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291-292
选取我院2014年7月~2015年8月收治的76例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患者,通过中医正骨手法进行治疗,同时配合功能方面的锻炼,通过树脂石膏进行固定,观察患者的手法治疗效果。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患者的优良率为93.42%。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通过中医正骨手法进行治疗,操作简便,并发症较少,治疗效果较佳,值得临床方面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2.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16):2950-2952
目的回顾性分析动态复位、小夹板外固定和一次性复位、支架外固定治疗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4月~2015年8月诊治的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68例,其中34例采用动态复位、小夹板外固定(小夹板组),34例采用C型臂X光机透视一次性复位、支架外固定(支架组),并于复位后当天、6w和12w行X线检查并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复位后当天小夹板组和支架组在放射学评分上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位后6w、复位后12w,支架组在放射学评分上均优于小夹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位后6w、复位后12w疗效评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夹板组在疗效评分方面均优于支架组。结论采用动态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能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较好的腕指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选取在我院治疗的45例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将其分成对照组(n=23例)和试验组(n=22例),对照组选用管型石膏进行外固定治疗,试验组选用可塑性夹板中立位进行固定治疗,分析其效果。结果试验组的优良率(95.45%)显著大于对照组(69.57%),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在治疗后的临床症状比对照组改善的明显,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的患者而言,采用可塑性夹板中立位固定治疗的效果比较显著,在临床上可以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患者应用中医正骨手法联合筋伤膏对腕关节活动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3月—2020年3月酒泉市中医院收治的100例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挂号的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复位治疗,观察组采用中医正骨手法联合筋伤膏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临床指标变化、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 VAS)评分、腕关节功能改良加特兰德-韦利评分(Gartland-Werley, GW)及治疗前后腕关节活动度。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100.00%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82,P=0.014)。治疗后,观察组各项临床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两组背伸度、掌屈度、旋后度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观察组治疗后背伸度、掌屈度、旋后度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两组VAS、GW评分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观察组治疗后VAS、GW评分更低,差异有统计...  相似文献   

5.
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又称Colle's 骨折,是指桡骨远端,距关节面3cm 以内的骨折,是临床常见病与多发病,好发于中年人,女性较多.治疗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的关键是进行正确的复位,而良好的复位必须要通过稳妥的固定方式来保证[1,2].因此,选择恰当的夹板进行固定是治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的关键.现对本院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患者采用竹塑夹板固定与采用普通夹板外固定效果作一对照比较.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塑性弹力夹板治疗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2-09/2005-08在河南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骨科、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登封市骨科医院就诊的210例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105例.对照组骨折整复后应用普通小夹板掌屈位固定,治疗组整复后应用塑性弹力夹板中立何固定.在就诊当日、1周、4~6周3个观察周期以病情变化总分评价病情轻重,观察周期结束后3个月按照Gartland和Werley评分系统对腕关节功能进行评价.结果:治疗1周末治疗组骨折冉移位、肢体肿胀、腕关节外形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去除固定器后治疗组肢体肿胀和腕关节外形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腕关节功能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塑性弹力灾板治疗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早期对骨折再移位的预防明显好于普通小夹板,并且可以有效地缓解患部肿胀、改善外形.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手法复位联合骨一方与单独手法复位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分析手法复位联合骨一方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5年3月在我院治疗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58例,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患者采取手法复位的方法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骨一方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症状消失时间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71.4%,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明显(P<0.05)。实验组患者疼痛缓解、手背肿痛消退以及骨折愈合时间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均明显缩短(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后未出现任何并发症,对照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1.4%,两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法复位联合骨一方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疗效显著,症状恢复快,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植骨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植骨方法在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或断端骨缺损治疗中的支撑作用。方法 2003年10月至2005月年10月,对17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应用植骨方式进行支撑,加用钢板内固定治疗,术后评估腕关节功能及骨愈合情况。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3个月,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愈合,腕关节功能按改良Mcbride评分及腕关节评估标准:优9例,良5例,一般3例,优良率81.9%。结论 通过应用自体骨植骨支撑的方法,有利于恢复腕关节正常解剖结构,填补骨缺损。促进骨愈合,缩短骨愈合时间,降低创伤性骨节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方法及其效果。方法 36例桡骨远端骨折,X线片显示骨折位置后,采用切开复位术治疗,并用锁定钢板内固定,观察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36例患者,优22例,良8例,中4例,差2例,优良率83.3%。骨折愈合时间6~27周,平均8.2周。腕关节背伸平均53.2°(健侧平均值的83.1%),屈曲平均46.2°(健侧平均值的73.3%),旋前平均83.5°(健侧平均值的95.9%),旋后平均80.2°(健侧平均值的92.2%)。术后X线片提示桡骨远端关节面移位在1.5 mm以下,掌倾角8°~17°,尺偏角16°~22°,未见桡骨轴向短缩。术后未见伤口感染、骨折不愈合、钢板断裂、创伤性关节炎等明显并发症出现。结论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骨折复位维持良好,腕关节功能恢复满意,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辅以早期功能锻炼,患者恢复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桡骨远端骨骺分离骨折经闭合复位的疗效。方法:观察59例不同桡骨远端骨骺骨折患者,应用手法复位,夹板或石膏固定,功能锻炼治疗情况。结果:59例中,解剖对位者43例,功能对位16例;48例腕关节功能良好。结论:尽早轻柔准确的手法复位是影响骨骺分离骨折预后的关键;早期屈腕位固定,有利于维持骨折的稳定。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桡骨远端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法用于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06年1月2010年12月收入的4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采取桡骨远端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法进行治疗。结果通过对本组的40例患者进行术后的1年随访,40例患者均已痊愈,骨折的愈合时间为7.5±2.4w,本次治疗中未见重度切口感染等不良反应发生。其中,Gartland-Werley腕关节评分:优31例(77.5%)、良6例(15.0%)、中2例(5.0%)、差1例(2.5%)。结论临床中对于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采取桡骨远端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法进行治疗是可行的,具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临床中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12.
手术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及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初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6月—2008年12月120例经手术治疗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120例患者中,105例采用掌侧入路掌侧钢板固定,5例用联合入路掌侧钢板固定,10例用外固定支架固定。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42个月,平均14个月。采用Dinest功能评估标准评定,优80例(66.67%),良25例(20.83%),优良率为87.5%。结论: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应积极采用手术治疗,应根据患者的骨折类型来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及固定方式。骨缺损时应积极植骨,促进骨愈合。  相似文献   

13.
Background: Ultrasound (US) may provide the emergency physician with the ability to do real-time assessment of fracture reduction adequacy. Objectives: To assess whether US guidance aids in determining the adequacy of distal radius fracture reduction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ED), and to compare the rates of successful reduction with and without US. Methods: We conducted a prospective study of patients who underwent US-guided reduction of a distal radius fracture, compared to a historical cohort without US guidance. After performing US-guided reduction, but before post-reduction radiographs, physicians filled out a form stating whether reduction was successful or unsuccessful. Successful radiographic reduction was determined by two orthopedic surgeons based on radiographic findings. Main outcome measures were the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of US-guided ED physician assessment of successful reduction, and reduction success compared against the historical cohort. Results: We enrolled 46 patients in the US-guided group and compared them to 44 patients in the historical cohort. Pre-reduction characteristics were similar in both groups. Physician assessment of reduction success by US had a sensitivity of 94% (95% confidence interval [CI] 88–98%) and specificity of 56% (95% CI 31–71%) for identifying a successful reduction on post-reduction radiographs. The overall success rates of the US-guided and control groups were similar (83% and 80%, respectively). Conclusions: Physicians had a high sensitivity in predicting adequate reduction of distal radius fractures using US guidance in the ED. The overall rate of successful fracture reduction was similar with or without US. Further study may determine whether US guidance reduces the time spent in the ED for fracture reduction.  相似文献   

14.
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治疗:内固定还是外固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和闭合复位外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5年9月至2008年2月本科同一术者收治的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共44例,平均年龄61.5岁;按照AO分型,A型11例,B型9例,C型24例。外固定(external fixation,EF)21例,切开复位内固定(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ORIF)23例,EF组行闭合复位、跨腕关节外固定架固定,ORIF组行切开复位、掌侧钢板内固定。手术均由同一术者完成,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3个月、1年、2年随访,测量桡骨长度、尺偏角和掌倾角,评估Gartland-Wertley(GW)腕关节评分、腕关节活动度和握力。记录所有并发症。结果术后3个月44例患者均获随访,1和2年获得随访患者分别为40和36例。ORIF组有愈合延迟1例,螺钉断裂1例;EF组有愈合延迟1例,针道感染1例。EF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小于ORIF组。术后3个月随访,ORIF组GW评分、腕关节掌屈活动度、背伸活动度和握力均好于EF组;1年随访,ORIF组腕关节掌屈活动度和握力好于EF组;2年随访,ORIF组腕关节掌屈活动度好于EF组。影像学指标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对于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外固定手术创伤较小,而内固定术后2年内临床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5.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22):4129-4130
目的探究切开复位内固定在桡骨远端骨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为当前的骨科治疗工作提供借鉴。方法将我院收治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的闭合复位外固定治疗,观察组患者则给予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掌倾角7.31±0.22°、尺偏角27.52±1.23°均优于对照组的6.92±0.25°、25.14±1.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达到完全骨性愈合时间81.35±9.56d比对照组的96.83±9.45d短,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愈后不良率8.9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4.36%,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切开复位内固定在桡骨远端骨折治疗中的能够提高患者的恢复效果,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桡骨远端T型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锁骨近端移位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桡骨远端T型锁定加压钢板治疗锁骨近端移位骨折的疗效。方法对12例锁骨近端移位骨折均予桡骨远端T型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对其中2例伴有胸锁关节前脱位复位后采用锚钉固定,并修复断裂的韧带。结果 12例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3.6个月。平均骨折愈合时间8.2周。所有病例无肩关节活动受限,仅1例胸锁关节处有轻微疼痛。结论桡骨远端T型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是治疗锁骨近端移位骨折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使用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疗效。方法:2005年8月至2009年5月使用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27例。平均55.3岁。按AO分类:B2型5例,B3型2例,C1型11例,C2型7例,C3型2例。结果:全部病例得到3~24个月随访,平均16.2个月。根据Fernandez评分标准进行腕关节功能评分:优14例,良10例,一般1例,差2例。优良率87.5%。结论:掌侧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是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可提供坚强的固定,早期功能训练。  相似文献   

18.
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2004年3月至2008年8月以外固定支架或辅以克氏针、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37例。结果:31例获得4~28个月(平均14个月)的随访,所有骨折均临床愈合,平均愈合时间8周。腕关节功能按Sarmiento标准进行评定,优17例,良9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83.9%。结论: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疗效可靠,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手法牵引复位、石膏夹板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操作方法及其疗效。【方法】140例桡骨远端骨折病人采用手法持续牵引复位,伸直尺偏位前后石膏夹板固定。骨折愈合后测量腕关节活动度和握力,改良Green和O'Brien临床评分系统评价关节功能。腕关节正侧位片进行测量桡骨长度、桡骨倾斜角、掌倾角、桡尺骨指数及关节间隙宽度。【结果】140例中,一次复位成功者109例,31例复位二次。102例腕关节无疼痛,34例偶尔有轻度疼痛,4例中度疼痛。患侧腕关节活动度及握力达到健侧100%者12例/52例,75%~99%者124例/78例,50%~70%者4例/10例;改良Green和O'Brien评分优71例,良56例,可13例。最终桡骨短缩、桡骨倾斜角、掌倾角、桡尺骨指数明显纠正,与复位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手法牵引复位石膏夹板固定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有利于腕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