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BALB/C小鼠免疫耐受模型建立及移植人体肺癌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获得一种能移植人体肿瘤并存活的动物模型。方法:将郑氏植物蛋白(ZPP)0.1ml皮下注射BALB/C小鼠,诱导其免疫耐受性移植人体肺肿瘤组织。结果:移植肺肿瘤在模型动物体内存活,成功率可达65%(26/40),而对照组小鼠体内移植瘤全部被排斥,不能存活。结论:ZPP可引起小鼠对人体肺肿瘤细胞免疫耐受,使移植瘤成活。  相似文献   

2.
新城疫病毒瘤苗对荷瘤小鼠的主动免疫治疗作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将小鼠原发性肝癌细胞(H22)经γ射线照射灭活后,与新城疫病毒(NDV)共同孵育,制备病毒瘤苗,透射电镜下见NDV吸附于H22细胞表面。以病毒瘤苗皮内注射治疗不同负荷的H22肿瘤荷瘤小鼠,连续2次,间隔1周,每次每只小鼠免疫剂量为1.5×107个肿瘤细胞。结果表明病毒瘤苗能抑制肿瘤生长,对荷瘤小鼠有主动特异性免疫治疗作用。各免疫组小鼠存活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延长,肿瘤重量较对照组轻,肿瘤的平均直径也较对照组小,免疫组荷瘤存活小鼠肿瘤病理切片显示肿瘤细胞呈中、重度坏死,坏死的肿瘤细胞之间及其周围可见大量淋巴细胞及单核样细胞浸润,并有纤维组织增生。  相似文献   

3.
半乳凝素-9(Galectin-9)是Galectin家族一员,广泛分布于细胞内外,Galectin-9能够调节免疫和炎症反应并且引导肿瘤逃离免疫监视,同时在肿瘤的致瘤性转化,肿瘤细胞的存活,新生血管形成和肿瘤转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小鼠可移植性网织细胞肉瘤L_Ⅱ自发转移性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实验将小鼠可移植性网织细胞肉瘤LⅡ接种子近交系615小鼠体内进行自发转移特性的观察。实验分为两组,A组将定量(1×10)的LⅡ瘤细胞接种于小鼠右后肢肌肉内,B组将等量的瘤细胞接种于小鼠右肋部皮下,待荷瘤小鼠自然死亡或濒死状态时处死,取出全肺及各部位淋巴结进行组织学检查。结果发现24只右后肢肌肉接种的动物,中间存活时间为28天,全部实验动物均发生淋巴结和肺转移;23只右肋皮下接种的动物,中间存活时间为39天,有95.7%(22/23只)发生淋巴结转移,60.9%(14/23只)出现肺转移,而淋巴结合并肺转移者56.5%(13/23只)。结果表明,本瘤株具有淋巴结合并肺部双向转移的特性。  相似文献   

5.
本实验将小鼠可移植性网织细胞肉瘤LⅡ接种子近交系615小鼠体内进行自发转移特性的观察。实验分为两组,A组将定量(1×10)的LⅡ瘤细胞接种于小鼠右后肢肌肉内,B组将等量的瘤细胞接种于小鼠右肋部皮下,待荷瘤小鼠自然死亡或濒死状态时处死,取出全肺及各部位淋巴结进行组织学检查。结果发现24只右后肢肌肉接种的动物,中间存活时间为28天,全部实验动物均发生淋巴结和肺转移;23只右肋皮下接种的动物,中间存活时间为39天,有95.7%(22/23只)发生淋巴结转移,60.9%(14/23只)出现肺转移,而淋巴结合并肺转移者56.5%(13/23只)。结果表明,本瘤株具有淋巴结合并肺部双向转移的特性。  相似文献   

6.
作者以N-甲基-N-亚硝基氨基甲酸乙酯诱发的小鼠结肠腺癌细胞(CT-26)接种于小鼠腹部皮下做模型,在肿瘤生长部位接种同系小鼠脾细胞、异种免疫RNA 和肿瘤抗原,观察肿瘤的生长情况及小鼠的存活时间。(免疫RNA 的制备:用肿瘤抗原免疫绵羊,然后从局部引流淋巴结和脾脏提取)。发现给予10~7个脾细胞,Img 免疫RNA 及0.4 mg CT-26的肿瘤抗原后,肿瘤生长速度减慢,动物存活时间明显延长,少数动物可痊愈。为获得疗效,三种制剂缺一不可,仅给予+种或其中任何2种均无治疗效果。给予的剂量也很重要,脾细胞多些(10~8个)或少些(10~9个)均无治  相似文献   

7.
高温固化ECS瘤苗免疫实验模型的确立及病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实验对高温固化瘤苗免疫和未免疫小鼠接种艾氏腹水癌CEcs)细胞,进行形态学和体征观察,发现免疫组小鼠能有效地预防和抑制肿瘤的发生和生长,免疫有效率为92%,对照组小鼠100%发癌,肿瘤呈浸润性生长。结果证实,ECS高温固化瘤苗激活了动物机体对该肿瘤的特异性免疫反应,从而产生防癌抗癌作用。本实验方法为瘤苗的深入研究建立了较好的实验模型。  相似文献   

8.
将小鼠SP2/0骨髓瘤细胞与脂多糖(LPS)活化的同系动物来源的B淋巴细胞融合,获得1F11和2A6杂交细胞。采用荷瘤小鼠模型,观察了1F11、2A6杂交细胞的免疫治疗对小鼠存活率、小鼠脾CTL细胞体外杀瘤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腹腔荷骨髓瘤小鼠经SP2/0杂交细胞治疗后第3周时存活率均为50.0%,对照组小鼠全部死亡;1F11、2A6治疗组分别有30.0%、20.0%小鼠长期存活;杂交细胞治疗组小鼠脾CTL细胞杀伤SP2/0细胞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1F11和2A6杂交细胞具有一定的体内抗肿瘤治疗作用,提示肿瘤细胞与活化B淋巴细胞的杂交细胞可作为一种肿瘤疫苗用于肿瘤的防治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和干扰素γ(IFNγ)基因单独或联合转染的巨噬细胞(macrophage,M)对局部黑色素瘤的治疗效果及相关免疫机理。方法荷瘤小鼠经基因转染的巨噬细胞治疗后,观察其长期存活期并检测其体内抗肿瘤免疫功能。用4小时51Cr释放法检测荷瘤小鼠脾细胞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活性,间接MTT法检测荷瘤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杀伤活性,常规方法检测脾细胞诱导上清中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2(IL2)、γ干扰素(IFNγ)活性,局部肿瘤经治疗后行常规病理分析。结果经IFNγ基因及联合基因转染的巨噬细胞治疗后的荷瘤小鼠有25%能长期存活,体外诱导的CTL和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杀伤活性显著增强,脾细胞经诱导产生的细胞因子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差别显著。常规病理显示,MCSF和IFNγ联合基因转染的巨噬细胞治疗的小鼠肿瘤局部有大量的淋巴细胞浸润。结论MCSF和IFNγ基因转染的巨噬细胞瘤内瘤周注射对肿瘤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其机制除了与巨噬细胞在局部直接接触杀伤瘤细胞有关外,宿主抗肿瘤免疫功能的增强亦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徐守余  杨道华  邱承敏  张鸣  何佩锋  柳堤 《肿瘤》2007,27(6):473-475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临床病理诊断及其免疫组化表达的意义。方法:对24例GIST进行临床病理学观察;应用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CD117、CD34、SMA、S-100等表达。结果:24例GIST发病平均年龄52.7岁;肿瘤多见于胃;主要症状为中上腹不适和黑便;瘤块平均直径为4.1cm;肿瘤主要由梭形细胞组成,部分呈上皮样细胞,梭形细胞型14例(58.3%),上皮样细胞型4例(16.6%),混合细胞型6例(25.0%);良性5例(20.8%),交界性5例(20.8%),恶性14例(58.4%);免疫表型:CD117阳性23例(95.8%),CD34阳性20例(83.3%).均呈弥漫性强阳性。结论:GIST好发干中老年人,以胃部多见;瘤细胞主要为梭形细胞;多为恶性及交界性.确诊需要CD117、CD34等免疫标记物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