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光胜 《中医正骨》2007,19(4):25-26
肱骨髁上骨折为儿童最常见的骨折,治疗上应首选闭合复位、石膏或支架外固定及尺骨鹰嘴骨牵引等非手术疗法。我院自2001~2005年对非手术治疗失败或无效者采用肘后正中切口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共37例,获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严重移位的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整复与固定一直是骨伤科医师不断探索的课题。我们自1988年以来采用自制的纸壳夹板加纸壳托板直角固定治疗经手法复位的不稳定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56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内外侧夹板固定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的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龙 《中医正骨》2001,13(11):23-24
临床上治疗肱骨髁上伸直型骨折 ,最常采用的方法是手法复位、石膏或 4块小夹板外固定。但我院创始人之一 ,闽南地区骨伤科名医庄子深副主任医师 ,根据其多年临床经验 ,总结具有特色的手法整复骨折、内外侧两块船型小夹板超肘关节屈曲位外固定法。作者曾师从庄老多年 ,自 1994~ 1999年 ,运用庄老的方法治疗肱骨髁上骨折 45 6例 ,获得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并浅谈其机理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45 6例 ,其中男 2 71例 ,女 185例 ;年龄最大 15岁 ,最小 1岁 ;左侧 183例 ,右侧 2 73例 ;典型移位伴桡偏型 16 4例 ,伴尺偏型 113例 ,余 179例为轻微向…  相似文献   

4.
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及肘内翻预防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常见的骨关节损伤,占肘部骨折55%~80%,其中98%-99%为伸直型。肘内翻畸形是其并发症中最常见的一种,发生率为25%-33%。自2002-2005年,作者采用手法复位、屈肘旋前位夹板固定,治疗伸直型小儿肱骨髁上骨折112例,较好地预防了肘内翻的发生,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肱骨髁上骨折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采用肘关节外侧切口入路,以克氏针粗丝线张力带加压内固定不稳定型肱骨髁上骨折治疗42例,经6个月~7年随访观察,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5.2%,肘内翻发生率为4.8%。与传统法比较,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表明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肱骨髁上骨折效果满意的较佳方法。  相似文献   

6.
肱骨髁上骨折几种常用治疗方法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常见的骨关节损伤,占全身骨折16.7%,占肘部骨折的60%-70%。治疗不当容易导致肘部畸形或关节僵硬,目前治疗方法较多,我院自2001年4月以来,共收治117例肱骨髁上骨折患者,分别采取手法整复石膏外固定、闭合复位交叉穿针内固定、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  相似文献   

7.
陈绎志  林柏洪  李线 《中医正骨》2006,18(12):31-32
肱骨髁上骨折是最常见的儿童肘部骨折,约占小儿全部肘关节损伤的60%。治疗方法主要有整复外固定、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固定、切开复位内固定等方法,治疗的关键在于取得良好的功能恢复和预防神经、血管损伤,Volkmann缺血挛缩以及肘内翻并发症的发生。自1996年以来,我们采用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交叉内固定的方法治疗有移位的肱骨髁上骨折67例,有效地防止肘内翻畸形、Volkmann挛缩及肘关节功能障碍等并发症的发生。效果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不稳定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是骨伤科临床上常见的骨与关节损伤之一.虽然治疗方法很多,但是疗效不甚满意.自1998~2003年,我们采用尺骨鹰嘴骨牵引配合手法复位治疗不稳定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68例,经1~2年随访,疗效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常见的骨关节损伤,传统治疗多以手法复位外固定为主,而GartlandⅢ型^[1]骨折因移位严重,手法复位困难且不稳定,临床上易出现畸形愈合、肘内翻、反复复位继发神经及血管损伤、Volkmann肌肉挛缩等各种并发症。自2003—2006年,作者采用C型臂X线机透视下急症闭合复位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CartlandⅢ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34例,均无并发症发生,获得满意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有移位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1999年10月~2005年3月,我们采用闭合手法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配合石膏托外固定治疗新鲜移位型肱骨髁上骨折180例,疗效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马林 《中医正骨》2003,15(12):13-14
为了研制一种材料、形态、弹性、刚性均符合肱骨髁上骨折外固定需要的改良夹板。从 1999年 7月~ 2 0 0 2年 8月采用改良肱骨髁上骨折夹板治疗 2~ 12岁小儿肱骨髁上骨折 80例 ,其中伴神经损伤 8例 ,血管挫伤 2例 ,随访 6~ 2 6个月 ,平均 15个月。结果未出现因夹板固定导致Volkmann缺血性肌挛缩和神经损伤 ,固定后肿胀加剧明显减轻 ,神经损伤 3个月内均恢复。骨折治愈 73例 ,好转 4例 ,未愈 3例 ,出现肘内翻 6例 ,携带角减少 2 0°以上者 3例 ,肘外翻 1例 ,肘内翻发生率为 7.5 %。认为该夹板前托不仅与肢体生理弧度、外形相适应 ,使肱动脉不易受压 ,又能与后托合用时控制前臂旋转 ,利于骨折稳定 ,对尺偏型骨折配合下段弯曲成向外 15°的内外侧夹板 ,可减少肘内翻。钢丝内衬的使用 ,使调节夹板角度成为可能 ,扩大了夹板固定的适用范围。说明改良肱骨髁上骨折夹板是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理想的外固定材料。  相似文献   

12.
杉树皮夹板固定治疗肱骨髁上骨折预防肘内翻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根据已矿名老中医张绍富的经验,采用手法整复、杉树皮夹板屈肘前臂旋前位固定的方法治疗肱骨髁上骨折120例。经18个月随访,结果优良率达83.34%,肘内翻发生率为15.2%,明显优于文献报道的各种疗法。运用传感器对不同固定体位下骨折断端间内外侧皮质骨处的压力变化进行测量,证明屈肘旋前位时夹板固定效力最大,断端最稳定,移位倾向最小,能有效预防肘内翻的发生。认为屈肘前臂旋前位固定是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的最佳  相似文献   

13.
双垂直牵引二步复位法治疗非稳定性肱骨外科颈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绍裘  肖筱武 《中医正骨》2003,15(12):11-12
寻求治疗非稳定性肱骨外科颈骨折的有效方法 ,设计并采用双垂直牵引二步复位法治疗非稳定性肱骨外科颈骨折 33例 ,对照组 2 9例采用开放复位克氏针交叉内固定。结果显示总有效率观察组为 81.8% ,对照组为 5 5 .2 % ,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临床观察认为双垂直牵引二步复位法设计合理 ,效果可靠 ,无合并症 ,能早期进行功能锻炼 ,有利于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4.
肱骨外髁的电测实验应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采用电测实验方法探讨肱骨外髁翻转骨折的发生机制和合理的固定方法。取一具6岁儿童新鲜尸体的肘关节,处理后粘贴电阻应变片,模拟肘关节伸直和屈曲45°状态下前臂旋前、中立、旋后6种体位,和屈曲90°时前臂旋前、中立、旋后3种体位的应力测定,结果显示肱骨外髁前后部竖直方向的应变无论伸肘还是屈肘均为压应变,屈肘45°位为拉应变。肱骨外髁在屈肘90°前臂旋后位时,水平方向的压应变最大,中立位次之,旋前位时其前方呈拉应变。提示肱骨外髁骨折的好发部位是肘关节半屈曲位,骨折后最佳的固定体位是屈肘90°前臂旋后位。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股骨颈骨折内固定的有效方法,以自行设计的三棱内固定器与三翼钉、多枚骨圆针、单枚空心螺纹钉、三枚加压螺纹钉内固定法相比较进行临床观察。共治疗148例,随访1-8年,结果显示三棱内固定器治疗组骨折愈合率及功能恢复优良率为86.1%,股骨头坏死率为13.9%;而三翼钉、多枚骨圆针,单枚空心螺纹钉、3枚加压螺纹钉的功能恢复优良率分别为61.3%、78.2%、70.8%、79.4%,股骨头坏死率分别为38.7%、21.7%、29.2%、20.6%。认为三棱内固定器治疗股骨颈骨折具有创伤小,疗效高,操作简便,固定牢固可靠,抗旋转,抗剪切力性能好等优点,是目前治疗股骨颈骨折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为探索手法整复肱骨髁上骨折旋转移位时控制旋转角度的方法。根据肱骨下段宽阔而且扁平的结构特点 ,将 2 5张成人正常肱骨标准侧位 X线片、11张儿童正常肱骨标准侧位 X线片、16具成人正常上肢骨骼标本、8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手术时的上肢骨骼 ,按年龄分为成人组和儿童组。对肱骨下段背面进行观察 ,并且测量 :1肱骨长轴和肱骨下段背面的夹角 ;2屈肘 90°位尺骨长轴和肱骨下段背面与横切面交线的垂线之间的夹角。结果发现 ,肱骨下段背面通常近似一平面 ,上述 2种夹角的角度在成人与儿童间数值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表明肱骨下段背侧平面确实存在 ;肱骨长轴和肱骨下段背面的夹角以及在屈肘 90°位尺骨长轴和肱骨下段背面与横切面交线的垂线之间夹角的角度均较恒定。根据上述肱骨下段的解剖特点设计出屈肘位定量内摆前臂法 ,并以此矫正传统手法整复失败的 16例患者的旋转移位 ,一次复位成功 13例 ,占 81.3% ,且无神经血管损伤。提示将角度量化的复位手法治疗旋转移位较传统手法更有效  相似文献   

17.
为评价髁状突骨折手术和非手术治疗的结果,采用标准化临床检查和下颌骨后前位X线片计算机模拟显示,分析20例手术治疗和54例非手术治疗的单侧髁状突骨折的解剖结构及功能恢复情况。临床检查结果显示,最大开口度、下颌偏移及前伸运动的改变在手术治疗组和非手术治疗组无明显差异,但放射检查显示,髁状突复位程度手术治疗组明显优于非手术治疗组。认为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相比,可以比较准确的恢复髁状突的解剖结构,使面部形态及咬合关系得到较完整的恢复。  相似文献   

18.
胫骨中、下交界段特殊型骨折的受伤机制与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分析总结胫骨中、下交界段特殊型骨折的受伤机制与治疗效果。结合受伤原因和 X线平片 ,将 116例胫骨中、下交界段特殊型骨折患者分为 ~ 型骨折。采用直视下复位螺钉或 /和钢丝内固定结合石膏外固定进行治疗 ,经 4个月~ 5年随访 ,均获得骨性愈合。认为 :1胫骨中下交界段螺旋形、斜形骨折的发生多为间接暴力致小腿外旋、扭转 ,其骨折线方向大多为由外上至内下 ,而腓骨骨折线方向、骨折平面为多样化 ,也可出现不骨折 ;2采用直视下复位有限内固定结合石膏外固定治疗具有简单可靠 ,骨折愈合快 ,并发症少 ,经济等优点。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一组踝部骨折病例采用骨折复位固定器疗法治疗,经随访取得良好疗效,认为该疗法具有复位满意,固定稳妥,将踝关节在功能位固定,能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和关节的模造,是一种治疗大块后踝的踝部不稳定骨折较为理想的方法。同时对踝关节骨折的分类方法、整复、固定及功能活动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比较3种内固定钢板在锁骨中段骨折中的应用疗效。对锁骨中段骨折患者采用3种钢板即普通钢板、重建钢板、锁骨钢板(解剖形、左/右式)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并对患者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功能恢复等情况进行统计学对比。结果锁骨钢板内固定治疗锁骨中段骨折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内固定坚强、并发症少、术后疗效好等优点。表明锁骨钢板符合人体生物力学原理,是治疗锁骨中段骨折比较理想的内固定材料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