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角药是3种中药联合使用,系统配伍而成,如三足鼎立,互为犄角。角药介于中药与方剂之间,在方剂中起主要作用或辅助作用或独立成方,以达到减毒增效之目的。经方中蕴含着丰富的角药配伍知识,谨遵经旨,将其分为同类相须、异类相使、阴阳配伍、气血配伍、寒热并用、升降相因、开阖并施、散敛兼顾、润燥相随、攻补同施、动静结合、刚柔相济、表里兼顾、气味配伍等14个方面,进行详实梳理,以期对深入挖掘经方配伍规律,指导临床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
寒热药物并用,是《伤寒论》方剂配伍的重要内容之一。论中113方,寒热药物并用者就达半数以上。其应用有外寒内热证、上热下寒证、寒热错杂证、寒热往来证、阳气不足邪热有余证、真寒假热证等等。以上各证,虽同属寒热互见,但因寒热的部位、轻重、多寡、真假的不同,寒凉药与温热药的配伍,也随之有相应的变化。本文就其寒热药物的配伍规律,陈述管见如下。  相似文献   

3.
凡一方君佐药物有寒热温凉之性,辛甘酸苦之味,或君佐药物的功用有补泻、升降、行止、燥润、敛散等相反,但君佐合用,全方的治疗作用却是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于此皆属反佐配伍。所以反佐配伍的形式主要有寒热反佐、升降反佐、补泻反佐、润燥反佐、行止反佐、敛散反佐等。兹就经方反佐配伍论述如下,不当之处,敬请斧正。1 寒热反佐寒热反佐配伍是在大寒方剂中稍加温热药反佐,或在大热方剂中稍加寒凉药反佐。《伤寒论》白通加猪胆汁汤,是寒热反佐配伍的典范。是方主治少阴阳气衰绝、阴寒盛极、阴盛格阳之证,故用大剂辛热之生附子为…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总结经方中黄连“角药”的配伍特点与临床应用,并深入剖析以黄连为角药的类方鉴别,为现代临床用药谴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谨遵经旨,对经方中黄连“角药”的配伍特点与临床应用进行详尽梳理,并从独立成方之“角药”、作为方剂主要部分之“角药”以及类方鉴别三方面进行论述。结果:经方中独立成方之黄连“角药”两对、作为方剂主要部分之“角药”7 对,黄连的角药配伍,寒热并用,表里同调,虚实相兼,使得其可用于下利、呕吐、肠鸣、烦躁、心下痞等多个方证。 结论:经方中蕴含着丰富的黄连“角药”配伍知识,理解掌握经方中黄连“角药”的配伍特点与临床应用及其类方的准确运用,可扩大主治,减少药味,精准治疗。  相似文献   

5.
论寒热配伍在痹证治疗中的意义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16  
秦林  彭欣 《中国中药杂志》1999,24(2):112-114
痹证是中医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对此,历代医家在选药、组方与配伍等方面多有论述。笔者系统总结分析了历代治疗痹证的方药性能以及所治病证特点,认为中药寒热配伍在痹证治疗中具有普遍意义,是治痹方中的特殊配伍形式。1寒热配伍在痹证治疗中的古今应用治痹方中的寒热配伍形式,最早见于汉代张仲景所创制的附子汤、乌头汤、桂枝芍药知母汤以及麻杏石甘汤等系列方剂之中。其后,历代医家在上述诸方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发展。如宋朝....  相似文献   

6.
从寒温并施的概念与分类、目的与应用、复杂情况三方面探讨相反相成配伍思维的意义。寒温并施是相反相成思维指导下的最常用的方剂配伍方法之一,通过寒温相反相制而又相成的关系,使方剂以有机整体的形式更好地对应于疾病的寒热性质。寒温并施配伍的意义主要有三:一是为了制约某些药物的寒热偏性,以达到顺利地发挥其某种特定功效的目的;二是通过寒温之药的相互制约,使配伍而成的药对或方剂,在整体上不过于寒或过于热,以更好地适应病情,并防止寒热太过导致不良反应;三是可产生单纯寒药或热药所不具备的新效能。  相似文献   

7.
刘明 《四川中医》2009,(10):48-49
作为方剂复方配伍的最小组成单位——“对药”,在中医中药复方中有相须、相使、阴阳、寒热等各种基本配伍形式,在复方配伍中,主要具有相辅相成、相反相成等方面的作用,本文就此作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8.
相反相成配伍体现了中医学阴阳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是矛盾理论在方剂配伍中的运用.寒热共投、补泻兼施、行守结合、升降相因、散敛相配、刚柔相济等配伍方法在方剂配伍减毒的理论中亦有广泛的应用.因此对相反相成配伍减毒的进一步研究有助于方剂配伍减毒理论的完善及对临床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正>药对是指在方剂配伍中能起到相辅相成或相反相成的作用,在临床中又经常一起使用的两味药,又称“姊妹药”。药对的形成是方剂不断发展和配伍经验不断积累的结果。方剂是以药物为基础,而两味以上药物配伍应用治疗疾病,正是方剂形成的最初阶段,随着医疗实践的发展,经历代医家的临床验证,  相似文献   

10.
方剂寒热配伍之探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方剂寒热配伍的应用实例分析为主线,探讨了方剂学的寒热配伍。论述了脏腑寒热错杂的病机,寒热配伍的功效作用是寒热配伍的依据。阐述了寒热配伍与五味、升降浮沉的不同组方形式。旨在指导临床正确运用寒热配伍和遣方用药。  相似文献   

11.
基于1307首方剂的平性药病证配伍用药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分析1 307首方剂的药性组方规律,探讨平性药临床用药规律。方法:从国家级规划教材《方剂学》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药典》)中筛选1 307首方剂,并以《药典》记的载药性为判定依据,将获得的数据录入"中药方剂药性数据分析系统",分析了寒热平药性与组方角色的关系、寒热平药性组方角色与主治病证的关系等;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平性药配伍与不同病证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两两相关分析及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平性药作使药者为寒、热药的3.9倍,平性药作君、臣药的方剂,以治疗气虚证者最多,其次是瘀血证和痰湿证;平性药在寒证、热证、不寒不热证、寒热错杂证的总体应用频率分别为22%,18%,25%,18%,在虚证、实证、虚实夹杂证中的总体应用频率分别为27%,17%,25%;在气虚证、血虚证、寒证、不寒不热证、虚证中,平性药的应用频次分别是寒性药+热性药的1.5,1.4,1.4,1.6,1.2倍。结论:平性药在组方配伍时最常作使药;平性药多用于虚证和虚实夹杂证,是气虚证、血虚证、寒证、不寒不热证、虚证等病证的常用药,比寒热药物更宜于临床配伍应用。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通过对方剂配伍中对药作用的探讨 ,认为方剂中同性药、生熟药配对 ,可明显增强疗效或扩大治疗范围 ,而收相辅相成之功 ;寒热药、散收或升降药配对 ,可相互调节、相互制约而取相反相成之效  相似文献   

13.
谈《伤寒论》中寒热药并用组方汤国祥(河南中医学院,450003)主题词《伤寒论》,寒热辨证,中药配伍《伤寒论》为仲景所著之不朽之作.其方剂组成严谨,配伍精当,特别是将寒热药同伍一方,不仅治疗各种寒热并见之证,亦用于热闭于肺及阴盛格阳等证。其寒热并用组...  相似文献   

14.
平性药配伍理论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笔者从中医药理论出发,通过对药性及配伍理论的文献研究,并结合数据库对1 307首古今方剂药性组方规律的分析,归纳阐述了平性药的配伍应用规律:①气味配伍,调整阴阳:气味配伍是历代组方的基本方法,平性药本身兼具寒、热之性,在临床配伍应用中,亦同寒热药性一样,也常以气味配伍的形式,以达调整阴阳的目的。②伍用寒热,调和辅助:平性药配伍寒、热药,一者表现为寒、热的"趋从性",可用于治疗热证或寒证;二者,既可防止寒、热药同性配伍使方剂过寒或过热,又因平性药"和合调平"之性而不易致矫枉过正;第三,平性药在配伍中还可起到佐助、佐制作用。③补剂入平,缓复虚损:平性药之"补"较为和缓,适合于虚性疾病的全程,更利于善后调理,不易致偏。  相似文献   

15.
方剂的制定是中医进行辨证论治时的重要一环,方剂组成的恰当与否直接影响着临床的疗效,所以历代医家都非常重视方剂学的研究和学习。但是中医古籍浩如烟海,所载方剂无计其数,若要全部掌握是不可能的,学习时只需掌握临床上用之有效的常用方剂即可,以便临证时随时应用。这些方剂均要熟记,并通过一系列的分析、对比、归纳,做到临证处方时方中有药、药中有方、方中有方、药中有药,每处一方知其方的主治、功用及药物组成,每加减一个药物知其药物的性味、归经、主治及加减药物与原方药物配伍后的方剂组成、主治,例如:逍遥散是由柴胡、当归、白芍、茯苓、炙草、生姜、薄荷组成,主治肝郁血虚,两胁作痛,寒热  相似文献   

16.
文章通过对方剂配伍中对药作用的探讨,认为方剂中同性药、生熟药配对,可明显增强疗效或扩大治疗范围,而收相辅相成之功;寒热药、散收或升降药配对,可相互调节、相互制约而取相反相成之效。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中灵活巧妙地运用寒热并用配伍方法,散寒之中配以清热,清热之中伍以温散,温清两法并投,为后世立下了寒热并用的典范,提供了宝贵的医学经验.“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寒病用热药,热病用寒药”也由此成为方剂配伍的指导原则.寒热并用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特点和调理阴阳、三因制宜、祛邪扶正的基本原则,是方剂配伍的精华之一.  相似文献   

18.
方剂是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 ,针对疾病的表象和内因有的放矢地按照药物的性能、效用合理组合而成。根据笔者多年研探 ,仅就方剂中应用相反相成原则进行配伍的一些浅识表述出来 ,以供同道参考。1 寒热并进配伍法该法主要适用于寒热错杂的疾病。因此类病不仅有寒而且有热 ,故组方时既不可单用寒凉药 ,又不能单用温热药 ,只有将二者配伍使用 ,才能协调阴阳、寒热俱除。如《伤寒论》治疗上热下寒 ,腹痛欲呕之证的黄连汤 ,方中用苦寒药黄连祛其上焦之邪热 ,而用干姜、桂枝温散中焦之凝寒 ,用甘草调和诸药而解病邪之毒 ,诸药配伍应用使疾病立除、…  相似文献   

19.
方剂化学成分药动力学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黄熙  蒋永培 《中草药》1995,26(10):546-549
方剂在体内化学成分的定性、定量四谱法、2维和3维HPLC法,经不同途径给药后,方剂在体内化学成分的动力学特征与“证”、临床疗效、中药配伍、制剂与给药时间有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20.
宁德新 《四川中医》1998,16(2):51-52
寒性药与热性药同用,称为寒热井用,属和法范畴。历代医家创立了许多疗效卓著的寒热并用方剂,广泛地运用于;临床,本文以寒热井用的方剂和临床治疗用药为依据,对寒热井用的治疗作用进行了归纳分析,供大家参考。!主用其性.能调和赛热,治疗寒热错杂证。根据中药性味、归经的理论和“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的基本原则,选择能入热邪所在之经的寒性药与能入筹邪所在之经的热性药同用,利用药性的寒热们胜,纠正机体病变部位的寒热偏胜,有调和寒热的作用,用于治疗上热下寒、上寒下热、表寒里热、表热里寒、肝(胆)热牌寒、冒热肠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