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笔者并非专门从事<伤寒论>、<金匮要略>的研究,但在临床中喜欢应用部分经方加减,有自己的临床体会,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笔者并非专门从事《伤寒论》、《金匮要略》的研究,但在临床中喜欢应用部分经方加减,有自己的临床体会,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腹诊是中医诊断学望闻问切中切诊的一个重要部分,最早起源于《黄帝内经》,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创造性地对腹诊进行了发挥、发展,依据病家的自觉症状-腹症和他觉体征-腹证冠以各种各样的腹证名称和采取相应的腹诊手法,用以指导临证的诊断和治疗,为后世医者开拓了腹诊应用之先河。 相似文献
6.
腹诊是中医诊断学望闻问切中切诊的一个重要部分,最早起源于《黄帝内经》,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创造性地对腹诊进行了发挥、发展,依据病家的自觉症状-腹症和他觉体征-腹证冠以各种各样的腹证名称和采取相应的腹诊手法,用以指导临证的诊断和治疗,为后世医者开拓了腹诊应用之先河. 相似文献
7.
正腹诊法是通过切按胸腹,判断病邪之部位、性质,正气之虚实及体质之强弱的方法。腹诊之道,源远流长,上溯《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著作,皆有论述及相关诊察方法的记载。黄煌教授,江苏省名中医,从医40载,擅长运用经方治疗各种内科疑难杂病,对经方研究建树颇多,临床经验丰富。笔者有幸跟师侍诊,获益匪浅,黄煌 相似文献
8.
9.
叶橘泉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86,(2):74-74
"腹诊"就是"望、问、闻、切"四诊之一的切诊,和脉诊同样重要,以医生的指、掌按腹的方法诊查腹部诸证,故称"腹诊"。腹诊在日本发展较早,在辨证诊疗中极为重视。他们在教学、授徒时有一门"腹诊学"。并有不少关于"腹诊"的著作。医者的临证治验报告中,也常常提到"腹证",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腹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内经》《难经》都有关于腹诊的论述,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发挥和发展了腹诊这一诊断方法,并将其应用临证.在《伤寒杂病论》中,张仲景将胸腹的各种征象、症状与病因病机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内脏疾病反映于外在腹部客观的实质征象,冠以特有的证名,与治疗、方药相结合,从而直接指导临证施治,为后世开辟了腹诊辨证施治之先河.其不仅为历代医家所遵循,而且影响了日本汉方腹诊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腹诊是重要的临床诊疗方法。《腹证奇览(全)》承袭张仲景腹诊论治学术思想,对腹诊手法、部位、各类方腹证及医案等都有详述。分析《腹证奇览(全)》并归纳得出:腹诊法起源于中国;主要有覆手按压法、抚循法和三指探按法等手法;腹证部位以三焦为框架,以六经划分为基础,再细分为胸胁、腹、少腹;腹诊对确定疾病病位、病性、病因、病机、治疗及预后有指导意义,亦可判断人体正气盛衰,防病于未然。 相似文献
15.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篇曰"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叙述了2个症状:烦、不得眠,但属寒热虚实何证?我们在临床中运用中医四诊结合腹诊辨证(即多诊互参),对酸枣仁汤方证认识如下. 相似文献
16.
临床中少阴病是常见病证,属肾脾虚寒,虚证用腹诊无压痛体征,实证热证则有压痛。临床中用腹诊可辨其虚证或实证,下面以辨附子汤证为例,根据《伤寒论·少阴篇》有关辨附子汤证之论述和多年临床经验探索,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18.
功能性腹泻属中医"泄泻"范畴,吾师王垂杰教授认为本病主病在脾,与心、肝、肺、肾相关,治宜明辨虚损脏腑、分清虚实寒热,见症识证遣方用药,且认为功能性腹泻不只是疾病和医学问题,还包含许多复杂的社会心理问题,所以个体不同需分治,还要细参饮食调情志。 相似文献
19.
桂枝,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嫩枝,首载于《本经》:“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此药临床应用甚广,正如《本经疏注》曰:“能利关节,温经通脉……其用之道有六:曰和营,曰通阳,曰利水,曰下气,曰行瘀,曰补中。其功最大,施之最广,无如桂枝汤,则和营其首功也。”笔者临证数年,对桂枝的应用体会颇多,现总结如下。1下气平冲张某,女,57岁,2005年6月20日就诊。发作性气从少腹上冲胸咽感,胸部闷紧,咽部如窒,状若小猪奔突,遇寒则症状加剧或由受寒而诱发,伴心悸,自汗,舌淡苔白,脉紧。在当地医院经中西药治疗(具体药物不详)效果不佳,遂求治于余,时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