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咳嗽为呼吸系统临床常见病症之一,其既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又是其他疾病的一个症状。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咳嗽既可以由肺脏本身疾病引起,又可因外邪犯肺,或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肺气上逆而致。《素问·咳论篇》中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说明咳嗽的发生虽主要关于肺,但与五脏六 相似文献
2.
孙玉兰 《中华中西医学杂志》2007,5(5):48-49
咳嗽一症,是肺系疾患的主要证候之一。《素问.咳论篇》指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强调了肺系受邪以及脏腑功能失调,均能导致咳嗽的发生。本证的病因虽然很多,大致可分为外感与内伤二类。外感以六淫之邪气侵袭,肺位最高,不耐寒热,为之娇脏,肺合皮毛,上连喉咙,开窍于鼻,司呼吸,故外邪一旦侵袭,肺卫受感,于是肺气雍遏 相似文献
3.
4.
陈武杰 《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8,(2):20-21
咳嗽是肺系疾病的主要症状之一,有外感,内伤两类。《素问·咳论篇》专题论咳嗽,提出了“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的理论,并描述了不同的症候特征。《医学三字经.咳嗽》”……然肺为气之主,诸气上逆于肺,则呛而咳,是咳嗽不止于肺,而亦不离于肺也。“说明五脏六腑之咳,不外乎五脏六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引起肺失宣肃,肺气上逆所致,可分为其他脏腑病变涉及于肺和肺脏自病两端,临床上根据病因病机和证候特征对五脏六腑咳嗽进行辨证施治,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5.
陈武杰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0(2):20-21
咳嗽是肺系疾病的主要症状之一,有外感,内伤两类.<素问·咳论篇>专题论咳嗽,提出了"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的理论,并描述了不同的症候特征.<医学三字经·咳嗽>"……然肺为气之主,诸气上逆于肺,则呛而咳,是咳嗽不止于肺,而亦不离于肺也."说明五脏六腑之咳,不外乎五脏六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引起肺失宣肃,肺气上逆所致,可分为其他脏腑病变涉及于肺和肺脏自病两端,临床上根据病因病机和证候特征对五脏六腑咳嗽进行辨证施治,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6.
咳嗽是肺系疾病的主要病征之一,然临床中不能见咳止咳。"五脏六腑皆令人咳",指出咳嗽与五脏六腑均相关。如肝气郁结,郁而化火,气火循经上扰于肺,肺失肃降,发生咳嗽;脾为肺金之母,脾不布津,肺失濡养;或脾失健运,水湿不化聚湿生痰,上渍于肺,痰湿阻肺,壅塞气道,肺气不宣,而致咳等。揭示了咳嗽虽是肺系病变而各脏腑病变均可累及肺系而致咳嗽的理论,体现中医整体观念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史红斐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28(4):37-37
<内经>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又曰:"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说明身体某个脏腑病变或功能失调均可使肺气宣降失常,气道不利而咳嗽.不过,外感之咳,其来在肺,故必由肺及脏,此肺为本而脏为标也.内伤之咳,先因伤脏,故必由脏及肺,此脏为本而肺为标也.外感之咳与内伤之咳,因其所本不同,而所治亦异. 相似文献
8.
喘证是肺系常见疾病,无论何种咳喘,均与肺息息相关.但在临床治疗中如过度专注于肺的病机变化,忽略了五脏六腑之间的联系,将影响喘证的治疗效果.因此要效法古训,《素问》指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本文以此为指导思想,探讨喘证发病过程中五脏六腑存在的内部联系.明确五脏六腑以经络相连,脏腑之间互为表里,相互依托,相互制... 相似文献
9.
肺主皮毛,皮毛是一身之藩篱,六淫之邪无不从皮毛而入。《素问·咳论篇》:“五脏各以其时受病”,皆以四时主令受邪而咳,肺脏则随感随咳,且四脏须影响到肺脏方致咳。至于六腑之咳,责在五脏久咳之后,应表里脏腑关系而表现出来的特殊症状,道出了“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的中心枢纽——脾肺两脏。对于顽咳,有时单从肺经论治而处困境时,可究致咳之源由脏腑,从肝、心、脾、肾论治而取效。 相似文献
10.
笔者近来随师重温<素问@咳论>,对"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一语颇有体会,今不揣谫陋,草就成篇,意欲祈正于医林长者. 相似文献
11.
咳嗽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症状,为肺脏疾患的主要症候之一。咳嗽之因,虽有种种,但可概之为二;一为外邪侵袭肺卫,肺卫不宣、清肃失职:二为内伤,其他脏腑病气相干于肺所致。肺为娇脏,只受得脏腑之清气,受不得脏腑之病气,病气于之,则咳而呛。所以不论外盛内伤只要影响肺经,皆能引起咳嗽。 相似文献
12.
汗是人体生理和病理状态下常见的一种表现,汗症是临床常见的一类症状,文章论述了汗的生理及病理,认为五脏六腑皆能令人汗而非独心也。 相似文献
13.
浅论《黄帝内经》"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咳嗽为临床常见病症,《内经》中有多处原文明确指出“肺主咳”。但《素问·咳论》篇中又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这是从中医理论中的整体观念出发,揭示了肺外脏器病变可累及于肺引起咳嗽,若临床中不明脏腑审证求因,见痰止痰是远远不够的[1]。说明咳嗽的发生虽主要关 相似文献
14.
15.
潘同元 《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0,(6)
脾胃病能致呕吐已为人们所熟知 ,笔者认为五脏六腑均可导致呕吐。今不揣浅陋 ,试述如下 ,请同道指正。1 心肺受损生呕吐心主血 ,五行属火。“火郁之发 ,民病呕逆”(《素问·六元正气大论》)。心经郁热 ,心火亢盛 ,内燔足阴明胃 ,可使胃气上逆而呕吐。如温病热入营卫之呕吐证 ,即是心火亢盛、灼伤胃络之故。心阳虚弱 ,心气不足 ,亦可影响胃气的和降而出现呕吐。“少阴病 ,欲吐不止 ,心烦 ,但欲寐”(《伤寒论》) ,即为心阳虚损 ,寒邪上逆之证。由心脏导致的呕吐 ,属实证热证者 ,呕吐物多夹有血液 ,伴发热、神昏、谵语等症状 ,治疗可用犀角地… 相似文献
16.
洪敏 《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11,(7):159-161
《素问·咳论》是现存医学文献中关于咳嗽的病因病机、症候分类、疾病转归、治疗原则等最早、最系统的论述,作者就此论述阐述自己的见解及在临床应用中的体会,提出从某种意义上说咳与各脏腑的联系决定了疾病病机的复杂性与临床表现上的多变性,临证时要懂得透过表面的现象分析背后的成因,从因论治方可一矢中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韩先知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92,11(4):14-15
五脏六腑咳嗽的症状,一般与各脏腑的经络循行及脏腑功能有关,其咳嗽也各有特点。肺主气,司呼吸,风热犯肺,则鼻流黄涕,舌干咽燥,治宜疏风宣肺,用桑菊饮;风寒束肺,则鼻流清涕,舌淡苔薄白,治宜发散风寒,宣肺止咳,方用杏苏散;若肺阴虚致咳,则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治宜养肺阴、清痰热,用百合固金汤。 心主火,脉起于心中,上挟于咽,内经云:“心病先心痛,一日而咳”。又云:“夏脉者,心也……其不及,则人心烦,上见咳嗽,下为气泄”。故心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喉肿痛、喉痹。治宜清心泻火,药选导滞散加减或用玄参、黄芩、茯神、麦冬、桑白皮、牛黄清心丸等治疗。 相似文献
18.
诸多医家针对痤疮辨证,常常辨为心火,抑或胃热等.而笔者通过回顾中医经典,分析颜面痤疮的病因病机与脏腑关系,痤疮病在"血热",其是所有类型痤疮的病理基础,而五脏六腑皆可导致血热.因此提出:五脏六腑皆令人痤.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20.
刘可勋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6,28(1):3-4
《伤寒论》虽在绝大多数条文中提到“伤寒”、“中风”和“温病”等疾病名称,但却不讲“伤寒”之为病、“中风之为病”以及“温病之为病”,也不讲“寒邪之为病”、“风邪之为病”以及“温邪之为病”而提的是“三阳(太阳、少阳、阳明)之为病”和“三阴(太阴、少阴、厥阴)之为病”。三阳和三阴乃是指人体整体阴精阳气矛盾运动的六种生理状态,当它们“为病”时则转化为六种病理状态。这六种病理状态既不是外因也不是内因,而是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以,伤寒论采取了“据证而辨”和“审证求因”的方法来诊治疾病,这是对《内经》辩证病因学思想的继承并在临床实践中加以发扬的体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