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颅后窝肿瘤的术前术后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颅后窝肿瘤在颅内肿瘤中发病率比较高,约占颅内肿瘤的28%~33%.颅后窝肿瘤以胶质瘤最常见,其中又以室管膜瘤和星形细胞瘤为最多见,其次为髓母细胞瘤;发生于桥脑小脑角的听神经瘤占第二位,血管网状细胞瘤占第三位.从肿瘤良恶性程度看,与年龄密切相关,成人胶质瘤大部分也是分化良好的室管膜瘤和星形细胞瘤,而儿童胶质瘤中以髓母细胞瘤为主,多发于2~10岁,其它还有室管膜母细胞瘤、胶质母细胞瘤等.这些肿瘤恶性程度高,即使良性肿瘤者也易复发.  相似文献   

2.
颅内肿瘤约占儿童各部位肿瘤的7%。在神经外科收治的颅内肿瘤患者中,约有20%是儿童患者,其中多数是学龄期儿童,婴幼儿则较少发病。与成人相比,儿童颅内肿瘤有其特有的规律。一、肿瘤部位及病理类型:从解剖学观点看,位于幕下的小脑及脑干的体积远小于幕上的大脑半球,但儿童颅内肿瘤发生于幕下者却多于幕上,具体比例各家统计很不一致,幕下肿瘤约占颅内肿瘤总数的55~70%。在病理类型方面,星形细胞瘤、室管膜瘤、髓母细胞瘤及颅咽管瘤等较为多见,而成人期常见的几种良性肿瘤如脑膜瘤、垂体瘤及听神经瘤等则很少发生,因此,儿童颅内肿瘤的予后比成人差。  相似文献   

3.
后颅窝肿瘤约占颅脑肿瘤的30%,以小儿恶性肿瘤及成年良性肿瘤最为多见.其中位于脑干后部即脑干、小脑及第四脑室者约占一半,多为恶性.后颅窝底肿瘤多为良性,以听神经瘤居多,其次是脑膜瘤.后颅窝空间较小,解剖结构复杂,使得其手术一直是神经外科领域最富挑战性的手术之一.  相似文献   

4.
郑秀珏  王祖炯 《浙江医学》1996,18(2):99-100
第四脑室肿瘤来源于第四脑室的室管膜或脉络膜丛,也可从邻近组织长入,以小儿多见,多为恶性。我院自1988年至1992年收治第四脑室肿瘤66例,现对其临床表现、诊断及手术方法作一分析。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男40例,女26例,年龄4~63岁,平均23岁。病程17天~20个月,平均3.2月。病理类型:髓母细胞瘤27例,室管膜瘤20例,星形细胞瘤13例,脉络丛乳头状瘤5例,胆脂瘤1例。  相似文献   

5.
作者比较分析了儿童期幕下小脑星形细胞瘤、髓母细胞瘤、室管膜瘤的CT资料40例。指出在多数病例作出肿瘤组织学类型预测性诊断是可能的,确定第四脑室残腔的存在及位置乃鉴别诊断之首要步骤;平扫时的肿瘤密度对区别髓母细胞瘤和小脑星形细胞瘤较有价值;小脑星形细胞瘤囊变倾向突出,以“囊-壁结节”构型尤具诊断特异性;室管膜瘤钙化检出率较高。  相似文献   

6.
延髓、脑桥与小脑之间的室腔称第四脑室,形如四棱锥,底即菱形窝,顶朝向小脑。第四脑室上接中脑导水管,下端以侧孔与蛛网膜下腔相通,其位置相当于小脑桥脑角处,以中孔与枕大池相通。第四脑室接受由第三脑室通过中脑导水管流来的脑脊液,并通过中孔或侧孔流向蛛网膜下腔,再通过蛛网膜颗粒进入上矢状窦,进入颈内静脉。第四脑室肿瘤以室管膜瘤和髓母细胞瘤为多见,室管膜瘤常发自于第四脑室外侧或下角的室管膜,源于室管膜细胞,患者以儿童及青年居多,本瘤生长缓慢.可存活8—10年;髓母细胞瘤多发于第四脑室顶部的小脑蚓部,占据第四脑室顶部,继而充满第四脑室,多见于小儿,其次为儿童与青年,发病高峰在10岁左右,偶见于成人,肿瘤易发生脑脊液播散,由于肿瘤恶性程度高,预后差。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对儿童后颅窝内病理证实的髓母细胞瘤及室管膜瘤特征的MR分析达到鉴别诊断的目的,从而减少误诊.方法 收集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髓母细胞瘤18例,室管膜瘤12例,并回顾性分析其MR特征.结果 18例髓母细胞瘤患者中有10例病变位于四脑室区,有8例患者病变部位位于小脑半球,且MR平扫T1WI呈等、稍低信号;T2WI病变呈稍高信号;DWI:上述病变均表现为弥散受限,ADC值降低;矢状位:病变多向后方生长;增强扫描病变呈显著均匀强化.12例室管膜瘤患者病变均位于四脑室内,其中4例肿瘤经四脑室侧孔、正中孔塑形生长.MR影像T1WI病变呈等、稍低信号;T2WI病变呈稍高信号;DWI:12例病变未见明显弥散受限征象;矢状位可见病变位于四脑室下部,增强扫描病变呈轻-中度不均匀强化,强化程度均低于髓母细胞瘤,且病变多见囊变.结论 MR平扫及DWI检查对鉴别儿童后颅窝髓母细胞瘤和室管膜瘤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8.
后颅窝肿瘤约占颅脑肿瘤的30%,以小儿恶性肿瘤及成年良性肿瘤最为多见。其中位于脑干后部即脑干、小脑及第四脑室者约占一半,多为恶性。后颅窝底肿瘤多为良性,以听神经瘤居多,其次是脑膜瘤。后颅窝空间较小,解剖结构复杂,使得其手术一直是神经外科领域最富挑战性的手术之一。后颅窝的范围从小脑幕切迹至枕骨大孔,前界为鞍背、  相似文献   

9.
<正>脊髓胶质瘤为中枢神经系统发病率相对较低的肿瘤之一,约占整个椎管肿瘤的10%,年发病率约为0.22/10万~([1]),病理类型也较多,主要分为室管膜瘤、星形细胞瘤、神经节神经胶质瘤、神经节神经细胞瘤、混合型星形和胶质母细胞瘤等,而前两者最多见,大约各占40%。在成人中,大多数脊髓胶质瘤是室管膜瘤,而在儿童中最常见的病理学类型是星形细胞瘤~([2,3])。目前对于脊髓胶质瘤的治疗方案也呈现多样化,包括显微外科手术、放化疗、免疫治疗等。本文结合相关文献,对脊髓胶质瘤常见类型(室管膜瘤、星形  相似文献   

10.
赵丽  李金凝  毛海佳  赵振华 《浙江医学》2019,41(17):1886-1888,1896
目的探讨儿童幕下间变室管膜瘤与髓母细胞瘤多层螺旋CT和MRI表现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1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0例幕下间变室管膜瘤患儿和34例髓母细胞瘤患儿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CT表现(肿瘤最大径、平扫密度、钙化、出血)以及MRI表现(边界、形态、实性成分中囊变情况、实性成分的DWI信号、瘤周水肿程度、强化方式、强化程度),对比两种肿瘤CT、MRI表现的差异。结果幕下间变室管膜瘤和髓母细胞瘤在发病性别、病灶最大径、边界、平扫密度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在发病年龄、肿瘤形态、是否钙化、实性中囊变、有无出血、水肿程度、实性成分DWI、强化方式及强化程度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髓母细胞瘤实性成分DWI主要呈高或稍高信号,以不均匀中或重度强化为主;而间变室管膜瘤实性成分DWI以等或稍低信号常见,增强时表现为不均匀强化,强化程度相对较轻。结论儿童幕下间变室管膜瘤和髓母细胞瘤的CT、MRI表现有一定差异,CT平扫联合MRI在两者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张希中  韩东明 《中原医刊》2006,33(23):15-16
目的探讨第四脑室区肿瘤的磁共振成像(MR I)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9例四脑室肿瘤的MR I表现。结果第四脑室肿瘤以室管膜瘤、髓母细胞瘤、室管膜瘤和星形细胞瘤多见,肿瘤类型与其起源、发病年龄、信号特征关系密切。肿瘤的MR I征象及其起源对于正确诊断非常重要。结论MR I对于第四脑室肿瘤的诊断和鉴别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室管膜瘤为起源于脑室内的室管膜细胞及脑室外白质的室管膜细胞巢,发病部位可以在脑室内、外,按解剖学又可分为幕上及幕下室管膜瘤。幕上室管膜瘤常见的发病部位为脑室外及脑室内,发生于鞍区的室管膜瘤极为罕见。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经病理学确诊了1例鞍区室管膜瘤,其特征性影像学表现为塑形性生长、结节样钙化及流空血管影。  相似文献   

13.
<正>原发性颅内肿瘤的总发生率每年都在呈上升的趋势。其中有绝大多数的肿瘤是良性的。成人以幕上肿瘤为最常见如星形细胞瘤,垂体腺瘤,继发性癌和脑膜瘤。儿童则以幕下肿瘤最常见的:如星形细胞瘤,髓母细胞瘤和室管膜瘤。1临床特征:临床症状通常呈进展起病。患者可在良性肿瘤多年后或有高度恶性的肿瘤数天后开始出现。癫痫发作有时可能是多年中唯一的症状。偶尔出现缺暂性神经功能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扩散加权成像(DWI)在儿童四脑室区常见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6月至2012年10 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2例儿童四脑室区肿瘤的MRI及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进行了 DWI。结果:42例中,毛细胞型星形细 胞瘤(I级)5例,星形细胞瘤(II级)9例,室管膜瘤12例(I级2例,II级6例,II级4例),髓母细胞瘤16例。在DWI合成图上,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呈等或低信号,星形细胞瘤呈等或稍高信号,室管膜瘤呈稍高或明显高信号,髓母细胞瘤呈明显高信 号。肿瘤实质部分的ADC值由高到低依次为低级星形细胞瘤(I?II级)、室管膜瘤和髓母细胞瘤,分别为(1.48±0. 16) ×10^-3 mm2/s、(l. 11±0. 12)×10^-3 mm2/s 和(0. 73 ± 0. 09 ) ×10^-3 mm2/s,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以 ADC值0. 82×10^-3 mmVs和1.32×10^-3 mm2/s作为阈值的诊断正确率为95. 2 % (40/42)。结论:DWI在低级星型细胞瘤、 室管膜瘤及髓母细胞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1956~1988年共收治骨肿瘤和瘤样病变1348例,其中恶性骨肿瘤621例(占46.07%);良性骨肿瘤522例(占38.72%);瘤样病变205例(占15.21%)。良性骨肿瘤以骨软骨瘤,骨瘤,骨巨细胞瘤Ⅰ、Ⅱ级,软骨瘤多见;恶性骨肿瘤以骨肉瘤、转移癌、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恶性骨巨细胞瘤多见;瘤样病变以骨囊肿、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多见。良恶之比为1:1.19,并分析了恶性骨肿瘤发生率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椎管内肿瘤是脊柱外科和神经外科的常见病,包含有神经纤维瘤、神经鞘瘤、脊膜瘤、胶质瘤、血管瘤、室管膜瘤等,其中纤维瘤和鞘瘤占40%-55%,脊膜瘤约占25%-30%,胶质瘤、血管瘤、室管膜瘤等约占10%,可见于颈、胸、腰、骶。椎管内肿瘤多为良性,目前唯一有效的治疗手段是手术切除,尽早手术,术中尽可能减少脊髓进一步损伤是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手术目标是完全切除肿瘤,  相似文献   

17.
<正> 第三脑室位居脑的中心,范围狭小,其相邻部位亦多属脑的许多重要组织结构。因此,肿瘤起源于三脑室内部结构或其邻近结构的肿瘤突入或占据第三脑室者,均可视为第三脑室肿瘤。分类起源于三脑室内部结构的肿瘤有室管膜瘤、胶样囊瘤、脉络丛乳头状瘤、脑膜瘤。起源于邻近结构的肿瘤有颅咽管瘤、视神经胶质瘤、松果体瘤、恶性生殖细胞瘤、胆脂瘤、星形细胞瘤、血管母细胞瘤、脊索  相似文献   

18.
四脑室区肿瘤的MRI诊断与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回顾性分析四脑室区肿瘤的MRI 特征,以提高对四脑室区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 方法 收集经MRI 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四脑室区肿瘤37 例,其中,髓母细胞瘤16例,室管膜瘤8例,星形细胞瘤4例,血管母细胞瘤2例,表皮样囊肿3例, 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瘤(dysembryoplastic neuroepithelial tumor ,DNT)1例,淋巴瘤1例,脉络丛乳头状瘤1例,转移瘤1例。 结果 16例髓母细胞瘤均位于小脑蚓部,8例表现为"棉花团状"强化;6例室管膜瘤(6/8)有多个囊变区;2例星形细胞瘤(2/4)增强表现为"花环状"强化;2例血管母细胞瘤瘤内及瘤周均可见流空血管影;3例表皮样囊肿呈均匀的长T1长T2信号;淋巴瘤T2呈均匀等信号,无囊变或出血;脉络丛乳头状瘤边缘呈波浪状;DNT及转移瘤均表现为均匀强化的结节。 结论 应用MRI 检查技术是目前诊断第四脑肿瘤最好的方法。仔细观察肿瘤本身部位、大小、信号特点以及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结合四脑室区肿瘤的发病部位、患者年龄等特征, 可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散加权成像(DWI)及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对第四脑室区域髓母细胞瘤及室管膜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治疗、组织病理切片证实的12例髓母细胞瘤及9例室管膜瘤的常规MRI、DWI及最小ADC值,总结常规MRI及DWI信号特点,对2组病例的最小ADC值进行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髓母细胞瘤DWI呈高信号及稍高信号,最小ADC值为(0.72 ±0.13)×10-3 mm2·s-1.室管膜瘤DWI呈略低信号及低信号,最小ADC值为(1.31 ±0.19) ×10-3 mm2·s-1.两者最小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最小ADC值联合常规MRI,有助术前对第四脑室区域髓母细胞瘤及室管膜瘤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0.
使用胶质银染色技术对80例胶质瘤进行核仁组织区(AgNORs)定量研究.其中星形细胞瘤49例(星形细胞瘤Ⅰ级13例,Ⅱ级11例,Ⅲ级25例),室管膜瘤16例(良性室管膜瘤6例,恶性室管膜瘤10例),髓母细胞瘤15例.观察结果表明:星形细胞瘤Ⅰ级和Ⅱ级之间平均每核含Ag—NORs颗粒数相差显著(P<0.05),星形细胞瘤Ⅰ级和Ⅲ级、Ⅱ级和Ⅲ级及良、恶性室管膜瘤之间平均每核AgNORs颗粒数均相差非常显著(P<0.01).提示AgNORs定量研究有助于良、恶性胶质瘤的鉴别,对肿瘤的分级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