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双能量CT血管成像(DE-CTA)最大密度投影(MIP)在诊断有症状的外周动脉闭塞性疾病(PAOD)的准确性方面的价值。方法 58例病人均行下肢双源CT血管成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双能量 CT 血管造影在下肢动脉旁路移植术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10例下肢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接受双源 CT 双能量血管造影检查,所获得的数据在双能去骨软件中去除钙化及骨质,再在3D 软件中进行最大密度投影及容积再现重建,结合原始图像对移植血管进行评价.结果双能量CT 血管造影显示10例患者移植血管清晰,管腔通畅,位置及形态正常,连接处以远血流部分恢复,达到临床诊断要求.结论双能量 CT 血管造影可清晰显示人工移植血管的位置及形态,可作为下肢动脉病变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后随访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采用既往CT灌注的时间-密度曲线制定双能CT对比增强扫描方案,前瞻性评价肝细胞肝癌(HCC)病人双能CT碘强化指标与CT灌注各参数间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本研究经审查委员会和当地伦理委员会审批,所有病人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其中回顾性研究分析了以往20例HCC病人CT灌注资料,以时间-密度曲线为基础,制定双  相似文献   

4.
双源CT(DSCT)双能量扫描是通过2套相互垂直的球管发出2种不同能量的射线进行同步螺旋扫描,经探测器接受后对不同能量下所采集的多种不同密度物质的衰减信息进行分析的一种新的 CT 成像方法。融合技术作为双能量扫描后处理的一种新技术,在不增加扫描期相的情况下,能够明显提高图像的对比度,同时降低图像的噪声,从而提高小病变的检出及图像质量,本文旨在对双能量及其融合技术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双能量CT头颈部血管减影成像的效果评价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双能量CT在头颈部血管减影中自动去骨的效果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52例临床怀疑头颈部血管疾病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进行双能量CT血管减影成像和常规CT血管减影成像,分别用双能量处理软件和Neuro-DSA软件自动完成去骨,采用容积重建(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等多种后处理方法,由两位经验丰富的放射科医生采用双盲法评价两种减影方法的去骨效果,并进行比较;同时结合非减影数据,观察血管病变情况。结果:双能量CT血管减影成像和常规CT血管减影成像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分别为(20.5635±0.00977)mGy和(25.5746±0.55827)mGy,两者有显著性差异。两种方法对于颈动脉、椎动脉及整体头颈部血管的满意显示率分别为87.8%,68.0%,83.0%和93.5%,91.8%,92.6%,其中对于颈动脉的显示无明显差异,但双能量CT血管减影对部分椎动脉的减影效果较常规CT血管减影差,主要集中在椎动脉近颅底的部分。另外,双能量CT血管减影成像还发现了多处血管病变,临床符合率为100%。结论:相比头颈部常规CT血管减影,双能量CT血管减影辐射剂量更低,能够有效的去除绝大多数骨骼,为头颈部血管疾病的诊断提供了一种新的无创性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6.
双能量CT是一种采用2种不同能量进行数据采集的成像技术,可选择多种算法进行影像后处理。基于物质分离算法的双能量CT可以定量分析肝实质内的脂肪、铁、碘等物质,有助于早期评估肝实质弥漫性疾病及其严重程度,为肝实质弥漫性疾病的早期诊断及其发展的监测提供了一种新的影像学方法。综述近年来双能量CT在脂肪肝、肝铁沉积症、肝硬化等肝实质弥漫性疾病方面的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单源双能量CT在显示痛风结石沉积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2例临床确诊痛风患者的单源双能量CT图像,观察关节、周围滑膜、肌腱韧带走行区有无绿色痛风石沉积,记录痛风石沉积部位、大小、范围及周边骨质情况,与常规CT检查对比观察结果.结果 22例患者的单源双能量CT检查共发现283处痛风结石沉积,常规CT发现128处,其中大小在0.1~0.3cm范围内痛风结石,单源双能量CT能清晰显示、标记,常规CT不能发现,单源双能量CT显示痛风结石沉积能力和敏感性均高于常规CT.结论 单源双能量CT在显示痛风结石沉积中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为痛风患者早期诊断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无创性的检查技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双能量CT脑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30例临床怀疑颅内血管性病变患者进行双能量CT血管成像检查,扫描采用双能量程序,一次性扫描采集2个不同能量的数据.所得原始数据的后处理采用80 kV及140 kV 2个不同能量的数据进行直接去骨减影(即双能量减影),并保存减影后数据.所有病例均完成容积显示(V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全部病变结果均经手术或介入栓塞证实.结果 30例病人双能量减影均清晰显示颈内动脉颅内主干及主要分支,Willis环显示清楚.其中19例动脉瘤病例均清晰显示动脉瘤大小、形态,与载瘤动脉关系,瘤颈及瘤轴指向,及其动脉瘤与邻近血管分支的空间关系,其中17例为单个动脉瘤,2例为2个动脉瘤,动脉瘤直径2~ 35 mm,平均约4.7 mm.4例血管畸形病例均清晰显示异常血管团形态和范围.结论 双能量CT血管造影能够清晰显示正常颅内血管及血管性病变,是一种具有发展潜力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双能量CT骨髓成像诊断脊柱转移瘤的诊断准确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32例经病理穿刺活检或临床随访确诊的脊柱转移瘤患者,行双能量CT及MRI脊柱扫描并进行回顾性分析。以MRI为参考标准,由两名放射科医师对图像进行主观评估,比较双能量CT骨髓成像、常规CT图像对脊柱转移瘤的诊断准确性。根据骨质破坏类型,将转移椎体分成溶骨型和成骨型两组,分别比较转移瘤椎体与正常椎体双能量CT骨髓成像、常规CT定量值差异。通过ROC曲线分析比较双能量CT骨髓成像与常规CT对脊柱转移瘤的诊断效能。结果 最终32例患者共215个转移瘤椎体纳入研究。两观察者在双能量CT骨髓成像及常规CT图像上一致性很好,Kappa值分别为0. 885、0. 866。双能量CT骨髓成像对脊柱转移瘤的诊断准确性明显高于常规CT(90. 1%vs 83. 8%)。在双能量CT骨髓成像上,脊柱溶骨型转移瘤明显高于相邻正常椎体CT值,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01),而成骨型转移瘤定量值无明显差异。双能量CT骨髓成像诊断脊柱溶骨型转移瘤的AUC值大于常规CT(0. 71 vs 0. 55)。结论 相较于常规CT,双能量CT骨髓成像能更好地显示脊柱转移瘤内骨髓情况,提高脊柱转移瘤的诊断准确性,其对脊柱溶骨型转移瘤拥有更好的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10.
体部CT和磁共振学会于2016年末陆续推出了双能量CT系列白皮书,这是该学会首次推出的关于双能量CT专家共识之系列白皮书。本文主要介绍该白皮书系列的第一和第二部分。第一部分描述了双能量CT的基本技术原理和术语,第二部分主要介绍双能量CT的辐射剂量和碘对比剂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1.
随着CT技术的发展和完善,双能量CT逐步应用于临床。与常规多排CT相比,双能量CT技术实现了多参数成像,如单能量图像、能谱曲线、基物质图像及相应基物质的定量浓度值和有效原子序数。双能量CT最大的优势就是不仅能显示形态学的改变,而且可提供诸多反映病灶本质特征的量化指标。作为一个综合诊断手段,双能量CT将会在疾病的诊断和鉴别方面发挥其极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双能量CT心脏成像在国内外的研究逐渐增多,双能量CT虚拟单能谱成像可减少高密度对比剂所致的X线束硬化伪影,碘图则能反映心肌微循环状况,相对于SPECT和DSA,双能量CT能便捷地提供更丰富的临床信息。本文主要对双能量CT在冠心病中的临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双能量CT临床应用指南》已由人民卫生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由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医学影像科卢光明教授和张龙江教授主编,基本上展现了双能量CT科研和临床应用的现状。主要内容包括双能量CT成像的基本原理及双能量CT在头颈部、胸部、腹部、主动脉和周围血管及骨骼肌肉系统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双源CT行双能量仿真CT结肠镜技术的可行性和临床价值。方法:8例患者采用双源CT的双能量采集和剂量调节软件进行扫描,采用专用双能量软件分析结果。前期平扫图像和给予对比剂后的双能量仰卧位图像一同分析。结果: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成像.其中1例患者未能在视野内涵盖所有结肠,扫描成功率为87.5%。2例患者在盆腔区域出现条形伪影。  相似文献   

15.
目的本研究目的旨在探讨利用双能量CT减少金属置入物引起的金属伪影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共有31例病人对金属置入的部位进行了双能量CT扫描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肝癌病人肝脏富血供病变的双能量CT成像。方法 40例肝癌病人行腹部双能量CT检查,包括平扫与增强后动脉期、门静脉期成像。2名放射学医师分别记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第一代与Flash双源CT不同扫描方式在肺动脉成像时剂量与图像质量.方法 收集120例临床疑诊为PE患者,按扫描方式随机分为4组:A组行第一代双源CT双能量扫描(80/140kV),B组行flash双源CT双能量扫描(80/sn140kV),C组行flash双源CT双能量扫描(100/sn140kV),D组行flash双源CT双能量扫描(140/80kV).比较4组间的CT容积剂量指数(CT dose volume index,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ose length product,DLP)、背景噪声和肺动脉信噪比.结果 各组间患者一般情况没有明显统计学差异.B组的CTDIvol,DLP值明显低于A、C两组,图像质量明显好于D组.结论 flash双源CT(80/sn140kV)在获得满意的图像质量的同时可以减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双能量CT虚拟去钙成像用于鉴别急慢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双源CT对34例胸腰椎压缩改变患者进行双能去钙成像,以MRI图像作为参照标准。由两名医师使用2分法分别对压缩椎体进行独立评价,使用Kappa检验评价二者间的一致性。由另一名医师在去钙图像上测量椎体骨髓密度(CT值),同时选取参考椎体,测量并计算两者CT值的差值。使用ROC分析检验主观评分、骨髓密度值及密度差值,使用t检验比较急性骨折和陈旧骨折骨髓的密度值及CT差值。结果在58个压缩椎体中,MRI图像发现32个有骨髓水肿,两名医师在去钙图像上分别诊断25个和30个椎体有骨髓水肿,骨髓水肿主观评分的一致性较高(Kappa=0. 829),主观评分的曲线下面积(AUC)、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性较为可靠。t检验示急性骨折水肿骨髓的密度值及CT差值较慢性骨折骨髓高。骨髓密度CT值的ROC分析显示AUC为0. 901,利用约登指数计算诊断阈值为1. 6HU;对骨髓密度CT差值的ROC分析显示AUC为0. 910,诊断阈值为29. 3HU;两者联合的ROC分析显示AUC为0. 924。结论 CT双能去钙图像可用于鉴别急慢性椎体骨折,其客观定量分析的诊断的效能高于主观定性分析,CT值联合CT差值的诊断效能 CT差值CT值。  相似文献   

19.
正《双能量CT临床应用指南》已由人民卫生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由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医学影像科卢光明教授和张龙江教授主编,基本上展现了双能量CT科研和临床应用的现状。主要内容包括双能量CT成像的基本原理及双能量CT在头颈部、胸部、腹部、主动脉和周围血管及骨骼肌肉系统的应用。为了便于临床实用操作,书末提供了双  相似文献   

20.
双能量CT能够获得常规CT不能提供的物质分离、虚拟单能量、有效原子序数及能谱曲线等多参数图像,可定性、定量分析肺部病变,为病变的鉴别诊断、肺癌病理类型和侵袭性判定以及基因突变预测等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本文对双能量CT的基本原理、技术应用及其在肺癌诊断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