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特应性皮炎(AD)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临床以多种免疫异常为特征,我们检测了58例A D患者血清可溶性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水平,探讨他们与AD临床症状、疾病严重程度、IgE水平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尖锐湿疣》等书邮购消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采用中药消银丸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并检测患者血清中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的水平,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细胞间黏附分子1和白介素8与白癜风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许多研究提示白癜风的发生与自身免疫有关。细胞问黏附分子1(ICAM—1)及白介素8(IL-8)在介导免疫细胞和靶细胞间黏附和趋化中起重要作用,为探讨ICAM—1和IL—8与白癜风发病之间的关系,检测了40例白癜风患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和IL—8的水平。分析其与患者疾病活动性、疾病类型、病程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细胞间黏附分子-3在特应性皮炎皮损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的发病机制至今未明,其中黏附分子在AD发病中的作用已受到广泛重视,笔者利用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3单克隆抗体,采用免疫组化链霉菌抗生物索蛋白-过氧化物酶连接法(SP)检测正常人皮肤和AD患者皮损中ICAM-3的表达情况,并对其与AD病情及皮损严霞程度的相关性及与伴有或不伴有呼吸道过敏史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以探讨ICAM-3在A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血清可溶性黏附分子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活动性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血清黏附分子中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和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水平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活动性的关系。方法 sVCAM-1和sICAM-1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结果 ①SLE患者血清sVCAM-1平均水平为2342.45ng/m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1239.68ng/mL(P<0.001);SLE患者血清sICAM-1平均水平为802.34ng/m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626.15ng/mL(P<0.001)。②SLE患者血清sVCAM-1水平和sICAM-1水平活动期均高于非活动期(P均<0.001),肾损组均高于非肾损组(P均<0.001)。③SLE组血清sVCAM-1和sICAM-1水平与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抗dsDNA抗体阳性呈正相关,与血清补体C3水平呈负相关。④糖皮质激素治疗后患者sVCAM-1水平和sICAM-1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均<0.001)。结论 sVCAM-1、sICAM-1可能参与SLE的发病,与SLE活动性相关。  相似文献   

6.
笔者采用中药消银丸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并检测患者血清中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的水平,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复方昆明山海棠对TNF-α诱导的人血管内皮细胞ICAM-1表达影响的研究,探讨复方昆明山海棠的抗炎机制.方法 采用体外细胞培养、免疫组化技术观察复方昆明山海棠对TNF-α诱导的内皮细胞黏附分子ICAM-1表达的影响.结果 复方昆明山海棠(0.05~2)mg/ml预处理30min,可不同程度地抑制TNF-α诱导的内皮细胞黏附分子ICAM-1的表达,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到2mg/ml时ICAM-1的表达减到最弱(P<0.01).结论 复方昆明山海棠能明显抑制TNF-α诱导的人血管内皮细胞表面黏附分子ICAM-1表达,(0.05-2)mg/ml范围内其抑制作用的强弱与浓度有关.提示复方昆明山海棠有可能是通过抑制人血管内皮细胞表面黏附分子ICAM-1的表达从而减少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的黏附来发挥其抗炎作用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白念珠菌对人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表达及分泌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水平的影响.方法 分离健康产妇胎盘脐静脉内皮细胞进行原代培养,细胞长至单层时,与白念珠菌共培养不同时间,再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分析内皮细胞表面ICAM-1mRNA、VCAM-1mRNA的表达,用ELISA法检测IL-6、IL-8分泌水平.结果 白念珠菌刺激4h后血管内皮细胞表达ICAM-1 mRNA、VCAM-1 mRNA明显增加,至8h达到峰值.而IL-6,IL-8的分泌在4h后也明显增加(P<0.05),24h到达高峰(P<0.01).结论 白念珠菌可诱导人血管内皮细胞ICAM-1 mRNA、VCAM-1 mRNA表达及促进IL-6、IL-8分泌.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白介素(IL)-18及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s)与带状疱疹(herpeszoster,HZ)的关系,笔者对HZ患者外周血液循环中IL-18与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sICAM)-1水平的变化进行了观察。1对象与方法1.1观察对象131例HZ患者来自笔者所在医院门诊,未经治疗,其中男69例,女62例。平均年龄(43.62±9.78)岁(21~66岁)。病程1~7d。所有患者均有典型的临床表现,无并发症。皮损分布部位依次为:胸段脊神经(肋间神经)支配区56例(42.75%),三叉神经支配区21例(16.03%),腰段神经支配区16例(12.21%),臂丛神经支配区12例(9.16%),股神经支配区12例(9.16%),颈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l)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在玫瑰糠疹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链酶卵白素-过氧化物酶法检测表皮内VCAM-l、ICAM-1的表达。结果:VCAM-1在玫瑰糠疹皮损表皮基底层、棘层表达高于皮损周围正常皮肤及正常人皮肤,在皮损周围正常皮肤棘层表达高于正常人皮肤。ICAM-1在皮损、皮损周围正常皮肤基底层的表达高于正常人皮肤,在皮损棘层的表达高于皮损周围正常皮肤及正常人皮肤。结论:玫瑰糠疹表皮VCAM-1、ICAM-1的高表达可能与玫瑰糠疹的发病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检测DNA甲基转移酶-1(DNMT-1)在特应性皮炎(AD)患者中的表达.方法:应用逆转录酶-聚合酶链反应(RT-PCR)结合凝胶图像扫描技术检测培养外周血PBMC的DNMT-1基因.采用电化学发光-酶联免疫测定法检测血清总IgE.结果:AD患者组与正常人对照组DNMT-1基因表达无显著差异(P=0.126).AD患者中血清IgE水平高于5000 IU/mL者的DNMT-1基因表达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033),其他组间的表达无差异.DNMT-1基因表达水平与血清IgE水平没有明显的相关性.结论:外周血DNMT-1基因表达水平低下可能与血清IgE水平较高的AD的发病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12.
研究证实多种细胞黏附分子在银屑病的发病中起作用.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通过黏附分子相瓦作用,经过滚动,黏附和跨膜迁移向病灶部位趋化游走的过程中,不同阶段所涉及的黏附分子不尽相同[1],其中中性粒细胞穿越血管内皮细胞到达血管外炎症部位这一跨膜迁移过程是由PECAM-1特异性调控的.PECAM-1即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又名CD31,是相对分子质量为130 000的糖蛋白,属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成员,常被用来作为血管内皮细胞的特异性标记物.我们采用免疫组化和ELISA方法研究PECAM-1在银屑病患者皮损及血清巾的表达情况,探讨PECAM-1与银屑病发病关系.  相似文献   

13.
类天疱疮(BP)是一种器官特异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该病与患者体内细胞因子网络的紊乱密切相关。为进一步探讨细胞因子网络与BP发病机制的相关性,笔者对可能与BP相关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这两种细胞因子进行了测定。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梅毒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黏附分子水平。方法:采用双夹心ELISA法对50例一、二期及早期潜伏梅毒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黏附分子-1(sICAM-1)、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水平进行检测。结果:一、二期梅毒组sICAM-1、sVCAM-1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而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二期梅毒组与早期潜伏梅毒组sICAM-1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前者sVCAM-1水平高于后者(P〈0.05)。结论:细胞黏附分子可能在梅毒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血清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1(PAI-1)水平对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患者腹腔镜手术治疗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21年2月渭南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43例行腹腔镜手术治疗预后不良的EMs患者的临床资料,设为不良组。另回顾性分析同期行腹腔镜手术治疗预后良好的43例EMs患者的临床资料,设为良好组。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完整,包括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检查资料,设计基线资料填写表,详细填写两组的基线资料,重点分析术前血清VCAM-1?PAI-1水平对EMs患者腹腔镜手术治疗预后的影响。结果不良组血清VCAM-1?PAI-1?癌抗原125(CA125)水平高于良好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回归分析结果显示,EMs患者腹腔镜手术治疗前血清VCAM-1?PAI-1?CA125异常表达与预后有关,三者过表达可能是EMs患者腹腔镜手术治疗预后不良的风险因子(OR>1,P<0.05);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显示,治疗前血清VCAM-1?PAI-1水平预测EMs患者腹腔镜手术治疗预后不良风险的曲线下面积(AUC)均>0.80,预测价值较为理想。结论EMs患者术前血清VCAM-1?PAI-1水平可能与腹腔镜手术治疗预后有关,两者低表达可能提示EMs患者腹腔镜手术治疗预后不良高风险。  相似文献   

16.
白癜风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白癜风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的水平,并探讨其与白癜风活动性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40名健康人和40例白癜风患者血清sICAM-1水平.结果①白癜风患者血清sICAM-1浓度明显增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②进展期白癜风患者血清sICAM-1浓度显著高于稳定期(P<0.001).③稳定期白癜风患者血清sICAM-1浓度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sICAM-1与白癜风活动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 探讨蘘荷对人真皮微血管内皮细胞(HDMEC)表面黏附分子的表达及淋巴细胞黏附作用的影响。方法 用蘘荷氯仿提取物(CFMG)与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IL)-1α分别诱导或按不同顺序联合诱导HDMEC不同时间,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VCAM-1)和E选择素表达水平。使用γ计数器测定HDMEC对T淋巴细胞和Ramos细胞的黏附能力。用Sigma Plot 12软件包对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 结果 与0.2%二甲基亚砜相比,CFMG轻度下调HDMEC表面ICAM-1、VCAM-1和E选择素表达水平(均P > 0.05);与细胞培养液相比,TNF-α显著上调ICAM-1、VCAM-1、E选择素的表达水平(均P < 0.01),IL-1α上调ICAM-1和E选择素的表达水平(均P < 0.01),对VCAM-1轻度上调(P > 0.05)。CFMG预处理可显著抑制TNF-α和IL-1α对黏附分子表达水平的上调作用(均P < 0.01),但是CFMG后处理对经TNF-α和IL-1α刺激后升高的黏附分子表达水平影响不大(均P > 0.05)。与0.2% DMSO相比,CFMG轻度降低HDMEC对T淋巴细胞和Ramos细胞黏附率(均P > 0.05),而与细胞培养液相比,TNF-α和IL-1α显著提高其黏附率(均P < 0.01)。 结论 蘘荷脂溶性粗提物可能通过阻遏前炎症细胞因子TNF-α和IL-1α对HDMEC表面黏附分子的上调作用,抑制组织中炎细胞浸润从而起到抗炎作用。 【关键词】 蘘荷; 内皮细胞; 细胞黏附分子; 细胞因子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细胞黏附分子-1(VCAM-1)、sE-选择素水平在皮损表达及血清水平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活动性的关系。方法:用ELISA试剂盒测定血清细胞黏附分子,应用SABC免疫组化技术检测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结果:实验组血清可溶性ICAM-1(sICAM-1)和可溶性VCAM—1(sVCAM-1)的水平均较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实验组活动期ICAM-1水平较非活动期升高(P〈0.01)。SLE患者活动期皮损血管内皮细胞ICAM-1、VCAM-1、E-选择素的表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LE血管内皮细胞各黏附分子表达的水平依次为VCAM-1〉ICAM-1〉E-选择素。结论:VCAM-1、ICAM-1、E-选择素等粘附分子可能在SLE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的组织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在先天性血管瘤患儿长脉宽1064nm Nd:YAG激光干预前后表达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及免疫组化方法测定50例先天性血管瘤患儿激光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血清与血管瘤组织中ICAM-1的水平及健康对照组患儿血清和皮肤组织中的ICAM-1水平,将先天性血管瘤患儿术前分别与健康体检者,激光干预后sICAM-1及mICAM-1的表达水平进行比较。结果激光干预前先天性血管瘤患儿血清sICAM-1的水平(566.92±51.39)μg/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218.01±38.43)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后1个月sICAM-1水平(418.40±55.89)μg/L较干预前有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前血管瘤组织中mICAM-1显著高于干预后及正常皮肤组织,干预后1个月mICAM-1表达较干预前明显减弱,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 ICAM-1可能是先天性血管瘤分期诊断和疗效观察的一个临床生物检测指标,进一步的研究有助于婴幼儿先天性血管瘤的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检测白塞病(BD)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并观察雷公藤多甙对其影响。方法检测30例白塞病(BD)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者血清一氧化氮(NO)、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sICAM-1)和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sVCAM-1)的表达。口服雷公藤多甙2个月后,比较白塞病患者NO、sICAM-1及sVCAM-1变化。结果 BD患者血浆NO、sICAM-1及sVCAM-1表达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雷公藤多甙治疗后,NO、sICAM-1及sVCAM-1表达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白塞病患者存在血管内皮功能异常;雷公藤多甙通过抑制免疫反应来调节血管内皮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