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延续性护理对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持续献血的影响。方法选取广州市番禺区中心血站2014年8月~2015年6月100例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延续性护理。比较两组持续献血、全血及血小板间隔献血、不再献血小板、成为志愿者、成功招募献血者等情况。结果实验组持续献单采血小板人数、成为志愿工作者人数、成功招募献血者人数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全血及血小板间隔献血人数、不再献血小板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延续性护理不仅使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持续献血,还促进其成为固定献血者,积极参与无偿献血宣传和招募工作,是一种健康、便捷、高效的护理模式,为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招募、召回与保留模式提供了有效依据,具备创新性、科学性、客观性,值得大力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单采血小板后皮下血肿成因及解决对策。方法从天府广场爱心献血屋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中,分析皮下血肿发生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结果 1 339例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中,出现皮下血肿的35例(2.61%),单采血小板单人份者发生率与单采血小板双人份者无明显差异,女性献血小板者发生率显著高于男性献血小板者(P0.05),初次献血者发生率显著高于≥2次献血者(P0.05)。结论针对单采血小板后皮下血肿形成具体原因,结合当前单采血小板工作人员及献血者实际情况,加强对易出现血肿的献血者实现人性化服务,做好献血小板前、中、后的处理,能减少皮下血肿发生,提高献血者的舒适度,有助于献血者保留。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开封地区单采血小板无偿献血人群特点,为制定招募策略和发展单采血小板献血队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开封地区3 054名单采血小板无偿献血者的人群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开封地区男性单采血小板献血人数占71%,远高于女性;献血者年龄集中在26-55岁,占总人数的89.5%;职业以工人、农民为主;献血者A型、B型、O型3个血型人数分布较均匀,B型A型O型AB型;献血频次在1-2次的占54%;单份血小板献血人数自2011年起呈下降趋势而双份献血人数逐年增长。结论开封地区中年农民和工人为本地区献血主力,应认真做好献血者保留工作;发展年轻大学生和固定献血者献血潜力较大。通过制定有针对性地宣传招募策略,建立1支固定的、结构合理的单采血小板无偿献血队伍,以确保临床供应充足和血小板质量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从临床患者亲友中招募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情况,探索新形势下单采献血者的招募模式。方法选取1 025例成功招募数据,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20从献血次数、年龄、性别、是否成功采集等方面来分析该群体献血者的人群特征。结果临床患者亲友招募中,男性的单采献血成功率(75.29%,588/781)要高于女性(68.44%,167/244),首次献血者的单采血小板成功率(69.67%,487/699)低于多次献血者(82.21%,268/326),年龄对于该群体献血者是否成功捐献血小板无影响。该群体献血初筛不合格原因中前3位的是:WBC(4.17%,43/1 025),ALT(3.84%,39/1 025),乳糜血(3.04%,31/1 025),再次献血率达7.8%(59/755)。结论从临床患者亲友中招募,可以成为招募首次单采献血者的路径之一,以作为无偿献血模式的补充。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延续护理对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持续献血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8月~2015年8月120名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方法等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护理;试验组采用延续护理模式干预护理,内容包括认知干预、心理干预、行为干预,在干预后的1年内评估两组献血者持续献血情况,包括献血小板人数、成为志愿工作者人数、成功招募献血者人数,全血及血小板间隔献血人数、不再献血小板人数,并采取调查分析报告观察两组献血者生活方式的改变及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以了解干预效果。结果:两组献血者干预后的1年内试验组持续献单采血小板人数、成为志愿工作者人数、成功招募献血者人数比对照组多,而全血及血小板间隔献血人数、不再献血小板人数等比对照组少,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献血者的认知行为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相关知识的知晓率、生活方式的改变人数,两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通过延续护理能促进单采血小板献血者持续献血,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提高献血者的依从性,对招募、召回与保留献血者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豫东地区无偿献血人群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感染状况,为无偿献血招募及确保临床用血安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ELISA法和NAT法对2013年1月—2018年12月960 792例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进行HIV筛查,初筛反应性标本送当地HIV确证实验室确证,并对HIV阳性者不同人群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960 792例无偿献血者确证HIV阳性188例,阳性率为1.96/万,不同年份HIV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献血者阳性率(2.69/万)高于女性(0.82/万),初次献血阳性率(4.97/万)高于多次献血(0.77/万),全血阳性率(2.11/万)高于单采血小板(0.36/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文化程度、职业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献血者年龄增长,HIV阳性率呈下降趋势,不同年龄段HIV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HIV阳性率呈逐年升高趋势,但不同年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88例阳性献血者中,单纯HIV阳性148例(78.72%),合并其他感染40例(21.28%)。结论豫东地区无偿献血人群HIV感染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感染者主要为40岁以下男性和初次献血人群,全血HIV阳性率高于单采血小板,做好献血前健康征询,从低危人群中招募献血者,以确保血液质量。  相似文献   

7.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12):2339-2341
随机抽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首次捐献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其中试验组100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延续护理。对照组100例,采用常规护理。统计两组捐献者持续献血的意愿。结果试验组中持续献单采血小板人数、成为献血志愿工作者人数、和成功招募献血者人数比对照组显著增加,而不再捐献血小板人数比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对首次捐献单采血小板捐献者采用延续护理能显著增加再次献血率,值得在工作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小板献血者不同献血次数间单采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差异,为科学、合理、有效的献血以及血小板输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9—10月本院血液科血小板输注的血液病患者,追溯血小板来源,将其血小板献血者按献血次数,分为3组:第一组,为首次在本站献血小板的献血者,80例;第二组,连续献血小板献血2—9次者,32例;第三组,连续献血小板次数≥10次者,105例。统计分析数据,观察患者输注血小板前后,血小板、白细胞计数的改变,进而对血小板输注效果做比较。结果 1)患者血小板输注前后白细胞平均值分别为(2.57±5.41)×10~9/L,(2.67±7.25)×10~9/L(P0.05);男性与女性患者血小板输注有效率分别为64.03%,65.38%;年龄18岁与18岁患者血小板输注有效率分别为63.64%,64.67%;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的患者血小板输注有效率无差异(P0.05);血小板抗体检测阴性患者有效率(84.15%)明显高于阳性(50.00%)及弱阳性(59.00%)者(P0.05);A(58.10%)型血与B(57.81%)型血患者血小板输注有效率接近,O(74.7%)型血患者有效率明显高于A型和B型(P0.05)。2)单采血小板献血者性别,年龄段以及献血次数对血小板输注患者有效率影响无差异(P0.05)。3)同一患者输注不同频次献血者的血小板,各组间两两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血小板献血者不同献血次数间血小板输注疗效无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体内铁储备状况,为研究和制定更细致和更完善的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健康检查标准提供有力的实验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选取2018年10月符合标准的297例单采血小板献血者样本,分析影响铁储备指标的相关性因子,从年度单采血小板次数方面,探讨其对献血者体内血红蛋白(Hb)、血清铁蛋白(SF)及铁缺乏率的影响,全面调查献血者的铁储备状况。结果:单采血小板献血者SF水平与年度单采血小板次数呈负相关(r=-0. 416,P 0. 01);随着年度献血次数的增加,SF水平不断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随着年度献血次数增加,单采血小板献血者铁缺乏比率有增加的趋势。男性18-23次组铁缺乏比率为12. 5%(8/64),女性18-23次组的铁缺乏比率为40%(6/15)。结论:采供血机构对重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可适当减少招募次数,有必要增加SF的检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2018-2022年南昌地区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年龄、性别、职业、献血量变化等特征,为发展本地区单采血小板固定献血队伍提供依据,保障临床供血安全。 方法 收集2018-2022年江西省血液中心血站信息管理系统中单采血小板捐献信息,分年度统计献血人次、年龄、性别、职业、献血量、户籍、献血次数、二次献血占比,并进行比较。 结果 2018-2022年,南昌地区单采血小板捐献人次呈前增后降变化态势,2021年最多,达9662人次;年龄分布上,35岁及以上年龄段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人次占比达到61.78%后逐步下降,最低至48.70%。18-24岁年龄段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人次占比由18.35%开始逐步增高,最高至32.71%;男性是主要的单采血小板献血人群,占年度总献血人次77.61%~78.40%;登记职业为其他的人群是主要单采献血人群,占年度总献血人次43.71%-51.56%;单次捐献2U血小板人次比例持续增长,最高达82.03%;年度内献血1次人数占比较高,最高至66.42%;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年度内二次献血比例较低,最高仅为21.48%。 结论 2018-2022年间,南昌地区单采血小板献血事业取得了一定发展,但基础不够牢固,应对风险能力不足。在后疫情时代,应针对本地区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以年轻人、男性、其它类职业为主的特点,制定定向招募政策;应开发不定期单采血小板献血者、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二次招募动员专项策略,提升二次献血率;应积极贯彻落实全流程优质服务理念,增强献血者粘性;应组建好应急单采献血队伍并定期更新,并确保应急单采献血队伍能联系、能响应以加强应急保障潜力。通过一系列举措,有效组建并扩大本地区单采血小板固定献血者队伍,夯实单采血小板献血事业发展基础,保障地区单采血小板临床供血安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苏州市2013年单采血小板献血情况,以便更好地进行下一步的招募工作。方法对2013年在苏州市中心血站成功捐献机采血小板的5,513名献血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中,年龄以18~35岁的人群为主,占73.6%,性别以男性居多,占88.1%,捐献1~2次的人群占77.9%,血型分布特征为O>A>B>AB。结论单采血小板的献血者人群的年龄、性别有一定的分布特征,可有针对性地进行招募。该市捐献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保留工作存在不足,需对现有的献血者进行科学管理。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性别献血者献不同治疗量血小板后外周血溶血率的变化,探讨不同性别、不同单采血小板采集量对献血者外周血红细胞破坏情况的影响。方法选择单采血小板献血者40例,测定献血者采集前后血浆游离血红蛋白、血常规,计算采集前后溶血率并进行分析。结果 40例献血者单采血小板采后溶血率明显高于采前(t=2.71,P0.05);在不考虑献血量差异的情况下;女性献血者采后外周血溶血率比男性献血者高0.011%(F=28.29,P0.05);女性献血者平均采集时间为72.20 min,比男性献血者高24.15 min(t=4.42,P0.05),但不同性别献血者采集的全血处理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0,P0.05);在不考虑性别差异的情况下,献2个治疗量献血者外周血溶血率比献1个治疗量血小板的溶血率高0.019%(F=90.00,P0.05);女性献血者献2个治疗量与献1个治疗量血小板外周血溶血率的差异比男性献血者献2个治疗量与1个治疗量血小板外周血溶血率的差异高0.023%(F=33.43,P0.05)。结论使用血细胞分离机进行血小板采集,会导致一定程度的红细胞破坏,引起献血者外周血溶血率升高,采集时间是影响外周血溶血率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对女性献血者的影响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分析上海某血站单采血小板无偿献血情况,探讨保留单采血小板捐献者的策略,为进一步加强单采血小板献血志愿者的保留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取问卷调查和电话回访等方法,回顾性总结2009-2018年上海某血站的血小板单采工作状况,比较无偿献血者的性别、动机、采血者服务等对献血者献血意愿和再次献血行为影响的相关性,分析对固定献血者保留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固定献血人群中女性比例较高,医护人员良好的服务是促进固定献血者保留的重要因素,献血者时间和地点的改变是影响成分献血的主要因素,提高献血者对自我价值的实现是有效的再招募手段。结论通过献血宣传、精准服务以及后期交流等方式可以提高对血小板固定献血者的保留。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分析引起单采血小板献血不良反应的综合因素,为有效预防献血不良反应提供依据和方式方法。方法 统计2012~2019年兰州地区所有的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和272例发生献血反应献血者,分析各种诱发献血不良反应的因素,根据性别、民族、职业、年龄、体重、献血量及献血次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各种诱发单采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的因素中,抗凝剂反应为第1位,占32.4%(88/272);女性、学生容易发生献血反应;各年龄段中,18~25岁最容易发生献血不良反应,占53.68%(10 572/35 265),年龄段与献血不良反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体重间的献血者比较都有统计学意义,体重越轻,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的概率越大(P<0.05),初次献血者与重复献血者发生献血不良反应有统计学意义(P<0.05),献血量与献血不良反应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单采献血者抗凝剂反应占整个献血不良反应因素的首位,需重点关注女性、学生、年龄较小、体重较轻、初次献血的献血者,分别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来预防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12个月内多次捐献单采血小板对献血者部分血常规指标及血小板相关因子的影响。方法将12个月内捐献单采血小板≥20次的献血者60例作为研究组,以初次捐献单采血小板献血者28例作为对照组,收集献血者献血前血红蛋白(HGB)、红细胞比容(HCT)、血小板计数(PLT)、累计献血次数等数据,并进行分析研究。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两组献血者献血前血浆中血小板生成素(TPO)、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β-血小板球蛋白(β-TG)、血小板第4因子(PF4)的血小板生成及活化相关因子的水平,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研究组献血者平均年龄高于对照组(P0.05),但其初次献血年龄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通过协方差分析发现,不同年龄的献血者一年捐献20次以上的单采血小板,其外周血HGB、HCT、PLT等血常规指标变化无显著差异。不同累计献血次数的献血者一年捐献20次以上的单采血小板,其外周血PLT无显著差异(P=0.142),累计献血次数51~100次的献血组HCT、PLT高于另外两组(P=0.033,P=0.023)。不同年龄和不同累计献血次数对献血者血浆TPO、PAF、vWF、β-TG、PF4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多次捐献单采血小板对献血者外周血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血小板计数无明显影响,年龄及献血次数对血小板相关因子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影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的原因,以便采取相应措施减少或预防献血反应的发生,保证献血者的健康。方法对2008-2012年本站736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736名单采血小板者中,发生献血反应的108例。总反应率14.7%,其中轻度37例(34.3%),中度8例(7.4%),重度1例(0.93%),枸橼酸盐中毒占62例(57.4%)。结论献血者性别、体重、处理抗凝全血量、献血次数、空腹献血等因素是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的主要原因,且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是一个综合影响因素。因此,我们要从源头开始,要注重每一个环节,从最大程度上减少或预防单采献血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前,临床医学的快速发展也伴随着优质医疗资源的不均匀分布。近些年来大量的患者集中到重庆市主城区的三甲医院就医,医院用血量骤增。单采血小板有突出临床应用优势,越来越受到临床的青睐。而重庆地区特殊的生活及饮食习惯,使得单采血小板初筛合格率偏低。所以,保持血小板采集量和需求量的平衡是非常重要的。预约献血是无偿献血在互联网+时代的必然产物。理想的血液供需平衡应能在保证临床用血的前提下,尽量可能减少库存量和缩短库存时间,减少血液资源和耗材损耗。本研究对重庆地区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预约献血模式进行研究和讨论,以降低因临时招募仓促献血而引起的初筛不合格或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的风险,合理安排献血者献血时间,最大程度的提高献血舒适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血小板单采献血者的献血心理健康状况。方法对2001-10/2004-11解放军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成都军区血液中心自愿接受调查的236名血小板单采献血者进行症状自评量表测定,比较其心理健康水平。结果初次单采献血者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均显著高于多次单采者和中国正常人常模,大部分因子显著高于全血职业献血者,但也有部分因子如焦虑及精神病性因子反而低于全血职业献血者(P<0.05或P<0.01),提示初次单采献血者大多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多次单采献血者各因子均显著高于中国正常人常模(P<0.01),但除敌对因子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外,其他因子又显著低于全血职业者献血者(P<0.01);提示多次单采献血者与正常人比较虽然也有一定心理障碍,但明显好于全血职业献血者。结论加大宣传力度,作好单采献血者的心理疏导工作,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济南市重复捐献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人口学特征和影响因素,为单采血小板固定献血者的招募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山东省血液中心档案管理系统中的采供血专业电子档案,对2018年在山东省血液中心血站重复捐献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人口学特征和献血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并进一步分析影响重复献血者的人群特征。采用χ~2检验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济南市2018年共计3 659例献血者志愿捐献单采血小板,其中1 249例(34.13%)为重复献血者,重复献血率在性别、年龄、职业及受教育水平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男性(OR=2.42,95%CI:1.97~3.00,P0.001)、31~45岁(OR=1.37,95%CI:1.09~1.72,P=0.007)、46~60岁(OR=1.83,95%CI:1.36~2.64,P0.001)、工人(OR=1.81,95%CI:1.32~2.50,P0.001)和学生(OR=1.64,95%CI:1.17~2.29,P=0.004)均更易重复献血。结论济南市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中,男性、30岁及以上人群、工人和学生应作为动员和招募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重点对象。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外周血小板恢复的影响因素。方法随机测定110例献血者捐献血小板单采前、单采后不同时间点的外周血小板计数,并根据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MI)、采集仪器、采集量、献血次数等进行分组统计分析。结果不同性别、年龄、BMI、采集仪器、采集量组,采后不同时间(0 h、1 d、2 d、3 d、4 d、6 d)PLT计数均较采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后7 d PLT较采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首次单采组采后0 h、1 d、2d、3 d、4 d较采前PLT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后6 d、7 d PLT较采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采后血小板的恢复不受年龄、性别、体质指数、采集仪器、采集量的影响,首次单采献血者恢复较多次单采献血者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