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随着我国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双语教学越来越成为这一时代背景下新的教学模式改革.本文从中医基础理论双语教学的目标、特点、具体做法及教材和师资队伍的培养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中医基础理论双语教学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丽萍 《中医教育》2004,23(6):78-79
作为中医药学的发源地,我国的中医教育是在世界范围内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传统医学教育.在当今世界对中医药需求日益增长的形式下,推动中医药在世界范围的正常发展乃是时代赋予中医教育事业义不容辞的责任,如何在保证中医教育质量的前提下,培养能够适应国际市场需要的对外中医人才,是值得高等中医教育关注、探讨的问题.近两年来,我校为了培养具有对外交流、协作能力的中医药人才,满足中医国际化进程日益加速的需要,新开设了本科对外中医班,对学生所学课程首次进行了探索性的双语教学尝试,现就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双语教学初步实践,谈谈个人的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3.
中医基础理论双语教学法探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曹洪欣  沈雁 《中医教育》2002,21(5):33-34
为了扩大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影响,使传统的中医药学走向世界,并成为世界主流医学之一,我校于近年开始招收中医英语班,旨在培养国际中医药人才.我们在用英语讲授中医基础理论课的教学实践中,对双语教学法的特点和规律作了有益的探讨和尝试.  相似文献   

4.
中医基础理论中日双语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语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教学方式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热点,是培养国际化专业人才的一种重要途径。高等中医院校为迎合国际社会的发展趋势,也开展了中医双语教学,意在逐步培养一批既具备中医专业知识、医疗技能,又精通外语,能承担中医国际交流的人才,这一举措对于中医事业的发展,尤其是要把中医这一瑰宝推向世界,使中医国际化大有裨益。实施双语教学可使学生日后进入传统医学国际交流,对提高学生的国际竞争能力,培养国际化中医药专业人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医是中华民族的传世瑰宝,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以及科技进步,中医的一些基础理论、疗法和中医药受到越来越多国际友人的青睐。从而,中医与英语的结合也就成了一种必然趋势。英语,已经成为一种科学的语言,成为了现代信息技术传播的语言支撑[1],再加上网络技术的硬件保障,无疑为中医的传播提供了理想的平台。因此,开发有关中医基础理论的网络双语课件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1目前医学院校的英语教学状况就目前来讲,多数医学院校的英语教学仍以基础英语为主,专业英语较为薄弱。在专业英语教学中,多以西医为主(因西医源自西方,英文材料较多),…  相似文献   

6.
中医学的特色主要体现在独特的思维方式上,学习中医首先是对中医思维方法的学习,而教授中医学知识的首要任务是为学生培养中医思维模式.本文从注重整体研究、强调功能联系、擅长取象比类、重在辨证论治、善用中和思维等方面阐述了如何培养和建立学生的中医思维.  相似文献   

7.
中医基础理论是研究和阐述中医学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学科,是学习中医及其他课程的基础课、入门课,而中医基础理论在认识论、方法论、思维模式、概念体系等方面均具有较强的思辨性和抽象性,与西医课程有很大的差异性,对于西医临床专业学习中医的学生具有很大挑战性,接受起来比较困难,往往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影响学生学习中医的热情和信心。如何使这些学生更容易接受中医理论,以后方便临床是我们教学老师面临的问题。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注重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取得了一些教学经验,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张庆祥 《中医教育》2001,20(5):48-49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药院校学生入门学习的必修课和基础课.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中医学基础理论的特点,我在教学中注重教学方法,研究教学规律,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将教学中的点滴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临床医生兼职教学,教学相长,学用结合,在讲授书本理论知识的同时,发挥自身优势,理论联系实际,拓宽、渗透与之相关的课外知识,为学生今后面向社会从事医教研活动打下良好基础。兹将笔者数年前在兼职教学中医基本理论中积累的点滴经验予以归纳、总结,供同道参考。1结合社会现象进  相似文献   

10.
形象思维是医学科学中非常重要的思维方式.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恰当运用具有表象性、直观性特点的图解法,可以有效地培养中医专业学生的形象思维,对激发其学习中医理论的兴趣以及开拓其中医临证思路都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1.
张炎  范晔 《中医教育》2006,25(5):29-31
从课程导入、教学方法、考评机制3方面探讨认知风格理论对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的指导。认为将认知风格差异性理论研究应用于中医基础理论课教学,可使不同类型学生各自的潜能得以开发,确保学生思维活动在学习过程中处于积极、活跃、主动状态。产生兴趣、体验成功、获得自信是中医成才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12.
任秀玲 《中医教育》2004,23(6):21-23
开展中医药理论概念内涵的系统深入整理及规范化研究,应首先开展<中医基础理论>教材概念的整理研究,因为中医基础理论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基本理论、基本思维规律的学科和课程.对中医学概念的研究应明确概念的本性、特点及在理论中的作用,进行"种概念加属差"的定义形式以及与中医逻辑体系自洽的定义方法的规范化研究;还应在总结中医现代化研究成果基础上,丰富概念的内涵,发展中医理论.  相似文献   

13.
王晓辉 《中医教育》2004,23(3):41-43
中医基础理论是最重要的中医专业基础课之一。其教学既有与一般学科相同的教学规律及方法,同时又有其自身的特点。鉴于中医基础理论大多内容抽象、深奥、与中医经典文献联系密切,教学中我们采用了巧举例证、师生互动、与时俱进的教学方法,使抽象的内容更形象、具体,深奥的内容更浅显易懂,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4.
浅谈中医基础理论藏象教学中的学习迁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元洁 《中医教育》2006,25(5):40-42
运用现代教育心理学学习迁移理论,分析了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学说中学习迁移的必要性,提出了一些积极的学习迁移方法,如已有医学知识迁移、日常生活实践知识迁移、传统文化背景知识迁移、西医学相关知识迁移、临床病案知识迁移,并认为积极的学习迁移能激发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坚定学生的中医专业思想,提高藏象教学的效果和学习质量。  相似文献   

15.
赵桂芝 《中医教育》2007,26(3):82-84
中医基础学是研究和阐述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学科,其内容抽象,文字深奥,采用传统的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很难将教学内容解释清楚。如能结合教材内容采用多媒体教学、开设实验课、临床见习及观看动物证型录像等直观性教学手段,可将中医基础理论的深刻内涵,生动、形象、直观地诠释出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6.
中医双语教学的思考与探索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梁幼雅 《中医教育》2004,23(4):56-58
中医双语教学是中医教育事业的新兴事物,迎合了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的新潮流。从当前国际形势发展的需要和前景的角度,阐述了中医课程开展双语教学的意义和必要性,同时通过作者从事中医双语教学实践的切身体会,论述了中医双语教学的特殊性、难点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中医课程尤其是中医基础课程双语教学模式的设想和具体做法,与同道们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7.
日本汉方医学的盛衰消长及其对中医理论发展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红斌 《中医教育》2005,24(2):64-68
日本汉方医学的形成、隆盛、衰落及至复兴从多方面给我们带来了启示:①要政府的支持才能得以发展;②应重视理论实践,密切联系临床;③摒弃门户之争,协调发展才能创新;④尊古而不泥古,才能与时代同步发展;⑤坚持自身优势,中医才能得以生存.  相似文献   

18.
中医双语教学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许云祥 《中医教育》2006,25(6):8-12
通过回顾中医双语教学的现状,指出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涉及主观认识、师资、学生素质、教材、管理机制等方面。其应对策略应该从统一思想、正确定位出发,注重双语教学教师、教学对象、教学模式、教学教材、教学考试等的选择,建立双语教学管理机制,并采用多种形式寓学于乐,激发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9.
浅析医学生之思维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丹琳  谷鑫 《中医教育》2005,24(3):10-12
依据中医基础理论的学科特点,分析加速大学新生思维发展的必要性.主张把"归纳总结"、"比较辨析"等思维过程应用于学习中,同时强调夯实文言文基础和积累医家名句对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的思维模式具有基础性作用.  相似文献   

20.
创建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的思路与举措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孟静岩 《中医教育》2005,24(4):18-20
通过加强师资培养,建设合理梯队;加强教材建设,选用精品教材;深化教学改革,重在方法创新;加强效果评价,注重总结分析;加强网络建设,开创自学平台5个方面,阐述了创建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路,并强调了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性和长期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