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总结31例小儿空肠弯曲菌肠炎的观察及护理。护理重点为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脱水程度、大便情况,了解血气分析及血电解质检测结果;加强饮食管理,重视消毒隔离,严格输液程序。经治疗和护理,全部病例治愈出院,无1例出现病情反复和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正>空肠弯曲菌是引起小儿腹泻的重要致病菌,现对我院2002年6月~2007年6月收治的76例空肠弯曲菌肠炎患儿进行分析总结。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76例患儿均经粪便乳胶凝集法检测空肠弯  相似文献   

3.
空肠弯曲菌为小儿肠炎中常见的致病菌之一,空肠弯曲菌肠炎是弯曲菌亚种引起的肠道传染病。既往由于检测手段有限及空肠弯曲菌肠炎表现多样性,易误诊而导致病程迁延,现将本院2003年9月至2006年9月收治的32例空肠弯曲菌肠炎,就临床诊断、治疗、复发等有关问题进行探讨并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我院儿科1987年6~9月,从260例5岁以下腹泻患儿粪便中分离出空肠结肠弯曲菌18株。 1.一般资料 年龄5个月~5岁,小于3岁有15例(83.3%),小于1岁者5例。男11例,女7例。病程1天~2个多月。13例腹泻时间在5天以内,1例腹泻持续20余天,4例为慢性腹泻,病程在2个月以上。均为长沙市居民。  相似文献   

5.
<正>血液细菌培养是诊断血流感染的重要依据,其中的病原菌有许多种,但文献报道的空肠弯曲菌空肠亚种少见。本院分别在2020年3月2日、4月9日从2例住院幼儿血液中培养出空肠弯曲菌空肠亚种菌株,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病例1,女,23 d, 因“腹胀2 d”于2020年3月2日16时5分入住新生儿科。体格检查:体温36.8 ℃,脉搏136次/分,呼吸频率50次/分,血压72/36 mm Hg。神志清醒、反应可,无脱水征,全身皮肤欠红润,  相似文献   

6.
用甘氨酸制备空肠弯曲菌酸提取物,能和52种空肠弯曲菌分型血清发生交叉反应,提示空肠弯曲菌各型间存在共同抗原。SDS-PAGE分析,显示该菌共同抗原分子量为31000。用其包被建立ELISA法检测203例腹泻病人血清抗体,与培养法比较,总符合率达93.6%。  相似文献   

7.
沈倩倩  章毅 《护理与康复》2016,15(2):198-200
正伪膜性肠炎是一种主要由难辨梭状芽胞杆菌引起的结肠和小肠的急性纤维素性渗出性炎症,常发生于危重患者或应用抗生素后,又称抗生素相关性肠炎,重症患者可因循环衰竭而死亡[1-2]。近年来有文献报道伪膜性肠炎发病率明显升高,病死率也有上升趋势[1,3]。传统的治疗首选万古霉素和甲硝唑,该治疗对大多数患者在初期都具有较好的疗效,但复发率高达15%~30%[4]。近阶段粪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相似文献   

8.
目的掌握广州地区空肠弯曲菌引起儿童感染性腹泻的现状,探索空肠弯曲菌的检测方法及耐药状况。方法对2011~2014年该院可疑空肠弯曲菌感染患儿的粪便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培养和常规生化鉴定,然后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测序确认,同时对所分离菌株进行药敏试验。结果近4年来从2 088例腹泻患儿粪便标本中共检出154株空肠弯曲菌,经生化反应鉴定和PCR检测确认,PCR检测限可达6CFU/mL;该地区儿童感染空肠弯曲菌对亚胺培南和氨基糖苷类药物敏感,对氯霉素、林可霉素和红霉素等抗菌药物耐药率10%,对氟喹诺酮、氨苄西林和四环素有较高耐药率(24.03%~44.16%),对复方磺胺甲噁唑和头孢菌素耐药。结论空肠弯曲菌是儿童腹泻的重要病原菌之一,重症患者可导致严重后果,应引起重视,积极开展对疑似患者的空肠弯曲菌检测;常规检测和特异性的PCR检测有利于提高检出率。  相似文献   

9.
空肠弯曲菌是引起人类腹泻的主要病原菌之一,该菌除引起腹泻、发热外还与多种疾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其最为严重的并发症是格林巴利综合征。因此,对空肠弯曲菌进行快速准确的检测十分必要。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目前已建立了多种检测空肠弯曲菌的方法,现综述近年来用于检测空肠弯曲菌的基因检测技术。  相似文献   

10.
11.
刘怀军  陈薇  刘瑞春  李春岩  王勇  李林芳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16):174-177,F0003
背景:近年来,吉兰-巴雷综合征和眼肌麻痹-共济失调-无反射综合征屡有发现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受累部位包括视神经、脑干和小脑。眼肌麻痹-共济失调-无反射综合征患者的脑干和脊髓小脑束发现MRI异常信号。因此建立空肠弯曲菌感染后脑炎的动物模型并通过影像学、免疫学及病理学等方法手段探讨其形成机制是实验出发点。 目的:建立空肠弯曲菌penner 4型感染后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动物模型。 设计:随机分组设计、对照动物实验。 单位: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影像科、神经内科。 材料:实验于2003—08/12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分子影像实验室完成。选择健康大耳白兔15只,随机分为实验组10只,对照组5只。 方法:实验组于第1周将空肠弯曲菌灭活菌液与等体积的完全弗氏佐剂对抽充分乳化后,分别于双腋窝、双腹股沟及背部脊柱旁皮下多点注射免疫,每处1mL,每只总量5mL。以后每2周以单纯空肠弯曲菌灭活菌液腹腔注射加强免疫,每只每次总量5mL,共5次。对照组以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代替空肠弯曲菌菌液,注射方法及时间与实验组完全相同。评价方法:①症状与体征:观察动物精神状态、饮食、尿便及肢体活动状况等。②血清学检查: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检测动物血清中抗空肠弯曲菌抗体、抗IgG型GM1抗体及髓鞘碱性蛋白含量。③影像学观察:使用TOSHIBA 1.5T磁共振成像设备分别于每次免疫前随机抽取两组实验动物行MRI检查。扫描序列包括:自旋回波序列T1加权像,扫描参数为500/15ms(TR/TE);快速自旋回波序列12加权像,40(30/108ms(TR/IE);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参数为10000/120ms(TR/TE),翻转角90&;#176;,以上扫描层厚4.0mm,层间距0.8mm。④组织学检查:发病动物于初次免疫后4周经心脏灌注致死,立即开颅取视神经、部分白质、海马、脑干、小脑及颈、胸,腰各段脊髓,固定于40g/L甲醛溶液,分别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坚固蓝染色及髓鞘碱性蛋白免疫组化染色。免疫后10周于实验组内随机选取5只及对照组5只以同样方法获得组织学标本。 主要观察指标:症状与体征;动物血清中抗空肠弯曲菌抗体、抗IgG型GM1抗体及髓鞘碱性蛋白含量;影像学观察;组织学观察。 结果:纳入动物15只,14只进入结果分析,实验组中1只动物于免疫后4周时死亡。①实验组1只动物于免疫后2周出现精神症状及肢体活动障碍。②实验组动物血清抗空肠弯曲菌-IgG抗体滴度在2-4周达到高峰,自第2周起,实验组动物血清A值显著大于对照组(实验组、对照组分别为1.923&;#177;0.403,0.973&;#177;0.633,P〈0.05)。IgG型GMI(A值)在第8周时明显升高,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实验组、对照组分别为0.115&;#177;0.042.0.097&;#177;0.039,P〉0.05)。血清髓鞘碱性蛋白含量(A值)均在第8周时显著上升(0.134&;#177;0.041)。③影像学检查发现实验组动物在免疫后2~4周出现不同程度的颅脑MRI异常信号。④组织学改变见实验组动物脑干,延髓、颈髓、胸髓及腰髓等部位髓鞘肿胀,未见炎细胞浸润及髓鞘脱失。对照组上述部位均未见明显改变。 结论:空肠弯曲菌Penner 4型可诱发中枢神经系统病变。  相似文献   

12.
霉菌性肠炎是指继发于身体其它疾病的肠道霉菌病,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其发生率不断增高,近几年来,对小儿腹泻病采用微生态疗法越来越引起医务工作者的兴趣和关注。促菌生是大连医学院研制的一种微生态制剂,近年发展很快,治疗小儿肠炎治愈率达94.5%。但在治疗小儿霉菌性肠炎方面鲜见  相似文献   

13.
14.
空肠弯曲菌耐药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茂俊  张建中 《疾病监测》2007,22(12):793-796
空肠弯曲菌(Campylobacter jejuni,C.jejuni)是革兰阴性的,微需氧弯曲菌,是目前世界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主要食源性病原菌,也是旅行者腹泻的主要致病菌[1]。空肠弯曲菌的感染导致空肠弯曲菌病,其主要症状为腹泻性肠炎,此外研究证明空肠弯曲菌的感染与格林巴-利综合征(Guillain-Barre Syndrome,GBS)密切相关,是空肠弯曲菌感染造成主要疾病负担之一[2]。在自然界中,空肠弯曲菌广  相似文献   

15.
16.
背景:近年来,吉兰-巴雷综合征和眼肌麻痹-共济失调-无反射综合征屡有发现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受累部位包括视神经、脑干和小脑。眼肌麻痹-共济失调-无反射综合征患者的脑干和脊髓小脑束发现MRI异常信号。因此建立空肠弯曲菌感染后脑炎的动物模型并通过影像学、免疫学及病理学等方法手段探讨其形成机制是实验出发点。目的:建立空肠弯曲菌Penner4型感染后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动物模型。设计:随机分组设计、对照动物实验。单位: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影像科、神经内科。材料:实验于2003-08/12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分子影像实验室完成。选择健康大耳白兔15只,随机分为实验组10只,对照组5只。方法:实验组于第1周将空肠弯曲菌灭活菌液与等体积的完全弗氏佐剂对抽充分乳化后,分别于双腋窝、双腹股沟及背部脊柱旁皮下多点注射免疫,每处1mL,每只总量5mL。以后每2周以单纯空肠弯曲菌灭活菌液腹腔注射加强免疫,每只每次总量5mL,共5次。对照组以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代替空肠弯曲菌菌液,注射方法及时间与实验组完全相同。评价方法:①症状与体征:观察动物精神状态、饮食、尿便及肢体活动状况等。②血清学检查: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检测动物血清中抗空肠弯曲菌抗体、抗IgG型GM1抗体及髓鞘碱性蛋白含量。③影像学观察:使用TOSHIBA1.5T磁共振成像设备分别于每次免疫前随机抽取两组实验动物行MRI检查。扫描序列包括:自旋回波序列T1加权像,扫描参数为500/15ms(TR/TE);快速自旋回波序列T2加权像,4000/108ms(TR/TE);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参数为10000/120ms(TR/TE),翻转角90°,以上扫描层厚4.0mm,层间距0.8mm。④组织学检查:发病动物于初次免疫后4周经心脏灌注致死,立即开颅取视神经、部分白质、海马、脑干、小脑及颈、胸、腰各段脊髓,固定于40g/L甲醛溶液,分别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坚固蓝染色及髓鞘碱性蛋白免疫组化染色。免疫后10周于实验组内随机选取5只及对照组5只以同样方法获得组织学标本。主要观察指标:症状与体征;动物血清中抗空肠弯曲菌抗体、抗IgG型GM1抗体及髓鞘碱性蛋白含量;影像学观察;组织学观察。结果:纳入动物15只,14只进入结果分析,实验组中1只动物于免疫后4周时死亡。①实验组1只动物于免疫后2周出现精神症状及肢体活动障碍。②实验组动物血清抗空肠弯曲菌-IgG抗体滴度在2~4周达到高峰,自第2周起,实验组动物血清A值显著大于对照组(实验组、对照组分别为1.923±0.403,0.973±0.633,P<0.05)。IgG型GM1(A值)在第8周时明显升高,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实验组、对照组分别为0.115±0.042,0.097±0.039,P>0.05)。血清髓鞘碱性蛋白含量(A值)均在第8周时显著上升(0.134±0.041)。③影像学检查发现实验组动物在免疫后2~4周出现不同程度的颅脑MRI异常信号。④组织学改变见实验组动物脑干、延髓、颈髓、胸髓及腰髓等部位髓鞘肿胀,未见炎细胞浸润及髓鞘脱失。对照组上述部位均未见明显改变。结论:空肠弯曲菌Penner4型可诱发中枢神经系统病变。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中山地区急性腹泻患儿空肠弯曲菌的感染及耐药情况。方法对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中山市博爱医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门诊及住院的1865例急性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进行空肠弯曲菌的分离培养,并对分离菌株进行耐药试验。结果1865例腹泻患儿粪便标本共栓出127株空肠弯曲菌,分离率为6.8%,以0~3岁检出率最高,共检出109株,占总数的85.8%;小儿急性腹泻全年均可检出空肠弯曲菌,以夏、秋季检出率较高,冬、春季较少。该菌对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丁胺卡那和阿奇霉素敏感(敏感率超过90%),对氨苄西林、克林霉素较耐药(敏感率在20%~60%),而对头孢噻肟、庆大霉素、红霉素中度敏感(敏感率60%~90%),对青霉素G、头孢唑啉、头孢克罗和头孢哌酮耐药(敏感率小于10%)。结论临床应结合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抗菌药物对空肠弯曲茵感染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8.
鸥弯曲菌(Campylobacter Laridis)是近年发现的弯曲菌属新种,因首先从海鸥泄殖腔内容物中分离而得名。随后在各种鸟类和狗、猫、小鸡以及猴中也有发现,但它不象空肠弯曲菌和结肠弯曲菌可以普遍的从驯养的羊、牛或猪中分离。在苏格兰,健康海鸥携带鸥弯曲菌高达33.5%。此外,从江河、海水、乌蛤以及贻贝中亦检出。1983年,Benjamin等首次报告从四名无症状携带者  相似文献   

19.
格林.巴利综合征是以周围神经和神经根的脱髓鞘以及小血管周围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的炎性反应为病理特点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于1859年首先由法国的Landry报道,Guilliain,Barre和Strohl等于1916年报道了2例,并对该病进行了具体的描述,被后人称为Landry—Guilliain-Barre-Strohl syndrome,一般简称为Guilliain—Barre syndrome(GBS)。格林-巴利综合征的年发病率为(0.6~1.9)/10万,多数患者发病前有非特异性感染史或疫苗接种史,如空肠弯曲菌、巨细胞病毒、EB病毒、肺炎支原体、乙型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性病毒等,其中最常见的是空肠弯曲菌。  相似文献   

20.
凌霞  沙丹  肖勇  张敬平  吴家林 《检验医学》2009,24(2):101-105
目的建立同时检测空肠弯曲菌、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简称单增李斯特菌)和大肠杆菌O157的多重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技术。方法根椐空肠弯曲菌mapA基因序列、单增李斯特菌的编码溶血素(hly)基因序列和大肠杆菌的O157抗原(rfbE)基因序列,分别设计了3对特异引物,PCR扩增的目的基因片段为589 bp、360 bp和194bp;并对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对3种致病菌检测,多重PCR检测DNA的敏感度分别为空肠弯曲菌2.264 ng、单增李斯特菌37.92 ng、大肠杆菌2.100 ng,样品检测时间6-8 h。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检测周期短,特异性和敏感度高,为同时检测污染样品中空肠弯曲菌、单增李斯特菌和大肠杆菌O157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