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探芍药在《伤寒论》中的配伍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芍药《本经》载“味苦,平,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李时珍谓“仲景治伤寒.多用芍药,以其主寒热,利小便故电”。在《伤寒论》113方中,其中31方用到芍药,经过不同的配伍广泛应用于六经病证,现将其主要配伍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陈新宝 《中医药学刊》2006,24(5):914-915
芍药味苦、酸,性微寒,是临床常用药物之一,《神农本草经》载有“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中载方一百一十二首,《金匮要略》载方二百零五首,而运用芍药配伍组成的方剂,占总数的三分之一,七分之一。可见其对治疗之重要性,本文试就芍药的配伍运用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李群  张连运 《时珍国医国药》1999,10(11):860-861
芍药是常用中药之一,苦、酸、微寒,入肝脾经,临床应用范围甚广。《神农本草经》谓其“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治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也”。笔者通过多年临床体会,归纳其功用主要有四点:养肝补血,敛肝止血,治痢,止痛。1养肝补血芍药单用即可养肝柔肝。因其酸故而能入肝,因其苦故则能治肝之热。芍药配当归能养肝补血,因肝藏血,二药合用则养肝以补血;与黄芪、当归同用其补血有别。芍药、当归、柴胡三药合用则养肝疏肝、养肝之体而助肝之用。临床上若欲以补血为主,可用芍药、当归配伍地黄,使阴律充而血易旺。2敛…  相似文献   

4.
芍药入药首载《五十二病方》。其详述药用功效当属《神农本草经》,谓“味苦平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瘕,止痛,利小便,益气。”归肝脾二经。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二书中,载方53个,见药63处,可谓应用广泛。其配成药对亦甚多见,兹抒己见如下。1 白芍配甘草:白芍合甘草,始见芍药甘草汤,用治“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诸症。白芍以其酸收苦泄微寒之本性以柔肝敛阴而泻肝阳横木之气,甘草则以甘缓平和之能以和逆冲之气而补脾健益中土。二药合用,具有酸甘化阴,调和肝脾,缓急止痛等诸多功能,临床不乏其…  相似文献   

5.
白芍系毛茛科芍药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芍药栽培品种的根,味苦、酸,性微寒,归肝经。功能:柔肝止痛,养血敛阴。《神农本草经》谓其“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主要用于肝气不和所致的胸腹疼痛、痛经、崩漏带下及手足拘挛疼痛等证,一般用量为5~10g。  相似文献   

6.
〔白芍〕白芍,性味苦酸、微寒,能养血柔肝、缓中止痛、敛阴收汗,多用于胁肋疼痛、腹痛泻痢、月经不调、崩漏带下、阴虚发热、自汗盗汗等证,可概括为安脾经、治腹痛,收胃气、止泻痢、和血脉、调腠理六个方面。唯《本经》“利小便”之言,但近人以为本品收敛而罕用  相似文献   

7.
白芍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芍药的根。味苦、酸,微寒。归肝经。有平抑肝阳,养血敛阴,柔肝止痛的作用。《本经》言其主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大明本草》言其治:“女人一切病,胎前产后诸疾。”我院省级名老中医李春华主任医师对此药的配伍运用,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现择要介绍如下。1配桑叶桑叶苦、甘,寒,除具有疏风清热、清肝明目的功效外,时珍言:“桑叶乃手、足阳阴之药,汁煎代茗,能止消渴”,且能“止藿乱腹痛吐下。”丹溪言其“止盗汗”。《普济方》中用于治疗头发不长。《千金…  相似文献   

8.
芍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谓其“味苦、平,主邪腹痛,除血痹,破坚积,治寒热瘕,止痛,利小便,益气”。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对芍药的应用可见于汗、下、和、清、补、消等方剂中,其功用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①益阴和营,如桂枝汤类;②柔肝,缓急止痛,如芍药甘草汤;③养血和营,如当归四逆散;④利小便,如真武汤。前3个方面,历代医家论述甚多,唯利小便功用却鲜见于文论。笔者认为,芍药利小便作用,自其被发掘之日起,就一直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真武汤中芍药的应用即可证明之。 原文二“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  相似文献   

9.
芍药苦酸微寒,归肝脾经,具养血敛阴、柔肝止痛、活血通络之功,是临床常用中药之一。《神农本草经》载有芍药“味苦、平,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张仲景多次选用芍药进行配伍运用,其中《伤寒论》选入34次,《金匮要略》选入35次^[1],可见其对治疗之重要性。本文试就《伤寒杂病论》芍药的主要配伍运用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芍药是一味古老的中医常用药.自梁代陶弘景始分赤芍、白芍,《中药学》教材谓白芍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肝抑阳,赤芍清热凉血、祛瘀止痛.然《神农本草经》云:“芍药,味苦平,有小毒.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1]”《名医别录》谓其“去水气,利膀胱、大小肠”[2].  相似文献   

11.
芍药味苦、酸,性微寒,是临床常用药物之一,《神农本草经》载有“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中载方一百一十二首,《金匮要略》载方二百零五首,而运用芍药配伍组成的方剂,占总数的三分之一,七分之一。可见其对治疗之重要性,本文试就芍药的配伍运用作一初步探讨。1芍药配桂枝调和营卫,解肌祛风,主治外感风寒的表虚证,恶风、发热、头痛、汗出、脉浮缓等证。方如桂枝汤。桂枝汤是针对卫强营弱而设,卫强是卫表有风寒之邪,营弱是汗出营液外泄。桂枝发汗解表,疏风散寒,芍药敛收营液,固护卫阳,祛…  相似文献   

12.
冬瓜,产於夏季。汉末《名医别录》记载:“冬瓜味甘,微寒.”清代医家王士雄着《随息居饮食谱》也记载:“冬瓜清热,养胃生津,涤秽治烦.消癣行水,治胀满,泻痢霍乱,解鱼,酒等毒.”梁代陶弘景(公元452年-536年)《名医别录》说:“冬瓜利小便,治腹水肿胀。”冬瓜具有利水化湿,治肿胀、消热毒、利小便的作用。民间谚语:“冬瓜入户,不进药铺”.现代药理学研究:冬瓜富含糖类、蛋白质、  相似文献   

13.
王翠芬 《光明中医》2005,20(2):22-23
芍药味苦、酸、微寒 ,入肝经。《本经》记载 :“主邪气腹痛 ,除血痹 ,破坚积 ,止痛 ,利小便。”汪昂《本草备要》说 :“补血 ,泻肝 ,益脾 ,敛肝阴 ,治血虚之腹痛。”《伤寒论》中用芍药者共有 6 3条 (加减 2条 :317、96 ) ,30张方 (加减 2方 :通脉四逆汤、小柴胡汤 )。有与解表药配伍治疗外感表证的 (桂枝汤 ) ,有与泻下药同用治疗里证的 (麻子仁丸 ) ,与温热药配合治虚寒证者有之 (附子汤 ) ,寒凉药协同疗热证亦有之 (黄茶汤 ) ,其用之广 ,实难一言而尽。虽然伍方众多 ,用之甚广 ,但其治疗机理不外以下六个方面 :1 养阴敛营桂枝汤所以调和…  相似文献   

14.
芍药味酸、苦性微寒,入肝、脾诸经。色带淡褐者为赤芍,色白者为白芍。其临床功用不同,赤芍清热凉血,祛瘀止痛,为凉血散瘀之要药。白芍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为肝家之要药。《本经》谓:“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本草求真》曰:“赤芍与白芍主治略同,但白则有敛阴益营之力,赤则只有散邪行血之意;白则能于土中泻木,赤则能于血中活滞。”  相似文献   

15.
<正>芍药味苦、酸,微寒,入肝经。《神农本草经》记载:"主邪气腹痛、除血痹、攻坚积、止痛、利小便。"汪昂《本草备要》说:"补血,泻肝,益脾,敛肝阴,治血虚之腹痛。"《伤寒论》中用芍药者共63条(加减2条:317条、96条),30张方(加减2方:通脉四逆汤,小柴胡汤)。与解表药配伍治疗外感表证者有之(桂枝汤),与泻下药同用治疗里证者有之(麻子仁丸),与温  相似文献   

16.
“六气之中,湿证十居八九”(《景嵩崖尊生全书》)。在临床上,因湿邪致病者众矣,或邪从外入,或邪自内生。历代医家无不论及治湿之法。《素问·汤液醪醴论》首先提出“洁净府”的治法,医圣张仲景明确提出“当利小便”。至唐代王焘进一步强调了“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这一治湿的一般性疗法确对后世直至现在均产生了深刻影响。但是,这仅仅是治疗湿邪所致疾病的一般治疗规律。我们必须在临床过程中根据疾病的具体表现加以综合分析,知其常,亦知其变,辨证施治,求其根本,正确把握“利小便”这一治湿法则。现结合湿之内外、寒热、阴阳变化对其加以阐述,望同道指正批评。  相似文献   

17.
叶天士“救阴不在补血而在养津与测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两语见于《温证论治》,其文看似浅显,其义实甚深刻。上句,王孟英《温热经纬》谓,于“血”、“津”上加“补”、“养”二字,已属蛇足;于“汗”上加“测”字,则更与“救”字气不相贯,于是改为“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其实“补”、“养”二字并非蛇足,汗上着一“测”字,正如章虚谷所说:“测汗者,测之以审津液之存亡,气机之通塞也”、王孟英一改,反而晦涩费解。叶氏此语,因论及湿邪化热而言。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故须通阳:湿邪已经化热,则伤阴,故须救阴。这是叶氏的第一层意思。救阴之法,首先应考虑的当然是养津。但在叶天士的时代,养津之法往往  相似文献   

18.
王兆荣 《河南中医》2006,26(5):59-59
“利小便所以实大便”的说法,自古以来就有,如《伤寒论》:“……复利不止,当利其小便”;又如《景岳全书·泄泻》:“泄泻之病,多见小水不利,水谷分则自止,故曰:治泻不利小水,非其治也”。从古至今,医者用之,无不见效。笔者据“利小便所以实大便”之说,从反面提出“通大便所以实小便”的假说,这也是历代医家无人提及的观点。经本人十余年临床验证,运用此理论治疗多种原因引起的遗尿、尿不禁、夜尿过多等小便清长症确有疗效,故认为该理论站得住脚。在此,笔者提出来,供医道同仁探讨。1理论根据相同“利小便所以实大便”和“通大便所以实小便”理…  相似文献   

19.
芍药为临床常用药,古方中常用之,仲景《金匮要略》载方205首中就芍药一味用方40首.芍药有白芍与赤芍之别,而在古方中常赤白不分,均以芍药称之,《金匮要略》中亦未明确分之.1 赤白之分芍药之名初载于《神农本草经》,并将其列为中品,“芍药,一名白木,味苦,平,有小毒,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生川谷及丘陵”.该书首述功效和产地,却未明确其炮制方法,故而无法区分芍药之赤白.梁·陶弘景始所著《本草经集注》中记载“(芍药)生中岳川谷及丘陵……  相似文献   

20.
芍药,《本经》谓:“味苦平,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素以养血柔肝缓急止痛著称,亦为妇科要药。然而,于产后是否忌用,诸医家颇有争议。笔者就此问题,据有关文献和临床体会,阐述看法。 酸寒为基础的两提法 芍药一直被古代医家瞩目,张仲景最早指出其在内科杂证中的宜忌。《伤寒论》:“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提示体质素弱者,克伐药不宜过大。芍药之味酸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