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目的:分析老年慢性腰背痛患者病程、Oswestry指数(ODI)两病情指标与腰骶角、腰椎重力线指数两影像学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为老年慢性腰背痛诊治提供参考.方法:2008年10月至2009年5月收集102例门诊就诊的慢性腰背痛患者,记录患者病程,测量ODI,测量患者站立侧位X线片腰骶角、腰椎重力线指数,分析病程、ODI和腰骶角腰椎重力线指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该组患者中,病程与腰骶角之间的相关系数r=0.145(P=0.147),病程与腰椎重力线指数之间的相关系数r=0.287(P=0.003);ODI与腰骶角之间的相关系数r=0.113(P=0.259),ODI与腰椎重力线之间的相关系数r=0.245(P=0.013).结论:老年慢性腰背痛患者病情指标与腰椎重力线之间的相关系数大于其腰骶角之间的相关系数,且有统计学意义,改善腰椎重力线指数的锻炼方法能改善老年慢性腰背痛患者病情.  相似文献   

2.
背景:腰椎各骨性结构参数的变化是下腰部脊柱骨性结构的形态改变的直接反应,这种改变很可能是在长期受到外在或内在因素影响后脊柱正常结构应变的结果,但不同参数反映的情况是否相同以及与对应的临床症状是否有相关性尚待探讨。目的:测量和比较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腰椎骨性结构参数,分析参数变化与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相关关系。探讨腰椎骨性结构的异常是否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以及在腰椎间盘退行性变中的意义。方法:纳入2008年3月至2010年3月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07例,同期于放射科行CT检查显示非腰椎间盘突出者143例作为对照组。按性别差异分为男、女组;按年龄分为25-34岁组、35-44岁组、45-54岁组、55-65岁组。测量的腰椎骨性结构参数包括棘突偏斜角、关节突关节角、腰椎曲度、腰椎曲度角、腰骶关节角。结果与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组与对照组的棘突偏斜角在L4、L5水平存在差异,数据不呈正态分布,应用秩和检验,Z值为-10.609,-12.074,P〈0.01。腰椎间盘突出症组与对照组的关节突非对称性、腰椎生理曲度、腰椎曲度角、腰骶关节角在各年龄组及总体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从性别上看,男、女组仅在腰骶关节角上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7〈0.01);各年龄段间比较,55-65岁组关节突非对称性、腰椎生理曲度、腰椎曲度角、腰骶关节角分别与25-34岁组、35-44岁组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在45-54岁组和25-34岁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提示腰椎骨性结构参数的变异不是直接导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原因,但腰椎骨性结构参数的异常在腰椎间盘退行性改变中的作用是不可否认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讨论X线平片及CT诊断腰椎间盘吸收综合征(IDR)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例患者行腰3/4、4/5及腰5/骶1椎间盘平面CT扫描,层厚3.75mm,对腰椎正侧位片及横断面CT图像进行综合分析。结果20例患者诊断为腰椎间盘吸收综合征,其中腰4/5椎间盘3例,腰5/骶1椎间盘17例,腰椎正侧位片均可见孤立性腰椎间隙狭窄、邻近椎体终板硬化、椎体骨质增生,CT表现为椎间盘膨出及突出6例,硬膜囊受压17例,侧隐窝及椎间孔狭窄14例,椎间盘真空现象17例,小关节硬化13例。结论腰椎间盘吸收综合征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X线及CT扫描可以显示此征全部细节,对临床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腰骶角是测量下腰椎稳定性的一个重要指标,腰骶角的变化将直接导致腰椎的生理曲度和腰骶部的倾斜角度的改变,进而导致腰骶部生物力学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腰椎不稳、腰椎退变及引起腰腿疼痛等临床症状。目前已知的测量方法各有利弊,缺乏统一的临床诊断标准。在临床研究中,需针对不同患者人群、研究目的等灵活选用合适的测量方法进行临床研究,以对疾病筛选、诊断及治疗提供更好的参考。此外,目前关于不同民族间腰骶角的大小是否存在差异性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基于O2O教育模式的核心肌群训练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chronic 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CNSLBP)患者腰痛症状及腰骶结构的影响。方法选取某科131例CNSLBP患者用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65例和观察组6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腰部核心肌群训练,观察组应用基于O2O教育模式的腰部核心肌群训练,对比腰痛症状[腰椎疾患(JO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Roland-Morris功能障碍(RDQ)评分]、腰骶结构[总腰椎前凸角(TLL)、骶骨倾斜角(SI)、腰骶角(LSA)]以及腰椎活动度[腰椎前屈的指地距离(FFD)、Schober试验]。结果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JO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01),VAS评分和R DQ评分低于对照组(P 0.001);观察组TLL、SI均高于对照组(P 0.001),LSA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FFD距离短于对照组(P 0.001),Schober试验距离长于对照组(P 0.001)。结论基于O2O教育模式的核心肌群训练通过改善CNSLBP患者腰痛症状腰骶结构来减轻腰痛症状,提高腰椎活动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MRI脊髓拴系腰骶角增大的主要原因。方法:经测量共发现52例脊髓拴系伴腰骶角增大。结合文献复习分析导致腰骶角增大的主要因素。结果:脊髓拴系腰骶椎先天性发育异常及腰骶部皮下脂肪堆积单独或联系因素导致腰骶椎生物力学异常是脊髓拴系腰骶角增大的根本原因。结论:腰骶角增大为脊髓栓系的MRI表现之一,如X线平片表现腰骶角增大并有脊髓拴系的临床表现则这一征象对脊髓拴系的诊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中医正骨推拿与康复一体化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2019年1月至2021年7月共纳入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1例,对照组39例。观察组采用中医正骨推拿+针刺疗法+腰椎康复操,对照组采用腰椎牵引+针刺疗法+佩戴腰围。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腰椎稳定性指标:腰椎前凸角(LLA)、骶骨水平角(SHA)、腰骶角(LSA)及临床疗效、视觉疼痛模拟量表(VAS)评分及日本骨科学会下腰痛评分表(JOA)评分,随访12月。结果两组治疗前LLA、SHA、LS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两组LLA、SHA、LSA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结束后及治疗后3、6、12月VAS评分、JO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月、12月时,观察组VAS评分、JOA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推拿手法与康复一体化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的中远期临床效果明显,可缓解患者症状,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肌电图在腰骶神经根压迫性病变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临床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骶神经根压迫患者58例,进行神经传导速度测定、F波及针肌电图检查,并与腰椎CT/MRI检查结果做对比,了解其符合率。结果:58例患者中神经、肌电图异常53例,阳性率91.4%,与腰椎MRI、CT结果一致的有42例,符合率为72.4%。结论:肌电图在腰骶神经根压迫性病变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定位诊断价值,与影像学检查符合率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脊柱微调手法对退行性腰椎滑脱症腰椎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脊柱微调手法对退行性腰椎滑脱症腰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将99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采用软组织推拿和脊柱微调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软组织推拿和屈膝屈髋垫枕整复法治疗。治疗前后进行腰痛程度、神经损伤及生活障碍评估,以X线测量法观察微调手法对滑脱椎体前后向位移、腰椎前凸角、腰骶角、骶骨水平角等影响。结果:试验组疗效优良率60%。对照组疗效优良率36.7%,两组间疗效差异显著(P〈0.05);试验组滑脱椎体前后向位移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增大和减小的腰椎前凸角、腰骶角、骶骨水平角等治疗前后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脊柱微调手法疗效优于屈膝屈髋垫枕整复手法;脊柱微调手法可动态调整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的异常脊柱曲度和序列,改善脊柱承重力线.增强脊柱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痉挛型脑瘫儿童腰椎发育及稳定性特点。方法:对189例痉挛型脑瘫患儿及48例对照组儿童进行腰椎X线对比分析,观察腰椎发育及畸形情况,测量腰骶关节倾斜度,侧位腰椎前凸角(侧位腰椎Cobb角)、弓顶距离及前凸指数等,以及侧位过伸过屈动力位胸腰段(T12-L1、L1-L2)、腰骶段(L4-L5、L5-S1)椎体相对位移(Posner指数)等指标。结果:痉挛型脑瘫儿童腰椎发育不良及畸形发生率、腰骶关节倾斜度、侧位腰椎Cobb角、弓顶距离及前凸指数,以及腰骶段(L4-L5、L5-S1)Posner指数与对照组儿童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胸腰段(T12-L1、L1—L2)Posner指数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痉挛型脑瘫儿童腰椎存在不稳因素,发育不良,畸形等发生率较普通儿童高,上腰段(T12-L2)较下腰段(L4-S1)稳定。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剧痛患者疼痛缓解的有效方法。方法:13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剧痛患者随机分成3组,采取不同方法对3组进行治疗观察疼痛缓解情况。结果:治疗后(骶管注射+点穴推拿+腰牵引)A组疗效优于(骶管注射+来比林输液)B组及(甘露醇、地塞米松输液+点穴推拿+腰牵引)C组。结论:目测类比法显示,用骶管注射配合腰椎牵引、点穴推拿治疗的患者疼痛缓解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腰骶灵活性训练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活动度、疼痛和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空军特色医学中心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1例,按照随机分组方法分为实验组(n=27)和对照组(n=24),两组患者均接受以冯氏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为主的保守治疗,试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增加腰骶灵活性训练,即改良的腰骶猫式动作、仰卧位骨盆前后倾、骨盆侧屈、骨盆侧旋共4个动作,15个/组,2组/d,5 d/周,为期3周。在干预前后比较两组患者的坐位活动度、站位活动度、腰椎延展性以及主观疼痛(VAS评分)和功能障碍程度(ODI指数)。结果相比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站立位腰椎屈曲延展性显著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557,P=0.014);站立位屈曲活动度(t=-3.035,P=0.004)、屈曲+右侧屈+右侧旋(t=-3.345,P=0.002)以及屈曲+左侧屈+左侧旋(t=-4.072,P=0.000)活动度均增加;VAS评分(t=2.908,P=0.008)和ODI指数(t=2.095,P=0.047)均显著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骶灵活性训练能够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的延展性,增加腰椎的活动度,改善腰椎-骨盆节律,改善前屈及前屈对角线动作的功能动作能力,并能够帮助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缓解疼痛和主观功能障碍程度。  相似文献   

13.
背景:近年来,有关生物力学因素与腰背痛关系的报道大多集中在腰椎整体生物力学与腰背痛的研究上,而针对局部生物力学特点与单纯腰椎间盘突出的研究则较少。目的:探讨局部生物力学因素在L5/S1椎间盘突出症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共纳入对象124例,包括椎间盘突出症组和对照组,62例/组。椎间盘突出症组为2008-06/2009-07于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诊断明确并行手术治疗的L5/S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对照组为健康体检人员。在腰椎正侧位X射线片上测量和观察各组L5椎体相对深度、腰骶移行椎、L5/S1椎间盘相对高度、腰骶角、骶骨水平角和骶骨垂直角的变化。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比较,椎间盘突出症组L5椎体相对深度明显增加(P〈0.01),椎间盘突出症组腰骶移行椎数目明显降低(P〈0.01),说明相对位置较深的L5椎体及腰骶移形椎可能对L5/S1椎间盘具有保护作用,可降低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率。椎间盘突出症组腰骶角和骶骨水平角明显减小(P〈0.01);但L5/S1骶骨垂直角和椎间盘相对高度在椎间盘突出症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可见,L5/S1椎间盘相对高度、腰骶角、骶骨水平角和骶骨垂直角与椎间盘突出的关系仍不明确,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背景:近年来,有关生物力学因素与腰背痛关系的报道大多集中在腰椎整体生物力学与腰背痛的研究上,而针对局部生物力学特点与单纯腰椎间盘突出的研究则较少.目的:探讨局部生物力学因素在L_5/S_1 椎间盘突出症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共纳入对象124例,包括椎问盘突出症组和对照组,62例/组.椎间盘突出症组为2008-06/2009-07于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诊断明确并行手术治疗的L5/S_1 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对照组为健康体检人员.在腰椎正侧位X射线片上测量和观察各组L_5椎体相对深度、腰骶移行椎、L_5/S_1 椎间盘相对高度、腰骶角、骶骨水平角和骶骨垂直角的变化.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比较,椎间盘突出症组L_5椎体相对深度明显增加(P<0.01),椎间盘突出症组腰骶移行椎数目明显降低(P<0.01),说明相对位置较深的L_5椎体及腰骶移形椎可能对L_5/S_1 椎间盘具有保护作用,可降低L_5/S_1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率.椎间盘突出症组腰骶角和骶骨水平角明显减小(P<0.01);但L_5/S_1骶骨垂直角和椎间盘相对高度在椎间盘突出症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可见,L_5/S_1椎间盘相对高度、腰骶角、骶骨水平角和骶骨垂直角与椎间盘突出的关系仍不明确,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刘爱玲 《国际护理学杂志》2021,40(18):3310-3313
目的探讨腰骶三步法训练介导退变性腰椎手术患者的康复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参考。方法基于中文、英文不同类型数据库,在计算机上检索知网、万方、维普、英文PubMed、EMbase数据库;对于综述、会议文献采用手动方式完成,确定检索词为"腰骶三步法""退变性腰椎手术""康复效果",纳入符合要求的论文,检索时间为2019年10月。将获得的文献完成数量与质量的核对、验证,并进行Meta分析。结果完成各大数据库的检索,最终获得文献34篇,本次检索中未见综述、会议文献;结合纳入排除标准进行筛选最终获得RCT 6篇;腰骶三步法训练对退变性腰椎手术患者腰椎功能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腰骶三步法训练用于退变性腰椎手术患者中能提高患者腰椎功能;腰骶三步法训练对退变性腰椎手术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腰骶三步法训练能提高退变性腰椎手术患者生活质量。结论腰骶三步法训练用于退变性腰椎手术患者中能改善腰椎功能,有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正>恢复和保持腰椎的生理弯曲以及腰椎的稳定性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康复的基础。基于腰曲的解剖生理,我们设计出腰曲垫并应用于腰椎间盘突  相似文献   

17.
背景:腰骶关节是负重较大而防御功能相对薄弱的关节,极易引起损伤,由于腰骶部的各种不合理体位均可导致其生物力学、生物解剖学、甚至生物化学的平衡失调,直接或间接引起腰骶角的角度变化,并出现临床症状。目的:通过对腰骶角异常所致腰腿痛患者特征分析,探讨腰骶角异常与腰腿痛的发生关系。设计:以患者为观察对象,前后对照观察。单位:解放军第一五二医院理疗专科中心。对象:2002-01/2004-09解放军第一五二医院理疗科收治腰腿痛患者。纳入标准:①X射线片示腰骶角异常。②下腰部僵硬不适或疼痛,久坐或久立时加重。③睡眠时翻身困难,腰骶角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腰背肌稳定性训练及物理因子联合治疗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微创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 共选取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0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微创介入治疗(包括臭氧消融治疗及胶原酶盘外溶解治疗),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早期介入腰背肌稳定性训练及物理因子治疗.于治疗前、治疗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腰椎疾患治疗成绩评分表对2组患者疼痛病情及腰椎功能进行评定比较.结果 2组患者分别经相应治疗后,发现治疗组患者疼痛改善程度、腰椎疾患治疗成绩评分、临床疗效及复发率等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水平.结论 腰椎问盘突出症患者微创术后辅以腰背肌稳定性训练及物理因子治疗,能进一步缓解患者疼痛,促进腰椎功能恢复,抑制病情复发,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背景:人工全椎间盘置换是近年来治疗腰背部疼痛可选择的方法之一,但有关置换后对腰椎矢状面影响的报道较少。目的:分析腰椎间盘置换后对腰椎前凸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曾因单节段退变性椎间盘疾病行腰椎间盘置换的患者影像学资料,数据测量包括置换前及置换后腰椎前凸角、病变节段前凸角、腰骶椎间角。结果与结论:17例患者随访均12个月以上。行椎间盘置换的患者中L4-5节段病变3例,L5-S1节段病变14例。与椎间盘置换前相比,椎间盘置换后平均病变节段前凸角、腰椎前凸角均显著增加(P<0.05);与椎间盘置换前相比,假体置入后腰骶椎间角增加,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果提示,对于单节段退变性椎间盘疾病腰椎间盘置换后有助于增加患者腰椎前凸和病变节段前凸角度,有助于改善患者腰椎矢状面平衡。置换后腰骶椎间角与置换节段假体置入角度无关。  相似文献   

20.
王蔚  谷建彬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36):8856-8856
目的分析成人退行性腰椎侧凸与骨质疏松的相关性。方法对2006-01-2009-06收治的退行性腰椎侧凸患者69例应用双能X线吸收法测定骨密度值及T值,分析患者年龄、Cobb角与对应T值的相关性,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在69例退行性腰椎侧凸患者中,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质疏松程度与年龄呈明显正相关,而与Cobb角无相关。结论骨质疏松症是退行性腰椎侧凸发病的危险因素,同时骨质疏松程度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加,但与侧凸程度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