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眩晕作为临床常见症状,可见于现代医学的多种病症,常常涉及到神经科、眼科、耳鼻喉科、心血管科等多种学科.中医病因一般为肝阳上亢、气血亏虚、痰湿中阻、肾精不足四种,即"风、火、痰、虚"四个方面.临床辨证论治以脏腑辨证为多见,也有以经络辨证治疗.作者从少阳经论治眩晕,做了有益的探讨,在临床上取得了一定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
吴旭教授根据"小儿脾常不足,心常不足,肝常有余"得出小儿癫痫主要责之在痰,多因脾胃失调而生痰,亦或受惊生风而动痰扰神,并常常与风、火、瘀、虚等相交为病。吴老治疗小儿癫痫擅于从痰论治,通过针刺和温灸来化痰息风,从而达到安神、平阴阳的目的。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吴老强调疗效的关键为"守神"和"治神",且吴老认为起居调摄、家庭防护在癫痫的预防中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
眩晕,属于多系统病变,临床各科都较常见。眩是指眼目昏花,晕是指头脑有旋转的感觉,两者常同时或相继出现,统称眩晕。在中医文献中,根据眩晕出现的先后与轻重以及发病原因不同,而有巅眩、目眩、风眩、痰眩、虚眩、眩冒等不同的名称。本病的发生,以风、火、痰、虚四者为主因,而四者之中,又以虚为主,并较多属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不外肝、脾、肾;标实不外风、火、痰。笔者根据文献记载及临床所见,对本证的治疗归纳为八个证型,现分述于下,希同道指正。 (一) 眩晕的证型 1.肝火上炎型:证见眩晕头痛,面赤目红,口苦咽干,烦躁易怒,舌红苔黄,脉象弦数或弦滑有力。此型多见于高血压脑病,颅内占位性病变、迷路炎,前庭神经元炎,内耳药物中毒等。治宜清肝、渗湿利  相似文献   

4.
眩晕辨因证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眩晕是指头晕眼花、视物旋转动摇的症状,有经常性和发作性的不同,病位主要在脑髓官窍,多因气血营精不能上荣于头,或风阳、火热上扰,痰瘀阻滞,清阳被遏所致.风眩、脑络痹、虚眩、耳眩晕、子眩、子痫、产后血晕、晕动病、脑萎缩、神劳等疾病,头部外伤、项痹、某些药物中毒、脑瘤及眼耳鼻等五官疾病,皆可出现眩晕的症状.笔者依据<中医内科学>[1]中眩晕病加以辨证分析,供同道斧正.  相似文献   

5.
颈源性眩晕的性质以真性眩晕为主;眩晕以发作性或发作性与持续性重叠为主;眩晕的发作或加重绝大部分与颈部活动有关;多伴有自主神经的症状;脑血流图或TCD检查多有椎基动脉缺血性改变。颈性眩晕属祖国医学“眩晕”范畴,以肝肾亏虚,脾失健运为本,风、火、痰、瘀为标。前人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的理论,也说明了眩晕的病机。法宜滋补肝肾,化痰开窍,活血通络;治疗当补肾生髓,化痰逐瘀并进。中医药治疗颈源性眩晕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与其他疗法联合使用,显示出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6.
眩晕是临床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它可以在各个年龄段发生。中医对眩晕的治疗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也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眩晕的病理机制在中医有“无风不作眩”、“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和“诸风致眩皆属于肝”的记载。《证治要诀·眩晕》篇曰:“痰饮、头风、七气、失  相似文献   

7.
颈源性眩晕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颈源性眩晕的性质以真性眩晕为主;眩晕以发作性或发作性与持续性重叠为主;眩晕的发作或加重绝大部分与颈部活动有关;多伴有自主神经的症状;脑血流图或TCD检查多有椎基动脉缺血性改变。颈性眩晕属祖国医学“眩晕”范畴,以肝肾亏虚,脾失健运为本,风、火、痰、瘀为标。前人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的理论,也说明了眩晕的病机。法宜滋补肝肾,化痰开窍,活血通络;治疗当补肾生髓,化痰逐瘀并进。中医药治疗颈源性眩晕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与其他疗法联合使用,显示出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8.
眩晕证为临床的常见病,其一般多从痰、从虚、从风而论,而因阳明府实,用大承气汤通下治疗者,则罕见裁述。兹将笔者治验1例报道如下: 李××,男,38岁,干部。三天前晨起突发眩晕,如坐舟车,恶心呕吐,无耳鸣。家人扶至医院,诊为美尼尔氏综合征。静脉注射葡萄糖加B_8,口服三溴、B_1之类,用药两天,未见效果。转中医治疗,他医见其苔厚脉滑,初从痰论治,投半夏、白术、天麻、钩藤、南星之属2剂,翌日眩视晕亦不减。经友人介绍,邀余出诊,其苔脉如前,似属痰湿为患,然追询病  相似文献   

9.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王庆其教授在其《王庆其内经讲稿》中说:"风性易动,风气又通于肝,肝病多化风。故震摇,眩晕等具有风象的病证,其病机同属于肝。知道了病机就好对证治疗了。比如同样是眩晕,肝风内动之眩晕,我们治以天麻钩藤饮;肝阳化风的眩晕,我们可以用镇肝  相似文献   

10.
朱丹溪为金元四大家之一,滋阴派创始人,"痰火致眩"是朱丹溪首倡,通过了解他的生平和学术思想,著作,可知其是对前辈医家理论的批判继承而得到升华的.朱丹溪时代对痰及眩晕的病机都是一次大的总结和创新.其六郁学说已经得到了医家的认可,并且在临床应用也非常广泛,其对眩晕"痰火论"的阐述也日益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