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张仲景《伤寒论》阳明病原文,从热证、实证病机角度分析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证之病机演变,以期为运用三承气汤治疗阳明腑实之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正> 【类证鉴别】1.调胃承气汤证:调胃承气汤证与小承气汤证。二证均为阳明腑实之候,皆可出现发热或潮热,汗出,心烦、谵语等。但彼证病机以津伤化燥,里热炽盛为著,燥热结实之初,  相似文献   

3.
1小承气汤使用的3个特点:一是以小承气汤"微和胃气";二是以小承气汤测试转失气与否;三是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提示3个问题:一是小承气汤证不一定是燥屎内结,很可能是大承气汤证的前奏;二是小承气汤的攻下力量比大承气汤要弱得多;三是小承气汤不在于泻实而是偏重于行气。2调胃承气汤证多是误治后出现的一些变证,属于邪热在胃,并非有燥屎结滞在大肠。所以关于"燥、实、坚"的说法,"燥""实"尚可,"坚"则无从解释,绝不能因方中使用了芒硝,就断定证中有燥屎结滞。3关于承气汤的命名,"承气",即帮助阳明大肠承接阳明胃的下降之气,与"亢则害,承乃制"没有关系。4调胃承气汤证是邪热还在阳明胃之际,唯恐大肠不能承顺胃气而正常通降,尤须清除胃热以防邪热下传,所以方名叫"调胃承气汤"。"调胃"二字已经明确显示,病在阳明胃而非在阳明大肠,之所以"承气",仍是秉承既病防变,提前截断的治疗思想。5三承气汤证,是阳明胃家邪热亢盛到阳明大肠燥屎内结的一个系统过程。阳明邪热在胃,如不及时清除热邪,就会使邪热进一步加重而耗伤津液,而成阳明大肠燥结,所以尽快用调胃承气汤清泻胃热,截断病情发展。阳明燥屎在肠,潮热、谵语、腹痛,甚则喘冒直视、循衣摸床,说明燥屎已成,所以可用大承气汤攻下燥屎。而从阳明胃家邪热到阳明大肠燥屎过程中,虽见有潮热、谵语、腹满,但尚不能确定腑实燥屎的形成,所以用小承气汤进行试探性治疗。  相似文献   

4.
大承气汤出自《伤寒论》,为阳明腑实证下法代表方,主治阳明里热燥结实证。临床应用本方能治疗实热内结所致多种病证,虽所治病证表现千变万化,但只要切中病机,明了方义,随证加减,定能获桴鼓之效。  相似文献   

5.
急性胰腺炎以腹痛为主要表现,主要以热结胃肠、邪实热盛之腑实证为主,临床上常用大承气汤等治疗该病,我们认为急性胰腺炎既有阳明腑实的表现又符合内痈的表现,用大承气汤加薏苡仁败酱草治疗急性胰腺炎不仅兼顾阳明腑实的病机而且兼顾内痈的病机,符合临床实际。  相似文献   

6.
探讨《伤寒论》结胸证与阳明腑实证的异同,指导临床辨证及治疗。通过查阅相关中医古籍及文献,从病位、证候特点、临床应用等方面对结胸证与阳明腑实证进行辨析,探讨二者的异同。结胸证的病位更加广泛,可上达胸、旁及两胁、连贯膈、下延至腹,基本病机是"热入"和"水结在胸胁",证候特点是以胸脘硬满胀痛拒按为主,治法则以泻热逐水为要;阳明腑实证病位以中焦胃、肠为主;基本病机是阳明津亏及邪热入里,热与燥屎相结,腑气不通;证候特点是以痞、满、燥、实、坚为主;治法则以通腑泄热为重。结胸证与阳明腑实证有较多相似之处,但病位、病机、证候特点及治法却有不同,临床当详审病机、谨慎辨别,区别用之。  相似文献   

7.
结胸证与阳明腑实证临床辨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耿云涛 《河南中医》2009,29(7):627-628
《伤寒论》中结胸证的病机是表证误下致热与水饮相结于胸腹,大陷胸汤是其代表方;阳明腑实证的病机是邪热已入阳明,与燥屎相结于中、下焦,大承气汤是代表方剂。在诊治类似结胸和阳明腑实证的实践中应详辨病机,准确用药,中病即止。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脾约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伤寒论》阳明病症中,开宗明义,指明阳明病以“胃家实”作为辨证纲领。在阳明病腑证下,条文列有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小承气汤、麻仁丸和蜜煎导法。其中三承气汤在现今临床中广泛运用。笔者则多年来喜用麻子仁丸治疗慢性胃炎、肠易激综合征等病症。现将体会介绍如下。阳明病的下证,虽由于“胃家实”。但其原因不一,所以治法亦不同。《伤寒论》179条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说明阳明下证中有三  相似文献   

9.
在前一讲里,重点阐述了阳明经证。阳明病除经证外,还有腑证,这一讲就谈这方面的问题。四、阳明腑证(一)燥实证原文;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250)本条主要阐述太阳病发汗后转属阳明腑实的证治。“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是言其病因。本证系太阳病发汗太过,或发汗  相似文献   

10.
调胃承气汤,为《伤寒论》阳明病三承气汤之一,是治疗阳明腑实证的主方之一。由于其特殊的药物配伍及应用,故而得称此名。仲景指出调胃承气汤是治疗"胃气不和"的方剂,通过临床案例分析调胃承气汤所治疗的"胃气不和"的临床证候及其内在机理,发现其病机是阳明病邪热结于肠胃且具有上冲、下迫、扰心之势。  相似文献   

11.
阳明腑证     
胡××,男,79岁,农民。1970年1月8日初诊。其子代诉:二十多天未大便.腹胀甚,胃腹气逆,时吐粘沫,心下痞塞。诊见:苔黄白厚干,腹硬满拒按,脉沉实。诊为大承气汤证。病为实、热、燥相结,阳明腑气不通之属,拟用调中扶正,泻下燥实之法治之,方宗调胃承气汤:大  相似文献   

12.
这天下午是东方医院业务学习时间.小张等几个青年医生正在听钟老讲《伤寒论》,讲课的内容是阳明病、承气汤证."阳明腑证有那些临床表现?为什么要用承气汤攻下?"钟老用提问的形式,归纳已经讲过的内容."阳明腑证在全身表现为身热、自汗出、不恶寒、反恶热,182条中称为'外证';在局部的表现是腹满胀痛、大便秘结,181条中称为'内实'.它的病机是肠胃有实热积聚,就是180条所称的'胃家实'.因此,需要用承气汤攻下肠胃热结."小张满有把握地回答.钟老频频点头微笑,赞许小张的回答.接着说:"请大家翻到少阴篇320条、321条和322条.少阴病是心肾阳虚的病证,而在这三条条文里,却用大承气  相似文献   

13.
倪宗珈教授运用寒下法经验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寒下法是通过泻下通便攻逐邪实积滞,用于治疗里实热证,属下法之一。临床上常采用大、小承气汤为主化裁运用,上两方虽组方简单,却具有攻下实热、荡除燥结之功,主治阳明腑实证。导师在继承古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实践,运用寒下法来治疗不全性肠梗阻、重症胰腺炎、顽固性荨麻疹、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等疾患,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现将导师应用寒下法的经验介绍如下,望同道斧正。1辨证应抓住燥热内结、腑气不通大、小承气汤为苦寒峻泻之剂,用于治疗阳明腑实证,其病机的本质是正盛邪实。中医理论认为:胃为水谷之海,阳…  相似文献   

14.
对阳明病提纲"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的"胃家实"三字,历代注家有不同的见解.有人认为,"胃家实"是单指邪热从阳明经进入阳明胃腑,与肠中燥屎相互壅结而形成的有形燥热之腑证而言[1,2];也有人认为"胃家实"三字不仅指阳明腑的实证、热证,而且也包括阳明经证的无形邪热等热性病在内1[3].以上两种说法的不同点,是在于对"胃家"二字所代表部位的争议,而对"实"字的认识,则基本上是相同的,即都认为"实"字所指的就是热证、实证.对此,笔者持有不同的看法:"胃家"赅指阳明经、腑自不待言,而"胃家实"的"实"字则应另眼看待,我认为这个"实"字,若非"病"字之误,那也应将之作"病"字来解,绝不可将阳明病概指为"实证、热证".  相似文献   

15.
仲景设三承气汤为阳明病腑实证立法,专为攻下热实者而设。"承气"之名,取其承顺胃气自上而下之意。由于腑实程度轻重有异,故攻下之方其力亦有大小不同。大、小、调胃三承气汤所用之药不同,其攻下之力亦异。即使如此,在具体运用时,视其病之进退,服药方法及方药剂量又有多少之不同。三承气汤攻下强弱之力甚明,仲景于《伤寒论》中已详论其用。但目前大多只依据三承气汤所用之药而将其与痞、满、燥、实之证相对应,则失去从疾病过程中根据所见之脉证而判断腑实之轻重运用三承气汤及其变化之妙。  相似文献   

16.
三承气汤为大承气汤、小承气汤及调胃承气汤,是张仲景《伤寒论》中的著名效方,也是泻热通腑法的代表方剂。其用药相近,主治相仿,皆具清腑泻热之效。在《伤寒论》阳明实证病篇中论述颇多,太阳、少阴、厥阴病篇亦有提及,是仲景"下法"的典型体现。  相似文献   

17.
李梦缘  刘汶 《北京中医药》2021,40(6):607-609
承气汤类方在温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热结为承气汤证的基本病因,阴伤、气壅为其重要病机,可从"热""阴""气"的角度认识承气汤在温病中的治疗作用与应用注意.从热结角度,承气汤可用于阳明热结及兼证、热入血室证等;从阴伤角度,承气汤可用于阳明腑实兼有阴伤者、下后阴伤而邪实未净者、热结阴伤见神昏谵语者;从气壅角度,承气汤可用于肺肠、胃肠之气机壅滞,以及阳气郁遏之厥证.因而应用承气汤的过程中当细辨"热"与"结"、重视津液阴血损伤、注意应用时机及正气之荣枯.从"热""阴""气",即病因病机角度可更加系统地认识承气汤在温病治疗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8.
历代医家均将《伤寒论》中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并称为三承气汤.而从《伤寒论》阳明病篇的"燥气主之"出发研读其相关条文,发现三承气汤证在阳明腑实证的发展上认识尚不完全,现用《温病条辨》中调胃承气汤证对其加以补充,使之并称四承气汤.根据致病机理和临床表现的不同,从"阳明经上,燥气主之"出发对四证进行鉴别诊断,以完善...  相似文献   

19.
廖思思  陈宁 《环球中医药》2022,(8):1390-1392
承气汤始于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原治“胃家实”之阳明病,根据病情的不同程度与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治疗里实证。后世医家运用张仲景思想,并结合自身的时代发展特点,将三承气汤化裁薪传,对其证治由伤寒推广延伸到杂病,主治由阳明腑实证拓展到阳虚冷积、热伤气血、阴亏热结等虚实夹杂证,使承气汤逐步从攻邪法衍化至攻补兼施法,重视扶正祛邪,以达到“正足邪自去”“邪去正自安”,延伸了“下法”的应用范围,至明清时期完成了“由实而虚”的应用转变,并形成承气汤系列方。本文通过梳理承气汤的衍化过程,阐明其应用转变的理论基础,分析此类方的结构,并从中得到启示,即承气汤类方通过下法驱邪外出使气机条畅,邪祛则正气得复,故只要病机吻合,有正气可承,便可使用,不必拘泥,并以此助承气汤类方在临床上得以更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大承气汤出自《伤寒论》,为二阳并病,转属阳明腑实的证治。即太阳表证已罢,邪人阳明,人里化热,与肠中燥屎相结,实热与积滞互结,浊气填塞,腑气不通之证。余遵“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原则,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以此方应用于临床各科,用于治疗实热积滞壅于肠中,腑气不通之证。往往获效。此方为治标之方,应用以腑气通为准,中病即止,不可久用,以免伤正。现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