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仲景经典方,相对于时方,被称为经方,组方严谨,配伍得当,临床疗效确切,为历代医家推崇。经方应用临床思维,丰富多彩,其中辨方证、抓主证等为医者所重。唯应用经方,必须谨遵经典理法,应详审方证病机,重视药物剂量配伍比例,并注意应用合方,或结合时方,以解决临床复杂问题。  相似文献   

2.
笔者并非专门从事<伤寒论>、<金匮要略>的研究,但在临床中喜欢应用部分经方加减,有自己的临床体会,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丁敬远 《中医药学刊》2004,22(8):1471-1472
笔者并非专门从事《伤寒论》、《金匮要略》的研究,但在临床中喜欢应用部分经方加减,有自己的临床体会,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光同步数字传输体制的基本概念、优越性及应用;阐述了我国铁路第一条光同步数字体传输体制的线路。  相似文献   

5.
王凌 《北京中医》2011,(8):590-592
腹诊是中医诊断学望闻问切中切诊的一个重要部分,最早起源于《黄帝内经》,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创造性地对腹诊进行了发挥、发展,依据病家的自觉症状-腹症和他觉体征-腹证冠以各种各样的腹证名称和采取相应的腹诊手法,用以指导临证的诊断和治疗,为后世医者开拓了腹诊应用之先河。  相似文献   

6.
王凌 《北京中医药》2011,30(8):590-592
腹诊是中医诊断学望闻问切中切诊的一个重要部分,最早起源于《黄帝内经》,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创造性地对腹诊进行了发挥、发展,依据病家的自觉症状-腹症和他觉体征-腹证冠以各种各样的腹证名称和采取相应的腹诊手法,用以指导临证的诊断和治疗,为后世医者开拓了腹诊应用之先河.  相似文献   

7.
正腹诊法是通过切按胸腹,判断病邪之部位、性质,正气之虚实及体质之强弱的方法。腹诊之道,源远流长,上溯《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著作,皆有论述及相关诊察方法的记载。黄煌教授,江苏省名中医,从医40载,擅长运用经方治疗各种内科疑难杂病,对经方研究建树颇多,临床经验丰富。笔者有幸跟师侍诊,获益匪浅,黄煌  相似文献   

8.
王满囤  王董臣 《河北中医》2007,29(5):424-425
张仲景方世称经方,为在辨证基础上组方,只要辨证准确,临床治疗常见病、疑难病会迎刃而解,《伤寒论》之五泻心方证也是如此。现以附子泻心汤证为例,用中医四诊结合腹诊辨证,现介绍如下。1附子泻心汤证的腹诊体征和病变部位1.1脐上压痛体征腹“下脘穴至脐的中点压痛(或由脐上约1c  相似文献   

9.
"腹诊"就是"望、问、闻、切"四诊之一的切诊,和脉诊同样重要,以医生的指、掌按腹的方法诊查腹部诸证,故称"腹诊"。腹诊在日本发展较早,在辨证诊疗中极为重视。他们在教学、授徒时有一门"腹诊学"。并有不少关于"腹诊"的著作。医者的临证治验报告中,也常常提到"腹证",  相似文献   

10.
胡希恕先生认为咳嗽与痰饮关系密切,临床治疗咳嗽多从痰施治,部分干咳患者未必是痰饮作祟,亦可考虑痰饮致咳。然咳嗽一病,临证之时仍需辨证施治,最终落实到方证相合,方能效果出奇。  相似文献   

11.
总结朱文宗主任参合腹诊辨治血瘀证的心得:(1)腹大满痛、少腹急结者,治以桂枝茯苓丸合大柴胡汤、桃核承气汤等;(2)胸胁苦满、压痛抵抗者,治以桂枝茯苓丸合小柴胡汤、温胆汤为主;(3)腹色黯淡、痛如针刺的气滞者,治以血府逐瘀汤等;(4)腹胀如鼓或有压痛的气逆者,治以越鞠丸,伍以活血化瘀药为主;(5)腹缓松弛、绵软喜按的气虚者,治以“双补汤”为主;(6)小腹冷痛、少腹里急的血亏气弱虚寒者,治以温经汤等。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日本针灸独特的诊疗办法——腹诊 ,即用腹诊来代替脉诊。具体方法是 :先通过腹部接触针观察腹部的变化 ,根据不同的变化诊断出是积还是聚 ,积属阴 ,聚属阳。然后再选穴治疗 ,对于聚证主要是通过背部选穴治疗。治疗后 ,再次重复腹部的诊察 ,观察治疗前后的变化 ,进而来确定治疗效果的好坏。  相似文献   

13.
王凌 《北京中医药》2012,31(9):668-672
腹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内经》《难经》都有关于腹诊的论述,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发挥和发展了腹诊这一诊断方法,并将其应用临证.在《伤寒杂病论》中,张仲景将胸腹的各种征象、症状与病因病机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内脏疾病反映于外在腹部客观的实质征象,冠以特有的证名,与治疗、方药相结合,从而直接指导临证施治,为后世开辟了腹诊辨证施治之先河.其不仅为历代医家所遵循,而且影响了日本汉方腹诊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腹诊是重要的临床诊疗方法。《腹证奇览(全)》承袭张仲景腹诊论治学术思想,对腹诊手法、部位、各类方腹证及医案等都有详述。分析《腹证奇览(全)》并归纳得出:腹诊法起源于中国;主要有覆手按压法、抚循法和三指探按法等手法;腹证部位以三焦为框架,以六经划分为基础,再细分为胸胁、腹、少腹;腹诊对确定疾病病位、病性、病因、病机、治疗及预后有指导意义,亦可判断人体正气盛衰,防病于未然。  相似文献   

15.
王满囤  王董臣 《河北中医》2012,34(2):215-216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篇曰"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叙述了2个症状:烦、不得眠,但属寒热虚实何证?我们在临床中运用中医四诊结合腹诊辨证(即多诊互参),对酸枣仁汤方证认识如下.  相似文献   

16.
王满囤  王董臣 《河北中医》2009,31(11):1655-1656
临床中少阴病是常见病证,属肾脾虚寒,虚证用腹诊无压痛体征,实证热证则有压痛。临床中用腹诊可辨其虚证或实证,下面以辨附子汤证为例,根据《伤寒论·少阴篇》有关辨附子汤证之论述和多年临床经验探索,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18.
功能性腹泻属中医"泄泻"范畴,吾师王垂杰教授认为本病主病在脾,与心、肝、肺、肾相关,治宜明辨虚损脏腑、分清虚实寒热,见症识证遣方用药,且认为功能性腹泻不只是疾病和医学问题,还包含许多复杂的社会心理问题,所以个体不同需分治,还要细参饮食调情志。  相似文献   

19.
呼敏凤 《河南中医》2007,27(12):14-14
桂枝,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嫩枝,首载于《本经》:“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此药临床应用甚广,正如《本经疏注》曰:“能利关节,温经通脉……其用之道有六:曰和营,曰通阳,曰利水,曰下气,曰行瘀,曰补中。其功最大,施之最广,无如桂枝汤,则和营其首功也。”笔者临证数年,对桂枝的应用体会颇多,现总结如下。1下气平冲张某,女,57岁,2005年6月20日就诊。发作性气从少腹上冲胸咽感,胸部闷紧,咽部如窒,状若小猪奔突,遇寒则症状加剧或由受寒而诱发,伴心悸,自汗,舌淡苔白,脉紧。在当地医院经中西药治疗(具体药物不详)效果不佳,遂求治于余,时证…  相似文献   

20.
临证应用经方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仲景《伤寒论》为历代方书之祖,其所创名方不但配合法度严谨,而且方简效彰,笔者在临床上每常用之,屡试而不逊,兹略举治例如下: 一、桂枝汤合玉屏风散治例桂枝汤为治太阳中风表虚证,主要病机是卫阳受伤,营阴不能内守,此方调和营卫,药仅五味,而在配伍方面却是面面俱到。即用桂枝,生姜、炙草辛甘化阳,又用白芍、大枣的酸甘化阴,桂枝宣阳、运化气机;白芍和阳,通调血脉。白芍与桂枝配伍,以调和营卫;生姜辛散,佐桂枝以通阳祛邪;枣、草甘缓、益气调中,助白芍以和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