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目的总结蝶眶脑膜瘤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蝶眶脑膜瘤的临床资料,均行额颞眶颧入路手术治疗。结果肿瘤全切除28例,次全切除6例,大部分切除2例。无昏迷、完全肢体偏瘫等严重神经功能缺失,无死亡病例。术后随访6个月-5年,肿瘤复发6例。结论额颞眶颧入路能充分暴露蝶眶脑膜瘤及周围增生骨质,有利于肿瘤切除及正常神经血管的保护,是治疗蝶眶脑膜瘤安全、有效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2.
眶尖部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特征和经颅手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眶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特征和总结作者采用经颅入路切除眶尖部海绵状血管瘤的经验。方法对13年中经颅入路切除的16例眶尖部海绵状血管瘤进行回顾性分析。CT上肿瘤通常呈高密度,边界清楚,强化不明显。MRI上的特征性改变是因瘤内反复出血所致的不同时限血液成分的分房性。颈动脉造影无助于诊断。根据肿瘤大小和其所在眶内的间隙不同,选用单侧额部开颅或经额经眶上缘入路。结果16例均获全切除,无手术死亡。术后4例有暂时性动眼神经麻痹,1例并发硬膜外血肿,无其它手术并发症。13例获得随访,无复发。结论CT和MRI可使眶内海绵状血管瘤获得准确的定位和定性诊断。经颅入路手术是眶尖部海绵状血管瘤合适的选择。肿瘤通常可全切除,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3.
显微外科治疗颅眶沟通肿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颅眶沟通肿瘤显微外科治疗的手术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过去5年采用显微手术治疗35例颅眶沟通肿瘤的临床资料。分别采用4种经颅入路、4种经颅开眶入路及3种眶内入路。结果35例肿瘤全切除18例,次全切除13例,大部分切除4例,无手术死亡及严重并发症。结论(1)应根据肿瘤大小、位置和侵袭范围采用不同入路,在充分暴露和直视下广泛切除颅眶沟通肿瘤;(2)熟练的解剖知识及手术技巧、恰当的手术入路、成功的手术切除和及时处理术后并发症等是治疗的关键;(3)颅底缺损应给予修补和重建,硬膜的严密修复是避免脑脊液漏及颅内感染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神经内镜辅助经眶上锁孔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大、巨型垂体腺瘤的经验及体会。方法对我院2001年2月-2006年10月收治的10例大、巨型垂体腺瘤患者行神经内镜辅助经眶上锁孔入路显微手术切除术。结果肿瘤全切除3例,次全切除4例,大部切除3例。术后无死亡,无严重的手术并发症。术后随访6个月~5年,原有症状均有所改善。9例视力受损病人中改善8例。6例激素水平异常增高病人中降至正常4例。2例次全切除的患者术后接受γ刀治疗,大部切除3例中1例再次经鼻蝶窦内镜手术全切除了肿瘤,另一例行普通放疗控制症状。所有病例随访期间均未发现有明显复发迹象。结论神经内镜辅助经眶上锁孔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大、巨型垂体腺瘤损伤小、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经额眶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颅眶沟通性视神经鞘脑膜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4年1月经额眶入路显微手术治疗26例颅眶沟通性视神经鞘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肿瘤全切除25例,次全切除1例;肿瘤全切除率为96.2%。无手术死亡病例及颅内感染、脑脊液漏、搏动性突眼等并发症发生。术后新出现4例眼球运动障碍,3个月后1例完全恢复,3例不全麻痹。术后出现10例上睑下垂,3个月后7例病人不同程度恢复上睑抬举功能,3例无恢复。术后1月全切病例行视神经管周伽玛刀治疗,次全切病例行肿瘤残余部分伽玛刀治疗。术后随访3~36个月,平均10.3月,MRI检查示全切病例无肿瘤复发,未全切患者未见残余肿瘤增大。结论 经额眶入路切除颅眶沟通性视神经鞘脑膜瘤是较好的手术方式,全切率高,并发症少,结合术后辅助伽玛刀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颅眶沟通性肿瘤显微手术治疗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2009年1月~2010年3月采用经眶-翼点入路和经眶-额下入路两种显微手术入路治疗颅眶沟通性肿瘤共40例,其中经眶-翼点入路显微手术26例,经眶-额下入路显微手术入路14例。两种手术入路均先切除颅内肿瘤,再开眶切除眶内肿瘤。结果肿瘤全切34例,次全切除5例,部分切除1例。肿瘤全切除率达到85%。结论①应根据肿瘤大小、位置和侵袭范围采用不同手术入路,在充分暴露和直视下广泛切除颅眶沟通性肿瘤;②熟练的解剖知识及手术技巧、恰当的手术入路、成功的手术操作和及时处理术后并发症是治疗的关键;③颅底缺损应给予修补和重建,硬脑膜的严密修复是避免脑脊液漏及颅内感染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颅眶沟通性肿瘤显微手术治疗的效果及其相关技巧。方法 2000年5月至2011年5月对27例颅眶沟通性肿瘤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根据肿瘤的生长方式及对眼眶的累及情况选用不同的手术入路,其中经额颞眶顶入路手术17例,眶上-翼点入路5例,改良翼点入路5例。结果肿瘤全切除21例,次全切除4例,部分切除2例;肿瘤全切除率为77.8%(21/27)。术后病理学检查示脑膜瘤19例,转移癌2例,视神经胶质瘤1例,视神经纤维瘤4例,泪腺混合瘤1例。术后随访6年,2例死亡,22例仍存活,3例随访半年后失去联系。结论颅眶沟通性肿瘤首选的治疗方法为手术,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娴熟的显微手术操作对于全切除肿瘤及减少术后并发症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颅眶沟通性肿瘤显微手术治疗的方法 和效果.方法 2009年1月~2010年3月采用经眶-翼点入路和经眶-额下入路两种显微手术入路治疗颅眶沟通性肿瘤共40例,其中经眶-翼点入路显微手术26例,经眶-额下入路显微手术入路14例.两种手术入路均先切除颅内肿瘤,再开眶切除眶内肿瘤.结果 肿瘤全切34例,次全切除5例,部分切除1例.肿瘤全切除率达到85%.结论 ①应根据肿瘤大小、位置和侵袭范围采用不同手术入路,在充分暴露和直视下广泛切除颅眶沟通性肿瘤;②熟练的解剖知识及手术技巧、恰当的手术入路、成功的手术操作和及时处理术后并发症是治疗的关键;③颅底缺损应给予修补和重建,硬脑膜的严密修复是避免脑脊液漏及颅内感染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颅底新手术入路的优缺点及注意事项。方法 对49例颅底病变分别行一侧额下经眶入路、眶-翼点入路、额颞眶-颧弓入路和经全岩骨幕上幕下联合入路手术。结果 病变全切除28例,次全切除15例,大部切除6例。术后死亡2例,严重并发症2例,余恢复良好。随访3~24个月,无复发。结论 与传统手术入路相比较,新手术入路具有显露广泛,到达颅底病变距离短,操作空间大,脑组织牵拉轻,出血少、肿瘤全切除率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眶内球后肿瘤的外科治疗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眶内球后肿瘤的外科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对2000年至2006年收治的28例眶内球后肿瘤患者采用额下眶顶入路或眶外侧入路手术治疗,并根据病理诊断指导术后治疗。结果28例患者中,肿瘤全切除24例,次全切除3例,部分切除1例。术后视力改善4例(14.3%),无变化22例(78.6%),恶化2例(7.1%)。14例恶性肿瘤术后行放疗和/或化疗。随访6~14个月,肿瘤均无复发。结论手术是治疗眶内球后肿瘤的主要方法。手术虽不能明显改善术后视力,但对维系术前视力有帮助。恶性肿瘤术后还应行放疗和/或化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颅眶沟通脑膜瘤的临床特点及显微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颅眶沟通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多有病例均接受显微手术肿瘤切除,其中额颞眶颧入路2例,眶额颧入路1例结果2例肿瘤全切,1例肿瘤近全切除。术后患者眼球突出均明显改善;患者视力改善2例,视力较术前无明显改善1例。术后未见脑脊液漏,颅内感染等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4~10个月,平均6个月,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显微外科手术切除颅眶沟通脑膜瘤可显著缓解患者症状,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颅眶沟通脑膜瘤的临床特点及显微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颅眶沟通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多有病例均接受显微手术肿瘤切除,其中额颞眶颧入路2例,眶额颧入路1例结果 2例肿瘤全切,1例肿瘤近全切除。术后患者眼球突出均明显改善;患者视力改善2例,视力较术前无明显改善1例。术后未见脑脊液漏,颅内感染等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4~10个月,平均6个月,未见肿瘤复发。结论显微外科手术切除颅眶沟通脑膜瘤可显著缓解患者症状,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讨论颅眶沟通性肿瘤的特点及手术治疗方法。方法35例颅眶沟通性肿瘤病人中,采用额下硬膜外入路手术切除4例,额颞眶颧入路2例,眶上-翼点入路10例,改良翼点入路17例,翼点和颞下联合入路2例。先切除颅内肿瘤,再开眶切除眶内肿瘤。结果肿瘤全切29例,次全切4例,部分切除2例,肿瘤全切率为82.9%(29/35)。结论对于颅眶沟通性肿瘤,充分的术前准备,正确的手术入路选择,细致的术中操作,耐心的颅底重建以及多科的协调合作,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内镜辅助下眶上锁孔入路在治疗鞍区肿瘤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对39例鞍区肿瘤患者采用内镜辅助下眶上锁孔入路手术治疗,并收集相关临床资料。结果本组39例患者中全切除肿瘤者35例(89.74%),次全切除者4例(10.26%)。术后一过性尿崩5例(12.82%),脑脊液漏1例(2.56%)。术后随访10个月~6a,3例(7.69%)复发。结论内镜辅助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是处理鞍区肿瘤的理想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总结显微手术切除侵及海绵窦的眶颅沟通性神经鞘瘤的经验,探讨沟通眶颅的神经鞘瘤的手术方法,以提高手术全切率及减少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采用眶-翼点入路硬脑膜外显微手术切除的侵及海绵窦的眶颅沟通性神经鞘瘤24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神经内镜辅助手术5例,并对该类肿瘤的特点及手术要点进行分析。结果肿瘤全切除20例,次全切除4例,肿瘤全切率为83.3%,无死亡病例。术后新出现10例眼球运动障碍;3个月后6例完全恢复,2例不全麻痹,2例无变化。1例病人术后2周出现溃疡性角膜炎,治疗后未愈。1例病人术后失明。4例次全切的患者术后2周行1刀治疗。术后随访3~18个月,平均8个月,复查MRI示全切病例无肿瘤复发,次全切病例未见残余肿瘤明显增大。结论眶颅沟通性神经鞘瘤从眶内通过眶上裂侵犯眶尖区及海绵窦,经眶-翼点入路硬脑膜外手术全切率高,并发症少,效果满意,是对侵及海绵窦的眶颅沟通性神经鞘瘤较好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经鼻蝶入路神经内镜手术同期联合眶上外侧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大型垂体腺瘤的方法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5月至2022年4月采用经鼻蝶入路神经内镜手术同期联合眶上外侧入路显微手术切除的5例大型垂体腺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后病理显示生长激素腺瘤2例、无功能腺瘤3例。术后未出现颅内感染、脑脊液漏。1例失访;其余4例肿瘤均切除完全,术后3~6月复查MRI未及复发,激素水平均恢复正常,无需药物替代治疗。结论 经鼻蝶入路神经内镜手术同期联合眶上外侧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大型垂体腺瘤的优势明显,肿瘤全切除率高,创伤较小,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经颅入路显微切除蝶眶脑膜瘤的手术方法、疗效及随访结果.方法 对18例蝶眶脑膜瘤患者选用额颞入路、眶颧入路或眶颧结合扩大前颅窝底入路硬膜外结合硬膜内切除肿瘤,在硬膜外磨除增生的蝶骨大翼骨质、眶上裂、视神经管开放减压,其中经额颞入路15例,眶颧入路2例,眶额结合扩大前颅窝底入路1例,术前、术后均有视觉功能评价、手术录像及术后影像评估肿瘤切除程度.结果 肿瘤切除程度:Simpson Ⅰ级2例,SimpsonⅡ级6例,SimpsonⅢ级8例,SimpsonⅣ级2例.18例患者术后突眼情况均有好转,视觉功能改善13例.随访6 -56个月(平均25.3个月),2例患者肿瘤复发.结论 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显微切除蝶眶脑膜瘤,可获得充分显露和眶尖、球后减压,可有效缓解突眼、视觉障碍及眼肌麻痹.因肿瘤多累及眶尖、眶上裂、海绵窦等重要结构,肿瘤难以全切,术后容易复发.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经眶入路神经内镜手术治疗蝶眶脑膜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21年2月经眶入路神经内镜手术治疗的18例蝶眶脑膜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经眶入路手术9例,扩大经眶入路手术9例。肿瘤全切除3例,次全切除4例,部分切除11例。未全切除的15例中,13例肿瘤累及海绵窦,8例有眶内受累,8例有鞍旁、翼腭窝、颞下窝或颞肌受累。11例术后辅助伽玛刀治疗,1例术后辅助放疗。术后出现一过性眼球外活动受限3例,感觉减退2例,脑脊液漏1例。与正常侧相比,患侧眼眶软组织体积减少(91.18±8.19)%,术后眼眶软组织体积增加(113.73±12.92)%。术后眼球突出程度[(1.5±1.9)mm]较术前[(4.2±2.3)mm]明显降低(P<0.05)。10例压迫性视神经病变视力、视野明显改善。术后未出现视力恶化。18例术后平均随访(20.4±10.4)个月,2例肿瘤进展,2例肿瘤复发。结论 经眶入路神经内镜手术是治疗蝶眶脑膜瘤的一种有效方法,对肿瘤切除是有效的,而且不会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对压迫性视神经病变也很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颅眶沟通性肿瘤显微手术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颅眶沟通性肿瘤的性质、生长方式、手术时机和手术方法.方法 总结我院2001年1月至2007年12月采用显微外科治疗80例颅眶沟通性肿瘤的临床资料,对肿瘤生长的2种方式、3个通道和4种手术入路及手术方法进行较详细的论述.结果 临床治疗舳例肿瘤,全切68例,次全切10例,部分切除2例,肿瘤全切率为85%.结论 颅眶沟通性肿瘤手术切除应为首选治疗方案,恶性肿瘤术后结合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可减少复发.  相似文献   

20.
经颅入路切除眶内或颅-眶沟通性肿物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 探讨经颅入路切除眶内或颅-眶沟通性肿瘤的手术方法。方法 均采用双侧额部发际内冠状切口,根据肿瘤大小、占据眶内的部位以及是否有颅内侵犯,调整皮肤切口的长短,选择合适的开颅骨瓣:单侧额部入路、经额经眶上缘入路或经额经颧经眶上缘入路。对单纯眶内肿瘤,采用硬膜外入路;对眶-颅沟通性肿瘤,先经硬膜内处理肿瘤的颅内部分,然后打开眶顶和(或)眶外侧壁切除眶内肿瘤。结果 全切除26例,部分切除3例,无手术死亡。术后除1例有动眼神经麻痹,另2例遗患侧眼失明外,无其它手术并发症。结论 经颅入切除眶内或颅-眶沟通性肿瘤时,选择合适的开颅骨瓣而使肿瘤得以充分显露是手术成功的基础;采用显微外科技术是提高全切除率、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