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射频导管消融术与血栓前状态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射频导管消融术(RFCA)可根治大多数快速心律失常,但可引起血栓栓塞并发症。RFCA术后患者存在血栓前状态,对RFCA术后血栓前状态的研究,有助于血栓栓塞的预报和预防。  相似文献   

2.
九例射频消融术导致的血栓栓塞并发症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回顾性分析 4 0 32例射频消融术 (RFCA)后发生的血栓栓塞并发症。共 9例发生了术后血栓栓塞并发症(0 .2 % ) ,其中股动脉血栓形成 3例 ,肺栓塞 2例 ,肾小动脉栓塞 1例 ,脑栓塞 1例 ,外周动脉栓塞 1例 ,血栓性静脉炎 1例 ,心律失常类型 88.9% (8/ 9)为左侧旁道 ,术中都使用过肝素抗凝治疗。结论 :应重视预防RFCA术后的血栓栓塞并发症 ,尤其是进行左侧心腔消融时。仅靠术中肝素抗凝预防血栓栓塞并发症可能是不够的。  相似文献   

3.
慢性心房颤动血栓前状态及华法林抗凝治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心房颤动 (AF ,房颤 )引起血栓前状态 ,促进左心房 (LA)和 /或左心耳 (LAA)的血栓形成 ,导致血栓栓塞并发症[1] 。华法林 (Warfarin)抗凝治疗可使脑卒中危险性减少 6 8% ,死亡率降低 33% ,使脑卒中、体循环栓塞及死亡的综合并发症减少 4 8% [2 ] 。近年来 ,华法林对AF患者血栓前状态及血栓形成的影响日益受到重视 ,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1 AF血栓前状态的血液指标血栓形成主要与三方面有关 :(1)血流状态异常 ;(2 )血管壁损伤 ;(3)血液成分改变。AF患者紊乱的血流动力学在血栓形成中的作用已得到公认 ,但对难以…  相似文献   

4.
射频导管消融术(RFCA)患者有0.4%~2%并发血栓栓塞[1],而一些亚临床状态的患者尚未包括在内。本实验通过测定射频导管消融术患者血栓前状态[2]敏感标志物,探讨射频导管消融术与血栓前状态的关系。资料与方法1.对象:30例RFCA的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男18例,女12例,年龄12~45岁,病史4个月~35年。患者均无血栓栓塞及出血性疾病病史,无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肝肾功能测定、血脂、血小板计数均在正常范围;其中房室旁路19例,房室结双径路11例;术前停用各种抗心律失常药至少5个半衰期。2.方法:入选患者均检测血小板因子CD62P、ⅡbⅢa,共采…  相似文献   

5.
射频消融术对纤溶系统影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射频消融术(RFCA)前后纤溶系统标志物D二聚体(DD)、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PAI-1)水平变化的观察,探讨RFCA术可致血栓栓塞的机制.方法选择45例接受RFCA的患者在插管前、完成电生理标测放电前、放电后、术后48h、术后1周对血浆DD含量、t-PA、PAI-1的抗原含量进行检测.结果所有接受RFCA者完成电生理检测放电前及放电后与插管前相比t-PA含量明显下降,DD、PAI-1含量明显升高,放电后更为明显.术后48h各项指标均有所恢复,术后1周基本恢复到插管前水平.经动脉插管消融应用肝素组与经静脉插管消融未用肝素组比较在不同时间DD、t-PA、PAI-1稍有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电生理标测及射频消融可导致低纤溶状态,是血栓栓塞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导管射频消融术所致的血栓前状态及其预防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以下几方面对导管射频消融术 (RFCA)所致的血栓前状态及其预防措施作一综述。RFCA所致的组织病理学改变 ,RFCA产生血栓前状态的理论基础 ,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在RFCA中的变化以及相应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7.
射频导管消融术对血栓前状态的影响及阿司匹林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射频导管消融术(RFCA)对血栓前状态的影响,评价阿司匹林(Asp)的干预作用。方法选择58例行RFCA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将其随机分成两组:Asp组(n=28):术前3天口服Asp;对照组(n=30):术前不用药。分别于术前(T0)、电生理检查(EPS)后(T1)、射频放电后即刻(T2)、术后24 h(T3)测定血浆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内皮素(ET)、血小板α颗粒膜糖蛋白140(GMP-140)和D-二聚体(DD),比较两组内不同时间点各项指标的变化及两组间的差异。并作RFCA的程序变量与血栓前状态的分子标志物变化的相关性分析。结果①两组患者VWF和ET在不同时间点较术前无显著差异(P>0.05);②对照组GMP-140和DD在T1时刻即有显著升高(P<0.05),T2时刻进一步升高达峰值,T3较T0有所下降,但仍明显高于术前(P(0.05);Asp组GMP-140在T1、T2、T3时刻与T0时刻比较无明显升高(P>0.05),而DD仍有显著升高(P<0.05或P<0.01),但与对照组同一时间点比较升高的幅度明显降低(P<0.05);④GMP-140和DD升高的幅度与手术持续时间呈正相关(r=0.48,r=0.41,P<0.05)。结论尽管术中应用肝素RFCA仍可导致血栓前状态。RFCA致血栓前状态与手术持续时间呈正相关。Asp可减轻RFCA引起的血栓前状态。  相似文献   

8.
持续性心房颤动 (房颤 )引起血栓前状态 ,促进血栓形成 ,导致栓塞并发症。服用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 ,可以明显减少栓塞事件的发生。本研究旨在探讨房颤患者血栓前状态的血液指标对评估血栓栓塞危险性以及评价华法林抗凝疗效的作用。1.资料与方法 :房颤患者 6 2例 ,男 2 8例 ,女 34例 ,平均年龄 (5 6 2± 10 8)岁。房颤病程≥ 6个月。排除血液病、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等明显影响血液指标的疾病。食管超声心动图 (TEE)检查 :所用仪器为美国ATL公司Ultramark 9HDI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经食管探头频率为 5MHz。左心房 /左心耳血栓为团…  相似文献   

9.
正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与卒中及血栓栓塞事件相关,房颤患者血栓栓塞风险是窦性心律者的5倍,每年发生脑卒中的机会为4.9%~6.9%,且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临床上20%~30%的脑卒中归因于房颤。在房颤中很多因素可引起血栓形成,左心房收缩功能不良导致血液淤滞为其中之一。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在房颤中,血液为高凝状态,易形成血栓。Virchow三联征是导致房颤高凝形成血栓栓塞的主要机制:(1)血管壁异常;(2)  相似文献   

10.
射频消融术围术期血浆 D-二聚体系列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射频消融(RFCA)已被认为是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的一种安全有效的经典方法,然而至今,仍有少数患者于RFCA术中术后出现血栓栓塞现象,其机制尚不清楚。本文利用能反映机体血凝状态的分子标志物D-二聚体(D-D)作为观察指标,观察其在RFCA术围术期血浆浓度的变化,以探讨RFCA术中术后血栓栓塞的机制,现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选择1998年7月~1999年4月,30例在我院接受RFCA治疗的患者,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13~72(42±16)岁,消融部位:房室旁路22例,房室结慢径路6例,左心室室间隔2例。1.2 方法使用美国生产的同步16导联生理记录…  相似文献   

11.
射频消融术前后血栓前状态标志物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测定接受导管射频消融术(RFCA)的患者其血栓前状态敏感标志物CD62P、Ⅱb/Ⅲa、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凝血因子Ⅰ(FIB)水平的改变,探讨RFCA与血栓前状态的关系及相应的干预措施,以便减少RFCA后血栓并发症的出现。方法:设健康对照组20例。接受RFCA治疗的67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RFCA组)随机分为2亚组,其中肝素亚组为29例,非肝素亚组38例。2亚组共采静脉血5次:静脉鞘置入即刻①、心内电生理检查后②、射频消融完成即刻③、术后24h④、术后48h⑤;①、②、③、④、⑤时间点检测CD62P、Ⅱb/Ⅲa,在①、④时间点检测PT、血浆FIB水平。结果:实验组CD62P、Ⅱb/Ⅲa在RFCA后即刻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增高(P<0.05);术后24h接近术前水平(P>0.05),仍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48h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素亚组与非肝素亚组CD62P、Ⅱb/Ⅲa在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T、血浆FIB水平术后24h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FCA可引起血栓前状态,肝素亚组与非肝亚素组血小板活化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T、FIB不如CD62P、Ⅱb/Ⅲa敏感。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已知非瓣膜病心房颤动(NVAF)患者在血栓栓塞事件前的抗凝情况, 并分析医师是否能正确对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进行脑卒中风险评估、处方抗凝药物及患者对抗凝药物的态度。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 连续入选2018年9月至2021年9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抗凝门诊既往已知NVAF后发生血栓栓塞事件的患者。通过调查问卷方式向患者或患者家属收集资料, 主要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发生血栓栓塞事件前的抗凝药物使用情况、未使用/停用抗凝药物的原因及伴随疾病等信息。结果入选344例患者, 其中男占61.9%(213/344), 第1次血栓栓塞事件发生时的年龄为(69.3±10.0)岁。89.5%(308/344)患者血栓栓塞事件发生前CHA2DS2-VASc评分≥1分(男)或≥2分(女), 具有抗凝适应证。73.4%(226/308)脑卒中高风险患者从未使用抗凝药物, 主要原因为没有医师告知房颤的卒中风险, 未建议使用抗凝药物。82例(26.6%, 82/308)患者在血栓栓塞事件前曾使用抗凝药物, 华法林占61.0%(50/82);其中36例患者血栓栓塞事件前已停用抗凝药物, 主要原...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犬肺血栓栓塞症(PTE)模型;观察栓塞后不同时间犬动脉血气、血液动力学、影像学及血栓病理的变化情况。方法健康成年杂种犬16只,其中栓塞左下肺动脉的15只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每组5只:假手术组;1周组:5段血栓柱栓塞,观察1周;2周组:5段血栓柱栓塞,观察2周。另外1只将血栓柱栓塞至右下肺动脉以证实选择性栓塞的可行性,观察2周。观察指标为动脉血气、血液动力学参数及局部肺动脉造影影像学变化。实验犬经血栓栓塞制模后肌注氨甲环酸,1、2周后解剖观察栓塞情况;应用磷钨酸苏木精染色(PTAH)观察血栓的病理变化。结果犬肺血栓栓塞前,氧合指数(PaO_2/FiO_2)为(508±58)mm Hg(1 mm Hg=0.133 kPa),栓塞1 h 后为(395±100)mm Hg;栓塞前平均肺动脉压(MPAP)为(15±3)mm Hg,栓塞1 h后为(21±4)mm Hg;肺血管阻力(PVR)栓塞前为(178±114)mm Hg·s/L,栓塞1 h后为(404±260)mm Hg·s/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实验犬肺动脉栓塞后局部肺动脉造影可见截断征;1周时见栓塞近端肺动脉明显增粗,管壁僵硬样改变等。栓塞1、2周时解剖发现实验犬肺动脉内血栓表面不平滑;PTAH 染色见血栓表面机化,2周组见血栓内多处再通,肺动脉壁增生组织包绕、分割血栓。结论将血栓柱栓塞犬肺叶动脉,并用氨甲环酸抑制纤溶,可建立模拟慢性 PTE 部分病理改变的动物模型;栓塞不同时间,肺动脉造影表现不同;时间越长,血栓机化越明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射频消融术(RFCA)对血栓前状态的影响及其拉西地平的防治效果.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发色底物法和Born比浊法,观察60例患者RFCA术前、术后血浆中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可溶性P-选择素(sP-selection)、D-二聚体(DD)、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M-1)和血小板聚集率(PAG)的变化,并观察拉西地平的干预效果.结果 对照组vWF、sP-selection、D-Dimer、PAI-1和PAG在RFCA术后明显升高,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拉西地平的患者术后以上指标较术前也有所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射频消融术可促进血栓前状态的形成,拉西地平有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5.
炎症性肠病(IBD)伴有血栓栓塞已引起人们关注,其形成归因于血栓前状态,包括血小板增多、自发聚集和活化、血管内皮受损、凝血因子改变及凝血途径激活、抗凝物质缺乏、纤溶过程失调等一系列变化。本文综述IBD血栓前状态的有关指标异常及其与疾病活动之间的关系,并在细胞和分子水平上对IBD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和今后的治疗进行描述。  相似文献   

16.
慢性心力衰竭(CHF)时,由于心室扩张、室壁运动异常、心腔内血液淤滞及促凝因子活性增高,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的危险性增高,临床研究发现,心力衰竭时血栓栓塞事件的年发生率为1%~3%〔1〕,国外有学者将CHF存在血液淤滞的状态定义为血  相似文献   

17.
老年大面积脑梗死患者36例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 6 0岁以上的 36例 (男 2 5例 ,女 11例 )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进行临床分析 ,发现有其独特的临床特点 ,表现为 :(1)老年人大面积脑梗死比其他年龄段明显增多 (占同期病例的75 % )。这是由于老年人心脏功能退化或障碍 ,心脏形成的附壁血栓增多 ,以及动脉硬化斑块脱落等 ,栓塞大脑中动脉的机会增多 ;加之高血脂、高血糖、血液高凝状态等更易形成脑血栓 ,加重栓塞程度。 (2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是老年人大面积脑梗死的主要原因。青、中年人以风湿性心脏病伴心房颤动致脑梗死为主 ,老年人则以非瓣膜性心房颤动致脑梗死为主 (5 2 8% )。这与老年人…  相似文献   

18.
血栓栓塞作为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的一种肠外表现越来越受到关注,约1%-8%的IBD患者存在血栓栓塞,而进行黏膜活检证实的血栓发生率可高达41%.尽管已有较多既往研究证实血栓栓塞可威胁IBD患者的生命,但在日常临床工作中这种肠外表现仍常常被忽视.IBD患者合并血栓栓塞受多种因素影响,且与炎症状态相关,但其具体机制尚不完全明确.本文旨在综述目前IBD患者血栓形成的病理生理机制及抗凝治疗的研究概况,呼吁在控制IBD炎症活动的同时,亦注重血栓栓塞的预防.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RFCA)术后外周血管栓塞的发生机制及防治对策。方法将60例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分为2组(A组术前不用抗凝药,B组术前使用阿司匹林),在术前、插管完成心内电生理检测后,消融完成后即刻及术后2 d,采静脉血观察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血栓烷B2 (TXB_2)、蛋白C(PC)、蛋白S(PS)的变化。结果A组患者与术前比较,其他三个时点血浆PAF、TXB_2含量明显增加,PC及PS血浆含量无变化,且发现年龄、左右心系统操作对PAF、TXB_2变化无影响;B组患者与术前相比,其他三个时点的血浆PAF、TXB_2含量无明显变化。结论RFCA术可引起血小板的激活,抗凝系统无明显变化,可致血栓形成。服用阿司匹林可阻止血小板的激活,从而阻止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肺癌与血栓栓塞性疾病关系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提高临床医生对肺癌合并血栓栓塞性疾病的认识。方法对近5年经病理或细胞学证实的肺癌合并血栓栓塞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本组患者中16例为腺癌。9例(52.94%)血栓栓塞发生在肺癌确诊之前,8例(47.06%)发生在肺癌确诊之后,其中13例(76.67%)肺癌确诊时间分布于栓塞前后120天。单纯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7例,单纯肺血栓栓塞(PTE)4例,DVT合并PTE 6例。10例合并PTE患者中8例(80%)有较典型的临床症状,9例(90%)表现为双肺多发栓塞,大多有低氧血症、血D二-聚体明显升高。心电图仅1例有典型SⅠQⅢTⅢ表现。8例在栓塞前有化疗史。结论病人出现不能解释的血栓栓塞性疾病应考虑有肿瘤的可能,腺癌患者易并发血栓栓塞性疾病。化疗是肺癌合并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高危因素之一。及时诊断和治疗可以降低患者的死亡率。临床医生应提高对肺癌合并血栓栓塞性疾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