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用生物粘附技术控制的药物释放的主要目的是在体内某一部位放置一个释放装置,使药物能在某一特定部位增加药物的吸收。生物粘附剂受聚合物释放装置的性质以及药物自身等生物环境协同作用的影响。释放部位的选择和位置的设计要根据药物的分子结构和药理学性质来考虑。本文将讨论几个以生物粘附剂释放为中心的研究命题。其次,简短的回顾一下生物粘附的各项技术。继之,讨论几个粘附机理。同时,对聚合物系统的主要机理,包括吸附和扩  相似文献   

2.
细菌粘附于材料表面是生物材料相关感染的初始动因,阻断细菌粘附是防治与生物材料相关感染的关键环节之一。本文对于生物材料细菌粘附的机理、生物材料表面性能与细菌粘附的关系、宿主对生物材料细菌粘附的影响及防治生物材料细菌粘附的进展等问题作了综述,指出目前大多数生物材料粘附的研究仍停留在粘附现象的观察上,还没有找到一种准确、定量测定细菌粘附动态变化的方法,因此应进一步开展生物材料细菌粘附的机理及防治方法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实验选用6至7个月龄的脑儿胃粘膜组织进行有关幽门螺杆菌(Hp)的粘附部位及菌株间粘附能力差异的研究,发现CAPMD32株与NCTC11637株的粘附部位相似,Hp对胃窦及胃体下部粘膜组织具有很强的粘附能力,而对胃体上部及胃底部粘膜组织的粘附能力很差或不能粘附;而CAPM Z-4株则对胃体、胃窦及胃底部粘膜上皮组织均表现出很强的粘附能力;表明Hp的粘附存在明显的部位特异性,不同Hp菌株间在粘附同一胎儿胃粘膜组织时表现出明显的差异,Hp与胃粘膜上皮细胞间的粘附过程比较复杂,至少包括两种类型,参与Hp粘附的粘附素和相应受体不止一种。结果提示Hp相关性慢性胃炎的好发部位及严重程度除与人胃粘膜组织不同部位细菌粘附受体的表达存在明显的差异外,还决定于Hp的粘附素的种类和粘附特性。不但首次在机体和细菌两个方面揭示了Hp相关性慢性胃炎的发病规律,也为进一步开展该菌疫苗的研制、开展对Hp感染及其相关疾病的防治提供了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4.
幽门螺杆菌对胎儿胃粘膜上皮细胞的粘附作用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实验选用6至7个月龄的胎儿胃粘膜组织进行有关幽门螺杆菌的粘附部位及菌株间粘附能力差异的研究,发现CAPM D32株与NCTC 11637株的粘附部位相似,Hp对胃窦及胃体下部粘膜组织具有很强的粘附能力,而对胃体上部及胃底部粘膜组织的粘附能力很差或不能粘附;而CAPM Z-4株则对胃体、胃窦及胃底部粘膜上皮组织均表现出很强的粘附能力;表明Hp的粘附存在明显的部位特异性,不同Hp菌株间在粘附同一胎儿胃  相似文献   

5.
生物材料细菌粘附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细菌粘附于材料表现是生物材料相关感染的初始动因,阻断细菌粘附是防治与生物材料相关感染的关键环节之一。本文对于生物材料细菌粘附的机理、生物材料表现性能与细菌与细菌粘附的关系、宿主对生物材料细菌粘附的影响及防治生物材料细菌会的进展等问题作了综述,指出目前大多数生物材料会的研究仍停留在粘附现象的观察上,还没有找到一种准确、定量测定细菌粘附动态变化的方法,因此应进一步开展生物材料细菌粘附的机理及防治方法的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首先合成了含有磷酸胆碱基团的单体2-甲基丙烯酰氧乙基-2′-三甲胺乙基磷酸酯.内盐(MPC)和甲基丙烯酸正丁酯(BMA)的共聚物,采用红外光谱对其主要基团进行了表征分析,利用血小板粘附实验研究了磷脂聚合物膜的血小板粘附性,通过扫描电镜对血小板在聚合物膜上的形态和粘附量进行观察。结果表明:MPC含量越高,血小板的粘附量和变形程度越小;与其它亲水性单体如HEMA、HPOEM360、HPOEM526相比,等量MPC更能有效的降低其聚合物膜的血小板粘附性。  相似文献   

7.
肝素化聚氨酯表面血小板粘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通过表面活化点放大和引入侧链间隔来增加聚氨酯(PU)表面共价结合的肝素量与生物活性,用固-液接触角分析所得样品表面性质,同时进行肝素浓度测定及血小板粘附实验,结果证明,与肝素直接接枝到PU表面相比,本文方法表面接枝肝素量和生物活性均得到较大提高,其血小板粘附程度大为降低。  相似文献   

8.
细胞表面的糖结合物具有多种功能。病毒将细胞表面的粘结合物作为粘附受体,与粘附受体结合的病毒表面结构谓粘附素,多为蛋白质组成。粘附素启动病毒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粘附具有种的特异笥,组织和细胞的嗜性。粘附素和粘附受体的鉴定,为探讨疫苗作为主动和被动免疫,研究新颖抗粘附性治疗都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9.
天花粉对红细胞免疫粘附粒细胞性白血病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邬伟秀  郭峰 《现代免疫学》1995,15(4):248-248,205
本文通过体外天花粉作用于粒细胞性白血病细胞旁路激活与粘附补体途径的比较实验,证明在适合的实验条件下可增强红细胞对粒细胞性白血病细胞的免疫粘附功能,本文对其机理与意义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0.
义齿稳固剂靠自身的粘附力 ,可暂时性地提高全口义齿的固位 ,在国外的使用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本文重点介绍了义齿稳固剂的发展、分类、粘附机理及患者的使用状况、临床意义等  相似文献   

11.
HRSVG蛋白是性质独特的、高度变异性粘附蛋白,在诱导保护性免疫和致病机制方面起重要作用。HRSV感染严重程度可能与G蛋白有关。探讨G蛋白的免疫致病机理将有助于掌握HRSV的致病机制,了解清除HRSV和其它病毒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12.
骨组织工程材料的表面修饰和细胞粘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人工合成高分子聚合物材料亲水性差,细胞吸附力差,在材料表面包被,铰链某种蛋白或短肽则有利于细胞在材料上的粘附,并影响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本重点介绍了与成骨细胞有关的蛋白或短肽,并描述了细胞在材料上的粘附过程。  相似文献   

13.
正常红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粘附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流室法研究正常红细胞(RBC)与人工培养的脐静脉内皮细胞之间的粘附特性。结果表明在低切应力下,正常红细胞与内皮细胞之间存在一定数量的粘附,随着切应力的逐步增大,RBC—内皮细胞的粘附越来越减少。自体血浆的参与能增加RBC—内皮细胞之间的粘附数量约3~5倍,并且也增强了粘附的强度。本文给出了反映切应力与RBC—内皮细胞粘附数关系的经验公式,得到粘附特征参数a,b值。此a,b值能反映不同条件下的RBC—内皮细胞粘附特性,本文结果还提出,在体内微静脉部位,健康人红细胞与内皮细胞之间可能会出现粘附  相似文献   

14.
孙志扬  郭峰 《现代免疫学》1995,15(5):296-297
采用大鼠脑外伤模型,观察伤后红细胞及淋巴细胞免疫粘附功能变化。结果显示,红细胞C3b受体花结率(RC3bRR)及红细胞免疫粘附促进因子(RFER)明显降低;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结率(RICR)及红细胞免疫抑制百分率(RFIR)明显升高;淋巴细胞免疫粘附癌细胞花结率(LTRR)明显下降;RC3bRR与LTRR呈显著正相关。同时讨论了发生机理及意义。  相似文献   

15.
右旋糖酐40、70对红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流室显微观察系统,定量研究右旋糖酐40(DX40)和右旋糖酐70(DX70)对红细胞与内皮细胞动态粘附特性的影响。统计分析处理数据,得到反映切应力与细胞间动态粘附数关系的经验公式及粘附特征常数a,b值。a值反映红细胞的初始粘附数,b值反映随切应力增大,粘附数减小的速率。DX70实验组的a值大于DX40组的,而b值的情况相反。故结果显示切应力越大,粘附的红细胞越少;DX40使红细胞的粘附明显减少;DX70使红细胞粘附显著增加。由此提示不同长度的细胞桥接分子对红细胞的粘附影响不同,且临床上选用DX40作血浆扩容剂较DX70优越得多  相似文献   

16.
采用流室显微观察系统,定量研究右旋糖酐40(DX40)和右旋糖酐70对红细胞与内皮细胞动态粘附特性的影响。统计分析处理数据,到得反映应力与细胞间动态粘附数关系的经验权式及粘附特征常数a,b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接触激活系统对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引起单核细胞粘附的影响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3H]-TdR标记的U937细胞培养于24孔板,在高分子激肽原(HK/HKa),激肽释放酶(kallikrein,KK),因子Ⅻ(factor Ⅻ)和纤溶酶原(plasminogen)的作用下,观察U937细胞的粘附情况。结果:Hka、KK抑制U-PA引起的单核细胞粘附,因子XⅡ和Plasminogen促进单核细胞粘附。结论:接触激活系统是单核细胞粘附的重要调节因素。  相似文献   

18.
硫酸乙酰肝素蛋白聚糖与细胞粘附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硫酸乙酰肝素蛋白聚糖在各种蛋白聚糖中最具生物活性,它参与多级联细胞粘附反应过程,并与粘附分子、细胞因子、细胞间信号分子等相互作用,在影响细胞增殖、分化、迁移及形态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各种炎症损伤、缺血再灌注损伤、血栓形成及肿瘤转移等过程中具有重要功能。本文对硫酸乙酰肝素蛋白聚糖与细胞粘附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本文用流槽系统,定量地研究年龄对健康人红细胞与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粘附的影响。在本研究所选用的两个年龄阶段,其结果显示:①红细胞自身特性的改变对粘附的数目没有明显的影响,但随着年龄的增加粘附的强度增大;②在自体血浆存在时,随着年龄的增加红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粘附增强。这可能与心脑血管病如心肌梗塞、脑血栓形成等多发生在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有关。  相似文献   

20.
细胞粘附分子与抗细胞粘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复习了近年细胞粘附分子的种类和功能的研究进展。同时对抗粘附治疗的可能物质、途径、作用机理、以及在动物和人体的实验研究、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