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刊84年第4期刊登了陈景河等同志“《神农本草经》成书时间新议”一文,作者从社会背景出发,探讨古医书成书年代的研究方法,颇为新颖,受益良深。然《本经》究竟是否成书于陶弘景呢。笔者尚存疑虑,特提出与原作者商榷并就正于高明。一众所周知,我国医药学确实存在过医巫混杂的局面,至春秋战国医巫始分开。从此,医药学获得迅速的发展。与巫医相比,医药学在社会上的地位逐渐上升,而巫医则  相似文献   

2.
成书于东汉末年的《伤寒论》开辨证施治之先河,有“方书之祖”之誉,历来被医家奉为圭臬.然而对其用药,由于受到《神农本草经》(以下简称《本经》)约成书于秦汉时期之说的影响,许多医家认为是滥觞于《本经》.如徐大椿《医学源流论》云:“仲景之治病,其用药悉本《本经》,无一味游移假借之处”;陈修园《神农本草经读·后叙》也认为仲景“用药之义,悉遵《本经》”.当代持有这一观点者,亦不乏其人.笔者通过文献学习,发现此说确有商榷之处,兹不揣谫陋,僭加评述,祈同道斧正.一、从《本经》的成书年代来分析《本经》之名最早见于梁孝绪《七录》,其前史籍则未见载录.关于《本经》的成书年代,争论已久,约而言之,其说有四:有以颜之推为代表,主张是神农时代作品者(《颜氏  相似文献   

3.
编辑同志: 孟琳昇同志写的《略论肝火入胃伤津证型》一文(见《新中医》第五期),本着极为友好的态度,对拙文提出了商榷的意见。对贯彻“双百”方针是有好处的。我认为拙文的中心思想是从“肝胃阴虚不能节制气阳这一病机出发的,而且是对肝胃两方面  相似文献   

4.
拙文《中枢穴考证之我见》披露(《江苏中医杂志》1983年第4期)后,曾收到一些读者的来信,近又读到胡明灿同志的大作:《“中枢穴考证”小议——兼与冯禾昌同志商榷》(《江西中医药》1985年第1期),对拙文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很有收益。中枢穴考证原由彭静山氏提出,现在胡同志等的文章,都涉及到对《内经》、《甲乙经》、《类经》等古籍的学习与理解方面,颇有益于学术的探讨。兹就中枢穴考证的有关文献,仅据笔者有限的水平,略作浅析,再与同道们进行讨论,并为胡明灿同志作答。有关中枢穴的文献资料,在明以前仅见于唐·《素问·气府论》王冰次注、元·《十四经发挥》及明·《类经》、《类经图翼》,其中  相似文献   

5.
在《上海中医药杂志》1988年第1期上,见王庆其、陈晓两同志与我商榷的文章(以下简称《商文》),现作如下解答。拙文之所以定“天癸”为“天真”之传误,乃是25年前,在一次系统研讨《素问》篇章命  相似文献   

6.
《陕西中医》编辑部转来马启昕先生《也谈治病求本》一文(以下简称“商榷”),读后深感受益。马先生在“商榷”一文中,对拙文《治病求本初探》一文中“病机实为治病所求之本”提出非议,今拙笔以复。《商榷》一文在“病机为治病之本的局限性”中提出“试问不同的疾病而有相同的病机,同一疾病的不同证型而有同一病机时,就能用相同的方法治疗吗?”对于这个问题,笔者拟从以下两方面述及:  相似文献   

7.
易与医     
一、从《易》与医的起源谈起《易》是讲卜筮的书,医是“治病工”(见《说文》).卜筮和治病,是两种不同的职业,但在中国古时,却都是“巫”的事.巫,是跳大神的人.《说文》:“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象人两袖舞形”(按:巫亦包括男巫.《楚语》:“在男曰觋,在女日巫.”《周礼春官神仕疏》则说:“男,阳,有两称,日巫,日觋:女,阴,不变 直名巫,无觋称”.).“筮”字从巫.“医”,繁体字作“醫”,《集韵》作“毉”,亦从巫,可证.卜筮和治病,虽然都是巫的事,但在分工上也有所侧重.如《吕氏春秋》就说;“巫彭作医,巫咸作筮”.当时虽然有的人信巫,  相似文献   

8.
谭克陶同志对拙文的商榷意见(以下简称《谭文》)是颇有启发意义的。《谭文》的结论是火可以分出阴阳,其立论基石是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和《内经》有关阴阳的论述。乍一看,确乎“言之有据,顺理成章”。今愿再陈刍荛之言,以与谭同志共同磋琢之。第一,《谭文》认为“‘阴阳’作为中国哲学的一对范畴,并非特指某种具体物质,而是运用阴阳这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一切事物存在对立统  相似文献   

9.
也谈“经水复行”──与刘晨同志商榷于劲松看了《气功》杂志上关于“经水复行”的争论文章,特别是1995年第6期刘晨同志“丹经不是气功学的教科书”一文,也谈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与刘晨同志商榷。刘晨同志认为“无月信者,又须先复”的健康复经者.从古到今都...  相似文献   

10.
李克绍 《国医论坛》1989,4(1):14-16
内蒙古医学院张斌先生的近作“八卦与六经”,对拙文“易与医”提出“其一”和“其二”两点商榷意见。“其一”的商榷焦点,颇不集中,经过详细研读之后,仿佛对拙文提出了这样一些问题:1、未指出太极图的最早作家亦是周敦颐,而非《周易》所原有。2、拙文中之图一,与周之太极图不同。图二,周称之为无极图,而不应称之为太极图。3、“天尊地卑,乾坤定矣,……不能离开万物而存在”一段,似乎指责拙文未指出先天八卧与后天八卦,一属自然现象,一属社会关  相似文献   

11.
《神农本草经》的成书时间,前人的主张颇不一致,据陈邦贤《中国医学史》汇集,就有神农时代、黄帝时代、商周时代、两汉时代四种。今人对此则亦各持其说,有的认为“总结了汉代以前直至远古劳动人民积累的药物知识”,意即成书于汉代;有的认为约成书于公元1年前后;有的认为“约成书于秦汉时期(一说战国时期)”。无论哪种说法,各有其理;然而事实上,确切的成书时间,却不可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所以,数说并存乃是医学史上的憾事,  相似文献   

12.
《周易》是我国古代自然哲学典籍,对祖国医学影响深远,故素有“医易同源”之称。拙文仅就《周易》乾元与中医阳气的同理关系,及其在临床中的运用略论如次。一、一理相贯浅说《易·说卦》云:“乾为天”,“坤为地”。《类经附翼·医易义》日:“人身小天地,真无一毫相间矣。”又说:“天地之易,外易也;身心之易;内易也。”大指宇宙有乾坤,人身也有乾坤。因人之生命活动与自然变化同理,即“人与天地相参”。宇宙的乾元是一种至健至刚的大气,也即  相似文献   

13.
读赵有臣同志《清末名医费伯雄生卒年考》一文,知赵同志为考核前辈史迹,化了很大功夫,且经过一些曲折,其精神实属可敬。惟文中尚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不揣谫陋,提请赵同志指正。赵同志说:“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说,“其书刻于丁未,丁未为道光27年(1847年),故‘其书’二字当是指初稿本《医醇》而言……必是‘其书刻于己未’之传误。盖李慈铭先生将《医醇》与《医醇賸义》混为一谈。”赵同志认为丁未是“已未”之传误,此说似属牵强。  相似文献   

14.
郭德海 《国医论坛》2001,16(6):53-53
张兼善《伤寒发明》的学术观点为众多伤寒注家所称引 ,然其书已亡佚 ,其人生平亦无明确传述 ,使后学者难窥其学术全貌。近人刘渡舟提出《伤寒发明》成书 1 644年 ,为研究该书提供了宝贵的线索。然考诸文献 ,此说似有待商榷。兹仅就该书成书年代、流传情况作一考辨 ,以就教于贤达。1 成书年代关于《伤寒发明》的成书年代 ,刘渡舟主编的《伤寒论辞典》载“伤寒发明 1 644”[1] ,其《伤寒发明》内容引自《订正伤寒论注》[2 ] ;另外 ,日本学者森立之的《伤寒论考注》载“张兼善 ,万历卅二年准绳所引”[3]。刘氏所引的《订正伤寒论注》实为清·…  相似文献   

15.
谢鼎苏同志《对〈伤寒论选读〉一书中几个问题的商榷》(以下简称《商榷》)一文,读后深受启发,增益不少。对于其中几个问题的答复,本来不敢自专,奈苦于《伤寒论选读》系本院主编,又应编辑同志之约,是故不揣愚昧,聊进刍言,互相学习,仅供参考。一、《商榷》认为,在“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后,《选读》谓:“本条虽未提发热,但  相似文献   

16.
郝印卿 《山西中医》1989,5(2):48-50
拙文“《伤寒论》中太阳伤寒证与麻黄汤证(以下简称“拙文”),在《山西中医》1988年4期发表后,承蒙赵体浩、张喜奎二同志错爱,特撰来大作“35条中‘发热,、‘恶风’二症”(以下简称“大作”)以赐教。拜读之后,对二氏高见,(?)心仍不敢随声附和。本着辨章学术,衷于一是之旨,兹再稍申鄙见,冀进一步就正于博雅。一、“如不发热,尚不成其为定性的太阳病”并非拘牵“大作”对“拙文”中“如不发热,则无论其它症状如何,尚不成其为定性的太阳病”的提法,认为“大有拘牵之嫌”;并主张“对于确定太阳病  相似文献   

17.
《湖北中医杂志》1980年第五期上发表了拙文“《灵枢经》析四疑则”,这里又写成“《灵沪'.乙二工二护尹、.一寻J~沪、、、.户r、.枢经》析疑三则"一文,来和研究《灵枢经》一书的同志们共同商讨。《灵枢·终始第九》说:"少气者,脉口、人迎俱少而不称尺寸也。如是者,则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阳竭,泻阴则阳脱。  相似文献   

18.
王玉英同志对拙作“妊娠与症病在《金匮要略》中的鉴别”一文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使我深受启发。对此,表示衷心感谢,并愿就此问题与王同志作进一步切磋。 1.拙文主要是根据《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篇第二条原文来理解,认为它主要是说妊娠与症病的鉴别。王玉英同志却认为“原文在主要论述素有  相似文献   

19.
仲景用药究竟以何为本?邹润安先生说:“仲景用药,深得《本经》之旨,又在处宗法《本经》”.下面结合本人学习邹氏《本经疏证》后的心得和笔记,对这一问题作一综合性的阐述.首先,从药性看,仲景用药符合《神农本草经》所记,而且是真正地得其奥义,故能随才器使,“精义入神以致用矣”.兹举数则,  相似文献   

20.
《中成药研究》1983年11期,1986年3期分别刊登了周忠俊同志《鉴别生、熟石膏的方法》和梅全喜同志《鉴别生、熟石膏又一法》两篇文章,笔者阅后,认为两文均有商榷之处,在此提出,以祈指教。周氏一文中载道:“根据……,煅石膏为失去部分结晶水的无水硫酸钙的特点”,既然是失去部分结晶水的硫酸钙,就不可称为无水硫酸钙。应将“无水”二字去掉较为合适,其鉴别方法是通过生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