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恶性肿瘤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难治性疾病,因肿瘤作为创伤应激源引起的创伤后应激障碍,严重危害肿瘤病人的身心健康.中医学认为,该疾病属于情志疾病.基于"惊伤心神,心神不利,统摄失调"、"恐伤肾精,肾气亏虚,肾虚易恐"与"肝郁脾虚,生痰生湿生瘀"贯穿疾病始终的论述,论文重点从心、肾、肝、脾四脏立论,探讨肿瘤相关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病因病机,为该病后续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尽管睡眠障碍在精神疾病中非常常见,但它常常被当作精神疾病的二级症状,认为对其主要精神疾病的治疗才是缓解睡眠苦恼的最可行办法。事实上,对创伤后应激障碍而言,采用针对睡眠紊乱的治疗方案后,患者的创伤后应激症状可得到有效缓解。本文将论述创伤后应激障碍对睡眠的影响,及其发生机制和相关治疗问题。  相似文献   

3.
背景:1980年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3版首次采用创伤后应激障碍这一诊断。目前已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但是对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早期预防和干预还存在不足。目的:回顾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预测因素、早期筛查工具以及干预措施的研究进展,帮助心理工作者在创伤事件发生后早期发现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高危易感者,早期实施有效干预,减少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Elsevier电子期刊全文数据库1993-01/2004-12关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文章,检索词:“posttraumaticstressdisorder,PTSD,predictors,intervention”,并限定文章的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利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01/2004-12期间的相关文章,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检索词“创伤后应激障碍”,同时在图书馆手工查阅相关资料。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纳入标准:①关于预测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因素、早期筛查、早期干预等方面;②对具体事件的回顾调查研究。排除:重复性研究内容。资料提炼:共收集到符合上述要求的文献40篇,排除14篇重复性研究。26篇符合纳入标准:其中3篇关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展趋势,19篇关于创伤后应激障碍早期预测因素,2篇关于筛查量表,2篇关于应激事件的干预研究。资料综合:预测伤后应激障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退行性腰椎疾病住院患者术后恐动症与睡眠障碍的关系, 并分析创伤后应激障碍和家庭关怀的中介作用路径。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 便利选取2020年7月至2022年7月武汉市东西湖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30例退行性腰椎疾病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恐动症Tampa量表、匹兹堡睡眠指数、创伤后应激障碍平民版量表和家庭关怀度指数问卷对患者进行调查。建立结构方程模型, 验证创伤后应激障碍、家庭关怀在恐动症和睡眠障碍间的中介效应。结果退行性腰椎疾病患者恐动症、睡眠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家庭关怀得分分别为(39.95 ± 3.90)、(7.63 ± 0.46)、(25.99 ± 4.99)、(5.67 ± 1.76)分。睡眠障碍得分在年龄、家庭人均月收入、病程、疼痛程度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为3.21~10.12, 均P<0.05)。睡眠障碍各维度得分及总分与恐动症得分(r值为0.347~0.800, 均P<0.05)和创伤后应激障碍得分(r值为0.385~0.825, 均P<0.05)均呈正相关, 与家庭关怀得分呈负相关(r值为- 0.653~- 0.282...  相似文献   

5.
背景:创伤事件影响着个体情感、认知和身体等很多方面,很多的创伤个体会进一步的发展为创伤后应激障碍,从而造成个体在社会和职业机能上的损伤。目的:简明介绍创伤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概念,分类,诊断标准,测量和症状,并分析创伤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关系。资料来源:利用计算机检索1990-01/2005-12与创伤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心理反应、影响因素相关的文献,中文文献来源于中国全文期刊数据库,检索的关键词包括“创伤,创伤后应激障碍”。英文文献来源于ProQuest数据库,检索的关键词包括“trauma,PTSD,Post-traumaticStressDisorder”。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纳入详细阐述了创伤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心理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的文献。筛除与之无明显联系的文章。排除①器质性损伤和运动损伤的部分。②个案研究的文献。③重复性的研究。资料提炼:共收集到58篇文献,选择与本文密切相关的15篇进行综述。资料综合:创伤后应激障碍是目前第4个最常见的精神疾病,分为急性、慢性、延迟发生创伤后应激障碍3种亚型。美国精神病学协会提出6个症状标准用来进行诊断。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核心特征就是表现出与超出平常经验的、确切的创伤性事件相联系的明确的症状特征。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实证研究主要包括应激源、影响因素及创伤和创伤后应激障碍导致的心理反应。结论:研究创伤后的各种心理反应及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对于临床创伤患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创伤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研究进行回顾有利于临床医务人员的工作和创伤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6.
创伤与创伤后的应激障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丁薇  郑涌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18):145-148
背景:创伤事件影响着个体情感、认知和身体等很多方面,很多的创伤个体会进一步的发展为创伤后应激障碍,从而造成个体在社会和职业机能上的损伤。 目的:简明介绍创伤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概念,分类,诊断标准,测量和症状,并分析创伤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关系。 资料来源:利用计算机检索1990-01/2005-12与创伤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心理反应、影响因素相关的文献,中文文献来源于中国全文期刊数据库,检索的关键词包括“创伤,创伤后应激障碍”。 英文文献来源于ProQuest数据库,检索的关键词包括“trauma,PTSD,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纳入详细阐述了创伤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心理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的文献。筛除与之无明显联系的文章。排除①器质性损伤和运动损伤的部分。②个案研究的文献。③重复性的研究。资料提炼:共收集到58篇文献,选择与本文密切相关的15篇进行综述。 资料综合:创伤后应激障碍是目前第4个最常见的精神疾病,分为急性、慢性、延迟发生创伤后应激障碍3种亚型。美国精神病学协会提出6个症状标准用来进行诊断。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核心特征就是表现出与超出平常经验的、确切的创伤性事件相联系的明确的症状特征。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实证研究主要包括应激源、影响因素及创伤和创伤后应激障碍导致的心理反应。 结论:研究创伤后的各种心理反应及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对于临床创伤患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创伤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研究进行回顾有利于临床医务人员的工作和创伤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采用创伤后应激障碍筛查量表探讨烧伤患者可疑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方法:于2003-05/2004-07作者收集了大连市大化医院和鞍山市烧伤医院烧伤入院患者100例作为调查对象。所有对象在入院第10天接受调查。采用自制一般问卷进行一般情况的调查;采用症状自评量表评定心理健康状况;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评估人格特征(神经质、内外向、精神质、掩饰);采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评定对社会支持的感受程度(家庭内、家庭外);采用生活事件量表评定烧伤前一年对生活事件的判断情况(正性、负性);采用特质应对方式问卷调查应对方式(积极、消极)。在入院1个月时,接受创伤后应激障碍筛查量表测查,并进行与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诊断及各量表、问卷的符合性判定,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创伤后应激障碍筛选列表阳性者的危险因素。采用t检验分析症状自评量表评分与常模的比较,烧伤患者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筛阳性与阴性者之间的人格差别,社会支持差异,应对方式差异;采用χ2检验分析创伤后应激障碍筛选列表阳者的婚姻、烧伤部位、支付、性别和担心等多个方面的差别。结果:18例因各种原因脱落,完成所有问卷者82例。①经创伤后应激障碍筛选列表筛选,可疑急性创伤后应激障碍阳性者19例,占烧伤人数的23%;符合急性创伤后应激障碍筛诊断14例,占烧伤人数的17%。②急性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症状自评量表的躯体化、焦虑和偏执因子明显高于常模(P<0.05)。③创伤后应激障碍筛选列表检出阳性患者与检出阴性患者比较,艾森克人格问卷中的神经质、内向得分、精神病质评分更高;应对方式以消极应对为主;生活事件评定对以负性事件为多。④可疑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与非可疑患者的性别、婚姻状况和付费方式之间无差别(P>0.05);而担心内容(毁容、经济、残疾)和烧伤的部位(非功能区,功能区)各项之间差别显著(P<0.05)。⑤可疑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的相关因素是烧伤面积、神经质、内向人格、家庭支持、精神病性(P<0.05)。结论:烧伤患者普遍存在抑郁、焦虑、强迫等心理问题,急性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烧伤患者心理问题的发生率更高;可疑性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的相关因素中,人格因素(神经质、内向得分、精神病质)非常重要。与可疑性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成因关系最密切的可能是烧伤面积、神经质、内向人格、领悟社会支持和精神病质。  相似文献   

8.
复杂创伤应激障碍的鉴定已经超出了创伤的经典定义范畴以及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DSM-Ⅳ-TR)中对创伤性应激障碍(PTSD)的经验性诊断描述。由于复杂创伤的干扰,以及创伤应激的症状和伤害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复杂创伤应激障碍的准确诊断和有效治疗十分困难。本文从复杂创伤难以定义的原因出发,并从临床诊疗的角度,探讨对复杂创伤定义的重要性,复杂创伤对个体的多重影响,以及加重复杂创伤的心理和社会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创伤后应激障碍是具有明确病源的精神障碍,并具有独特临床特征,在应激领域引起较大关注,文章对当前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热点研究作了简要介绍。方法主要选择被Medline收录的外文文献和在国内核心杂志上发表的有关文献,就其内容进行分析、分类、归纳及总结。结果应激不一定并发创伤后应激障碍,预测因素研究为揭示创伤后应激障碍提供了可能的解释,创伤后应激障碍与个体特征、应激方式、创伤事件类型、社会支持等因素密切相关。结论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预测因素、创伤概念的标准化、持续创伤暴露的不良后果和创伤后应激障碍预防机制是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创伤后的应激障碍及其预测因素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背景:1980年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3版首次采用创伤后应激障碍这一诊断。目前已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但是对于创伤后直激障碍的早期预防和干预还存在不足。目的:回顾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预测因素、早期筛查工具以及干预措施的研究进展,帮助心理工作在创伤事件发生后早期发现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高危易感,早期实施有效干预,减少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Elsevier电子期刊全数据库1993-01/2004-12关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章,检索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predictors,intervention”,并限定章的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利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数据库1994-01/2004-12期间的相关章,限定章语言种类为中,检索词“创伤后应激障碍”,同时在图书馆手工查阅相关资料。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纳入标准:①关于预测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因素、早期筛查、早期干预等方面;②对具体事件的回顾调查研究。排除:重复性研究内容。资料提炼:共收集到符合上述要求的献40篇,排除14篇重复性研究。26篇符合纳入标准:其中3篇关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展趋势,19篇关于创伤后应激障碍早期预测因素,2篇关于筛查量表,2篇关于应激事件的干预研究。资料综合:预测伤后应激障碍发生的因素主要是创伤事件的类型、受害的早期症状和生物心理因素,以及社会支持的程度等方面。根据预测因素,及时筛查,早期给予心理干预,辅助使用药物,加强社会支持,能够减少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结论:预测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并且各因素之间相互影响。为了降低受害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率,应在创伤事件发生后,根据实际情况,尽快启动灾难发生后的心理危机干预,同时加大受害家庭和社会支持的力度,完善社会支持的体系,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干预模式。  相似文献   

11.
OBJECTIVE: Although nausea and vomiting of pregnancy is the most common medical condition during pregnancy, there are many unanswered questions regarding its cause, epidemiologic features and optimal management. The objectives of this study were to ascertain the prevalence of nausea and vomiting in a sample of Canadian women, to characterize the distribution of their severity and to investigate the role of vitamin B6 deficiency in their etiology. DESIGN: Prospective study. SETTING: Antenatal counselling service for pregnant women. PATIENTS: Three cohorts of women: a prospective, population-based cohort of 193 women, to estimate the rate and severity of nausea and vomiting (cohort A); a cohort of 555 women who sought advice for nausea with or without vomiting, to study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maximal daily number of episodes of vomiting and maximal weight loss (cohort B); and a prospective cohort of 301 women who reported vomiting, to correlate vitamin supplementation with vomiting (cohort C). INTERVENTIONS: All 3 cohorts were interviewed during the counselling session, and cohort B was followed up prospectively. OUTCOME MEASURES: Frequency of nausea and vomiting, weight loss, maximal number of daily episodes of vomiting, rate of multivitamin supplementation. RESULTS: Overall, 67% of the women in cohort A reported experiencing nausea or vomiting, or both; 22% reported vomiting, and 9% experienced weight loss. In cohort B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maximal number of daily episodes of vomiting and maximal weight loss, although there was wide variation (r2 = 0.25, p < 0.001). There was a highly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number of daily vomiting episodes and mean weight loss (r2 = 0.99). In cohort C, vomiting was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lack of supplementation with multivitamins before 6 weeks' gestation (p = 0.002). CONCLUSIONS: The relation between number of daily vomiting episodes and mean weight loss may serve as a clinical tool to assess the severity of nausea and vomiting in pregnancy and the success of anti-emetics and rehydration regimens. Further study is needed to elucidate the biologic basis of the observed association between vomiting and lack of multivitamin supplementation in early pregnancy.  相似文献   

12.
心血管疾病是我国的多发病和人群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而高血压已成为中老年人的常见病,是冠心病、脑卒中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已成为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1].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我国在1958年、1979年、1991年分别进行了全国性的高血压普查,结果表明,我国高血压患病率在持续上升,且上升速度逐年加快[2].由于文化程度、生活习惯以及信息来源不足的差异也是导致城居民高血压患病率持续上升的重要原因,因此指导城乡居民进行合理的饮食,对预防高血压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骨脂肪瘤及血管脂肪瘤的CT及MRI表现。方法收集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骨脂肪瘤及血管脂肪瘤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9例术前8例接受CT扫描,3例接受MRI检查。结果9例中骨脂肪瘤6例,骨血管脂肪瘤3例。6例骨脂肪瘤发生于骨内4例,骨旁2例。骨内脂肪瘤跟骨1例,距骨1例,眶骨1例,肱骨1例。骨旁脂肪瘤颅骨1例,股骨1例。骨血管脂肪瘤发生于肋骨1例,颅骨1例,椎骨1例。骨内脂肪瘤CT显示病变骨质呈轻度膨胀性改变,边缘见轻度硬化环,病灶内见脂肪密度及条弧形、结节状钙化,MRI显示病灶T1WI呈高信号,PDWI及T2WI抑脂序列呈低信号。骨旁脂肪瘤CT呈不均匀高密度团块,MRI显示病灶T1WI呈高信号,T1WI及T2WI抑脂序列呈低信号。3例骨血管脂肪瘤CT显示病变骨质呈显著膨胀性改变,骨破坏边缘及内部见多发骨嵴及粗大骨小梁,高密度骨针呈放射状、簇状或不规则排列。结论骨内脂肪瘤及血管脂肪瘤CT及MRI表现均以脂肪成分为主要特征,骨旁脂肪瘤CT以骨化性团块为特征,骨血管脂肪瘤骨质膨胀性改变较骨内脂肪瘤显著,病灶边缘及中心以多发骨嵴及粗大骨小梁为特征。   相似文献   

14.
心血管疾病是我国的多发病和人群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而高血压已成为中老年人的常见病,是冠心病、脑卒中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已成为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我国在1958年、1979年、1991年分别进行了全国性的高血压普查,结果表明,我国高血压患病率在持续上升,且上升速度逐年加快。由于文化程度、生活习惯以及信息来源不足的差异也是导致城居民高血压患病率持续上升的重要原因,因此指导城乡居民进行合理的饮食,对预防高血压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A form of the Semantic Differential, containing 9 concepts related to hypnosis and research, was administered to 96 hypnotically inexperienced male Ss. The Ss were later asked to volunteer for a hypnotic experiment, and the hypnotic susceptibility of all volunteers (N = 51) was then determined. Semantic Differential responses of volunteers and nonvolunteers and of highly susceptible and unhyp-notizable Ss were compared. Differences between groups, in both comparisons, were generally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 finding which suggests that there is no simpl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per-and-pencil measures of attitudes and volunteering for hypnotic experiments or hypnotizability.  相似文献   

19.
20.
王涛  王海红 《疾病监测》2013,28(2):118-121
目的 为了解麻疹和风疹的临床症状特征,并评价不同麻疹疑似病例定义的监测效果。 方法 2010年在北京市昌平区开展发热出疹性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收集病例的一般情况、临床症状和体征、免疫史等信息。 结果 麻疹和风疹在发热程度、皮疹持续时间、发热至出疹时间间隔以及卡他症状、结膜炎、淋巴结肿大和关节疼痛等临床症状和体征有明显差异。北京市和卫生部麻疹疑似病例诊断标准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4%、50%和45%、94%。如以"发热≥38℃,发热后第3天或以后出疹,并伴有卡他症状或结膜炎之一者"作为麻疹疑似病例诊断标准,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1%和92%。 结论 北京市麻疹发病率较低,北京市麻疹疑似病例诊断标准的敏感度较高,对于消除麻疹,及时发现病例有效。在消除麻疹进程中,要视不同发病率选择适宜的监测病例定义,以提高监测效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