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目的探讨丙型肝炎病毒样颗粒(HCVLPs)在亚甲蓝光化学灭活处理过程中的变化趋势及其作为亚甲蓝光化学法灭活HCV效果评价物的可行性。方法以HCV阳性血浆作为平行对照组(HCV RNA载量约6.53 logcopies/m L)(n=6),将HCVLPs用代血浆调整成合适浓度(HCV RNA定量约为6.74 logcopies/m L)的悬液作为实验组(n=5),将2组分装至PVC血袋中,MB+L 1μmol/L进行病毒灭活处理,分别于光照处理0、5、10、20、30 min时取样,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病毒核酸载量;同时以细胞病变法测定HCV模型病毒sindbis病毒的残余滴度,验证MB+L灭活HCV的效果。结果模型病毒sindbis的病毒滴度降至检测限以下(log TCID50/m L≤0.5);MB+L处理过程中,随着光照处理时间的增加,HCV及HCVLPs的核酸载量明显下降,分别从6.53与6.74下降至4.51和2.89log copies/m L(P0.05),且2组在不同取样点的HCV RNA载量之间具有相关性(R20.98,Significance F0.01)。结论 HCVLPs能够反映MB+L灭活处理中HCV RNA动态变化,或有望成为安全而有效的HCV灭活评价物来监控HCV灭活效果。  相似文献   

2.
亚甲蓝/光化学法灭活病毒对血浆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对血液进行病毒灭活是保障安全输血的措施之一,亚甲蓝/光化学法灭活人血浆中病毒的效果已被证实,但其对血浆成分影响的报道很少。目的:观察亚甲蓝光化学法病毒灭活血浆对血液成分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40份采血后6h内400mL全血制备的新鲜血浆称质量留样,然后与亚甲蓝病毒灭活过滤器无菌连接,亚甲蓝的终浓度在0.9~1.3μmol/L。将加入亚甲蓝的血浆置入4℃病毒灭活箱的搁架上,摆动频率60次/min,利用32000~38000Lx光照强度的可见光4℃照射35min,将光照后的血浆通过病毒灭活过滤器滤除亚甲蓝和残余白细胞,混匀后留样10mL,立即置于-80℃冰箱冻存。检测照射前后样品的血浆量、亚甲蓝浓度、FⅧ∶C、FⅤ∶C、VWF、Fib含量的变化。结果与结论:血浆病毒灭活后血浆容量、FⅧ∶C、FⅤ∶C、VWF、Fib的回收率分别为(96.39±1.73)%、(82.55±9.25)%、(81.03±15.27)%、(93.25±6.17)%、(81.61±14.25)%。亚甲蓝光化学法灭活血浆病毒对血浆中大多数成分的影响不明显,可以满足临床安全输血的需求。  相似文献   

3.
亚甲蓝光化学法用于血浆病毒灭活在我国血站系统已得到广泛采用,该方法可使病毒模型的滴度下降61g,达到良好的灭活效果[1]。为了考查亚甲蓝光化学法血浆病毒灭活对其质量的影响,笔者对新鲜冰冻血浆和用亚甲蓝光化学法制备的病毒灭活血浆分别随机抽取60袋,对其主要质量控制指标:血浆蛋白浓度、凝血因子Ⅷ含量、纤维蛋白原含量进行了检测比较,并采用高效液相法检测病毒灭活血浆的亚甲蓝残留量。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标本新鲜冰冻血浆和用亚甲蓝光化学法制备的病毒灭活血浆各60份,来源于本血液中心街头无偿献血者的血液制得。1…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常用病毒灭活方法对血液制品中登革病毒(DENV)的灭活效果。方法将单采新鲜冰冻血浆(FFP),人凝血因子Ⅷ(FⅧ)和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3种血浆及其制品中加入高滴度(8.00-9.25)的登革病毒液,分别采用亚甲蓝(MB)光化学法灭活FFP、有机溶剂/去污剂(S/D)法灭活FⅧ、低pH常温孵化法和巴氏消毒法灭活IVIG;以1×10~6/mL A549细胞接种于T25的培养瓶中作为病毒传代及滴度滴定指示细胞,将灭活前后的血浆及制品接种于A549细胞并检测其DENV滴度,并通过qRT-PCR对DENV RNA做定量检测;评估不同的灭活方法对DENV的灭活效果。结果 DENV滴度下降:MB光化学法灭活FFP下降滴度≥5.92 log,S/D法灭活FⅧ下降滴度≥5.17 log、巴氏法和低pH法灭活IVIG均下降滴度≥5.92 log,其中MB光化学法灭活FFP、SD灭活FⅧ及巴氏法灭活IVIG后DENV RNA(cp/mL)降低1.25 log-2.25 log,低pH法灭活IVIG后DENV RNA(cp/mL)降低0.17 log。所有血浆和血液制品样品经灭活后,在DENV宿主细胞上3代盲传后均未检测到DENV RNA。结论 4种常用病毒灭活方法均能有效灭活血浆及血液制品中的DENV。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热力与亚甲蓝光化学法联合应用灭活辛德毕斯病毒的效果。方法采用细胞培养法和基因检测技术,对热力与亚甲蓝光化学法联合应用灭活辛德毕斯病毒的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经56℃水浴中热力预灭活处理1.5 h,辛德毕斯病毒滴度≤0.5 TCID50/ml,灭活对数值达到6.33 TCID50/ml;未经预灭活的辛德毕斯病毒在1μmol/L亚甲蓝+光照(MB+L)处理中随光照时间的延长,病毒残余滴度逐渐下降至检测限(TCID50/ml=0.5)。经热力灭活预处理的辛德毕斯病毒与未经预处理的病毒核酸载量之间具有相关性(R20.98,显著性F0.01)。结论热力灭活预处理的辛德毕斯病毒能够反映活病毒的亚甲蓝病毒灭活效果,有望成为安全而有效的病毒灭活效果评价制品。  相似文献   

6.
背景:对血液进行病毒灭活是保障安全输血的措施之一,亚甲蓝/光化学法灭活人血浆中病毒的效果已被证实,但其对血浆成分影响的报道很少。目的:观察亚甲蓝光化学法病毒灭活血浆对血液成分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40份采血后6h内400mL全血制备的新鲜血浆称质量留样,然后与亚甲蓝病毒灭活过滤器无菌连接,亚甲蓝的终浓度在0.9~1.3μmol/L。将加入亚甲蓝的血浆置入4℃病毒灭活箱的搁架上,摆动频率60次/min,利用32000~38000Lx光照强度的可见光4℃照射35min,将光照后的血浆通过病毒灭活过滤器滤除亚甲蓝和残余白细胞,混匀后留样10mL,立即置于-80℃冰箱冻存。检测照射前后样品的血浆量、亚甲蓝浓度、FⅧ∶C、FⅤ∶C、VWF、Fib含量的变化。结果与结论:血浆病毒灭活后血浆容量、FⅧ∶C、FⅤ∶C、VWF、Fib的回收率分别为(96.39±1.73)%、(82.55±9.25)%、(81.03±15.27)%、(93.25±6.17)%、(81.61±14.25)%。亚甲蓝光化学法灭活血浆病毒对血浆中大多数成分的影响不明显,可以满足临床安全输血的需求。  相似文献   

7.
亚甲蓝光化学法灭活病毒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亚甲蓝光化学法对病毒的灭活效果,探讨其实际应用的可能性。方法用细胞培养法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对亚甲蓝光化学法灭活病毒的效果进行了实验室观察。结果在含胎牛血清的悬液内加入3.0μmol/L亚甲蓝,经15 000LUX的光照强度下照射5 min,可使滴度6.50 lg TCID50辛德毕斯病毒下降至检测限以下。在上述条件下处理后的标本经定量RT-PCR方法检测,随亚甲蓝浓度的增加,病毒核酸拷贝数逐渐降低。结论亚甲蓝光化学灭活法对含血清的悬液内辛德毕斯病毒具有明显破坏作用,病毒核酸受损程度随着亚甲蓝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并与病毒感染滴度的降低程度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刘相富  范蕊芳  黑子清  林东军  黄品婕  袁青 《新医学》2010,41(8):506-507,514
目的:研究亚甲蓝光化学法对HBV的灭活效果。方法:选择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30例,抽取其静脉血并使用亚甲蓝光化学法灭活HBV,以500μmol/L亚甲蓝灭活病毒1.5h后评价灭活效果,并检测灭活前后红细胞功能。结果:患者血液中HBVDNA拷贝数由灭活前的(1.19×10^7±1.23×10^6)copies/ml减少至灭活后的(3.46×10^5±5.01×10^4)copies/ml(P〈0.05);红细胞丙二醛由灭活前的(2.5±0.2)mmoL/L增加至灭活后的(9.1±1.7)mmol/L(P〈0.05),而2,3-二磷酸甘油酸、Na^+K^+-ATP酶、Ca^2+-ATP酶、Mg^2+-ATP酶、血浆游离血红蛋白等无明显变化。结论:亚甲蓝光化学法能降低血液中HBV载量,对红细胞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
<正>目前亚甲蓝光化学照射技术(methylene blue plus light,MBP)照射血浆以灭活病毒,已在采供血机构广泛应用。资料表明血浆病毒滴度降低程度与所用亚甲蓝浓度有直接关系,但进入人体的亚甲蓝过多,会对机体产生毒性作用,且血  相似文献   

10.
维生素C对病毒灭活中血浆蛋白活性的保护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探测在亚甲蓝(methyrlene blue,MB)光化学法处理单份血浆过程中,加入维生素C(vitamine C,Vitc)是否影响病毒的灭活效果,是否对血浆蛋白活性成分具有保护作用。用水泡性口炎病毒(vesicular stomatitis virus,VSV)作为指示病毒,在人血浆中加入不同浓度Vit C和终浓度为1μmol/L的亚甲蓝,应用40000lx荧光强度照射并于不同时间取样检测。以细胞病变效应评价对VSV的灭活效果,用RT-PCR检测病毒核酸的变化,并采用Clauss法、一期法和微量免疫电泳等方法对亚甲蓝光化学法处理前后的血浆蛋白含量和活性进行分析。结果发现,VSV血浆在加入240μmol/LVitC并经MB-光照60分钟后,病毒滴度下降〉8 lg TCID50/ml;RT-PCR法也检测不到病毒核酸;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和凝血因子Ⅷ的回收率分别为83.55%和81、67%,与不加Vit C进行亚甲蓝光化学法处理结果相比有显著提高(P〈0.05);微量免疫电泳显示,血浆中的大部分蛋白成分含量没有明显改变,免疫原性也未受到明显影响。结论:血浆中加入一定量的Vit C不仅不影响亚甲蓝光化学法对病毒的灭活效果,而且有效地保护了血浆蛋白活性成分,因此Vit C可作为亚甲蓝光化学法处理血浆时的保护剂,能有效地提高单份新鲜冷冻血浆的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亚甲蓝光化学法病毒灭活后亚甲蓝残留量结果范围及其原因。方法采用固相萃取法,检测不同规格的病毒灭活血浆中亚甲蓝残留量,并分析亚甲蓝残留量超标的原因。结果统计分析不同规格病毒灭活血浆中亚甲蓝残留量,结果有差异。结论根据亚甲蓝残留量超标存在的原因采取相应措施,加强制备过程中关键控制点的监测,减少亚甲蓝残留量超标现象,保证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寨卡病毒(Zika Virus, ZIKV)与不同血型红细胞的粘附作用。方法选取A型、B型、O型及AB型全血各5 U,离心后去除白膜层与血浆,红细胞经生理盐水洗涤后重悬于等体积的同型血浆,添加一定比例的寨卡病毒,置37℃孵育箱孵育。3 d后,分别留取各血液成分血样,其中红细胞以生理盐水洗涤后重悬。抽提全血、红细胞以及血浆中的核酸并定量检测病毒载量。结果所有血型的红细胞和血浆中均能够检测到载量10~8 copies/mL的寨卡病毒RNA;且O型红细胞中的RNA拷贝数高于血浆,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而AB型红细胞中的RNA拷贝数则显著低于血浆(P0.05)。结论寨卡病毒对红细胞具有一定的粘附作用,且该作用在不同血型的红细胞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3.
随着输血医学的发展,血液安全得到了显著改善,但仍受到新发传染病病原体和未知病原体的威胁。免疫介导的反应是输注血浆最常见的不良反应。血浆输注的两大风险是感染风险和免疫风险。亚甲蓝光化学法是目前我国用于血浆病毒灭活的主要方法之一,能有效灭活大多数脂质包膜病毒。为探讨亚甲蓝光病毒灭活血浆应用的安全性,本文对其灭活病毒的有效性、对凝血因子的影响、输注的不良反应及血浆残余亚甲蓝的安全性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亚甲蓝光化学法灭活血浆中已知细菌的效果.方法 用高浓度的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作为指示菌株,接种入血浆,采用 BacT/Alert全自动血培养仪进行细菌筛检,观察细菌灭活效果.结果 亚甲蓝结合可见光照射后的血浆中没有检测到细菌,而未灭活的血浆样本通过BacT/alert全自动血培养仪检测到细菌.结论 初步证明...  相似文献   

15.
亚甲蓝光化学法降解丙型肝炎病毒核酸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亚甲蓝光化学法(methylene blue photochemistry,MB-P)降解病毒核酸的作用机制,为该方法在临床血液制品病毒灭活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丙型肝炎病毒(HCV)为研究对象,选择HCV基因组中相对保守的5′-NCR为模板,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观察不同处理时间HCV RNA降解情况。同时,对体外转录的同区段的HCV RNA在无蛋白成分的代血浆(羟乙基淀粉20-氯化钠注射液)及PBS缓冲液中的降解模式进行分析。结果MB-P处理条件下,HCV RNA含量呈对数形式下降,该方法对体外转录RNA的灭活效率低于对血浆中病毒颗粒的灭活效率。结论亚甲蓝能作用于病毒核酸,在光照条件下使RNA迅速降解,从而达到病毒灭活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亚甲蓝光化学法(methylene blue photochemistry,MB-P)病毒灭活前后血浆有效成分及残留白细胞含量的变化,为其临床应用提供数据参考。方法应用去白细胞四联血袋采集全血分离制备成新鲜血浆,加入1μmol/L亚甲蓝,置4℃、光照度30 000~35 000Lx的可见光下左右摆动照射30min。留取白细胞滤过前和亚甲蓝光照处理后新鲜血浆各10ml,分别计数白细胞并检测血浆中凝血因子活性、纤维蛋白原和血浆总蛋白含量,同时计算有效成分回收率。结果经MB-P病毒灭活后新鲜血浆中Ⅷ因子和Ⅴ因子活性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总蛋白含量无明显变化,其他凝血因子活性减少不明显(P〉0.05);残留白细胞计数由(5.72±1.56)×106个/U下降到(1.14±0.37)×104个/U(n=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应用滤除白细胞和亚甲蓝光化学灭活病毒法对新鲜血浆处理前后的主要成分影响不大,可以满足临床安全输血的需求。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亚甲蓝光化学法灭活血浆中病毒后亚甲蓝残留量结果范围。方法采用固相萃取法检测462袋不同规格的病毒灭活血浆中亚甲蓝残留量,并分析亚甲蓝残留量超标存在的原因。结果亚甲蓝残留量≥0~0.10μmol/L 126袋,≥0.10~0.20μmol/L 191袋,≥0.20~0.30μmol/L 112袋,≥0.3μmol/L共33袋(其中金坛分站11袋)。按照2012年版血站技术操作规程抽检合格率≥75%符合要求,而常州地区2012~2015年病毒灭活冰冻血浆亚甲蓝残留量总合格率为92.86%(429/462),总不合格率为7.14%(33/462)。Waters Oasis小柱的吸附效果明显好于北京瑞尔达小柱。结论根据亚甲蓝残留量超标存在的原因采取相应措施,并加强制备过程中关键控制点的监测,以减少亚甲蓝残留量超标现象,保证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18.
输血技术是现代医学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但输血过程存在经输血感染病毒性疾病的风险,目前主要通过严格筛选献血者,以及对其血液进行相关病毒标志物检测这2条途径来控制经血液传播病毒性感染疾病的发生[1].由于检测技术的局限性、检测项目的有限性、新病毒不断出现等因素,仍不能完全杜绝输血相关病毒感染[2].因此,对血液中的病毒进行灭活处理是保障临床安全输血的措施之一.目前,采、供血机构应用较多的病毒灭活方法是亚甲蓝光化学法(methylene blue plus light,MBP)照射血浆,此技术已在采、供血机构开展多年.有研究表明,病毒滴度的降低程度与所使用的可见光强度和亚甲蓝浓度呈正相关关系[3].  相似文献   

19.
亚甲蓝光化学法灭活病毒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用模型病毒进行的基本反应机制研究表明.亚甲蓝(Methylene blue,MB)光化学法灭活病毒时形成的病毒RNA-蛋白交联是导致病毒灭活的主要损伤。此外,氧.特别是亚甲蓝被光激活后通过Ⅱ型途径所产生的单线态氧。对亚甲蓝光化学法灭活病毒也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对输血的安全性越来越重视,血液成分的病毒灭活方法在不断改进和推广,其中亚甲蓝光化学单袋血浆病毒灭活技术已在全国的部分血站投入使用。据文献报道,在血浆中加入终浓度为1μmol/L的亚甲蓝后,经30000~38000 LUX荧光照射30min,可使滴度大于7TcID50的指示病毒灭活,达到去除病毒的目的。但人们已认识到亚甲蓝灭活处理对血浆中主要凝血因子、生化指标、酶活性的影响,但在《病毒灭活装置配套用输血过滤器》使用说明书中,元新鲜冰冻血浆容量回收率的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