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7 毫秒
1.
退变性腰椎侧凸现代概念及治疗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腰椎退变性疾病包括椎间盘退变所致椎间盘突出症、退变性腰椎椎管狭窄症、退变性椎滑脱症及退变性腰椎侧凸症。  相似文献   

2.
腰椎退变性疾病(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3 退变性腰椎滑脱 退变性腰椎滑脱是指因腰椎退变引起损害节段的上位椎 体向前或向后滑动;若伴有神经根压迫症状,称为退变性腰椎 滑脱症。 3.1 病理 由于腰椎椎间盘和两个小关节突关节软骨进行性退变, 关节囊及棘上、棘间韧带松弛,腰椎不稳,导致小关节突的相 互制约能力逐步减弱,损害节段的上位椎体向前或向后滑动, 但与峡部崩裂导致的椎体滑脱不同,退变性滑脱通常不超过 椎体前后径的30%,Ⅰ°为主,占90.5%,Ⅱ°仅占9.5%;后 者是椎节间丧失了制约关系,随着剪应力的加大,上位椎体前 滑脱可达Ⅱ°、Ⅲ °,甚至位移至下位椎体的前面。 发生退变性滑脱的椎节通常有节段性椎管狭窄,当两侧 关节突退变破坏不对称时,上位脊椎相对下位脊椎发生旋转, 导致侧隐窝和椎管变形和狭窄,引起相应的神经根压迫。  相似文献   

3.
椎间盘退变是人体的一种自然衰老过程,但它可引起一系列疾病如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节段性腰椎不稳和退变性腰椎侧凸等.至今为止,还没有一种理想的方法来治疗椎间盘退变[J].寻求椎间盘再生治疗的方法,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退变性腰椎椎管狭窄症的病理变化及诊断治疗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报告146例退变性腰椎椎管狭窄症,其目的在于:探讨腰椎退变与椎管狭窄的关系,退变性椎管狭窄的临床特点及其治疗方法问题。本组全部经手术治疗,椎管扩大减压包括侧隐窝扩大,充分暴露受压神经根和硬膜囊是提高治疗效果重要措施,维持腰椎稳定是外科治疗重要内容。132例随访,平均38个月,优良者112例(84.8%)。研究表明,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除中央椎管狭窄外,神经根管(包括侧隐窝)狭窄更多见。在外科治疗时必须注意这种病理变化特点,避免遗漏,影响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5.
退变性腰椎滑脱后路内固定后不同融合方式疗效评价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退变性腰椎滑脱主要指由于腰椎不稳、小关节突退变增生、椎间盘退变等下腰部退行性病变导致的腰椎滑脱,其峡部一般完整,因此又称假性滑脱,其发生率为各种病因所致腰椎滑脱的60%以上。退变性腰椎滑脱发生于腰椎退变的基础之上,绝大多数合并腰椎管狭窄,后路减压后经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是目前被普遍接受的术式。在融合方法上主  相似文献   

6.
正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腰椎退变性疾病日益多见,主要包括椎间盘、骨质、小关节突、周围韧带以及软组织等的退变,其中引起腰痛的主要原因是腰椎椎间盘的退变。腰椎椎间盘退变的原因十分复杂,主要为遗传易感性、衰老、机械负荷及营养供应障碍因素的共同作用[1]。早期评价腰椎椎间盘退变状况对进一步明确退变机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以及评价治疗效果有重要作用,近年来有关腰椎椎间盘退变的各种评价方法的改良和应用越来越受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术后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的疗效,固定后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发生机率与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8月~2010年8月下腰椎固定术1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随访1~5年,其中有症状性退变2例,均为固定近端相邻的椎间盘,而且此阶段椎间盘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退变。结论退变性腰椎不稳固定治疗后出现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与腰椎固定及固定阶段多少本身无关,与固定前邻近节段椎间盘有无退变关系明显,且多发生于固定节段近端。  相似文献   

8.
椎间盘退变遗传学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椎间盘退变性疾病(degenerative disc disease,DDD)是指由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DD)引起的以颈肩腰腿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症候群,包括了临床上常见的颈、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退变引起的椎间盘源性腰痛,退变性颈、腰椎不稳症和退变性颈、腰椎管狭窄症等.人的一生中均会出现或轻或重的DDD症状.据资料统计,DDD患者占美国骨科住院人数的1/3以上.了解IDD的发生机制必将为预测和治疗DDD提供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9.
腰椎退变性疾病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腰椎退变性疾病贾连顺李青⒇腰椎退行性变是引起腰椎某些疾病,如腰椎椎间盘病、腰椎椎管狭窄及腰椎退变性滑脱等的重要原因,表现为下腰痛、神经根痛、下肢无力、跛行等临床症状,甚至可出现瘫痪。由于发病及其病理过程十分复杂,研究方法和范围受到一定限制,至今有许多...  相似文献   

10.
1981~1989年我科对24例有马尾神经症状的腰椎退变性滑脱症进行手术治疗。腰椎退变性滑脱症老年人发病率高,其病理是继发性椎管,侧隐窝狭窄,小关节增生,黄韧带肥厚,椎间盘退变突出等改变,造成对神经根或马尾神经的压迫,临床表现似腰椎间盘突出症。作者根据病因不同采用三种术式。细致操作,充分减压,解除压迫因素是手术和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退变性腰椎滑脱是在1955年由Newman首先提出,他记载了腰椎关节突关节退变性关节炎所产生具有完整椎弓的椎体的滑动。腰椎退变与退变性滑脱腰椎退变的病变基础是椎间盘,在其退变的基础上,脊椎的关节软骨、关节突及其韧带发生相关的变化,而出现神经根的压迫,腰椎的滑动。与之对应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告手术治疗的69例退变性腰椎椎管狭窄症,椎管内组织退行性变是狭窄的根本因素,但也有个体的差异。作者介绍了一种测量方法,经脊髓造影及手术证实符合率达78%,手术后临床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63例,占91.3%,无1例加重者。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对97例退变性继发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采用腰椎板双边多节段对口开窗椎管潜行扩大术,解除狭窄,增加椎管容量。结果平均随访1.8(0.5—3)年,优良率92.8%。结论双边对口开窗椎管潜行扩大术,能彻底解除退变性腰椎管狭窄,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选择性神经根封闭术在腰椎退变性疾病中的定位诊断作用。方法 2008年1月~2010年12月共收治多节段腰椎退变患者58例。多节段腰椎椎管狭窄症患者共32例,其中男20例,女12例;年龄55~75岁,平均64岁;病程1~11年。多节段腰椎椎间盘突出患者26例,其中男15例,女11例;年龄38~63岁,平均45岁;病程1~8年。以上患者均有下肢疼痛不适症状。所有患者均采用选择性神经根封闭术明确责任节段。结果 32例多节段腰椎椎管狭窄症患者中25例行>2个节段的减压术;26例多节段腰椎椎间盘突出患者,12例行单节段髓核切除,另14例行双节段髓核切除。责任间隙准确,患者疗效良好。结论在腰椎退变性疾病的定位诊断中,选择性神经根封闭是一种准确而有效的确认责任间隙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退变性腰椎侧凸是成年以后新出现的侧凸,常伴有多节段严重椎管狭窄、椎间盘突出、腰椎侧方滑脱和旋转半脱位,治疗上较单一的腰椎退变性疾病复杂。本文对其病理机制、临床特征和目前的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实验性椎间盘退变的放射影像学与病理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椎间盘退变过程中,椎间盘退变的放射影像学与病理学改变。方法 选用4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切除兔腰椎间棘间、棘上韧带及棘突、关节突,造成力学失稳状态诱导形成椎间盘退变模型。术后一周、3个月、8个月时摄腰椎正、侧位X线片,观察腰椎影像学变化。第3个月、8个月时取腰椎间盘,进行组织检查,评定椎间盘退变的病理改变情况。结果 模型建立后,3个月、8个月的X线片显现对照组无明显改变,实验组腰椎后突畸形,椎间隙狭窄,随着时间延长椎体软骨终板钙化更加明显。组织学观察发现,实验组随术后时间延长,髓核由椎间盘内脱出,并伴有椎间盘两侧软骨终板的纤维化即软骨终板发生退变。结论 椎体软骨终板的退变是椎间退变早期的主要表现方式。  相似文献   

17.
颈椎滑脱由Perlman和Hawes在1951年首次描述,此后很多学者对颈椎滑脱进行了报道和研究。相对于腰椎而言,颈椎滑脱比较少见,可分为先天性、退变性和创伤性3种。退变性颈椎滑脱是指由于椎间盘和(或)小关节等结构的退变引起椎间盘和(或)小关节间隙狭窄,相互制约关系丧失而导致的椎体滑移,但不伴有椎弓根的断裂。  相似文献   

18.
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治疗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人口老龄化及影像诊断技术的飞速发展,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发病率明显升高,成为是老年人腿痛的重要原因,也是腰椎手术的常见病。在治疗上主要有手术和非手术治疗两大类。本文就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治疗的方法,如椎板减压、融合固定、非融合固定及微创MED等的应用进展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保留近端上半椎板减压腰椎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疗效及其对预防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 ASD)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20年2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采用保留近端上半椎板、上半棘突和近侧棘上、棘间韧带减压术联合内固定融合治疗且获得2年以上随访的腰椎退变性腰椎管狭窄患者124例(保留组), 2016年1月至2018年2月行腰椎全椎板切除减压术联合内固定融合治疗的腰椎退变性腰椎管狭窄患者130例作为对照(全切组)。保留组男60例、女64例, 年龄(58.3±10.3)岁, 巨大腰椎间盘突出50例、腰椎间盘突出伴骨化11例、单纯腰椎管狭窄10例、退变性腰椎滑脱53例;全切组男62例、女68例, 年龄(59.6±9.2)岁, 巨大腰椎间盘突出51例、腰椎间盘突出伴骨化13例、单纯腰椎管狭窄11例、退变性腰椎滑脱55例。对两组患者手术节段数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椎板保留范围、切除范围、硬膜囊面积及矢状面参数进行比较。末次随访时评估融合情况、邻椎稳定性及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应用腰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加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伴腰椎管狭窄的疗效.方法 25例退变性腰椎侧凸伴腰椎管狭窄的患者采用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和后外侧植骨融合的方法治疗.观察手术疗效,同时探讨退变性腰椎侧凸伴退变性狭窄的病因.对减压和固定融合范围,融合方式等进行了探索.结果 术后随访12~30个月(平均16个月),植骨融合率100%,临床疗效采用Otani评定标准,优良率为92%.无神经并发症,无内固定断裂,松动.结论 采用腰椎管彻底减压,相应节段椎弓根螺钉钉棒系统固定加后外侧植骨融合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伴椎管狭窄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