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摘要:目的:探讨血清HBV DNA定量检测结果高于检测上限时,能否直接延伸标准曲线,用于HBV DNA定量分析。 方法:以上海申友生物公司HBV DNA荧光定量检测试剂盒为例,选择HBV DNA>3×107 IU/mL的血清标本30例。每例血清在3个不同时间点提取DNA,或将血清以10、100和1 000倍稀释后提取DNA,或将未稀释血清提取的DNA以10、100和1 000倍稀释后进行HBV DNA定量检测,检测结果以10为底数进行对数转换后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经对数转换,3个不同时间点HBV DNA定量检测结果的组间相关系数为0.356(F=2.66,P<0.01);36.7%(11/30)的标本最大差值<0.5,60.0%(18/30)介于0.5~1.0,3.3%(1/30)达1.01;血清稀释后定量检测HBV DNA,96.7%(29/30)的标本最大差值为0.02~0.45,均<0.5,3.3%(1/30)为0.53,介于0.5~1.0;组内相关系数为0.960(F=72.57,P<0.01)。稀释DNA定量检测HBV DNA,最大差值为0.02~0.44,均<0.5;组内相关系数达0.973(F=107.66,P<0.01)。3组均数经方差分析,F=1.66,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43.3%(13/30)的标本的最大差值为0.15~0.48,均<0.5;56.7%(17/30)为0.5~0.85,均介于0.5~1.0。 结论:定量检测HBV DNA水平超过检测上限时,直接延伸标准曲线可获得较准确的HBV DNA定量结果;但若需准确定量,最好用原倍血清提取DNA经100倍稀释后检测。  相似文献   

2.
日本进行HCV、HBV和HIV病毒核酸筛查的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红十字会输血部对自愿献血者血液的细胞成份以及做血浆蛋白分离的血浆,在预筛后与发出前。第一次在全国范围用核酸扩增检测(NAT)方法检测血液中的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使用多重NAT试剂对血液和血液制品,包括存活时间短的血小板检测,可节省检测时间,费用和人力,在2000年2月1日-2001年4月30日期间,采用50份血样品混合筛查。从血液和血液成分中查出112份HBV阳性,25份HCV阳性和4份HIV-1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对AIDS合并HBV/HCV感染患儿CD4~+T细胞、病毒载量和肝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单纯HIV感染患儿88例,分为A组;HIV合并HBV感染的患儿8例,分为B组;然后将HIV合并HCV感染的23例患儿分为C组。3组患儿全部接受HAART治疗,治疗时间为两年,比较3组患儿治疗前后肝功能、病毒载量以及CD4~+T细胞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3组肝功能异常的患儿共计29例(24.79%),3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肝功能异常的患儿共计82例(70.09%),3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治疗前,3组患者的AIT、AST及TBIL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儿的AIT、AST及TBIL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组的ALT水平明显低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AST、TBIL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3组患儿的CD4~+T细胞及HIV RNA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者的CD4~+T细胞水平均明显增高,HIV RNA水平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3组患者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IDS合并HBV/HCV感染患儿,对患儿的肝功能存在不同差异,治疗后能明显升高CD4~+T细胞水平,降低病毒载量,对于AIDS合并HBV/HCV感染患儿均存在不同差异,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应密切关注患儿的肝功能状况。  相似文献   

4.
抗HBsAg单抗吸附法对人血浆中HBV灭活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发现,单抗免疫吸附法可清除血浆中的HBV,并有剂量、时间和温度效应关系。每毫升含HBV血浆中加入含7.5mg抗体的吸附剂,反复处理3次之后,所测HBV标志物均转为阴性。抗体吸附法对人血浆中18种主要成分含量或活性,以及血浆的抗原性等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HBVDNA载量与血清学标志物的相关性。方法应用乙型肝炎病毒核酸试剂定量检测468份献血员样本HBVDNA含量,并分别定性或定量检测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及抗-HBcIgM血清学标志物,计算不同病毒核酸水平样本中5个乙肝血清学标志物阳性率及HBsAg、抗-HBs水平的分布情况。结果HBVDNA阴性样本中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阳性率分别为12.8%、39.8%、0、21.1%、49.6%,而HBVDNA阳性样本中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血清学标志物阳性率分别为91.3%、0.7%、20.9%、65.0%、88.6%,血清学指标在不同HBVDNA水平的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97.4,P<0.01)。HBVDNA载量与HBsAg水平成正相关性,与抗-HBs水平成负相关性。结论低水平的HBsAg在不同HBVDNA载量水平的样本均有分布,HBsAg检测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另外在我国人群中存在低乙型肝炎病毒核酸水平携带者,乙型肝炎病毒核酸可以弥补血清学检测试剂的不足。  相似文献   

6.
陆小军  李茜  张磊  范红 《华西医学》2007,22(3):543-545
目的:探讨血清HBV病毒载量与血清学标志物和肝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定乙肝病毒载量、ELISE法测定血清学标志物及酶法测定肝功能指标ALT、AST,对5486例乙肝患者血清标本的上述三种指标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在四种常见的血清学模式中,HBeAg阳性的Ⅰ组(HBsAg、HBeAg和Anti-HBc阳性)和Ⅳ组(HBsAg和HBeAg阳性)的HBV病毒载量阳性率为94.8%,明显高于HBeAg阴性的Ⅱ组(HBsAg、Anti-HBe和Anti-HBc阳性)和Ⅲ组(HBsAg和Anti-HBc阳性)38.5%的阳性率,并且在不同的HBV病毒载量拷贝数组中,HBeAg阳性率随着HBV病毒载量拷贝数的增加而升高;血清学模式为Ⅰ、Ⅱ和Ⅲ组病人的肝功能异常率在HBV病毒载量〈103copies/ml和〉103copies/ml两组中在统计学上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上述三组血清学模式病人中,HBV病毒载量为〉103copies/ml组的肝功能异常率与〈103copies/ml组比较明显偏高;而Ⅳ组在HBV病毒载量两组中的肝功能异常率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HBV病毒载量与乙肝血清学标志物及肝功能指标ALT、AST之间有一定程度的关联,但又各有特点,临床上只有对三类检测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才能更好地对HBV感染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南宁地区无偿献血者HBV感染状况及血液在经过常规病毒血清学筛查后经血传播HBV病毒的残余风险,探讨本地区开展血液核酸筛查的意义。方法分别应用EIA法和速率法对2010年11月2日~2011年12月31日经快速法HBsAg和速率法ALT初筛合格的70 428份献血者血液标本进行常规病毒血清学筛查;应用罗氏Cobas S201核酸检测系统对68 716份经常规病毒血清学筛查合格的血液标本进行6样本混合法的HBV-HCV-HIV检测,并对阳性混样池进行拆分检测及对拆分检测阳性的标本送鉴别部门进一步分项鉴别确证。结果常规病毒血清学筛查中,HBsAg阳性标本有309份,阳性率为0.43%;核酸检测中,HBV DNA阳性标本有83份,阳性率为0.12%(1/828)。结论南宁地区常规病毒血清学筛查合格的献血者血液经血传播HBV的残余风险仍然处于较高的水平,核酸检测(NAT)的应用对提高血液安全,降低输血传播HBV残余风险的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8.
9.
抗体消毒法对血浆中鸭乙型肝炎病毒灭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发现,单抗与多抗中和法可使病毒抗原得到封闭,抑制率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加。免疫吸附法可清除血浆中的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并有剂量、时间效应关系。每毫升含DHBV血浆中加入5mg抗体吸附剂,反复处理4次,所测各种DHBV标志物均转为阴性。  相似文献   

10.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6):3086-3088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于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妊娠合并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产妇共46例。采用免疫发光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46例患者血清中HBV-DNA水平,比较病毒载量水平不同对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 HBV-DNA载量5.0e2的产妇6例(13.04),产妇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新生儿不良情况发生率为77.78%;5.0e4~4.9e6的产妇19例(41.30),并发症为73.68%,不良情况为36.84%,5.0e6~4.9e8的产妇13例(28.26),并发症、不良情况分别为:61.54%和30.77%,5.0e2的产妇8例(17.39),并发症和不良情况为:37.50%和25.0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合并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会对母婴结局造成不良影响,肝功能异常对母儿危害更大,因此,要重视产前检查和围生期监测,以改善母婴结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疗效及其对骨髓抑制的影响。方法将198例CHB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给予PEG—IFNα-2a注射液;B组给予PEG-IFNⅡ-2b注射液;C组给予普通IFNα。治疗前及治疗第12、24、48周时,分别检测3组患者的乙型肝炎病毒(HBV)DNA水平、乙肝5项定量,并以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NEU)及血小板(PLT)水平判断骨髓抑制情况,同时观察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12周时,3组HBVDNA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之后持续降低;A、B2组治疗后各时间点HBVDNA水平显著低于c组,而2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治疗24、48周时,A、B2组HBVDNA阴转率显著高于C组;治疗48周时,A组乙肝表面抗原(nB~Ag)阴转率显著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第12周时,3组WBC、P【J及NEU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但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治疗第24、48周时,A、B2组间WBC、PL.T及NEU水平无显著差异,而WBC及NEU水平均显著低于C组,且PLT水平在24周时亦显著低于C组。结论对于乙型肝炎e抗原(ttBeAα)阳性的CHB患者,应用PEG—IFN—α制剂治疗的HBVDNA阴转率及HBsAg阴转率显著高于普通IFN—α,但骨髓抑制程度较后者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对血液标本的核酸和血清学的检测(NAT)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探讨核酸检测在血液病毒筛查中的作用.方法 对血液标本进行血清学和核酸检测.使用诺华诊断血液筛查系统对标本进行单人份核酸检测.如标本核酸检测为阳性,则需要对标本进行鉴别;鉴别结果为HBV DNA标本,采用电化学发光法进一步检测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五项.结果 10 127例血液标本中检测出NAT(+)标本30例,其中NAT(+)、ELISA(-)的标本12例,ELISA漏检率为1.18‰,鉴别后有6例标本为HBV DNA(+)、ELISA(-),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五项为全阴性或抗-HBc(+),未检出HIV RNA或HCV RNA;另有7例标本为NAT(-)、ELISA双试剂(+),其中3例为HBsAg(+),4例为抗-HCV(+).结论 核酸检测可以有效降低酶联免疫法漏检造成的输血风险,但其也存在漏检的情况,因此核酸检测和血清学检测相结合可作为血液筛查检测中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外膜大蛋白(LHBs)与 HBV 复制的相关性。方法随机收集深圳市第四人民医院2013年8~11月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标本17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 LHBs ,电化学发光法检测 HBV 表面抗原(HBsAg)及 HBV e 抗原(HBeAg),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 HBV‐DNA 。按 HBeAg 结果分为 HBeAg 阳性组(58例)和 HBeAg 阴性组(112例)。比较 LHBs 和 HBV‐DNA 的阳性率,同时分析 LHBs 水平与 HBsAg 浓度及 HBV‐DNA 拷贝数的相关性。结果 HBeAg 阳性患者血清中,LHBs 阳性率与 HBV‐DNA 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42,P >0.05);HBeAg 阴性患者血清中,LHBs 阳性率与 HBV‐DNA 阳性率有统计学意义(χ2=5.349,P<0.05)。 LHBs 水平与 HBV‐DNA 拷贝数(r=0.979,P<0.05)、HBsAg 浓度(r=0.923,P<0.05)呈正相关。结论 LHBs 是从蛋白水平反映乙型肝炎患者体内病毒复制情况的可靠指标,尤其是对 HBeAg 阴性患者抗病毒治疗和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中HBV DNA载量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组织HBV DNA载量和血清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内病毒载量、肝组织炎症活动度(G)、纤维化分期(S)、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等的相关性。方法 50例CHB患者均接受肝活检。部分肝组织行常规病理检查,另应用荧光定量PCR定量检测部分肝组织、PBMC与血清中病毒载量。同时检测患者血清ALT水平。结果 直线相关分析显示,肝组织中与血清中病毒载量高度正相关(r=0.77977,P〈0.0001);与PBMC中病毒载量中度正相关(r=0.53855,P〈0.0001)。另外与血清ALT水平呈低度正相关,与肝组织G、S无明显相关性。逐步回归分析方程为Y=0.54960X1+0.83890X2-0.36643X3+0.00174X4(Y:肝组织病毒载量;X1:血清病毒载量;X2:PBMC中病毒载量;X3:纤雏化分期;X4:血清ALT水平)。结论 CHB患者血清中和PBMC中病毒载量可用于推测肝组织中病毒载量水平。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患者血清 HBV-DNA 和丙氨酸转氨酶(ALT)、总胆汁酸(TBA)与 HBV 感染模式的关系以评价 HBV 感染性。方法对308例患者采用荧光定量 PCR 法检测血清 HBV-DNA,用 ELISA 方法检测血清乙肝标记物,用连续监测法检测血清 ALT,用循环酶法检测血清 TBA。结果大三阳(HBsAg、HBeAg、HBcAb 阳性者)、小三阳(HBsAg、HBeAb、HBcAb 阳性者)和1,5(HBsAg、HBcAb)阳性3种感染模式间 HBV-DNA 水平和血清 ALT 活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部分 HBeAg 阴性患者体内仍存在活跃的病毒复制;在 HBeAg 阴性患者中 HBV-DNA 拷贝数与血清 ALT 水平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P <0.05);3种感染模式间血清 TBA 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血清 HBV-DNA 水平和 ALT 活性与不同 HBV 感染模式存在相关性,它们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 HBV 复制及传染性强弱。  相似文献   

17.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乙型肝炎病毒耐药基因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与耐药病毒株产生的相关性。方法收集85例接受拉米夫定治疗1年以上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为研究对象。采集血样经离心分离血浆,进行HBVDNA定量检测,再进行基因测序和基因分型。结果基因测序和基因型分析结果为A型4例(4.7%),B型28例(32.9%),C型37例(43.5%),D型11例(12.9%),B/C混合型5例(5.9%)。其中发生YMDD耐药突变的基因型突变率分别是A型1例(25.0%),B型5例(17.9%),C型16例(43.2%),D型2例(18.2%),B/C混合型1例(20.0%)。结论 HBV基因型C型发生YMDD耐药突变的频率较高,HBV基因型与YM-DD突变可能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分析以及与血清标志物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利君  袁梁 《中国实验诊断学》2009,13(10):1393-1394
目的乙型肝炎病毒六种主要基因型的分析,并探讨与乙肝血清标志物的关系。方法提取200例北京同仁医院乙型肝炎感染者血清核酸,采用型特异性引物PCR进行基因分型。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表面抗体、e抗原、e抗体、核心抗体。结果B型占26%、C型64%、BC复合型10%;C型的HBeAg阳性率显著性高于B型,在不同的基因型中HBsAg转阴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北方人群中C型占优势,且C型HBV不易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肽抗菌药物hCAP18/LL-37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乙型肝炎)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9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成轻、中、重3组,每组30例,用微孔法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分别检测患者血浆LL-37水平,并与健康对照组(n=30)比较,同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浆的LL-37水平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患者血浆中LL-37水平在慢性乙型肝炎轻、中、重组中均值分别是38.93、33.11、12.87 ng/mL,随病情加重而逐渐降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LL-37检测可作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临床判断病情和预后的一个标志物.  相似文献   

20.
summary .  Occult hepatitis B virus (HBV) in blood donors is considered as a potential risk for transmission of HBV infection.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e prevalence of anti-hepatitis B core antibody (anti-HBC) positivity in Egyptian blood donations as well as to estimate the frequency of HBV-DNA in anti-HBc-positive donations. The study included 760 Egyptian healthy blood donors, representing 26 different Egyptian governorates screened according to routine practice for the presence of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HBsAg), hepatitis C virus (HCV) antibodies (Abs), HIV-1/2 Abs and Treponema Abs. The accepted blood units for donation were tested for the presence of total anti-HBc Abs by two tests. Positive units for anti-HBc were further tested for HBV-DNA by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According to routine screening, a total of 48/760 units (6·3%) were rejected [38 (5%) HCV-Ab-positive units, 9 (1·18%) HbsAg-positive units and 1 (0·13%) Treponema-Ab-positive unit]. Among the accepted blood units for donation, prevalence of anti-HBc was 78/712 units (10·96%). HBV-DNA was detected in 9/78 (11·54%) of the anti-HBc-positive units, and thus, occult HBV infection was detected in 9/712 (1·26%) of the accepted blood donations. Implementing anti-HBc test to the routine assay for the forthcoming two decades would certainly eliminate possible HBV-infected units. Rejection of these units will be beneficial to decrease the risk of HBV transmission with its potential consequences particularly in immunocompromised recipi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