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膳食结构的改变,冠心病患者的人数和比例明显增高,有资料表明41~50岁手术病人中,冠心病患者为6%,51~60岁占23%,61~70岁占45%,71岁以上占100%^[1]。而此类病人非心脏手术时,在围术期发生的心脏事件,术后致残率和死亡率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的手术患者。因此,了解这类病人的心血管病变程度和心脏代偿功能,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术中维持血液动力学的稳定,是防止围术期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必要因素。现将我院2002年以来对50例冠心病人行非心脏手术的麻醉处理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18岁以上成人房间隔缺损312例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312例成人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312例18岁以上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病人,年龄18~62岁,均在体外循环下行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其中179例在中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133例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中完成.采用直接缝合或心包补片法修补房间隔缺损,三尖瓣明显关闭不全有35例,均采用Devega法进行三尖瓣环成形术.结果全组病人无手术死亡,术后心功能均有明显改善.术后超声复查右心房及右心室内径明显缩小,左心室内径明显增大.结论成人房缺应该手术治疗,年龄不是房缺手术的禁忌.严格的手术适应症、正确地手术治疗及不断改进的心肌保护方法是影响手术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严重创伤、老年人及心脏病人的非心脏手术,在麻醉和术中容易发生心律失常。为及时诊断和处理,1991年以来我们应用心电监测,取得了满意效果,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共42例。男18例,女24例;年龄4~83岁。其中胸腔手术1例,颅脑手术2例,胆道手术6例,胃穿孔修补术4例,肠癌及乳癌手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后进行非心脏手术围手术期的麻醉处理。方法普外科和普胸外科病人12例,平均(67±4)岁。心梗发生至手术间隔时间72~175d。麻醉选择为硬膜外阻滞或复合全身麻醉,保留硬膜外导管术后镇痛。结果病人均顺利度过手术期。术中心电图监测无缺血性ST-T改变。术后病人镇痛效果良好。随访至出院,无1例出现急性心衰和心肌梗死。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康复期病人进行非心脏手术应放宽时间限制。急性心梗康复期病人进行非心脏手术的危险不仅与心梗发生的时间间隔相关,还取决于冠心病的严重程度、病人对体力活动的耐受程度及外科手术性质。充分的术前准备对稳定围手术期心脏功能十分重要。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是冠心病病人非心脏手术较适合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5.
心脏外科临床常见的心内直视术多在低温体外循环心脏停跳中施行。自 1997年 9月起 ,我科采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法行心内直视手术 ,由于手术时间短 ,不阻断主动脉 ,心肌无缺血、缺氧和再灌注损害[1] ,病人恢复快 ,并发症少 ,临床效果好 ,术后多巴胺用量比对照组少 ,术后监测项目优于过去的手术方法 ,现将监护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心跳中手术病人 (观察组 ) 12例 ,其中男 5例 ,女 7例 ,年龄6 .5~ 15岁 ,体重 16~ 31kg ,房间隔缺损 4例 ,室间隔缺损 6例 ,动脉导管未闭 2例 ,术后无频发室性早搏等心律失常。随机抽样调查心停跳…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急性心肌梗死后进行非心脏手术期的麻醉处理。方法 普外科和普胸外科病人 12例 ,(6 7± 4)岁。心梗发生至手术间隔 72~ 175d。麻醉选择为硬膜外阻滞或复合全身麻醉 ,保留硬膜外导管术后镇痛。结果 病人均顺利度过手术期。术中心电图监测无缺血性ST T改变。术后病人镇痛效果良好。随访至出院 ,无一例出现急性心衰和心肌梗死。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康复期病人进行非心脏手术应放宽时间限制。急性心梗康复期病人进行非心脏手术的危险不仅与心梗发生的时间间隔相关 ,还取决于冠心病的严重程度、病人对体力活动的耐受程度及外科手…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不同年龄患者应用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法行心内直视手术的心肌保护效果.方法 在拟行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或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的病人中,按年龄<3岁、3~12 岁、≥12岁分为3组,各组随机选择30例病人,在静吸复合麻醉下行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中房间隔修补术或室间隔修补术.在切皮前、转流前、停机后10 min、手术毕等时点取动脉血作心肌肌钙蛋白I(cTnI)浓度检测,并观察术中及术后病人的恢复情况.结果 各组停机后的cTnI浓度值均比转流前增高(P<0.01).婴幼儿组cTnI浓度的增高幅度较其他组高,且术后恢复效果相对较差(P<0.05).结论 3岁以上患者应用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法行心内直视手术的心肌保护效果优于婴幼儿.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后膈肌麻痹的原因和防治对策。方法 :对 1 1 7例心脏手术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膈肌麻痹发生率为 1 1 .1 % ( 1 3/1 1 7) ,均为左侧膈肌麻痹 ,病人年龄为 1 6~ 5 4岁。小于 1 6岁的无膈肌麻痹发生。膈肌麻痹多发生在手术时间长、阻断时间长、需多次灌注冷晶体液和多次心包内放置冰泥的病人。结论 :膈肌麻痹与术中心包内放置冰泥 ,导致膈神经冻伤有关。避免冰泥直接接触膈神经 ,可降低膈肌麻痹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室间隔缺损684例外科治疗的回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 6 84例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 (VSD)外科治疗的经验、教训及疗效。方法 :自 1988年 6月至 2 0 0 0年 6月收治VSD病人 6 84例 ,其中男性 36 3例 ,女性 32 1例 ,年龄 1 5岁~ 5 0岁 (平均年龄 10 4岁 ) ,其中施行补片 2 46例 ,直接缝合 438例 ;术中采用心脏不停跳下施术 85例。结果 :手术后死亡 6例 ,占 0 88% ;并发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9例 ,术后残余分流7例 ,疗效满意。结论 :VSD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 ,根据VSD缺损的不同位置及大小 ,采取不同的手术径路及缝合修补的方法 ;心脏不停跳下VSD修补手术 ,与心脏停跳下VSD修补手术相比 ,不仅降低和防止术后低心排、残余分流等并发症 ,而且避免了心肌的缺血、缺氧和再灌注损伤 ;为了降低VSD合并肺动脉高压病人的死亡率 ,加强围手术期的处理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0.
了解体外循环中氧耗的变化规律,有利于纠正术中低氧耗、低组织灌注状态,有利于减轻术后低心排及动脉血管高阻力程度,是提高心脏手术后生存率的重要环节。为此,我们对1998年9月至10月间行心脏手术病人术中的氧耗变化进行研究。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选择心脏手术体外循环时间不少于15min的病人12例,男9例,女3例;年龄4~54岁(平均16岁),体重13~55kg(平均30kg),其中先天性室间隔缺损修补术6例,先天性房间隔缺损修补术2例,法乐四联症成形术1例,法乐三联症成形术1例,风湿性心脏病…  相似文献   

11.
正中切口心脏直视手术由于操作远离胸导管 ,不可能直接伤及胸导管 ,临床上乳糜胸发生率低 ,极易被漏诊、误治 ,加之心脏本身疾患 ,往往可造成严重后果。我院 1997年 5月~ 2 0 0 2年 10月行正中切口心脏直视手术 76 1例 ,发生乳糜胸 4例。本文就 4例病人诊治经过 ,探讨正中切口心脏直视手术并发乳糜胸的诊治方法。1 临床资料本组 4例 ,男性 2例、女性 2例 ,年龄 3岁~ 12岁 ,法鲁四联症 3例、房间隔缺损 1例 ,发生时间术后 7d~ 10d ,单侧 (左 ) 2例、双侧 2例 ,乳糜漏量2 0 0ml~ 80 0ml/d。2 结果保守治疗 3例 ,手术治疗 1例 (单侧 ) ,…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我院心脏瓣膜病患者的手术治疗和围术期处理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2012-04~2013-07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心脏外科24例心脏瓣膜病患者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9例,女性15例;年龄46 ~ 72(51.9±8.68)岁.单纯二尖瓣病变10例,主动脉瓣病变2例,主动脉瓣+二尖瓣病变11例,三尖瓣成型1例;合并脑梗塞1例,冠心病1例,三尖瓣成型7例,升主动脉扩张3例,左房血栓5例.随访23例,随访时间1 ~25个月,心功能分级(NYHA)达到Ⅰ~Ⅱ级.结论 完善术中操作、加强围术期处理,可以有效降低心脏瓣膜病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和病死率,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延长病人的寿命.  相似文献   

13.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静脉高浓度补钾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后极易发生低钾血症。传统补钾浓度0.3%难以补足,且受输液量限制,近年来我院对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后低钾血症病人行静脉高浓度补钾收到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100例均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病人,男38例,女62例,年龄18~68岁。术后30min内查动脉血气及电解质,轻度低钾血症(血钾  相似文献   

14.
体外循环下行心脏手术可影响机体的免疫系统,引起免疫抑制,导致术后感染率增高。我们观察了30例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病人术前、术后1、3、7、14天的IgG、IgM、IgA、C3体液免疫四项指标的变化,为临床预防感染提供理论及实验依据。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30例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病人。男18例,女12例;年龄2~35岁,平均12.5岁;体重11~55kg,平均35kg。未用过免疫抑制药物和其它影响免疫系统的药物,术前无风湿活动和感染,无免疫性疾病。应用Sarns8000型体外循环机和西京90型微泡鼓泡式氧合器,手术时采用中低温中度稀释体外循环。转流时间55~214分钟,平均133.5分钟,阻断主动脉时间16~134分钟,平均45.8分钟。分别于术前、术后1、3、7、14天静脉抽血送检,进行体液免疫指标检测。  相似文献   

15.
陈彩片 《医学文选》1999,18(3):512-513
心内直视手术病人,术前、术后常有不同程度的心功能改变。术中低温、转机、手术创伤、情绪紧张,使术后病情变化快而复杂,处理不当或不及时,可危及病人生命。严密的术后监测,视病情予及时处理,可有效地防止并发症,提高治愈率。我院1990~1998年进行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56例,治愈出院54例,治愈率964%,术后监测病人效果良好。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56例,男31例,女25例。年龄4~42岁。心功能Ⅱ~Ⅲ级47例,Ⅲ~Ⅳ级9例。先天性心脏房间隔缺损13例,先天性心脏室间隔缺损29…  相似文献   

16.
人工机械瓣膜替换手术做为心脏瓣膜病变的可行性治疗方法已被广泛应用,我科1990年1月~1994年6月急诊接治术后晚期猝死病人12例,现就死亡原因及预防方法探讨如下。1 临床资料1.1 瓣膜替换术后晚期死亡12例,其中男5例,女7例;年龄最大59岁,最小27岁,平均48.6岁。12例病人均为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其中二尖瓣替换7例,主动脉及二尖瓣双瓣膜替换5例。1.2 死亡时间距手术时间最短为5个月,最长为  相似文献   

17.
心脏术后留置颈内静脉双腔导管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受麻醉、低温、体外循环及手术创伤的影响,接受心脏手术的病人,尤其是复杂心脏手术的病人,术后早期往往处于危重状态。体外循环术后早期病人的血管处于收缩状态,中心静脉压(CVP)在10~15cmH2O,对维持循环稳定具有积极意义。我院1999年1月~2004年12月412例心脏手术病人均在术中放置颈内静脉双腔导管,以利于术后对病情的观察。  相似文献   

18.
无张力疝修补术于 2 0世纪 90年代后期在我国开始施行 ,是一种手术操作简单、术后疼痛较轻、恢复迅速和术后不需过分限制日常体力活动的治疝疗法。我院于 2 0 0 1年 6月~ 2 0 0 2年 12月共施行 3 8例 ,现将此类手术的配合及护理总结如下。1 一般资料3 8例腹股沟疝修补术病人均为男性 ,年龄最大 83岁 ,最小45岁 ,平均 66岁。合并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心脏疾病 2 1例 ,前列腺肥大 10例 ,糖尿病 5例。2 手术配合及护理2 .1 术前访视 全面了解患者情况包括有无并发症等 ,向病人介绍手术方法及相关信息 ,使病人了解这类手术是一种微创加高…  相似文献   

19.
1997年 8月~ 2 0 0 2年 8月 ,我科在体外循环下实施心脏手术 16 87例 ,术中及术后发生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2 9例 ,发生率为 1.72 % ,现将其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2 9例病人 ,男 16例 ,女 13例 ;年龄 2~ 72岁 ,平均4 0 .5岁。手术类型 :房室管畸形矫治术 8例 ,心脏二尖瓣并主动脉瓣置换术 7例 ,二尖瓣并三尖瓣置换术 4例 ,法洛四联症矫治术 5例 ,室间隔缺损修补术 3例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并二尖瓣置换术 2例。术中发生 2 6例中 ,有 2例发现后再次转机拆除原缝线 ,重新缝合后恢复窦性心律 ;2 4例在心脏复苏后心率明显减慢 ,药物…  相似文献   

20.
美托洛尔是一种不具内源性拟交感性的心脏选择性 β1受体阻滞剂 ,其对 β2 受体的阻滞作用较弱 ,我们采用美托洛尔治疗心脏手术麻醉中复跳后的室上性心动过速 ,取得了较好效果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心脏手术病人 42例 ,男 2 7例 ,女 15例 ,年龄 4~ 6 8岁 ,体重 13~ 86kg ,ASAⅡ~Ⅳ级 ,其中接受心脏换瓣术的 2 1例 ,房室间隔修补术的 15例 ,冠状动脉搭桥术 6例。1 2 麻醉方法及用药 病人均为气管插管全麻 ,术前用药 :吗啡 10mg(小儿 0 2mg/kg) ,东莨菪碱 0 3mg(小儿 0 0 0 8mg/kg)。麻醉诱导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