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 毫秒
1.
水稻空间诱变育种的研究   总被引:26,自引:3,他引:23  
为探讨空间环境对水稻诱变育种的影响,用返回式卫星搭载水稻干种子,回收返地种植,考察后代的性状表现及遗传与变异情况。结果表明:SP1代与对照差异不明显;SP2代群体的单株间9个主要农艺、经济性状出现了强烈的广谱分离,变异频率高达4.66%;SP3代单株与SP4代5个主要性状平均值的相关分析,具有极显著的相关性;SP4代开始出现稳定株系;SP5代、SP6代先后进入品系比较试验、品种区域试验,或示范种植  相似文献   

2.
水稻种子经卫星搭载后大粒型空变系的分子生物学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为探索空间条件对植物种子的诱变作用,对粳稻“农垦58”纯系单株种子经“8885”卫星搭载处理后在地面种植,筛选出了已稳定遗传的大粒型突变系,对其基因组的突变位点进行了分子生物学分析,运用140个随机引物对“农垦58”原种及其大粒型突变系进行多态性研究,在扩增的2000多条DNA片段中,仅有5个片段显示了多态性,即所检测的2000个染色体位点上仅5个位点有差异,点0.25%,其中4个片段为重复序列,  相似文献   

3.
高粱种子搭载返回式卫星的诱变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利用卫星搭载高梁种子,返地后,将其播种、栽培,观察与调查其后代的变异及遗传情况,以期选育出优良的突变体,定向培育成新品种供生产应用。方法 1996年,利用我国发射的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塔载高梁恢复系唐恢28干种子,飞行15d回收后田间种植,对其主要农艺性状表现进行调查研究。结果 在SP1代发现植株矮化、穗粒重显著增加等少数性状变异。SP2代群体发生广谱分离。所观察的8个主要性状除抗病性无明显分离,壳色变异极小外,其它性状变异显著。并从中获得了穗长比对照最大穗还长4cm,穗粒重比对照最大穗还重58.5g特大穗变异株系。结论 SP2代大穗型株系性状相对稳定,在穗长穗粒重上表现出有选育价值的稳定变异。故认为高梁干种子在空间条件下所产生的变异是可以稳定地遗传给后代,航天育种可以作为一种新的诱变育种方法。  相似文献   

4.
高空环境对水稻诱变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6,他引:11  
利用高空气球搭载ZR9水稻干种子,在30~33km高空飘游8h回收后种植,并调查SP1,SP2代的性状表现和SP2代单株与SP1代株系均植相关遗传力。结果表明,SP1代种子的发芽势和成苗率均降低,并出现了一些性状的突变,突变频率3.39%,在SP1代谢调查的株高,生育期等9个性状均出现了较大的分离,突变谱超出了SP1代,突变频率提高到4.31%,SP2代单株与SP1代株系均值之间具有较高的遗传力。  相似文献   

5.
赣早籼47号亲本空间诱变的性状变异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将穗小粒轻,抗病 性差的迟熟早灿“86-70选系”,经空间诱变培育成新品种,方法:将其干种子搭载返回式卫星,返地种植,观察SP1代-SP9代的性状表现和遗传变异情况。结果:由于空间条件的综合诱变作用,其后代产生多样性,多一的性状分离变异,并遗传重现于后代;从中选择早熟突变体,定向培育而成赣早灿47号,其农艺,经济性状全面优于亲本,比亲本每穗实粒数增加37.9%,千粒重提高5.3%,产量增加22.5%,而生育期却缩短了14d,对稻瘟病等抗性明显增加,出现了明显的超亲遗传。结论:本研究为返回式卫星搭载处理的空间诱变育种提供了一个新的佐证,表明它是农作物育种的一条有效新途径。  相似文献   

6.
赣早籼47号亲本空间诱变的性状变异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将穗小粒轻、抗病性差的迟熟早籼"86-70选系",经空间诱变培育成新品种.方法将其干种子搭载返回式卫星,返地种植,观察SP1代~SP9代的性状表现和遗传变异情况.结果由于空间条件的综合诱变作用,其后代产生多样性、多向性的性状分离变异,并遗传重现于后代;从中选择早熟突变体,定向培育而成赣早籼47号,其农艺、经济性状全面优于亲本,比亲本每穗实粒数增加37.9%,千粒重提高5.3%,产量增加22.5%,而生育期却缩短了14 d,对稻瘟病等抗性明显增强,出现了明显的超亲遗传.结论本研究为返回式卫星搭载处理的空间诱变育种提供了一个新的佐证,表明它是农作物育种的一条有效新途径.  相似文献   

7.
空间条件对棘孢小单孢菌的诱变效应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1990年10月将庆大霉素产生菌一棘孢小单孢菌(M.Echinopora)搭载“90105”科学返地卫星,返地后进行观测筛选 。其主要结果:菌株生长周期发生变异,均出现生长周期缩短或延长的超亲类型,经自然分离得到一些稳定的生长周期短的突变体;菌株产抗生素能力变异幅度较大,平均水平提高,高产菌株提高,产量正突变纺为27.27%,负突变率不高。卫星搭载后的菌株中,初筛选时最优菌株比对照增产27.55%  相似文献   

8.
空间条件对番茄诱变作用及遗传的影响   总被引:41,自引:3,他引:41  
目的 研究太空条件对番茄诱变作用及遗传的影响。方法 利用返回式卫星搭载番茄干种子,返地后,观察空间条件对其植物学性状的变异。结果 经卫星搭载回收后的种子初步研究表明:SP1代发芽率比对照低,这种生理损伤在SP2代中得以恢复;经空间处理的番茄幼苗比对照强壮,植株高度明显增画个别株系也有降低的;番茄的同工酶谱带空间处理的比地面对照增多;在植株长势、抗性、产量等均出现了变异,并在后代中得以重演,经过几代  相似文献   

9.
高空气球飞行对水稻,青椒的诱变效应   总被引:17,自引:6,他引:17  
利用高空气球搭载水稻,青椒干种子。将其置于海拔30-40km,高空。飞行8h后,回收并地面种植,观察其后代的生长,发育,结实,抗病性及品质等性状。水稻再现变异,与灿稻不育系杂交的粳稻恢复株,并且有良好良种优势,结实率,种子的饱满度。  相似文献   

10.
水稻种子经卫星搭载后大粒型突变系的分子生物学分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为探索空间条件对植物种子的诱变作用,对粳稻“农垦58”纯系单株种子经“8885”卫星搭载处理后在地面种植,筛选出已稳定遗传的大粒型突变系,对其基因组的突变位点进行了分子生物学分析,运用140个随机引物对“农垦58”原种及其大粒型突变系进行多态性研究,在扩增的2000多条DNA片段中,仅有5个片段显示了多态性,即所检测的2000个染色体位点上仅5个位点有差异,占0.25%,其中4个片段为重复序列,一个片段为2个拷贝序列。应用水稻窄叶青8号和京系17杂交F1代花药培养DH群体为作图群体,将该片段定位于第11号染色体上,位于分子标记CDO520和PTA818中间。  相似文献   

11.
返回式卫星有源搭载微生物试验结果的初报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为观察空间条件对微生物的影响,1994年在中国发射的科学返回卫星上,首次搭载了中国自行设计的空间微生物培养箱。结果表明,所携带的微生物菌株全部存活,其形态、培养性、遗传学特征及产物产量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妥布拉霉素生产菌出现大量变异菌落;JZ-23-4Trp和Ade缺陷型母菌搭载后有15%Trp缺陷型消失;圈卷产色甸霉菌产抗生素能力呈不平均分布趋势;巨大芽孢杆菌产酶活力提高11.6%;酵母菌单位体  相似文献   

12.
高能重离子的生物学效应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研究高能重离子对高等植物种子的影响,用核径迹探测器与药用植物干种子复合制成生物叠的方法,在卫星搭载实验中,初步探查了空间环境对莨菪和藿香的生物学效应,发现单纯失重因素对当年栽培的植株无显著影响,但被高能重离子击中的种子经3个月储存后,其栽培的植株长势有明显增快,开花和结实时间也早于对照组,但染色体凶有损伤或变异。确认这种方法能较精细地鉴别空间环境中持续失重和高能重离子击中两个因素的生物学效应,是  相似文献   

13.
卫星搭载玉米雄性不育突变系的遗传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通过卫星塔载玉米种子选育雄性不育突变体,定向培育成新不育系供生产应用。方法 利用卫星搭载飞行15d的川丹9号玉米种子返地种植后,选育出不育突变体,并通过直接杂交获得了不育系,结果 不育材料花粉败育彻底,不育性状表现稳定,呈现出由隐性单基因控制的核不育的遗传特点。结论 雄性不育突变体的出现与卫星搭载有关,为基因突变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泰乐菌素产生菌的空间诱变育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弗氏链霉菌(streptomyces fradioe)在空间条件下的变异规律,并筛选高产菌株应用于工业生产。方法将弗氏链霉菌(streptomyces fradiae)9940S^ _86连续经“神舟”1、3、4号飞船搭载进行太空诱变育种,统计筛选结果,初步探讨泰乐菌素产生菌在空间条件下的变异规律。结果复筛后得到48株效价较出发菌株提高20%以上的菌株,其中总效价最高达到14950μg/ml(摇瓶),较出发菌株提高91.5%。结论弗氏链霉菌的空间诱变受飞行时间影响较大。菌株经多次搭载后其产量变异有累积作用,并且产量变异和形态变异存在相关性。通过中试、生产实验,最终选定产量较出发生产菌株提高18%的T1—156—84—23菌株投入试生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2009年新型甲型H1N1流感病毒聚合酶PA、PB1和PB2编码基因序列遗传的进化特征及重要功能位点变异.方法 从NCBI流感数据库中获取此次流行株的PA、PB1和PB2聚合酶编码基因序列以及不同年代、不同地区、不同宿主、不同亚型的参考序列,运用MEGA4.0软件比对和修剪此次流行株的代表序列和所有参考株序列.并用NJ法构建进化树,同时比对此次流行株的代表序列、各年代人的A/H1N1以及禽流感病毒参考序列等编码的PB2蛋白质序列.结果 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分离的2009年新型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聚合酶PA、PBl和PB2编码基因同源性均>99.8%,且聚集在一枝独特的进化枝上,与禽流感病毒接近.进化树显示三者来源皆为禽类,目前仍未发生突变;PB2的重要功能位点第627位氨基酸为谷氨酸,具有禽流感病毒的特点.结论 本次流感大流行为新型甲型H1N1病毒导致的同源爆发.但还不具备典型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可能参与了聚合酶基因的重排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