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髋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早期护理干预。方法:随机将2010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140例糖尿病髋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早期护理干预。于治疗后第14天给予患肢多普勒超声检查和Glu、D-二聚体实验室检查,对比分析两组患者DVT发生率,平均Glu、D-二聚体差异。结果:观察组第14天DVT发生率、平均Glu、D-二聚体实验室监测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护理干预对预防糖尿病髋部骨折患者DVT的发生率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在糖尿病患者髋部骨折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DVT)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40例糖尿病髋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早期护理干预。于治疗1、7、14 d分别给予患肢多普勒超声检查DVT发生率、血糖含量(Glu)、D-二聚体实验室检查。结果:两组DVT发生率、Glu、D-二聚体实验室检查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早期护理干预对预防糖尿病髋部骨折患者DVT的发生率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应用弹簧肌力训练器的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DVT)的影响。方法将2010年1-12月110例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患者分为基础护理组,2011年1-12月135例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患者为综合护理组。基础护理组给予心理护理、病情观察及患肢早期活动的基本护理方法,综合护理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弹簧肌力训练器的综合护理方法。比较两组DVT发生情况。结果基础护理组术后经下肢血管彩超发现 DVT 16例,发生率为14.55%,综合护理组术后经下肢血管彩超发现DVT 5例,发生率为3.7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91,P<0.05)。结论应用弹簧肌力训练器的综合干预护理措施能有效降低下肢DVT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对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FNA)术后下肢静脉血流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我院行PFNA术治疗的26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入院顺序随机将其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预见性护理。随访4周,比较两组患者下肢DVT发生情况、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凝血相关指标及DVT发生时间。结果观察组下肢DVT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术后1,2,4周患者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D-二聚体(D-D)水平优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DVT发生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预见性护理能显著改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PFNA术后相关血液高凝状态,增加下肢静脉流速,降低下肢DVT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风险评估分级管理系统在预防髋部骨折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本院骨科收治的髋部骨折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等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术后行骨科常规护理,观察组术后应用风险评估分级管理系统实施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患肢肿胀与DVT发生率、D-二聚体水平、下肢血流速度、下肢双腿周径。结果观察组患者患肢肿胀、DVT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5),干预后观察组D-二聚体水平、下肢血流速度、下肢双腿周径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 0. 05)。结论风险评估分级管理系统能有效预防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促进患者术后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夏冰 《医学临床研究》2014,(11):2231-2232
目的探讨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方法。方法将74例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按照时间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即将2013年1月至2013年6月的患者归为对照组(37例),2013年7月至2013年12月的患者纳入观察组(37例)。对照组按照常规骨科DVT护理预防实施,观察组以D‐二聚体作为诊断早期DVT中的特异性指标及时监测D‐二聚体变化,并采取及时护理干预措施。结果术后1个月,对照组发生DVT7例(18.9%),肺栓塞1例(2.7%),无死亡,观察组发生DVT1例(2.7%),无肺栓塞和死亡病例出现,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结果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以此制定相应的治疗和护理措施,辅以合理的护理措施和护理管理保证各项措施的落实,减少了DVT和肺栓塞的发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专职化分层护理小组对预防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中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将2017年1月~2018年1月76例下肢骨折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专职化分层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住院时间、下肢DVT发生率及术后1周凝血指标[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bg)、血浆D-二聚体(D-D)]。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住院时间、下肢DVT发生率及凝血指标(PT、TT、APTT、Fbg、D-D)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在下肢骨折术后对患者予以专职化分层护理,效果较常规护理明显,可有效预防DVT,有利于患者转归。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了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 DVT)的形成,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DVT形成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2月-2012年11月行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106例,2009年2月-2010年12月收治的53例设为对照组,2011年1月-2012年11月收治的53例设为干预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组实施系统的早期护理干预,对2组患者在术后1周内治疗护理效果进行比较,并比较2组患者住院时间。结果干预组患者术后1周内下肢DVT及下肢肢胀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患者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早期实施系统的护理干预措施,能有效地预防DVT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术后综合护理干预在预防脊柱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近年来收治的脊柱骨折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分别给予术后常规护理干预和术后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下肢疼痛发生率、下肢肿胀度、住院时间及临床护理满意度等有无差别。结果观察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及疼痛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肿胀度和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地预防脊柱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缓解患者疼痛,促进疾病康复,并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0.
聂微  哈颖 《华西医学》2014,(3):539-541
目的探讨宫颈癌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预防及护理。方法对2011年1月-12月151例宫颈癌手术患者(纳入观察组)采用积极的下肢静脉血栓护理干预措施,并与2010年1月-12月同样行宫颈癌手术且实施常规护理的146例患者(纳入对照组)资料进行对比,观察验证血栓护理干预与常规护理方法对预防患者术后DVT的效果。结果观察组出现下肢肿痛、活动受限等血栓样症状者5例,发生率3.3%;对照组出现下肢血栓样症状者31例,发生率21.0%,两组血栓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积极的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降低患者术后下肢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Autar量表干预护理模式在预防妇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 )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0年6月至2014年5月来本院接受妇科手术治疗的患者160例,选取2010年6月至2012年5月的患者80例,为对照组,采用传统常规的护理模式;选取2012年6月至2014年5月的患者80例,作为观察组,采用Autar量表干预护理模式按量表评估后的不同风险级别采取相应的预防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下肢DVT 的发生情况以及观察组不同风险级别患者术后下肢DVT 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下肢DVT 发生率为5.0%(4/8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6.3%(13/80)( P <0.05)。观察组 Autar不同分级患者中,高危患者下肢DVT的发生率为22.2%(2/9);中危患者下肢DVT的发生率为7.7%(2/26);低危患者下肢DVT的发生率为0(0/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手术前采用Autar量表对患者进行DVT风险评估,对患者采取预见性、针对性、个性化的护理措施,能有效降低患者下肢DV T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老年脑梗死患者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影响。方法将166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3例,针对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2组均采取药物预防措施。对照组在患者病情稳定后1周内给予康复护理干预,观察组则在患者病情稳定后24h内即实施康复护理干预。比较2组干预后第8天、第15天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干预后第8天、第15天的DVT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可降低老年脑梗死患者DVT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早期活动对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在本院行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10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在给予术后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执行科室制订的早期活动计划;对照组给予术后常规护理。分别在干预前1日及干预第7日活动30min 内比较2组患者股静脉血流速度及 DVT 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 DVT 发生率为2.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早期活动能提高下肢股静脉血流速度,有效预防 DVT 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在Dupuytren骨折患者术后活动、骨折恢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0例Du-puytren骨折患者按照1∶1的比例随机地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采用常规护理模式与优质护理模式。对比两组患者骨折愈合率、住院时间、负重下床活动时间、护理干预前后心理状况、并发症发生率。结果①对照组临床愈合率为70.00%,显著低于观察组(93.33%)(P<0.05);②观察组住院时间、部分负重时间及完全负重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③两组护理干预后SAS及SDS评分均显著小于护理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护理干预后上述评分均显著小于对照组护理干预后(P<0.05);④两组患者均会出现切口感染、下肢静脉血栓以及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对照组总发生率为33.33%,显著高于观察组(10.00%)( P<0.05)。结论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在Dupuytren骨折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应对该护理模式进行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在预防老年患者髋部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方法:将88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4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针对预防老年人髋部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情况。结果:对照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7例,发生率为15.9%;干预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发生率为2.3%。干预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降低老年患者髋部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临床预防老年患者髋部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干预对老年女性髋部骨折手术患者的影响。方法:将97例老年女性髋部骨折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2例和对照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围术期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预见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干预后股静脉血流峰速度和平均速度高于对照组(P0.05),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下肢肿胀疼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疾病知晓率高于对照组(P0.05),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干预可提高老年女性髋部骨折手术患者的股静脉血流峰速度和平均速度,降低DVT发生率,改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集束化护理对神经外科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栓塞(DVT)的预防效果。 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5月进行神经外科手术且住院时间≥14天的236名患者作为实验组,实施集束化护理干预。将2014年1月~2014年12月248例进行常规护理且住院时间≥14天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在住院时间内大、小腿围肿胀直径,下肢肿痛和下肢DVT发生率。 结果 实验组下肢疼痛发生率为1.27%(3/236),下肢DVT发生率为0.85%(2/236);对照组下肢疼痛发生率为5.24%(13/248),下肢DVT发生率为3.63%(9/248),两组发生率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采用集束化护理能有效的降低神经外科术后患者下肢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早期系统护理干预对防止ICU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venousthrombosis,DVT)的临床意义。方法将120例ICU患者按入组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单数为试验组(n=60),双数为对照组(n=60)。试验组给予早期系统护理干预措施,对照组给予ICU常规护理。两组患者每日1次测量下肢周径,并于入住ICU第1,7,14天行彩色多普勒检查测定股静脉血流速度,比较两组股静脉血流速度及DVT发生率。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股静脉血流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第7,14天实验组患者股静脉血流峰速度分别为(52.8±9.6),(52.6±8.8)分;股静脉血流平均速度分别为(34.2±6.9),(35.3±7.2)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股静脉血流峰速度(41.3±7.8),(42.5±7.6)分,股静脉血流平均速度(22.5±7.1),(23.7±6.6)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724,3.125,2.722,3.114;P〈0.05);DVT发生率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X^2=4.904,P〈0.05)。结论采取早期系统护理干预措施能提高下肢静脉血流速度,有效预防和减少了ICU患者DVT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监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行早期系统功能锻炼,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将40例实施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早期系统功能锻炼。分别在术前、术后第1天、第2天监测两组DVT形成临床症状和体征的相关指标。结果两组DVT形成临床症状和体征的相关指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O.05),但髌上10cm患肢周径术前和术后第1天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实施早期系统功能锻炼能够减轻THA术后DVT形成的症状和体征,对预防DVT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骨折后深静脉血栓(DVT)发生原因及阿加曲班干预效果。方法选取100例冠心病患者,均为骨折后经B超深静脉探测确诊DVT,设为研究组。100例未发生DVT患者设为对照组。将研究组患者随机分为A组与B组各50例。A组采取尿激酶治疗,B组采取尿激酶联合阿加曲班治疗。分析冠心病患者骨折后发生DVT的影响因素,比较A组与B组一般资料、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D-二聚体(D-D)水平及血小板计数(PLT)。结果研究组年龄大于对照组,卧床时间长于对照组,PT、APTT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B组总有效率94. 00%,显著高于A组80. 00%(P 0. 05)。治疗后A组与B组PT、APTT较治疗前显著延长,且B组显著长于A组(P 0. 05)。治疗后A组与B组D-D、PLT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B组显著低于A组(P 0. 05)。结论冠心病患者骨折后DVT发生与年龄、卧床时间、PT、APTT等有关,阿加曲班治疗DVT疗效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凝血状态,预防DVT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