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一种分布广泛、危害严重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在世界各大洲均有流行,我国钩端螺旋体宿主种类繁多,菌群复杂,临床类型多种多样,对人畜危害较为严重。安徽省自1962年证实钩端螺旋体病以来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江油市2002-2006年钩端螺旋体(以下简称钩体)病疫情动态及健康人群对钩体的免疫水平,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全国钩体病监测方案,进行鼠密度、鼠带菌率和健康人群钩体抗体水平调查。结果平均鼠密度为5.10%,最高为9.55%。平均带菌率为0.73%,褐家鼠带菌率最高,为2.50%。健康人群血清钩体抗体以澳州群为主(37.88%)。结论江油市鼠密度,鼠带菌率较低。野鼠是稻田型钩体最重要的传染源,褐家鼠带菌值得重视。健康人群血清钩体抗体水平正在下降,钩体病监测力度应加强。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南京市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的主要血清群(型)及其分布,为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定点医院,采集疑似患者血清,MAT法检测抗体,采用SPSS13.0分析。结果866名疑似患者钩体抗体总阳性率为10.28%,男、女性阳性率分别为11.33%和8.39%(P〉0.05)。10~19岁、20~29岁、30—39岁、40~49岁和〉50岁年龄组抗体阳性率分别为0.12%、1.04%、2.19%、5.31%和1.62%(P〈0.05)。赖、澳洲、秋季、七日热、犬、波摩那、流感伤寒群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85%、1.73%、0.58%、0.92%、0.35%、3.81%、0.46%(P〉0.05)。结论南京市以波摩那群波摩那、澳洲群澳洲型、黄疸出血群赖型为主要血清型,抗体阳性率在年龄分布上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开江县健康人群钩端螺旋体隐性感染情况,为防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6~2011年4~5月,在开江县钩体病老疫区永兴镇每年选择100名以上无钩体菌苗接种和患钩体病史的10~69岁健康人群血清,检测钩体抗体。[结果]2006~2011年累计检测血清660份,检出钩体抗体阳性的170份,阳性率为25.76%。其中,黄疸出血群阳性率为15.00%,澳洲群阳性率为15.45%,秋季热群阳性率为0.91%,七日热群阳性率为1.82%,犬群阳性率为0.76%,拜伦群阳性率为0.30%,波摩拉群阳性率为0.15%,致热群阳性率为0.45%(P<0.01)。2006~2011年钩体抗体平均阳性率,男性为27.51%,女性为24.55%(P>0.05);10~19岁为8.25%,20~29岁为18.91%,30~39岁为18.39%,40~49岁为26.85%,50~59岁为28.40%,60~69岁为38.27%(P<0.01)。钩体抗体阳性率,2006~2011年分别为55.05%、13.85%、58.04%、5.71%、5.00%、15.38%(P<0.01)。[结论]开江县健康人群钩体隐性感染率较高,钩体流行菌群以黄疸出血群和澳洲群为主。  相似文献   

5.
李玲  黄勇 《健康天地》2010,4(1):98-99
目的:了解眉山市东坡区2008—2009年钩端螺旋体(以下简称钩体)病疫情动态及健康人群对钩体的免疫水平,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四川省钩端螺旋体病监测方法》进行鼠密度、鼠带菌率和健康人群钩体抗体水平调查。结果:平均鼠密度5.84%,最高为6.56%,带菌率0,健康人群血清钩体抗体以澳州群为主(75.76%)。结论:眉山市东坡区鼠密度较低,未监测出鼠类带菌。但野鼠是稻田型钩体最重要的传染源,加之健康人群血清钩体抗体水平普遍下降,应加强钩体病的监测和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四川省健康人群钩体抗体水平及菌群分布,为制定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监测点采集的血清用显微凝集试验(MAT),进行15群15型钩体抗体检测.结果 2011年各监测点共采集1111份健康人血清,经检测含10个血清群钩体抗体,钩体的抗体阳性率为21.06%.澳洲群占39.60%、黄疸出血群为37.92%、秋季群7.72%、七日热群7.38%.峨嵋、雅安2个监测点的抗体水平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结论 全省健康人群钩体抗体阳性率水平较往年低,存在发生局部钩体病流行的条件,应积极做好钩体病的各项防控措施,防止疫情暴发.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和掌握广东地区钩端螺旋体 (下称钩体 )病的流行特征、规律及人群中钩体抗体水平 ,提高钩体病防治水平 ,于 1 995~ 2 0 0 0年在广东地区 7个疾病监测点进行了人群血清学调查。1 材料和方法1 1 调查地点  根据钩体病的流行情况 ,在广东省发病较多的地区选择有代表性的 7个监测点 (东江流域 :东源县、惠东县、紫金县 ;北江流域 :乐昌市、清远市、四会市 ;珠江三角洲 :东莞市 )进行调查。1 2 标本采集  每年 7~ 8月 ,各个监测点对监测人群按不同年龄、性别比例在农村居住的健康人群中随机抽样 ,受检对象每人静脉抽血 2~ 3ml,…  相似文献   

8.
常山县1983~1998年钩端螺旋体病监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常山县位于浙西山区,是我省钩端螺旋体病(以下简称钩体病)的高发县。该县1965年首次报告病例,1983年始病例增多,1986年、1989年出现较大流行,1998年病例又有增加。为了探索其流行规律,现将1983年以来对该病的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材料与方法 1资料来源:资料来源于衢州市和常山县卫生防疫站疫情和钩体病监测档案。 2.血清学监测:采集临床诊断为钩体病的病人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或恢复期单份血清,用显微凝集试验(MAT)测定钩体抗体滴度,双份血清抗体滴度≥4倍或单份血清抗体滴度≥1:400以…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因素与防治策略。方法 对疫情监测资料、病人、家畜动物进行病原学、血清学研究。结果  18a中全省发病 150 3例 ,年均发病率为 0 10 /10万 ,年最高发病率为 1 14 /10万 ;此间有 5次钩体病局部爆发流行 ,病例主要分布在鲁南、鲁中地区 ,农民和农村学生发病较多 ,集中 7~ 9月份发病 ,8月为发病高峰 ,占 80 % ;临床病例以流感伤寒为主 ,流行形式为雨水型 ;猪是主要传染源 ;流行菌群多是波摩那群 ,在局部爆发点的猪肾、猪尿及疫水培养出病原体 3 5株 ,可确定菌群的 19株分属于波摩那型 18株 ,犬型 1株。局爆发点的病人、猪血清检测分属 5个血清群 ,优势血清群为波摩那群 ,占 76 16%。健康人群抗体水平GMT部为 11 2 7。结论 在 18a监测中鲁南、鲁中地区发病人数占全省发病人数的 89 91% ,几乎每年发病率都较高 ,是山东的重点防治区域。现症病人及流行疫点的猪感染血清菌群单纯 ,符合山东省主要流行菌型 ;发病率与传染源的数量和带菌率、人群免疫水平、降雨量密切相关。对历史老疫区特别是鲁南、鲁中局部爆发疫点应加强监测 ,积极采取管猪改圈 ,圈养更新等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0.
湖南省2008年3县市钩端螺旋体病血清学监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了解湖南省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的主要血清群(型)及其分布,为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在3个监测点采集健康人群血清,MAT法检测抗体,采用SPSS 13.0分析. 结果 315名监测人群钩体血清抗体滴度效价不高,总阳性率为50.16%,男、女性阳性率分别为57.25%、44.63%(P<0.05).10~19、20~29、30~39、40~49和50~岁年龄组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8.33%、43.24%、54.24%、66.10%和69.84%(P<0.05).湘潭县、双峰县、沅江市抗体阳性率分别为46.30%、35.00%、68.22%(P<0.05).赖、临海、秋季、澳洲、拜伦、犬型、波摩那、清水、七日热和乌尔夫型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1.59%、6.07%、12.06%、22.86%、11.43%、2.86%、7.94%、2.86%、7.94%和2.54%(P<0.05). 结论湖南省以黄疸出血群赖型、秋季群秋季型、澳洲群澳洲型、拜伦群拜伦型为主要血清型,各血清型抗体阳性率在地区、性别、年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广东省1996-2000年钩端螺旋体病人群及宿主动物带菌情况,以便采取相应措施确保钩端螺旋体病防治工作顺利开展。方法 采取血培养、动物脏器培养做病原学分离,血清学检测采用显微镜凝集试验(MAT)进行。结果 从病人血及动物脏器中分离出8株钩端螺旋体,鉴定了6株,分属4种菌群,分别为爪哇、秋季、犬热及赛罗群;疑似病人血清、健康人血清、宿主动物血清平均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0.47%、34.23%;18.23%。结论 广东省人群钩端螺旋体隐性感染水平较高,在一定程度上起了免疫保护作用;首次分离出赛罗群钩端螺旋体,在防治工作中应注意菌群变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近年来江油市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病流行的传染源情况。为防治该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调查钩体主要宿主动物鼠,猪,牛带菌情况及鼠密度,种群构成等。结果:该市平均鼠带菌率为11.34%,黑线姬鼠占其鼠种构成的63.64%,平均带菌率为17.52%,从钩体患者和动物中分离出的钩体,黄疸出血群占98.56%。结论:黑线姬鼠是江油市稻田型钩体流行的主要传染源,流行菌群的变化是造成流行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3.
海南省钩端螺旋体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笔者1993年从海南省9个市县中10个乡或家场采集健康人血清529份检测钩端螺旋体抗体,结果274人阳性,各地自然感染率从25.9%-72.2%不等。感染与性别无关,而与年龄,职业密切相关。感染者含15种钩体血清抗体,其中以巴达维亚群、流感伤寒群和黄疸出血群为优势血清群;而70年代则以流感伤寒群和秋季热群为主。  相似文献   

14.
李忠 《山东卫生》2005,(3):59-61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由各种不同型别的致病性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引起的急性人兽传染病。鼠类和猪为主要的传染源。本病遍布世界各地,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较严重我国31个省(包括台湾)、市、自治区均发现本病。尤以西南和南方各省多见,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索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的流行规律及洪涝灾害对钩体病传播因素的影响,分析存在的问题。方法用显微镜凝集试验(MAT)检测病人、疑似病人和健康人群血清抗体,同时分离培养病原体。用夹夜法捕鼠,鉴定鼠种,计算鼠密度,用背式法解剖取。肾及采猪肾分离培养病原体。结果 1998~2002年蔡甸区共发生钩体病177例,年平均发病率为9.52/10万。死亡3例,病死率为1.70%。蔡甸街、永安街、玉贤镇、张湾街病例数占总病例数的90.96%。病例集中于8、9月份,占总病例数的96.05%。病人血清抗体阳性率为70.58%,黄疸出血群阳性事量高为55.88%,其次为波蒙那群为5.88%。病人血培养及鼠、猪肾中均未分离出钩体病原。年平均鼠密度为1.22%,黑线姬鼠、褐家鼠为优势鼠种,均占39.53%。主要传播因素为防汛巡堤和稻田作业。结论人群免疫水平低下,洪涝灾害导致接触疫水的频率增加,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引起了1998年疫情暴发。鼠类仍是蔡甸区钩体病的主要传染源,人间主要流行菌群为黄疸出血群。  相似文献   

16.
钩端螺旋体病的血清学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钩端螺旋体病是一种世界范围的人畜共患病,血清学试验是其重要的诊断方法之一,聚合酶链反应的应用加速了其分子水平的研究。为适应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国情,一些简便、快速、价廉的血清学诊断方法应运而生,或在原有基础上加以改进。本文就目前开展的钩端螺旋体病血清学诊断方法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17.
郑成军 《职业与健康》2011,27(8):890-891
目的通过对莒县钩端螺旋体病监测资料的分析,了解人群钩端螺旋体菌群分布和变动情况,为莒县研究钩端螺旋体病流行规律,制定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用显微镜凝集实验,采集高发人群血清,进行钩体病抗体检测。结果 2006—2009年全县累计检测444名高发人群,血清抗体阳性者116人,阳性率26.13%;病人血清抗体对应菌群以波摩那型为主(占75.86%),其次为黄疸出血型(占29.31%)。结论莒县曾发生过波摩那型钩端螺旋体病暴发,今年监测数据显示仍以波摩那型为主,说明疫区净化效果不理想,一旦发生洪水,就有再次暴发流行的可能,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开江县健康人群钩端螺旋体隐性感染情况,为防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6~2011年4~5月,在开江县钩体病老疫区永兴镇每年选择100名以上无钩体菌苗接种和患钩体病史的10~69岁健康人群血清,检测钩体抗体。[结果]2006~2011年累计检测血清660份,检出钩体抗体阳性的170份,阳性率为25.76%。其中,黄疸出血群阳性率为15.00%,澳洲群阳性率为15.45%,秋季热群阳性率为0.91%,七日热群阳性率为1.82%,犬群阳性率为0.76%,拜伦群阳性率为0.30%,波摩拉群阳性率为0.15%,致热群阳性率为0.45%(P〈0.01)。2006~2011年钩体抗体平均阳性率,男性为27.51%,女性为24.55%(P〉0.05);10~19岁为8.25%,20~29岁为18.91%,30。39岁为18.39%,40~49岁为26.85%,50~59岁为28.40%,60~69岁为38.27%(P〈0.01)。钩体抗体阳性率,2006~2011年分别为55.05%、13.85%、58.04%、5.71%、5.00%、15.38%(P〈0.01)。[结论]开江县健康人群钩体隐性感染率较高,钩体流行菌群以黄疸出血群和澳洲群为主。I  相似文献   

19.
我市钩端螺旋体病 (简称钩体病 ) ,1997年发病 86例 ,发病率 3 6 4/10万 ,病例数占全省总病例数的 5 0 %。为摸清我市钩体病菌群 ,了解鼠间带毒情况 ,按照衢州市钩体病防治规划及 1998年监测计划 ,1998年在我市的龙游、常山、江山等县 (市 )开展了监测工作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三峡库区钩端螺旋体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摸清库区钩体疫源地的分布、人群钩体抗体水平及菌群分布。方法:显微凝集试验。结果:1998年从三峡库区7个疾病监测点采集健康人血清513份,钩端螺旋体(钩体)抗体阳性165人(阳性率32.16%),各监测点阳性率从11.11%~50.00%不等。抗体阳性率与性别无关,而与年龄密切相关。库区人群含9群钩体血清抗体,以黄疸出血群为主。钩体血清菌群GMT值均不高。结论:库区人群钩体免疫水平低下,应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