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李伟皓  杨洪乐  孟凡茹  纪昕  曹青  周艳 《河北医药》2010,32(24):3449-3451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总体止血潜能(OHP)、总体凝血潜能(OCP)与总体纤溶潜能(OFP)与C反应蛋白(CRP)、纤维蛋白原(FIB)相关性及临床价值。方法检测73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及60例正常对照血浆CRP、FIB、OHP、OCP及OFP,比较2组间各指标差异,检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CRP、FIB与OCP、OHP、OFP的相关性。结果缺血性脑组中组FIB、OHP与OCP均高于对照组(P〈0.01),OFP低于对照组(P〈0.01)。CRP、FIB与OCP、OHP呈正相关(P〈0.01),与OFP呈负相关(P〈0.05或〈0.01)。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炎症反应与止血功能相关,监测炎症及止血指标有助于正确判断疾病状态。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讨肝癌病人凝血及血浆D-二聚体(D-dimer)定量等指标的变化及其意义,对73例肝癌(原发性肝癌42例,继发性肝癌31例)和对照组30例进行凝血常规及D-dimer测定;凝血常规包括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结果表明,原发性肝癌PT、APTT、TT均明显延长,FIB明显下降,D-dimer明显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继发性肝癌PT、APTT均明显延长,D-dimer明显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TT延长,FIB明显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肝癌病人血浆PT、APTT、FIB、TT及D-dimer参数均有变化,提示有不同程度凝血及纤溶异常。上述指标的检测可客观地评价肝癌病人凝血和纤溶功能状况,对于观察病情和判断疗效有辅助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妊娠晚期孕妇凝血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ACL TOP型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测定140例妊娠晚期孕妇(观察组)及70例健康育龄妇女(对照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化标准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观察组的PT、INR、APTT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FIB高于对照组(P值〈0.01);而两组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0.05)。结论妊娠晚期妇女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检测其凝血功能,对预防或早期治疗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4.
67例肝癌患者凝血四项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肝癌患者凝血四项(PT、APTT、TT、FIB)的检测以了解肝癌患者的凝血功能情况。方法利用日本东亚CA-50血凝仪,检测67例肝癌患者及50例健康体检者的PT、APTT、TT、FIB水平。结果肝癌患者的凝血四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PT、APTT、TT均明显延长,FIB明显下降,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相似文献   

5.
2型糖尿病患者血栓分子标志物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320例糖尿病患者血液中血小板聚集率(PAGT:MAR)、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超敏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血小板聚集率(PAGT:MAR,用ADP做诱导剂)、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采用血液凝聚仪定量测定,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采用酶标仪应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CRP)采用生化分析仪用透射免疫比浊法测定,结果与160例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糖尿病患者PAGT:MAR、FIB、vWF、CR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t-PA、PT、APTT和TT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且糖尿病并发血管病变组与无血管病变组相比,MAR、FIB、vWF、CRP水平增高且t-PA水平降低,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糖尿病并发血管病变组PT、APTT、TT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糖尿病患者存在血栓前状态,联合检测上述分子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诊断、治疗和病情观察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凉血地黄汤对肝硬化患者凝血指标的影响。方法267例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34例和对照组133例,2组均给予综合治疗,治疗组加用凉血地黄汤,观察2组治疗前后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纤维蛋白(FIB)等凝血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2组治疗后PT、APTT均较治疗前降低,PTA、FIB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且治疗组各项指标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凉血地黄汤治疗肝硬化可缩短出凝血时间,提高凝血酶原活动度,减少患者出血倾向。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 HCC)经导管动脉化学栓塞( TACE)治疗前后凝血及纤溶功能的变化。方法将进行TACE治疗的60例HCC患者作为治疗组,检测TACE治疗前、治疗后3 d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D-Dimer)PLT的数值变化。6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同时检测上述指标。结果 HCC患者在TACE后PT、APTT、FIB、D-Dimer、PLT均较治疗前升高( P <0.05),其中肝硬化组的HCC各指标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而无肝硬化的HCC的只有APTT 、PLT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HCC患者的介入凝血异常和纤溶功能亢进,而TACE治疗早期会使凝血异常和纤溶功能亢进经一步恶化,伴有肝硬化的肝癌在治疗中更应该引起重视,以预防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先兆子痫孕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检测结果的临床意义和护理体会。方法对179例先兆子痫孕妇、96例正常健康孕妇与54例非孕妇女的凝血四项指标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先兆子痫孕妇组的PT、APTT、TT、FIB与正常健康孕妇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健康孕妇PT、APTT、TT低于非孕妇女,FIB则高于非孕妇女,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产前及分娩过程中,及时监测各项凝血指标,产前严密观察产妇身体情况对预测、预防和治疗产妇异常出血及病程进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陈君  郑晓莉  刘蕊 《天津医药》2006,34(9):605-606
目的:探讨结肠癌患者凝血、抗凝、纤溶指标的变化与其病理分型、分化程度、转移及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结肠癌患者109例,对照组41例.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纤维蛋白原(FIB)、抗凝血酶(AT)、D-二聚体(D-Dimer).结果:PT、APTT随病情加重稍有延长但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IB、D-Dimer随病情加重而增高,AT随病情加重活性逐渐降低,此3项指标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肠癌患者存在明显的凝血、抗凝及纤溶机制的异常且其变化与病情发展及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低体温对凝血功能的影响,将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11个组,每组8只,Ⅰ组为对照组,Ⅱ~Ⅺ组为实验组。实验组大鼠单笼置寒冷环境模拟实验室于-30℃环境进行冷暴露,Ⅱ~Ⅳ组为低体温组,分别于-30℃冷暴露30min、60min、80min;V~Ⅺ组为低体温后复温组,于-30℃冷暴露80min后室温自然复温,分别复温4h、8h、12h、16h、24h、72h、120h。采血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FIB)含量。结果表明,-30℃冷暴露低体温过程中PT、APTT明显缩短(P〈0.01),FIB含量显著增加(P〈0.05),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复温过程中,PT、APTT均延长,PT延长,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FIB含量亦显著增多(P〈0.05,P〈0.01)。结论:低体温和复温过程中PT、APTT、FIB含量明显变化,凝血机制发生紊乱,为低体温机制的研究和治疗效果的评价提供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将凝血常规指标与新指标联合检测,通过凝血实验室指标与临床病症的紧密结合,对肝病患者的诊断治疗、病情监测、预后以及并发DIC进行研究和分析。方法采用凝固法检测PT/PA,APTT,FIB,FV:C,FVII:C,FVIII:C。结果CH组的VII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LC-2组和CSH组的DD,PT,PA,V,VII,VIII,PLT,APTT和FIB水平与正常组、AH和CH组比较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CSH组的PT,PA和APTT水平与其它各组比较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DD,PT,PA,APTT,FIB,V,VII,PLT水平不仅对LC-2及CSH具有很好的诊断价值,也是严重肝病与正常组、轻度肝病组之间较理想的鉴别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及血塞通的应用。方法将参与研究的54例患者分为观察组与治疗组,观察组30例术后不给予血塞通治疗,治疗组给予血塞通治疗。观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前后患者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以及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值(INR)和D-二聚体(DD)等血浆凝血指标,以及血塞通对术后凝血状态的影响。结果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患者PT显著缩短,FIB及DD水平显著升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应用血塞通治疗可使PT、FIB及DD水平基本恢复正常,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可能导致患者术后出现血液高凝状态,术后应用血塞通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孕妇血小板及凝血指标的观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孕妇血小板及凝血指标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全自动血凝仪和血液分析仪,检测了正常非妊娠孕妇(对照组)、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孕妇(观察组)各32例的下述指标,凝血四项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和血小板(PLT)。结果:观察组的PT、APTT较对照组均缩短,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而观察组的TT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小板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孕妇血小板及凝血三项指标可作为判定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重要指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孕期妇女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四项凝血指标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法国Stago Compact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201例正常妊娠早期、197例正常妊娠中期、199例正常妊娠晚期和100例非孕正常妇女的PT、APTT、TT和Fib,并对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正常非孕对照组与早孕组比较,PT、APTT、TT及Fib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晚孕组与早孕组和对照组比较,PT、APTT时间明显缩短,Fib含量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早孕组与中孕组比较,TT时间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孕组与晚孕组比较,TT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孕期的延长,妊娠妇女的血液中凝血因子处于一定程度的活化状态,凝血功能增强、抗凝及纤溶功能减弱,血浆处于高凝状态,这一妊娠期生理变化为产后快速止血提供物质基础,同时也易形成血栓,并引起其他产科疾患。定期动态监测凝血功能,了解其凝血功能状态,对预防产科并发症、及时进行抗凝治疗和保护母婴健康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凝血和纤溶功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50 例肝硬化患者及20 例正常对照组采用全自动血凝仪测定其血浆D-二聚体(D-dimer)和纤维蛋白原(FIB)含量,测定凝血酶原(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APTT)时间,血小板(PLT)采用全自动血球计数仪检测.结果:肝硬化chi1 d B级组、C级组血浆D-二聚体(D-dimer)、PT、APTT、PLT分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肝硬化Child B级组、C级组(FIB)分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肝硬化Child C级组D-dimer、PT、APTT分别与肝硬化Child B级组比较其差异性更显著(P<0.01),肝硬化Child C级组FIB、PLT与肝硬化Child B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联合检测凝血及纤溶指标对判断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损害程度、出血危险性的D-dimer、预后估计及指导临床治疗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邹龙娇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24):3768-3769
目的:检测109例肝病患者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的含量(FIB),与3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比较,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PT、TT、APTT、FIB含量均采用磁珠凝固法进行测定。结果:PT、APTT、TT、FIB 4项在急性肝炎、慢性轻度病毒性肝炎患者中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在慢性中重度肝炎、活动性肝硬化及重症肝病患者中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血浆凝血4项指标检测可早期发现肝病造成的凝血机制障碍,对判断严重肝病患者的出血倾向和预后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冠心病、脑梗死、糖尿病患者血浆的凝血、抗凝及纤溶相关参数的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对77例冠心病患者、56例脑梗死患者和44例糖尿病患者与105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浆样本用凝固法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活性,用免疫比浊法测定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含量,用发色底物法检测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结果冠心病组PT活性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病例组FIB、D-二聚体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增高, AT-III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减低。结论检测FIB、D二聚体、AT-Ⅲ对冠心病、脑梗死、糖尿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具有比较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检测结果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检测140例肝硬化患者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的含量(FIB),与正常对照进行比较,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PT、APTT、FIB含量均采用凝固比浊法进行测定.结果 肝硬化患者PT、APTT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1),FIB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结论 肝硬化患者血浆凝血因子异常是加重其疾病发展的原因之一,患者处于低凝状态且纤溶系统受损,所以对肝硬化患者进行凝血功能的检测,可早期发现肝病造成的凝血机制障碍,对肝硬化患者出血的抢救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探讨深静脉栓塞患者凝血纤溶指标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深静脉栓塞(DVT)患者血浆中凝血纤溶指标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分别对35例深静脉栓塞患者和35例健康者血浆(对照组),测定其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imer)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深静脉栓塞患者PT、FIB、TT、D-dimer和FDP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APTT延长不超过10秒,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深静脉栓塞患者血液存在明显的凝血纤溶系统的异常,在血栓形成过程机体呈高凝状态,血栓形成后机体继发纤溶亢进,各项指标可作为DVT患者安全、有效的筛查试验,D-二聚体和FDP对DVT的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监测及避免发生并发症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检测早期妊娠(7~13周)妇女和孕足月(37~42周)妇女凝血的指标,并对结果 进行分析.方法 分别选取孕足月及预行人工流产孕妇各60例,采用磁珠凝固法检测凝血四项(PT、APTT、TT、Fbg),并与对照组的45例正常健康妇女做比较.结果 早孕组与孕足月组PT、APTT、TT、Fbg都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早孕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明显;孕足月组与对照组比较,PT、APTT有差异(P〈0.05),TT差异不明显,Fbg差异有显著性(P〈0.01);早孕组与孕足月组比较,PT、APTT、Fbg有差异(P〈0.05),TT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 妊娠妇女凝血系统发生改变,监测凝血指标有利于预防血栓形成、降低DIC发生率及优生优育具有一定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