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人工肝血浆置换(PE)治疗肝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76名肝衰竭患者其中36名采用内科综合治疗,另外40例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PE治疗。观察2组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2周的肝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的变化,出院时疗效的观察,判断PE的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后1、2周TBIL、ALT、ALB、PTA指标比对照组明显改善(P0.01或P0.05);治疗组出院时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综合治疗加血浆置换治疗肝衰竭能显著改善患者肝功能,阻止病情恶化,明显提高临床治愈好转率,是辅助治疗肝衰竭的另一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13C-美沙西汀呼气试验评估早期重症肝病患者血浆置换前后肝储备功能的变化,判断血浆置换的疗效.方法 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各30例,均给予药物和支持治疗,治疗组同时行血浆置换,于治疗前及治疗1周时行13C-美沙西汀呼气试验,记录40 min前代谢速率峰值(MVmax40)、40 min 13CO<,2>累积呼出丰度(CUM40)和120 min 13CO<,2>累积呼出丰度(CUM120),同时观察患者临床症状、血清ALT和总胆红素(TBiL)及血浆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治疗前后MVmax40分别为(6.46±1.17)%与(8.04±2.93)%,CUM40分别为(3.00±0.66)%与(3.77±1.47)%,CUM120分别为(6.93±1.36)%与(8.97±3.51)%,PTA分别为(34.6±2.5)%与(45.5±12.9)%,ALT分别为(538.1±136.4)U/L与(314.2±213.3)U/L,TBiL分别为(401.2±62.6)μmol/L与(218.3±160.5)μmol/L;治疗组治疗后较治疗前MVmax40(t=4.679)、CUM40(t=4.752)、CUM120(t=5.048)及PTA(t=5.413)显著提高(P均<0.01);ALT(t=6.208)和TBiL(t=7.413)显著降低(P均<0.01);治疗组治疗后较时照组[MVmax40(6.47±2.43)%,CUM40(2.99±1.21)%,CUM120(6.98±2.67)%,PTA(33.8±9.3)%.AIJT(496.9±222.2)U/L,TBiL(374.5±170.1) μmol/L]更有效升高MVmax40(t=2.260)、CUM40(t=2.247)、CUM120(t=2.476)及PTA(t=4.017),降低ALT(t=3.250)和TBiL(t=3.658,P均<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3%(25/30),对照组为43.3%(13/3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335,P<0.01).结论早期重症肝病患者血浆置换后肝储备功能有显著改善,血浆置换是治疗早期重症肝病的有效方法 .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肝衰竭患者行血浆置换的临床效果及护理方法.方法:对77例肝衰竭患者行血浆置换治疗,并给予精心护理,观察比较血浆置换前后患者肝功能指标变化情况.结果:本组77例肝衰竭患者共行血浆置换233次,血浆置换后肝功能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其中治愈、好转52例,转院5例,死亡20例,治疗有效率为67.53%.结论:血浆置换可改善肝衰竭患者肝功能,有助于肝细胞修复和再生,提高患者生存率,精心护理是疗效的保证.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无肝素改良预冲排气法在人工肝支持系统无肝素血浆置换中应用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12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肝病科治疗的肝衰竭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血浆置换预冲方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无肝素改良式预冲排气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预冲排气方法。比较两组患者血浆置换治疗前后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指标,以及血浆分离器、管路凝血情况和治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血浆置换后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血尿素氮和血肌酐均显著下降(P<0.05),两组下降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置换前后血常规和凝血功能指标变化值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现了12次血浆分离器和管路Ⅰ级凝血,对照组出现了7次血浆分离器和管路Ⅰ级凝血,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血浆置换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无肝素改良预冲排气法不影响患者血常规、肝肾功能和凝血指标,但能够降低血浆置换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干预对重症肝炎患者血浆置换治疗的影响。方法:将60例重症肝炎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在行人工肝血浆置换前3 d,实验组采用认知行为干预,对照组行常规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焦虑指数的变化及干预后顺利接受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率。结果:两组干预后焦虑指数均有所下降,但实验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实验组顺利接受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重症肝炎患者进行全系统的认知行为干预,可有效缓解不良情绪,促进人工肝治疗顺利进行,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中医护理在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肝衰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应用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的60例肝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试验组采用中医综合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试验组护理满意率83.3%,对照组护理满意率53.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0%,对照组为33.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首次治疗后HAMD评分无明显差异,末次治疗后均有变化,试验组HAMD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MELD评分无明显差异,治疗后试验组MELD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肝衰竭中开展中医综合护理措施,可提高护理满意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减轻患者焦虑症状,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普通冰冻血浆和病毒灭活血浆用于血浆置换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疗效,评价病毒灭活血浆在血浆置换中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本院2015年1—10月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60例,根据使用血浆类型不同分为2组:普通冰冻血浆组和病毒灭活血浆组,观察2组患者血浆置换前后的白细胞计数、凝血指标、生化指标和疗效情况。结果 2组患者血浆置换治疗前后WBC(×109/L)普通冰冻组7.85±3.51 vs 11.04±7.29(P0.01);病毒灭活组6.37±2.19 vs 7.66±3.74(P0.05)。置换前后生化指标有明显改善:普通冰冻组TBIL(μmol/L)364.37±115.31 vs 233.11±102.67(P0.01);Abl(g/L)32.12±4.25 vs 30.22±3.73(P0.01);ALT(U/L)273.73±360.46 vs117.70±136.60(P0.01);AST(U/L)258.04±336.85 vs 117.90±99.07(P0.01);病毒灭活组TBIL(μmol/L)331.70±127.44 vs 224.91±75.87(P0.01);Abl(g/L)32.47±2.48 vs 29.75±2.53(P0.01);ALT(U/L)524.45±398.71 vs177.47±156.48(P0.01);AST(U/L)324.79±333.49 vs 123.00±96.97(P0.01)。置换前后凝血指标比较:普通冰冻组PT(s)18.71±6.43 vs 17.21±6.17(P0.05);APTT(s)46.51±15.27 vs 46.64±14.00(P0.05);FIB(g/L)1.68±0.84 vs 1.42±0.78(P0.05);病毒灭活组PT(s)16.90±5.54 vs 17.29±2.44(P0.05);APTT(s)47.63±15.29 vs50.91±9.96(P0.05);FIB(g/L)1.73±1.53 vs 1.73±1.53(P0.05)。2组患者治疗后的有效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普通冰冻血浆和病毒灭活血浆用于血浆置换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疗效没有差别,从安全输血考虑,建议使用病毒灭活血浆。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重型肝炎患者血浆置换治疗前后肝功能、凝血功能和补体的变化。方法对136例重型肝炎患者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PE)治疗前后的PT、APTT、TT、Fib、AT、D-D、肝功能以及补体C3、C4进行检测,观察治疗前后指标的变化。结果凝血指标PT、APTT、TT在PE治疗后明显缩短(P均〈0.001);Fib治疗后明显增加(P〈0.05);D-二聚体明显减少(P〈0.001),AT活性明显增加(P〈0.001),TBiL、DBiL、ALT、ALP、TBA明显下降(P均〈0.001),PA和补体C3、C4明显升高(P均〈0.001)。结论血浆置换是治疗重型肝病的一种有效方法,能改善重型肝炎患者的凝血及肝功能,同时补充了蛋白质、补体,纠正了异常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9.
双重血浆置换清除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效果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与单纯血浆置换相比,双重血浆置换(DFPP)仅需少量血浆或白蛋白即可实现对致病抗体的清除。但DFPP用于清除抗肾小球基底膜(GBM)抗体的效率和安全性尚不明确。方法入选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内科2008年收治并接受DFPP治疗的抗GBM病的全部患者,共8例。所有患者接受免疫抑制治疗,同时进行每日或隔日一次DFPP,收集每次治疗前后的血样。用ELISA法检测DFPP前后的抗GBM抗体浓度,同时检测血IgG、白蛋白和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结果共进行53例次DFPP,每人最少治疗4次,最多9次。每次使用白蛋白或血浆量为(1.26±0.14)倍的人体血浆体积,使用OP-08W血浆分离器和EC-20W或30W血浆成分分离器。患者治疗前平均抗GBM浓度为(159.94±67.02)RU/ml,DFPP治疗后抗体呈线性下降(r=0.88-0.995),不同患者抗GBM抗体浓度下降斜率相似(-16.3RU/ml/次至-29.9RU/ml/次),平均斜率(-20.27±1.10)RU/ml/次。用新鲜冰冻血浆作为置换液治疗后患者血白蛋白水平显著下降,用8%白蛋白溶液置换对白蛋白没有影响。每次DFPP治疗后IgG水平和FIB水平均显著下降。IgG呈指数下降,而每次治疗后FIB下降(49.5±8.9)%。结论DFPP可以有效地清除抗GBM抗体和IgG。抗GBM浓度呈线性下降,有助于医生在治疗前估计清除抗体需要的DFPP次数。用高浓度白蛋白作为置换液可以避免血白蛋白下降。DFPP对纤维蛋白原也有很大清除,应该注意出血合并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置入颈内静脉导管法与动脉-静脉直接穿刺法在肝衰竭患者血浆置换治疗中的选择及其应用的安全性。方法采取方便抽样的方法,选择121例行血浆置换治疗的肝衰竭患者,根据患者第一次行血浆置换建立血管通路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血管通路为颈内静脉导管,对照组为动脉-静脉直接穿刺,比较两组患者每次行血浆置换治疗后的各项生化指标及其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行血浆置换治疗都取得较好临床转归率,观察组患者总有效40例(68.97%),对照组患者总有效42例(68.8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PT明显缩短,生化指标中的ALT、DBIL、TBIL显著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在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血浆置换相关的并发症最常见的是皮疹,但两组患者在并发症的发生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内静脉导管法与动脉-静脉直接穿刺法在肝衰竭患者中行血浆置换治疗时均可以选择使用,两种血管通路为互相替补的关系。如果患者首先选择使用的一种血管通路建立失败,可立即建立另外的一种血管通路完成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改良预冲法在人工肝无肝素血浆置换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80例我院收治的行无肝素血浆置换治疗的肝衰竭病人,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传统预冲法,观察组进行改良预冲法治疗。比较两组病人无肝素血浆置换治疗效果、跨膜压变化情况以及体外循环通路的凝血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后两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白蛋白(ALB)以及血清总胆红素(TBIL)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对照组病人治疗后跨膜压明显增高(P0. 05),而观察组治疗时的跨膜压相对稳定(P0. 05);观察组病人治疗30 min以及治疗完成时的跨膜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 05)。两组病人治疗时的动脉壶凝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观察组病人静脉壶凝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 05)。[结论]改良预冲法在无肝素人工血浆置换中可以有效降低凝血发生率,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探讨血浆置换联合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ontinuous venous-venous hemofiltration,CVVH)在重型病毒性肝炎中的应有疗效。方法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净化中心62例重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血浆置换联合CVVH治疗组与单纯血浆置换对照组,两组内科基础治疗相似。其中35例血浆置换联合CVVH治疗组患者共治疗81例次,平均每人治疗2.3次,27例单纯血浆置换组共治疗70例次,平均每人治疗2.6次。通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肝功能、肾功能、血糖、PTA等的变化,观察血浆置换联合CVVH的疗效。结果治疗组患者经血浆置换联合CVVH后,临床症状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肝功能明显好转,治愈率60%,对照组治愈好转率59%,治疗后对照组血糖明显升高与治疗组有差异性(P〈0.05)。血氨两组治疗前、后有显著性差异(P〈0.05)。肾功能两组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PTA两组治疗前后无差异(P〉0.05)。结论血浆置换联合CVVH治疗模式,可以弥补血浆置换的不足与副作用,减轻单纯血浆置换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人工肝血浆置换联合血液透析滤过治疗肝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8年9月收治的52例肝衰竭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26例。对照组采用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血液透析滤过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结果:研究组治疗优良率92.3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9.23%,治疗后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低于对照组,白蛋白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肝血浆置换联合血液透析滤过治疗肝衰竭的临床疗效较高,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肝功能,促进患者肝细胞再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联合血液灌流在药物性肝衰竭患者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收治的22例药物性肝衰竭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治疗组12例在综合护肝治疗基础上同时给予血浆置换联合血液灌流治疗。对照组10例仅给予综合护肝治疗。结果:治疗后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综合护肝治疗基础上血浆置换联合血液灌流治疗药物性肝衰竭,具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15.
袁碧和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18):2318-2318,F0003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治疗肝衰竭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32例肝衰竭患者,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血浆置换技术对其进行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患者临床生化指标: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清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凝血酶原时间(PT)、肌酐(Cr)、国际标准化比率(INR)、总胆汁酸(TBA)。结果本组患者血浆置换治疗总有效率为78.13%。早期肝衰竭患者有效率94.73%,中期肝衰竭患者有效率70.00%,晚期肝衰竭患者全部无效死亡。生化指标AST、ALT、ALB、TBil、DBil、PT、Cr、INR、TBA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血浆置换治疗肝衰竭患者效果较好,越早治疗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青年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治疗中血浆置换的疗效、预后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本院从2012年8月-2015年3月,所有接受了血浆置换治疗的青年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症状体征、肝肾功能、凝血功能指标,同时对患者疾病的严重程度进行评分。结果患者每次血浆置换前后的肝功能指标分别为: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U/L)134.13±130.90 vs.58.94±54.06(P0.05);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U/L)101.72±99.04vs.47.34±50.10(P0.05);总胆红素(TBIL,μmol/L)539.47±134.58 vs.311.68±92.01(P0.05);总胆汁酸(TBA,μmol/L)118.55±45.83,99.49±35.0(P0.05)。置换前后凝血功能指标分别为:凝血酶原时间(PT,s)27.83±13.19 vs.18.66±4.02(P0.05);国际标准化比值(INR)2.65±1.62 vs.1.59±0.28(P0.05)。患者在第1次血浆置换前与最后1次血浆置换后的预后评分分别为:肝病终末期模型评分(MELD)30.50±5.78 vs.23.17±5.02(P0.05);肝功能Child-Turcotte-Pugh(CTP)评分11.50±1.99 vs.10.07±1.86(P0.05);序贯性器官衰竭估计(SOFA)评分6.83±1.59 vs.7.08±1.98(P0.05)。结论血浆置换在青年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治疗中有很好的短期疗效,在临床好转方面也有很好的效果。在青年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预后方面还需进行进一步的随访和加大患者例数的研究。血浆置换在青年慢加急性肝衰竭的治疗中是1种安全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人工肝辅助装置血浆置换(PE)联合连续性静-静脉血液滤过(CVVH)治疗重型肝炎肝衰竭的疗效、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对25例重型肝炎肝衰竭患者应用上述人工肝方法进行治疗70次,通过比较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肝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血氨、胆碱酯酶等指标判断临床疗效,观察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及患者耐受情况,判断安全性及可行性。结果:患者意识模糊、黄疸、乏力、腹胀、纳差等症状均明显缓解,血清总胆红素治疗后较治疗前降低,PTA上升,治疗后近期有效率达72%,不良反应主要以血浆过敏居多,未发生大出血、休克等严重并发症,患者耐受良好。结论: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PE联合CVVH可显著改善重型肝炎肝衰竭患者临床症状及生化指标,提高近期存活率,且安全可行,值得在国内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治疗亚急性重型肝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76例亚急性重型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采取血浆置换治疗,观察组采取血浆置换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肝肾功能指标、电解质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临床治疗有效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但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清蛋白水平下降,对照组上升,观察组治疗后清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尿素氮、肌酐、血钠水平无明显变化,组间、组内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前,两组血钾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钾水平呈上升趋势,且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钾水平无明显变化,组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无管路凝血、血压下降等不良反应。结论:亚急性重型肝炎患者采取血浆置换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治疗疗效显著,可改善肝功能,并能减少血浆用量,利于人工肝治疗的进行。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LVD)联合血浆置换(PE)在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治疗中的作用及疗效评价。方法将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分为治疗组24例,对照组25例,两组均给予促肝细胞再生、护肝、免疫调控及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同时给予LVD+PE治疗。结果治疗组TBiL、ALT、ALB及PTA等生化指标于治疗后4周、12周恢复好转速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治疗组HBV-DNA水平呈进行性下降趋势,12周HBV-DNA转阴率73.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6.7%(P〈0.01);治疗组12周治愈好转率79.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8%(P〈0.01)。结论早期诊断、及时应用LVD+PE治疗可显著提高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治愈好转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0.
祝俏枝  叶荔妮  刘青 《全科护理》2014,(19):1781-1783
[目的]总结血浆置换治疗急性中毒性肝衰竭病人的护理。[方法]对82例中毒性肝衰竭病人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血浆置换做人工肝脏替代治疗,分析病人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变化,总结治疗并发症及护理要点。[结果]82例病人共接受血浆置换治疗273例次,好转78例,1例需行肝移植治疗,死亡3例;合并肝性脑病45例,经治疗后37例意识转清,5例意识改善;经治疗后病人临床症状、肝功能指标(转氨酶、总胆红素、血氨、胆碱酯酶、凝血时间)均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期间出现变态反应、低血钙、低血压、穿刺局部渗血、导管堵塞、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经对症处理后症状缓解,未发生致命性并发症影响病人预后。[结论]加强血浆置换治疗急性中毒性肝衰竭病人的护理有利于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