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脊柱动脉瘤样骨囊肿的CT、MRI表现,提高对该病的CT、MRI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病理证实的12例脊柱动脉瘤样骨囊肿的CT、MRI表现。结果:12例脊柱动脉瘤样骨囊肿患者中颈椎3例,胸椎6例,腰椎3例;单独椎体侵犯1例,单发于椎板2例,同时累及椎体及附件者9例。CT表现局限性囊状或膨胀性骨质破坏,边界清晰,内可见分房骨嵴影,4例可见内部多发液一液平面影。MRI示膨胀性溶骨性破坏灶周围可见低信号影包绕,病灶内呈多发分房状改变,T1WI呈不均匀低/等信号;T2WI呈数个大小不等的高/等信号囊腔,10例可见不同信号强度的液一液平面影。增强扫描可见囊腔周缘明显强化,腔内出血和液体无强化。结论:脊柱动脉瘤样骨囊肿CT、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能够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CT与MRI对骨纤维结构不良继发动脉瘤样骨囊肿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2例病理证实的骨纤维结构不良继发动脉瘤样骨囊肿CT及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6例行CT检查,4例行MRI检查,另有2例分别行CT及MRI检查。结果单骨型11例,其中股骨5例,肱骨4例,腓骨1例及桡骨1例;多骨型1例,同时累及髋臼、坐骨支及股骨。在CT上可见病变不同程度膨胀,5例成单囊状或多囊状改变,3例成囊实性改变,实性部分呈磨玻璃样改变。在MRI上,6例均呈囊实性改变,实性部分在T1WI上呈均匀或不均匀低、等信号,在T2WI上呈均匀或不均匀低、等或高信号,增强扫描后呈轻或中度强化,其囊性部分呈T1WI低信号及T2WI高信号改变,骨皮质变薄,3例囊内见分隔,1例见液-液平面,增强扫描后仅有囊壁及囊内分隔强化。结论 MRI对骨纤维结构不良继发动脉瘤样骨囊肿诊断比CT有优势,但作出准确的术前诊断仍需结合X线或CT。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及继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原发性及继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ABC)的影像学表现,评价其影像学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活检证实的动脉瘤样骨囊肿176例,其中原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111例,继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65例。完整影像学资料共42例,均行X线检查,其中30例行CT检查,15例行MRI检查,9例同时行CT及MRI检查。结果:42例动脉瘤样骨囊肿平片上根据病变部位分偏心型22例、髓内型18例、骨旁型2例,大多数表现为偏心型膨胀性骨破坏;CT扫描可见25例不同程度骨膨胀、骨皮质内缘的分房状压迹和骨嵴影,皮质破坏断缺7例,15例见骨包壳,3例见液-液平面;15例MRI扫描表现为分叶状肿块,9例MRI表现为T1WI低、T2WI高信号囊腔,6例表现为混杂信号,囊间隔均为T1WI、T2WI低信号,6例行MRI增强扫描,均见间隔强化,5例见液-液平面。结论:原发性及继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X线、CT及MRI三者结合能明显提高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探讨CT及MRI对颅骨良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以骨质破坏为主的颅骨良性病变的CT及MRI表现,并与其病理表现进行对照分析。结果:13例中骨纤维结构不良6例,主要CT表现为局限性小病灶(5例)多呈磨玻璃密度,弥漫性病灶(1例)可见磨玻璃密度及丝瓜络样改变;主要MRI表现为病灶在T1WI及T2WI上均以低信号为主;骨化性纤维瘤3例,主要CT表现为肿瘤呈膨胀性生长,骨皮质破坏不明显,无骨膜反应;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2例,主要CT表现为病灶内可见多发骨性分隔,MRI上可见病灶呈多房样改变;胆固醇性肉芽肿1例,在T1WI、T2WI及压脂图像上病灶均呈高信号,有一定特征性;动脉瘤样骨囊肿1例,其特征性影像表现为病灶内可见液 液平面。结论:部分颅骨良性病变具有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CT及MRI检查有助于这类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5.
颅骨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颅骨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对颅骨动脉瘤样骨囊肿的认识。资料与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例颅骨动脉瘤样骨囊肿,全部病例均作了CT平扫与MRI检查,其中1例摄有颅骨平片,1例MR/增强扫描,1例DSA检查。结果:4例颅骨动脉瘤样骨囊肿中,1例位于左蝶骨嵴和左眶骨处,2例位于左颞骨。1例位于右额骨。CT上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膨胀性吹气球样溶骨破坏区,密度不均匀;MRI示有出血、囊变及液面,T1WI和R2WI上呈混杂信号,1例增强后示肿瘤实质和邻近脑膜强化;血管造影示血管有推移改变。结论:颅骨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CT与MRI相结合能提示诊断,并有助于评价周围结构。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长骨原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ABC)影像学表现,提高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4例长骨ABC的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行X线平片、CT及MRI检查,18例行MRI增强扫描。结果 X线表现为囊状膨胀性骨质破坏,10例病灶邻近骨质见连续骨膜反应,17例病灶内见粗细不一骨嵴;CT表现为病灶内缘分叶状改变,边缘锐利并不同程度硬化;MRI表现为囊性病灶,T_1WI序列呈等或稍低信号、T_2WI呈混杂稍高或高信号,病灶内及边缘可见分叶状或条索状低信号,20例可见液-液平面,增强扫描病灶边缘及内部分隔明显强化。结论长骨原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影像学表现典型,结合不同影像检查,不难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分析泪腺良性上皮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CT和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63例经病理学证实的泪腺良性上皮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CT和MRI影像资料.结果:①60例良性混合瘤中,50例位于眼眶外上象限泪腺窝内,6例位于眶缘前,2例位于眼球外侧,1例位于眼球上方,1例为多发;53例呈类圆形,7例形态不规则;45例可见邻近眶壁骨质受压改变; MRI示T1WI呈低信号或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或等信号,增强扫描可见明显强化;②1例嗜酸细胞瘤CT示肿瘤呈类圆形,密度不均匀,中央密度略低,泪腺窝骨质受压;③2例上皮囊肿均位于眶缘前,CT呈均匀低密度,MRI T1WI呈低信号,T2WI呈等信号,增强后无强化.结论:CT及MRI可显示泪腺良性上皮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特征,有助于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8.
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和病理学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动脉瘤样骨囊肿(aneuriysmal bone cyst,ABC)的影像学及病理学特点,以期提高ABC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经病理证实的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表现,全部病例中行X线检查20例,行CT检查17例,行MRI检查14例,部分患者在X线检查后进行了CT或MRI检查。结果:病灶分布于四肢长骨18例,脊椎8例、骨盆4例、下颌骨1例、跟骨1例;在X线和CT表现为上ABC表现为偏心性和膨胀性骨质破坏,MRI表现为多囊性病灶,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病理均表现为含血囊腔及结缔组织性的间隔。结论:动脉瘤样骨囊肿有其特征性影像学表现,普通X线检查是最基本的首选检查方法,CT和MRI在显示动脉瘤样骨囊肿病灶内部结构和鉴别诊断上具有优势,综合影像学检查能提高动脉瘤样骨囊肿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布鲁氏菌性脊柱炎的CT及MRI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影像学诊断水平。方法 :收集15例经临床、实验室检查或病理证实的布鲁氏菌性脊柱炎,分析其CT及MRI表现。结果:15例共31个椎体受累,2个椎体病变11例,单个椎体受累2例,多个椎体受累2例,L4椎体受累最多见;CT示病变椎体骨质破坏,主要发生在椎体边缘,表现为小类圆形或斑片状低密度区,慢性期骨破坏区周围可见骨质增生硬化,7例增生的骨质出现部分"虫蚀样"破坏,椎体边缘呈"花边状";11例伴相邻椎间盘破坏,椎间隙变窄;9例出现椎旁脓肿。MRI示椎体破坏区T1WI呈低信号,T2WI及T2WI压脂呈高信号,骨质破坏区由于肉芽组织增生增强扫描呈轻中度强化;周围骨质硬化区T1WI、T2WI均呈低信号。结论 :布鲁氏菌性脊柱炎的CT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流行病学特点及实验室检查能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0.
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表现与诊断价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动脉瘤样骨囊肿影像学表现及X线、CT、MRI分别在动脉瘤样骨囊肿诊断中的价值,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学证实的22例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表现,全部病例均行X线检查,其中5例行CT检查,10例行MR检查.结果 X线检查均表现为囊性、膨胀性骨质破坏伴骨包壳形成,15例内部见粗细不匀骨间隔.CT检查能显示病灶内部的细小骨嵴、骨包壳中断情况及囊性低密度区,其中2例见液-液平面.MR扫描T1WI 4例显示液-液平面,T2WI 7例显示液-液平面,囊间隔与囊壁厚薄不等,增强扫描强化明显.结论 X线平片呈膨胀性溶骨改变,CT和MRI出现囊腔、液-液平面、强化明显的囊壁及囊间隔征象是诊断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1.
骶骨肿瘤CT与MRI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了解骶骨肿瘤的CT和MRI表现特征。方法 分析 69例骶骨肿瘤的CT和MRI表现 ,包括动脉瘤样骨囊肿(ABC)、骨母细胞瘤、骨肉瘤各 1例 ,骨髓瘤 2例 ,淋巴瘤 3例 ,骨巨细胞瘤 5例 ,脊索瘤 2 3例 ,转移瘤 33例。结果 骨巨细胞瘤位于椎体和前部附件 ,呈溶骨性破坏 ;ABC位于后部附件 ,MRI有液 -液平面 ;骨母细胞瘤和骨肉瘤CT呈骨性密度 ,MRI信号较低 ,后者伴软组织肿块 ;2 2例脊索瘤伴骶前包块 ,1 1 / 1 6例CT上出现钙化 ,9例在T2 WI有条状低信号纤维结构和高信号粘液基质。骨髓瘤 (1例 )、淋巴瘤和转移瘤在T1 WI和T2 WI分别呈略低信号和较高信号 ,1例骨髓瘤在T2 WI呈较高信号。结论 CT和MRI可清楚地显示肿瘤的部位和范围 ,两者结合 ,多数肿瘤可以定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非特异性肉芽肿性乳腺炎(IGM)的X线、CT及MRI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5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IGM的X线、CT及MRI资料。结果:X线示15例病灶呈等或稍高于正常腺体密度肿块影;5例呈局限性致密影或结构扭曲;9例因腺体致密显示不清。CT示14例呈等或稍高于正常腺体密度肿块影,增强扫描明显强化;2例呈囊性改变,增强扫描边缘强化。MRI示T1WI呈等或稍高信号,T2WI呈不等高信号,增强扫描病变片状强化,信号高于正常腺体,部分病变伴脓肿形成,部分伴环形强化结节影,TIC呈多样性。X线、CT及MRI可见部分病例伴乳头内陷、局部皮肤增厚。结论:IGM乳腺X线表现特异性差,CT与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异性,影像结合临床有助于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结合脊柱嗜酸性肉芽肿的影像表现,加强对脊柱椎体破坏性疾病的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分析1例胸椎嗜酸性肉芽肿病人的CT及MRI表现,同时就脊柱椎体破坏伴周围软组织影的影像诊断文献予以复习。结果 CT示T7椎体呈楔形,其内可见溶骨性骨质破坏,T6、T8椎体前缘局部皮质不规则,可见骨质破坏;周围软组织呈明显梭形增厚;诸椎间盘信号正常,椎间隙未见变窄。MRI平扫示T7椎体呈楔形,T1WI呈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T2WI抑脂序列呈高信号,周围可见软组织影包绕;T6、T8椎体于T2WI抑脂序列上信号略增高。MRI增强示T7椎体呈均匀强化;周围软组织影呈均匀强化,强化方式与病变椎体一致。手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符合骨的朗格汉斯细胞增生症。结论脊柱嗜酸性肉芽肿椎体破坏多位于椎体中部,典型表现为"扁平椎"或"铜板椎",椎间盘不受累,增强扫描椎旁软组织明显强化,信号改变及强化方式与病变椎体一致等影像特点是鉴别诊断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影像学检查对动脉瘤样骨囊肿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26例均摄了平片,CY检查10例、MRI检查6例、DSA检查2例.结果:26例动脉瘤样骨囊肿发生于长管状骨18例,脊柱4例,骨盆3例,跖骨1例.平片和CT多表现为偏心膨胀性骨破坏,CT常可显示骨性分隔及液-液平,MRI检查多表现为多囊长T1、长T2信号特点,CT和MRI检查16例中有6例出现液-液平面.DSA表现实质期可见中等量肿瘤染色.结论:动脉瘤样骨囊肿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CT特别是MRI对动脉瘤样骨囊肿诊断较平片有优势,综合影像学检查能提高动脉瘤样骨囊肿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提高腮腺间隙原发病变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腮腺间隙原发病变的影像特征,包括25例良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7例原发恶性肿瘤。结果:CT和MRI能显示病变累及的范围。多形性腺瘤局部含有丰富的纤维粘液样基质,在T2WI上呈高信号以及增强后明显强化。腮腺腺淋巴瘤多位于腮腺浅叶下极,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双侧或单侧多发的囊实性肿瘤,增强扫描早期明显强化。基底细胞瘤呈T1WI、T2WI低信号,增强后呈早期及延迟强化。1例血管淋巴管瘤和1例淋巴管瘤表现边界较清的弥漫性软组织肿块,具有"钻缝生长"特征。神经鞘瘤在MRI上信号不均匀,可见斑片状T2高信号,增强后不均匀明显强化。恶性肿瘤边界不清,浸润生长,T2WI呈低信号,增强后不均匀强化。其它病变缺乏影像学特征。结论:腮腺间隙原发病变有一定的临床及影像特征,术前CT和/或MRI检查,有利于病变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法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MRI在鉴别鞍旁海绵状血管瘤与脑膜瘤的表现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0例鞍旁肿瘤MRI影像表现,观察MR影像特征.结果 鞍旁海绵状血管瘤与脑膜瘤均可同时侵犯鞍内及鞍旁,但两者MRI信号有特征性,海绵状血管瘤T1WI呈等或稍低于脑灰质信号,T2WI信号强度类似脑脊液信号,增强扫描病变强化显著,可见延迟强化.脑膜瘤呈等T1、T2信号,T2WI信号强度与脑灰质信号近似,增强扫描病变呈中等度弥漫性强化,相应部位可见脑膜线样强化.结论 MRI平扫加增强能明确显示鞍旁海绵状血管瘤及脑膜瘤的不同信号改变、强化特点及内部结构特点,其MRI信号特点对诊断有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CT及MRI对长骨纤维结构不良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1例长骨纤维结构不良患者。所有患者均行CT平扫,MRI平扫及增强扫描19例。结果单骨型20例,其中股骨11例,胫骨4例,肱骨3例,尺骨及腓骨各1例;多骨型1例,同时累及同侧股骨及胫骨。CT表现呈磨玻璃样改变11例,囊状膨胀透亮改变8例,丝瓜络样改变2例。对照CT,呈磨玻璃样改变时MRI上T1WI呈等、稍低信号,T2WI呈不均匀等、稍高信号;呈囊状膨胀透亮改变时,T1WI呈低信号,T2WI呈明亮高信号;呈丝瓜络样改变时,T1WI呈不均匀稍低信号,T2WI呈不均匀稍高信号;增强后呈不同程度边缘或片状不均匀强化。结论 CT可显示长骨纤维结构不良的病变范围及细节等,MRI有助于反映病变组织成分,CT结合MRI在纤维结构不良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诊断及误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动脉瘤样骨囊肿(ABC)影像学诊断及误诊的分析,进一步探讨ABC的影像学特点。方法:结合病理特点回顾性分析2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正确诊断及误诊的ABC的影像学表现,22例均摄X线平片,19例行CT平扫,15例行MRI。结果:22例ABC发生于长骨17例,脊柱3例,骨盆2例。ABC平片表现常为偏心性膨胀性囊性改变;CT平扫可见膨胀的骨壳内缘呈清晰弧形压迹,其中骨壳完整18例,21例可见蜂房样低密度影,1例出现液-液平面,2例软组织肿块;15例MRI主要表现为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大小不一高信号囊腔或液-液平面,囊间隔在T1WI、T2WI均为低信号。误诊4例,其中发病部位长骨2例,脊柱和骨盆各1例。结论:正确认识ABC发病机理及病理特点的基础上,结合X线、CT和MRI的特征性影像学表现,进行综合分析是正确诊断ABC,避免误诊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9.
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目的:探讨动脉瘤样骨囊肿(ABC)的影像学特点。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ABC的影像学表现,23例均摄X线平片和CT平扫。4例行MRI检查。结果:23例ABC发生于长骨18例,骨盆5例。ABC平片表现常为偏心性膨胀性骨破坏;CT平扫可见膨胀的骨壳内缘呈清晰弧形压迹,其中骨壳完整12例,断缺11例。病灶密度不均,19例可见蜂房样低密度影或液-液平面,15例出现软组织肿块;4例MRI主要表现为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大小不一高信号囊腔或液-液平面,3例增强扫描,2例无明显强化,1例轻度强化,囊间隔在T1WI、T2WI及增强后均为低信号。结论:X线平片简便经济,但对内部结构的显示有一定限度,CT和MR对内部结构及软组织的显示明显优于前者,对ABC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儿童纵隔神经母细胞瘤的CT与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经病理证实的儿童纵隔神经母细胞瘤的CT和MRI表现.19例行CT检查,8例行MRI检查.结果 20例肿瘤位于后纵隔,呈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软组织肿块,突向肺野,边界较清楚.CT平扫示肿瘤密度较均匀12例,密度不均匀7例,15例肿瘤内伴有钙化.13例行增强检查,7例均匀强化,6例不均匀强化.8例MRI检查T1WI示肿瘤呈等或稍低信号,与胸壁肌肉相近,T2 WI呈不均匀稍高信号,3例肿瘤内伴出血、囊变呈混杂信号.结论 儿童患者,CT或MRI检查发现后纵隔肿物,特别是其内伴钙化者,诊断时应首先考虑神经母细胞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