ2=30.375,P〈0.05);(2)HBV携带组、肝炎组、肝硬化组、肝癌组自身抗体阳性率分别为40%、40%、56.7%、56.7%,组间比较χ2=3.337,P=0.3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自身抗体以ANA、RF为主,ANA滴度以1∶100为主,荧光类型以"均质型"、"颗粒型"为主;(4)对ANA滴度≥1∶320者进行肝谱分析,肝硬化组有2例AMA-M2阳性,说明HBV感染有自身免疫肝病发生的可能;(5)自身抗体阴性组和阳性组AS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自身抗体在肝功能破坏方面起一定的作用。结论 HBV感染者体内存在多种自身抗体,并由于自身抗体的存在造成肝功能进一步损伤,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红河州接受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后,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体内HIV基因耐药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05-2011年入组的、抗病毒治疗超过1年的在治病人3371例,于2010-2012年间检测血浆HIV病毒载量,对病毒载量〉1000拷贝/mL的样本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和扩增测序,使用斯坦福大学HIV耐药数据库对比得到基因耐药结果。结果治疗1年以上的3371例病人做过血浆HIV病毒载量检测,HIV毒株总耐药率为4.5%(152/3371),对核苷类反转酶抑制剂(NRTIs)的耐药率为3.1%(105/3371)、对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NRTIs)的耐药率为3.7%(121/3291)、对蛋白酶抑制剂(PIs)的耐药率2.5%(2/80),对NRTIs、NNRTIs的耐药程度明显高于PIs类(χ^2=94.791,P〈0.05)。最为常见的耐药基因位点有M184V、D67N、T215Y、K219R、K70R、K103N、Y181C、G190A、K101P。经静脉吸毒感染者,HIV的耐药发生率高于性接触途径感染者(χ^2=10.898,P〈0.005)。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中,近期吸毒、无固定性伴、不规范服药与耐药的发生呈负相关。结论云南省红河州进行HAART治疗的HIV/AIDS病人中,HIV毒株耐药率处于较低水平,对PIs耐药率极低,PIs仍可作为非核苷类药物耐药后的替代药品。应加强吸毒、无配偶或无固定性伴病人的随访,提高服药依从性,及时检测血浆病毒载量,有利于降低耐药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深圳市流动人口肺结核耐药情况及主要影响因素,为完善流动人口结核病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将深圳市2010年确诊登记的682例流动人口痰培养阳性肺结核患者(初治595例,复治87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菌种鉴定和4种一线抗结核药物敏感性试验;并通过现场问卷调查收集相关信息,采取logistic回归分析获得流动人口肺结核患者耐药的主要影响因素。 结果682例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流动人口涂阳肺结核患者中,总耐药率为17.74%(121/682),其中初治耐药率15.29%(91/595),复治耐药率34.48%(30/87);耐多药率为5.87%(40/682),其中初治耐多药率4.20%(25/595),复治耐多药率17.24%(15/87);单耐药率为9.24%(63/682);多耐药率为2.64%(18/682)。4种药物的耐药率顺位依次是链霉素、异烟肼、利福平和乙胺丁醇。复治患者的耐药率显著高于初治患者(χ2=19.15,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1.623,95%CI=1.023~2.598,P<0.05)、复治患者(OR=3.648,95%CI=2.133~6.237,P<0.01)和有中断治疗史的患者(OR=2.847,95%CI=1.718~4.718,P<0.01)与耐药性之间存在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深圳市流动人口肺结核总体耐药率和耐多药率相对较高,女性、复治化疗史和初治中断治疗是流动人口耐药肺结核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提高艾滋病(AIDS)合并结核病(TB)的病原学诊断的阳性率,获得AIDS合并TB临床分离结核分枝杆菌菌株对一线抗结核药物的耐药率。方法采用萋-尼抗酸染色、BacT/ALERT3D360MP结核分枝杆菌培养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对AIDS合并疑似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病人不同时段的样本同时进行检测;对结核分枝杆菌培养阳性物,经抗酸染色和TB-DNAPCR确认为结核分枝杆菌的进行抗结核药敏试验。结果涂片萋-尼抗酸染色阳性率为11.69%(18/154);样本直接进行TB-DNAPCR扩增的阳性率18.18%(28/154);MP培养阳性经抗酸染色和TB-DNAPCR确认结核分枝杆菌的阳性率20.13%(31/154)。临床分离株对抗结核一线药物的敏感试验结果显示,异烟肼的耐药率高达81.48%,其次是链霉素37.04%,乙胺丁醇和利福平分别为25.93%、18.52%。结论云南省AIDS合并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率为20.13%(31/154),AIDS合并非结核分枝杆菌的临床分离率为16.23%(25/154)。实时荧光PCR扩增TB-DNA能为临床提供早期病原学诊断依据,而结核分枝杆菌培养在提供病原学诊断"金标准"的同时,可为进一步检测其耐药性准备菌株。鉴于AIDS病人免疫缺陷的特殊性,需要采用多种方法对多份样本和多种类样本同时检测,提高检测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泛耐药菌感染老年患者的细菌耐药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感染了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的302例老年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收集病患者临床标本(痰、血、尿、胆汁、伤口等),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实验;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组:泛耐药菌感染组和非泛耐药菌感染组。观察两组患者治愈率和死亡率并行组间比较;对泛耐药菌感染患者的基础疾病和用药情况进行分析。结果302例老年患者中检测出泛耐药菌感染患者34例(泛耐药菌感染组)和非泛耐药菌感染患者268例(非泛耐药菌感染组)。泛耐药菌感染组治愈率明显低于非泛耐药菌感染组(35%vs75.4%,P〈0.01),死亡率却显著高于非泛耐药菌感染组(18%vs3.7%,P〈0.01)。结论泛耐药菌的耐药性对老年患者危害极大,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肝内外胆管结石多次手术的原因及再次手术治疗的结果。方法 2010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100例有多次胆道结石手术史患者,分析再次手术的原因和手术方法 ,使用影像学检查评估疗效,采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对生活质量进行评估。结果 100例患者均为结石复发或残留,合并原胆肠吻合口狭窄9例(9.0%),合并继发性胆管癌7例(7.0 %),合并胃间质瘤侵袭肝内胆管3例(3.0%);29例(29.0%)行部分肝叶切除术,24例(24.0%)行部分肝叶切除术联合胆总管切开取石术,14例(14.0%)行胆总管切开取石术联合胆道镜探查术,10例(10.0%)行胆总管切开取石术联合胆道镜探查和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5例(5.0%)行部分肝叶切除术联合原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口拆除和胆道镜探查术,6例(6.0%)行原胆肠Y攀切除联合胆道镜取石术和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4例(4.0%)行肝内胆管切开取石术和胆道镜探查术,4例(4.0%)行部分肝叶切除联合残留胆囊切除术,3例(3.0%)行部份肝叶切除术联合残留胆囊切除术1例(1.0%)行残留胆囊切除联合胆道镜探查、原胆肠吻合口拆除和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即时结石清除率为63%,最终结石清除率为88%;出现术后并发症45例,其中19 例出现切口感染、10例术后胆瘘、9胸腔积液、7例术后胆道出血;胆汁培养细菌阳性75例,其中主要为大肠杆菌(35%)、铜绿假单胞菌(28%)、肺炎克雷伯菌(19%)和阴沟肠杆菌 (18%);术后患者住院时间为22.7±6.1 d;术后6 m,79例生存患者躯体疼痛评分为87.9±3.1,生理机能、生理职能、一般健康状况、情感职能和精神健康评分分别84.9±6.3、73.8±9.9、73.9±8.1、65.4±5.8、76.0±10.0,与术前比,显著改善(P<0.05)。结论 结石残留和复发为胆道多次手术的主要原因,临床如何提高结石清除率,防止复发,还是一个需要克服的课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AP)患者并发消化性溃疡(PU)的临床特征,并分析并发PU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2年1月本院收治的156例AP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入院后48 h内均进行胃镜检查,以评估其PU和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应用Ranson评分、APACHEⅡ评分和CT严重指数评估AP严重程度。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χ2检验对伴发PU和无PU的AP患者临床特征进行统计学分析,同时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P患者并发PU的危险因素。结果156例AP患者中,88例患者胃镜检出PU,检出率为56.4%。88例PU患者中,只有28(31.8%)例检测到幽门螺杆菌。28例幽门螺杆菌阳性的PU患者中,22例发生胃溃疡,6例同时发生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没有发现单独的十二指肠溃疡;而60例幽门螺杆菌阴性PU患者中,25例发生胃溃疡,26例发生十二指肠溃疡,9例同时发生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男性、酒精源性胰腺炎、吸烟、饮酒、高甘油三酯水平和高C反应蛋白水平、APACHEⅡ评分≥8分与AP患者并发PU显著相关。然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只有APACHEⅡ评分≥8分(OR=8.54,95%CI:4.52~16.15,P〈0.01)是AP患者并发PU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AP患者容易并发PU,而幽门螺杆菌感染率较低。APACHEⅡ评分≥8分是AP患者并发PU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