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谭轩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18):1991-1993
目的科学合理输血,节约血源,提高输血疗效,减少不良反应,最大限度地降低经血液传播疾病的发生。方法对用血科室5年来输血情况进行统计汇总分析,并与二甲医院成分输血的国家标准及先进国家成分输血的情况对比。结果成分输血率均在97.0%以上,超过二甲医院成分输血的国家标准,与先进国家相当;新鲜冰冻血浆(FFP)使用率为33.8%~58.7%,高于先进国家。结论加强成分输血管理,降低新鲜冷冻血浆使用率,防止冷冻血浆滥用,实现真正的成分输血。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该院过去三年成分输血情况,指导临床科学、合理用血.方法 对该院2008~2010年用血量进行统计,计算出各种成分输血率.结果 成分输血使用量逐年增加,以红细胞、血浆为主,血浆的应用比例逐年下降.结论 该院成分输血率已达较高水平(≥99.9%),但是临床血浆的滥用情况应该得到进一步遏制,仍需继续加强对成分输血的监督管理,强调血小板和冷沉淀的配合使用,以便节约有限的血液资源.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大剂量成分输血在危急重症患者抢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郑州人民医院收治的102例危急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51例。对照组采用大剂量全血输血方案治疗,研究组采用大剂量成分输血(3 U红细胞、400 ml新鲜冰冻血浆、1 U新鲜或冰冻AB型血小板)方案治疗。比较两组疗效、输血情况、治疗前后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血栓弹力图指标[凝血反应时间(R)、血凝块形成时间(K)、凝血最大振幅(MA)]、血常规指标[血小板计数(PLT)、血红蛋白(HGB)、血细胞比容(HCT)]水平。结果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8.04%(50/51),高于对照组[84.31%(43/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冷冻血浆输入量、单采血小板输入量少,治疗后PT、APTT水平低,FIB水平高,治疗后R、K水平低,MA水平高,治疗后PLT、HGB、HCT水平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大剂量成分输血方案应用于危急重...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宁洱县人民医院2003~2009年临床用血及成分输血情况。方法对宁洱县人民医院2003~2009年临床用血及成分输血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年临床使用全血比例逐年下降,由2003年的97.6%下降至2007年以后的0.0%;红细胞使用率由2003年的0.9%上升至2007年以后的100.0%;成分输血比例由2003年的2.4%上升至2007年以后的100.0%。结论成分输血不但能减少输血不良反应,而且节约有限的血液资源,本院推广成分输血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重症中暑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分析重症中暑患者预后影响因素。方法:重症中暑患者45例,均给予降温,吸氧,补液,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和预防感染等治疗。根据预后情况将45例重症中暑患者分为两组:死亡组12例和好转组33例。比较两组的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测指标。结果:好转组高热、昏迷程度、合并基础疾病、休克、心律失常、电解质紊乱与死亡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结论:影响重症中暑患者预后的因素主要有体温、昏迷程度、基础疾病、心律失常、休克、电解质平衡紊乱等。治疗应及早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防止各主要脏器的衰竭和预防肺部感染等。  相似文献   

6.
临床用血及成分输血情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陆军 《江西医学检验》2001,19(3):175-175
随着国家对血液的法制化管理的加强,以及高新技术在输血领域的应用,成分输血已日益广泛,它有效地节约了血资源,又增加了安全感,现将本院1997~2000年的临床输血工作总结分析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输血资料及来源:本院急诊及住院各病区全部用血资料,血液由市中心血站提供。 1.2 对1997年~2000年全院用血及成分输血百分率进行统计(见附表),成份血包括红细胞代浆红细胞,洗涤红细胞、浓缩红细胞、浓缩血小板、浓缩白细胞、浓缩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FFP)、冷沉淀。全血及其它成份均以200ml为1U,自动血细胞分离机制备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成分血在二级医院临床应用情况。方法采用本院血库资料,统计成分输血率及对已输血申请单的输血类别进行统计。结果本院近5年成分输血率均达到卫生部规定的二级医院标准,近3年成分输血率达到98%以上。成分血应用构成中红细胞54.90%、血浆24.10%、血小板15.40%、全血5.6%,红细胞和血小板占成分血应用的70.3%。结论本院近5年临床成分血应用符合卫生部规定的成分血要以输注红细胞和血小板为主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分析我院2000~2005年临床输血和成分输血情况,结果6年中临床用血总量基本持平,2005年成分输血率比2000年上升了66个百分点,成分输血率达96%。  相似文献   

9.
侯春梅 《临床医学》2014,(3):101-102
目的对成分输血在大量输血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为今后的临床输血治疗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抽取2010年1月至2013年7月三门峡市中心医院收治的接受大量输血治疗的临床患者68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研究患者成分输血后血红蛋白(Hb)、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值均较输血前显著升高(P〈0.05),成分输血以红细胞悬液为主,其次为血浆、血小板以及冷沉淀等。结论经合理的成分输血可有效满足大量输血患者的输血需求,提高患者的Hb、WBC、BPC值,改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关注。  相似文献   

10.
成分输血是现代输血的新概念、新技术,也就是将全血中各种有效成分分离出来,根据不同患者的需要输给相应的制品。推行成分输血就是要做到一血多用,节约血液资源,且其具有高纯度、高浓度,体积小的特点,既能提高输血疗效,又能减少不良输血反应。成分输血在本市20世纪90年代初施行,至今已取得很大成绩,尤其近几年迅速发展,成分输血率已达90%以上,现将2004年4月至2007年6月的临床成分输血情况统计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成都市"6.5"公交车燃烧事件严重烧伤患者休克早期急救中血液成分的应用情况。方法对本院接治的"6.5"事件烧伤患者中的16名危重患者,在休克期第1个24h共输入新鲜血浆2.82万ml,平均(1763±1249)ml(0—5000ml),未输入红细胞,血小板及全血;第2个24h共输入新鲜血浆2.58万ml,平均(1613±1097)ml(0—4800ml),2人输入红细胞15U,未输入血小板及全血。结果16例烧伤危重病例中,除1名患者在休克期第2个24h后死亡外,其余患者在输注血液成分后均平稳度过休克期,救治成功,现正在康复中。结论严重烧伤患者早期除应大量补充晶体及其它胶体液外,输注血浆及红细胞等血液成分也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特大地震致严重挤压综合征8例的输血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总结特大地震致严重挤压综合征的输血治疗经验。方法对8例不同程度挤压伤输注的悬浮红细胞及输注量进行分析,观察输血疗效,输血前后Hb变化,组织渗血情况。结果2例分别行截肢及脑出血手术治疗,输血量较少,红细胞无效输注率低,渗血及时控制,预后良好;6例分别行坏死组织切除清创术或截肢术及连续肾脏替代治疗,输血量大,红细胞无效输注率高,出血渗血严重,愈后差。结论严重挤压综合征患者的输血量与其预后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3.
We report a case of blood exchange transfusion to treat acute liver failure following hepatitis B infection at the Infectious Disease Department of Children's Hospital No.2 in Ho Chi Minh City, Vietnam. A 3.5-month old baby boy was admitted to the hospital with a presentation of progressively worsening jaundice for the past one month. The patient was diagnosed with hepatitis B infection with a positive HBV DNA quantitative assay. Plasma exchange was indicated in view of progressive liver failure and gradually increasing hepatic coma. However, it was impossible to perform plasmapheresis in this case because the patient was small (in terms of age and weight) and there was no suitable plasma exchange filter. Accordingly, the patient was treated with 3 times of blood exchange transfusion in combination with an antiviral drug, lamivudine. After each blood exchange transfusion, the biochemical values (bilirubin, liver enzymes, and coagulation profile) gradually improved and he was discharged after 1 month of treatment. Blood exchange transfusion is an effective procedure for managing acute liver failure, where plasma exchange is not possible while waiting for the recovery of liver functions or liver transplantation.  相似文献   

14.
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重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疗法治疗重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对符合条件的12例采用留置针穿刺,外周静脉输血,桡动脉或肱动脉出血,同步进出速度200 ml/h,配血量为患儿两倍的总血量(150-180 ml/kg)。换血前后监测血清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直接胆红素以及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的变化。结果换血后血清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直接胆红素下降率分别为57.58%、29.91%、47.67%,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呼吸、心率、血压、体温、血氧饱和度均稳定,未出现心衰、呼吸暂停等现象。结论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疗法治疗重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简单、易行、疗效可靠、无明显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全国最大的肝病专科医院血浆应用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其血浆的应用规律及节约用浆突破点。方法比较2012年用于内科、血浆置换和胆红素吸附、外科手术及肝移植的血浆用量。结果肝病专科医院中内科的血浆用量是外科的两倍多,血浆主要用于内科预防和治疗出血(P〈0.05)。结论肝病专科医院的血浆节约突破点在于内科预防和治疗出血,研究预防和治疗出血的界限值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6.
陈志远  张洪为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34(23):3178-3179,3181
目的调查不同血液制品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分析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规律及原因。方法样本来源于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在该院住院输血的6 773例患者,统计分析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原因。结果 6 773例接受输血的患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有112例,发生率为1.65%,几乎全部为发热和过敏反应,其中输注血浆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概率最高,为2.31%,血小板其次(2.05%),多发生在输血过程开始的1h内,有输血史/妊娠史的患者更易发生输血反应(P〈0.05)。结论临床应密切观察血浆和血小板的输注过程,特别重视有输血史或妊娠史患者的输血护理。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紧急大剂量输血的观察及护理要点,保证患者紧急大剂量成分输血的安全性、有效性、及时性。方法对33例急性大失血患者均采用少白细胞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及血小板等成分输血,根据病情调整不同成分输入的顺序、剂量及速度,输血过程密切观察患者体温、尿液、血压及伤口出血情况的变化。结果本组循环血量得到有效补充、血压及组织供氧恢复者26例;循环血量未得到有效补充、血压及组织供氧未有效恢复者7例。结论对紧急大失血患者采用成分输血可取得较好疗效,护士应了解各种血液成分制品的特点,在输血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尿液、血压及伤口出血情况的变化,以保证紧急大剂量成分输血患者的安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在重症中暑患者急救中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62例重症中暑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采用一般的护理方法,观察组采用集束化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的护理后体温恢复、意识清醒,APACHEⅡ评分和GCS评分结果。结果观察组护理后体温恢复、意识清醒的患者比例多于对照组,且观察组APACHE II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GCS评分为13~14分的患者比例多于对照组,且观察组3~8分的患者比例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症中暑患者采用集束化护理的效果显著,可以有效缩短体温恢复和意识清醒的时间,提高患者的健康评分,减轻患者的昏迷,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德阳地区地震伤员的输血特点及规律,更好地指导突发事件时的临床用血和储血备血。方法用Excel分析德阳地区5月12日至6月11日320例输血伤员的临床资料和输血记录。结果320例输血地震伤员中男149例,女171例。血液总用量1 442 U,A型占34.5%,B型占16.6%,O型占38.9%,AB型占10.0%。全血64 U,悬液1 000 U,血浆378 U,成分输血率为95.6%。输血患者主要以中老年为主,年龄大于60岁者95例,用血量为427 U,占29.6%。输血高峰集中在5月13日。以红细胞悬液和血浆用量最大。骨折、外伤用血最多。结论地震等大型灾难时,采供血机构要掌握各地血型分布的不同特点及一线医院和后方医院伤员情况和用血情况的差异,分清各个时期用血量的变化,合理储备充足的血液制品。既要保证用量又要避免浪费。临床医生应针对各种不同疾病科学、合理、有效地用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