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了解嗅觉减退患者左右两侧嗅觉功能损伤程度是否相同.方法 对104例以嗅觉减退为主诉的患者,通过病史采集了解嗅觉减退的相关病史及其现况,耳鼻咽喉科常规检查及鼻窦CT检查排除鼻腔结构异常或仅发生于单侧鼻腔-鼻窦的病变,并分别对左、右鼻侧进行T&T嗅觉计嗅觉识别阈测试,评估患者每侧嗅觉功能.结果 本组104例嗅觉减退患者,90例(86.5%)患者双侧嗅觉功能水平相同,14例(13.5%)患者双侧嗅觉功能水平不同,其中6例患者表现为单侧(左侧或右侧)嗅觉功能正常,而另一侧嗅觉功能减退.14例左右鼻侧嗅觉功能不同的患者,其常规查体及影像学检查均未见明显鼻腔结构异常或发生于单侧鼻腔鼻窦的病变.结论 人类的左、右两个鼻腔分别拥有一个完整的嗅觉传导系统,尽管双侧受损概率相同,但受损程度可不同.单侧嗅觉减退作为嗅觉障碍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只有通过分鼻侧进行嗅觉功能评估,才能更全面地了解患者的嗅觉功能.  相似文献   

2.
正引起嗅觉障碍的病因中慢性鼻窦炎(chronic rhinosinusitis, CRS)约占14%~30%,CRS中约有28.3%~69.0%伴有嗅觉障碍,然而约有25%的CRS患者没有意识到嗅觉障碍~([1,2])。造成CRS患者嗅觉障碍的原因有阻塞性、神经性及其它因素。阻塞性因素如鼻息肉及鼻腔黏膜充血肿胀等病变致气味不能到达嗅上皮细胞,神经性因素包括局部炎症或变态反应导致嗅觉神经损伤,其它因素包括年龄、吸烟史及哮喘等因素。1鼻息肉影响慢性鼻窦炎嗅觉功能研究发现,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CRSwNP)较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鼻-鼻窦炎导致嗅觉功能障碍的大鼠模型的建立,探讨嗅觉功能障碍与鼻-鼻窦炎病理变化程度及黏膜上皮厚度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鼻腔接种肺炎链球菌法制作鼻-鼻窦炎大鼠模型,埋藏食物小球法(buried food pellet,BFP)测试大鼠的嗅觉功能.实验过程持续4周,每周处死一批动物,收集鼻腔-鼻窦黏膜标本,HE染色法观察鼻腔-鼻窦黏膜炎症反应程度及黏膜上皮层厚度的变化并探讨这类病理改变与嗅觉功能障碍的关系.结果 模型组大鼠鼻腔-鼻窦黏膜均有不同程度的炎症反应及黏膜上皮层变薄倾向,尤以造模后2周最为严重,至第4周时最轻.模型组大鼠嗅觉功能均比对照组减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尤以造模后2周嗅觉功能最差,至第4周时相对改善.嗅觉功能变化与局部黏膜病理改变及黏膜上皮层厚度变化趋势相一致.结论 鼻腔接种肺炎链球菌法可以在大鼠成功制作嗅觉功能障碍模型;模型动物的嗅觉功能障碍程度与其鼻腔-鼻窦黏膜炎症病理轻重及上皮层厚度存在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鼻内镜手术前后嗅觉功能变化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嗅觉障碍是鼻科临床常见的症状,鼻内镜手术使鼻腔鼻窦内机械性阻塞因素被清除,鼻腔通气引流状况及嗅觉功能得到明显改善。为了观察鼻内镜术后嗅觉功能变化情况,我们对79例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患者内镜手术前后的嗅觉变化情况进行动态观察,总结嗅觉恢复的规律。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变应性鼻炎引起嗅觉障碍的发病机制。方法选取216例变应性鼻炎患者作为实验对象,同时选取99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嗅棒气味嗅觉测试方法测定两组患者的嗅觉功能;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鼻腔分泌物中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osinophil ationicprotein,ECP)及类胰蛋白酶的含量;应用鼻压计测定鼻气道阻力。结果变应性鼻炎患者鼻气道阻力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变应性鼻炎组患者嗅觉功能,鼻腔分泌物ECP和鼻腔分泌物类胰蛋白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嗜酸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的活性增加可能导致了变应性鼻炎患者的嗅觉障碍,而鼻腔阻塞可能不是引起变应性鼻炎患者嗅觉障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 AR)的患者常伴有一定程度的嗅觉障碍,但目前潜在的机制尚不明了。本研究的目的就是分析变应性鼻炎造成嗅觉障碍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 Sniffin’Sticks 嗅觉测试方法测定患者的嗅觉功能。鼻腔分泌物检测包括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osinophil:ationicprotein,ECP)及类胰蛋白酶检测。鼻腔阻塞情况通过鼻气道阻力测定进行评估。结果变应性鼻炎组的患者出现了嗅觉障碍而对照组没有,但两组在鼻气道阻力测定上没有显著差异。变应性鼻炎组患者鼻腔分泌物的ECP和类胰蛋白酶较对照组明显增多。结论嗜酸粒细胞和肥大细胞的活性增加可能导致了变应性鼻炎患者的嗅觉障碍。因此,鼻腔阻塞可能不是引起变应性鼻炎患者嗅觉障碍的主要原因,而炎症所致的上皮反应可能较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鼻内镜手术对慢性鼻窦炎及鼻息肉疗效的综合评价方法.方法 采用声反射鼻腔测量系统、前鼻测压计、T&T嗅觉计定量检查法和术区黏膜评分法,对46例慢性鼻窦炎及鼻息肉患者鼻气道阻力、嗅觉、鼻腔术区黏膜形态进行测试.结果 鼻内镜手术后患者的鼻气道通气、嗅觉有明显好转;术后鼻腔、黏膜状况与功能恢复有显著相关性.结论 鼻气道阻力、嗅觉功能测试、鼻声反射检查、术区黏膜评分检测作为手术前后鼻功能的检测手段,可对术后疗效进行客观的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鼻内气动喷射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混悬液对上呼吸道感染及鼻-鼻窦炎性疾病相关嗅觉障碍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20例嗅觉障碍患者,相关病因包括鼻-鼻窦炎、变应性鼻炎、上呼吸道感染、嗅裂病.在进行治疗前,采用T&T嗅觉检查法和记录嗅觉事件相关电位(OERPs)对嗅觉功能进行评估.然后行鼻腔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混悬液(1 mg,2 ml),每天1次,共15次.每5次雾化吸入结束后,采用T&T嗅觉检查法复查嗅觉功能.15次雾化吸入全部结束后,同时复查T&T嗅觉识别阈和OERPs.结果:20例上呼吸道感染及鼻-鼻窦炎性疾病相关的嗅觉障碍患者经过鼻腔雾化吸入治疗,5例(25%)患者嗅觉功能恢复正常,10例(50%)患者嗅觉功能明显改善,3例(15%)患者嗅觉功能稍有改善,2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0%.结论:鼻腔气动喷射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混悬液对上呼吸道感染及鼻-鼻窦炎性疾病相关的嗅觉障碍患者具有较好治疗效果,该治疗方法简便、无创、有效,患者依从性好,是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鼻内镜鼻窦手术对鼻窦炎鼻息肉患者气道阻力及鼻腔容积的影响。 方法 选择2012年4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85例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0例,观察组接受鼻内镜手术,对照组接受常规手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气道阻力、嗅觉功能、鼻腔容积与鼻腔最小横截面积。 结果 术后1、4、8、12周时,观察组鼻气道阻力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同时观察组嗅觉功能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8、12周时,观察组鼻腔容积(NCV)、鼻腔最小横截面面积(NMCA)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鼻内镜鼻窦手术有助于增大鼻腔容积与鼻腔最小横截面面积,降低气道阻力,改善嗅觉功能。  相似文献   

10.
嗅觉是人体原始的感觉功能之一,嗅觉障碍常导致患者的生存质量下降。近20年来,内镜经鼻入路手术被广泛用于颅底肿瘤的外科治疗,在控制肿瘤的同时,亦对鼻腔的嗅觉功能造成了影响,为总结该影响的性质、持续时间、严重程度及其相关因素,现将国内外学者对该入路手术对嗅觉影响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伴有嗅觉障碍的慢性鼻-鼻窦炎患者鼻腔鼻窦形态及其影像学表现,探讨嗅觉障碍与鼻腔鼻窦形态和影像改变的相关性。方法:对176例慢性鼻-鼻窦炎患者测试嗅觉功能,同时行鼻窦CT和鼻内镜检查,进行Lund-Mackey鼻窦CT评分及Kennedy鼻内镜评分,并观察嗅裂区阻塞情况,对检查及评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30例患者嗅觉正常(17.1%),109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嗅觉减退(61.9%),37例患者嗅觉丧失(21%);②Lund-Mackey鼻窦CT评分与嗅觉障碍的程度存在正相关(P<0.01);③Kennedy鼻内镜评分的变化与嗅觉障碍程度正相关(P<0.05)。结论:①嗅觉功能障碍与慢性鼻-鼻窦炎相关;②Lund-Mackey鼻窦CT评分系统对于嗅觉障碍的初步判断有一定临床意义;③Kennedy鼻内镜评分系统更侧重于评价鼻腔总体形态的改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调查以鼻过敏症状为主诉的慢性鼻炎患者发生嗅觉障碍的情况。方法 前瞻性选取2019年以鼻痒、喷嚏等为主诉来院就诊的慢性鼻炎患者70例,对其进行血清特异性IgE检测、Sniffin' sticks嗅觉功能检测、鼻阻力检测和声反射鼻腔测量等。结果 70例慢性鼻炎患者中,嗅觉减退者27例(38.57%)。过敏性鼻炎亚组中嗅觉障碍的发生率为30.56%,嗅觉障碍组的总容积0~6 cm、总容积2~5 cm、总吸气和总呼气较嗅觉正常组存在统计学差异;非过敏性鼻炎亚组中,嗅觉障碍的发生率为47.06%,两组间年龄存在 统计学差异。结论 非过敏性鼻炎和过敏性鼻炎患者嗅觉障碍的发生率均较高,但两者发生嗅觉障碍的原因可能不同,过敏性鼻炎患者的鼻腔通气情况与嗅觉障碍的发生有关,而非过敏性鼻炎患者的嗅觉障碍与年龄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内镜下鼻腔成形术治疗结构性鼻炎的疗效及对鼻声反射及鼻阻力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 2017年1月~2021年1月间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结构性鼻炎患者80例,术后8周评估临床疗效并分为有效组(n=63)、无效组(n=17),并测定手术前、后鼻声反射及鼻阻力指标水平。采用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结构性鼻炎内镜下鼻腔成形术后无效的危险因素。结果 结构性鼻炎患者手术后鼻腔最小横截面积(nasal minimal cross-sectional area,NMCA)和0-7 cm鼻腔容积(nasal cavity volume0-7,NCV0-7)水平高于 术前,鼻腔总阻力(nasal airway resistance,NAR)水平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构性鼻炎患者中,有效组、无效组的性别、年龄、生活习惯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嗅觉障碍程度、长期应用鼻减充血剂、术后坚持综合治疗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嗅觉障碍、长期应用鼻减充血剂、术后未坚持综合治疗是结构性鼻炎患者内镜下鼻腔成形术后无效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内镜下鼻腔成形术治疗结构性鼻炎可一定程度改善患者的鼻声反射及鼻阻力,造成治疗无效的危险因素包括重度嗅觉障碍、长期应用鼻减充血剂、术后未坚持综合治疗等。  相似文献   

14.
全喉切除术后鼻腔长期形态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全喉切除术后长期气流缺失对鼻腔形态的影响.方法:应用A1鼻声反射仪,测量32例全喉切除术后患者的鼻腔最小截面积(MCSA)、鼻腔容积,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用鼻内镜观察鼻腔形态变化,问卷调查评估患者的主观症状,对不同症状程度之间鼻声反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术后1年以内组、术后1年以上组鼻腔MCSA、鼻腔容积较正常对照组均显著扩大(P<0.05),术后1年以上组与术后1年以内组相比鼻腔MCSA、鼻腔容积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鼻内镜检查示鼻腔各结构呈萎缩性改变.问卷调查显示,患者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鼻阻塞感、鼻干、嗅觉减退等.中度鼻阻塞感时鼻腔MCSA、鼻腔容积最大,重度鼻干或重度嗅觉减退时鼻腔MCSA、鼻腔容积也最大.结论:全喉切除术后,鼻腔各结构出现萎缩性改变,鼻腔MCSA、鼻腔容积均变大,症状不同程度之间鼻声反射结果不同.  相似文献   

15.
内窥镜鼻窦手术与传统鼻窦手术对中鼻甲及嗅觉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观察内窥镜鼻腔、鼻窦手术与传统鼻腔、鼻窦手术在慢性鼻窦炎、鼻息肉 ( 型 2期 , 型 2期 )中的手术疗效对中鼻甲形态及嗅觉的影响。方法 :对 1997年 9月~ 1999年 9月间参加该项研究并随访半年以上的二组病例 85例 (16 3侧 ) ,经冠状位鼻窦 CT扫描 ,术前、术后鼻内窥镜检查及嗅觉测试。二组分别施行内窥镜鼻腔、鼻窦手术及传统鼻腔、鼻窦手术 ,对中鼻甲病变采取完整保留和部分切除二类方式。结果 :经内窥镜鼻腔、鼻窦手术 ,随访半年以上的 5 2例(10 1侧 )患者鼻窦炎治愈、好转、无效率分别是 6 4.4%、2 9.7%、5 .9% ;相应中鼻甲恢复正常率分别是 6 3.1%、30 .0 %、0 .0 % ;嗅觉恢复正常率分别是 6 6 .2 %、36 .7%、0 .0 %。33例 (6 2侧 )经传统鼻腔、鼻窦手术患者鼻窦炎治愈、好转、无效率分别是 30 .6 %、48.4%、2 1.0 % ;相应中鼻甲恢复正常率分别是 47.4%、3.3%、0 .0 % ;嗅觉恢复正常率分别是 6 3.2 %、2 3.3%、0 .0 %。结论 :内窥镜鼻窦手术较传统鼻窦手术更有效地解决窦口鼻道复合体病变 ,从而提高 型、 型鼻窦炎治愈率。本研究表明中鼻甲形态的转归 ,嗅觉恢复与鼻窦炎治愈率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鼻腔及腭部蝇蛆病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女,54岁,农民。因嗅觉减退20~30年、鼻出血1周及咽痛4d于2007年11月1日就诊。患者诉20多年前即开始鼻腔发干、嗅觉减退,逐年加重,出现鼻塞、有时涕中带血,且有他觉性恶臭味,1周前开始鼻腔经常流血,时多时少,近4d出现咽痛,难以忍受,就诊前1d鼻腔擤出白色小虫数条。体检:神  相似文献   

17.
引起嗅觉功能改变的因素很多,如鼻腔鼻窦炎症、头外伤、病毒感染等,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式有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不同治疗方式对不同原因导致的嗅觉障碍的疗效有很大差异,医务人员应针对嗅觉障碍的病因选择适当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8.
鼻腔黏膜分为呼吸区黏膜和嗅区黏膜,嗅区黏膜由嗅上皮和固有层组成,其中嗅上皮为假复层柱状上皮,是气体分子与嗅感觉神经细胞相互作用的地方.嗅黏膜具有动态稳定性.鼻腔鼻窦黏膜的炎性疾病可导致嗅觉障碍发生,其中慢性鼻-鼻窦炎是引起嗅觉障碍的主要原因.早控制黏膜炎症反应可有效改善嗅觉障碍的预后.本文围绕鼻腔炎症疾病相关嗅觉障碍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引起嗅觉功能改变的因素很多,如鼻腔鼻窦炎症、头外伤、病毒感染等,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式有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不同治疗方式对不同原因导致的嗅觉障碍的疗效有很大差异.医务人员应针对嗅觉障碍的病因选择适当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慢性鼻-鼻窦炎(CRS)患者嗅觉障碍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对270例诊断明确的CRS患者的嗅觉障碍程度进行评分,分为嗅觉障碍影响生活质量组(VAS〉5)及未影响生活质量组(VAS≤5)。通过对患者年龄、性别、伴鼻息肉、伴变应性鼻炎、有吸烟史及前期鼻部手术史等临床因素及血清总IgE水平、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和单个核细胞个数等进行分析,在组间进行Mann-Whitney U分析,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对嗅觉障碍的影响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在嗅觉障碍影响生活质量组中伴鼻息肉、伴变应性鼻炎、有前期手术史的患者数量及血清总IgE水平、水肿评分均明显高于未影响生活质量组(均P〈0.05);性别、年龄、吸烟史、伴鼻中隔偏曲及外周血嗜酸粒细胞数、单个核细胞数在2组患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itic分析发现血清总IgE增高、水肿评分高是影响嗅觉的危险性因素(OR=1.003、2.483,均P〈0.01);而前期鼻部手术史是一个保护因素(OR=0.408,P〈0.01)。结论:严重的鼻腔水肿、血清总IgE增高是患者出现严重嗅觉障碍的危险因素,前期鼻部手术则是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