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张新霞 《当代医学》2009,15(22):14-15
随着多层螺旋CT广泛应用于临床,肝脏双期扫描的常规使用,提高了肝占位性病变的检测能力并且可反映病变血液动力学改变。有关资料显示,肝脏在动脉期常出现非肿瘤性异常强化灶,有假阳性存在。肝脏CT增强扫描动脉期非肿瘤性异常强化也称一过性肝实质强化差异或一过性肝实质强化(transient hepatic parenchymal enhancement,THPE)是指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时于动脉期出现局部肝内以叶、段或亚段分布的高密度影,而门静脉期恢复正常肝脏密度。造成THPE原因较多。笔者复习有关文献以提高对该征象的认识,旨在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及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回顾分析经病理证实的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CT影像表现,以提高术前诊断准确率.方法 本组17例病例采用PQ-2000s单排螺旋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结果 CT平扫显示肿块呈不规则形态(13例)或类圆形(4例),58.8%患者病灶呈低或稍低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尤明显强化或边缘轻-中度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扫描病灶强化逐渐明显,部分病例有逐渐填充趋势;肿块多合并肝内胆管扩张、肝门淋巴结肿大、附近肝叶萎缩等间接征象.结论 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CT扫描有较特征性影像表现,结合AFP等检查可与肝细胞癌和肝血管瘤等肝内其他占位病变相鉴别.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原发性巨块型肝癌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的影像学特征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60例巨块型肝癌分别行螺旋CT平扫、双期及三期扫描,扫描时间分别为动脉期30s、门静脉期70s、延迟期180s,以2.5-3ml/s速度团注对比剂100ml,观察其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特征。结果①动脉期,多数肿瘤实质见异常血管及瘤区强化,门静脉期瘤体密度迅速减低,至延迟期变为等密度。②巨大肿块易发生中心坏死区,瘤体边缘多较清楚,形态较规则,肿瘤边缘环形强化。③肝内转移性子灶在肝动脉期多明显强化,门静脉期降为等密度,延迟期为低密度。④门静脉受累表现为肝内分支的边缘侵蚀、破坏、中断,或为不规则充盈缺损。结论螺旋CT多期扫描能够获得肿瘤在各期的增强征象,明确肿瘤的血供特征和门静脉受累情况,检出肝内转移灶,为明确诊断和指导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回顾性分析150例行多层螺旋CT肝脏多期扫描的病人资料,探讨多层螺旋CT肝脏多期扫描的方法及应用价值。方法使用16层螺旋CT对150例怀疑有肝脏病变的病人进行了肝动脉期、门静脉期和肝静脉期扫描,并对图像作回顾性分析,比较增强前、后腹主动脉、门静脉、肝静脉的CT值变化和后处理图像(VR、MIP、MPR图像)显示肝动脉、门静脉、肝静脉的能力。结果 16层螺旋CT肝脏多期扫描,肝脏血管增强后与增强前的密度差在91.9Hu以上,VR、MIP、MPR图像上100%显示肝动脉(150/150),门静脉显示为96.7%(145/150),肝静脉显示95.3%(143/150),5例门静脉显示不清的病例中,3例为肝癌合并肝门区淋巴结转移,1例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形成,1例为严重肝硬化合并腹水、脾肿大;7例肝静脉显示不清中有5例与门静脉显示不清的5例为相同病例,其余2例为严重肝硬化合并腹水。结论 16层螺旋CT肝脏多期扫描对评估肝脏血管的正常、变异以及病变对血管的影响有很大帮助,但是对于严重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门静脉狭窄、门静脉血栓(包括癌栓)形成的病例,显示门静脉和肝静脉欠理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CT平扫结合增强扫描在肝Ca伴门静脉癌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3月-2016年5月期间接收诊治的31例肝Ca伴门静脉癌栓患者的临床资料和CT平扫与增强扫描影像学资料。结果 31例肝右叶Ca伴门静脉右支癌栓患者中I型患者8例,II型患者7例,III性患者11例,IV型患者5例;癌栓在CT平扫中29例为等密度,2例呈稍低密度,门脉主干直径约1.5cm-3.4cm,平均(2.3±0.51)cm;增强扫描动脉期21例癌栓有轻度增强,5例出现管壁增强;CT增强静脉期,23例为低密度充盈缺损影。结论 CT平扫结合增强扫描诊断肝右叶Ca伴门静脉右支癌栓的特异性为100%,不仅能精准的确定癌栓时期,完整确定癌栓的大小、部位等,还能够做到无创、便捷等特点,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在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中动脉期强化不明显肝脏占位性病变的CT表现,分析其特征并进行鉴别。方法:收集118例在CT增强扫描中动脉期强化不明显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的资料,分析比较其基本CT征象、特征性表现及强化方式。结果:118例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中,肝转移瘤40例,肝脓肿29例,肝内胆管细胞癌21例,肝细胞癌17例,肝脏炎性假瘤6例,肝淋巴瘤5例;单发54例,多发64例;边缘清晰24例,边缘模糊94例;病变位于肝右叶41例,肝左叶26例,肝左右叶50例,肝尾状叶1例;病变直径0.2~13.4 cm。40例肝转移瘤均呈边缘轻度强化,"牛眼征"出现率为12.50%(5/40);29例肝脓肿均呈环形、蜂窝样强化,"双环征"和"气泡征"出现率均为13.79%(4/29);17例肝内胆管细胞癌呈持续渐进强化,肝内胆管扩张、肝包膜凹陷和病灶内钙化出现率分别为57.14%(12/21)、23.81%(5/21)和9.52%(2/21);17例肝细胞癌强化方式多种多样,肝脏形态轮廓改变、肝动脉扭曲增粗和血管受侵出现率分别为41.18%(7/17)、41.18%(7/17)和35.29%(6/17);6例肝脏炎性假瘤中4例呈分隔以及结节样强化;5例肝淋巴瘤均呈轻度均匀强化,"血管漂浮征"出现率为40.00%(2/5)。结论:螺旋CT检查动脉期强化不明显肝脏占位性病变时,应结合CT征象及强化方式后进行综合判断,有助于为肝脏病变的定性及鉴别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螺旋CT三期扫描对肝癌病灶的检出率,探讨其对肝癌诊断及鉴别诊断的意义。方法:对32例原发性非弥漫型肝癌进行螺旋CT扫描。注入造影剂后扫描时间为肝动脉期25s、门静脉期60~70 s、延迟期160s,统计各期病灶检出率。结果:32例非弥漫型肝癌中CT平扫、动脉期、静脉期及延迟期共发现病灶54个,各期的检出率分别为60.9%(33/54)、85.2%(46/54)、77.8%(42/54)、4.1%(40/54)。结论: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可以提高结节型和巨块型肝癌病灶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8.
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对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肝内胆管细胞癌病人的CT表现进行分析。结果 11例肝内胆管细胞癌病人的11个病灶平扫均为低密度,可见病变区胆管扩张,其中6例见肝包膜回缩征。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边缘环形增强8例,门静脉期5例中央网格样增强,延迟期8例呈向心性增强,密度略高于正常肝实质。结论 肝内胆管细胞癌CT表现具有一定特异性,有利于肝内胆管细胞癌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肝脓肿在多层螺旋CT(MSCT)双期或三期(动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期)增强扫描的表现及临床价值,特别是在动脉期的表现.方法 观察20例经手术或穿刺证实的肝脓肿在多层螺旋CT双期或三期扫描在动脉期与门静脉期的CT表现,特别是在动脉期的表现.动脉期是在注射造影剂后25 s开始扫描,门静脉期是65 s开始扫描,延迟是5 min开始扫描,每期全肝扫描所用时间为5~7 s. 结果 (1)动脉期表现:肝内低密度或略低密度灶周围肝组织强化明显,而病灶本身或边缘无明显强化或轻度强化.(2)门静脉期表现:环靶征、环状征、花瓣征、分房状征.(3)延迟期表现:病灶缩小或不变,水肿带消失或模糊.结论 多层螺旋CT双期或三期扫描充分反映了肝脓肿的病理变化,对早期诊断肝脓肿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彭晓容 《罕少疾病杂志》2012,19(5):17-20,57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CT和MRI扫描在诊断肝内周围性肿块型胆管细胞癌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且有完整临床资料的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纳入所有进行了动态CT增强(n=23)和MRI增强(n=19)扫描的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分别对病灶的大小、部位、边缘、形态、密度(或信号)以及动态增强表现以及继发征象进行分析。结果病灶均为单一肿块型36例,周围见卫星灶者6例;发生于右肝18例,左肝24例;肿瘤直径平均4.9±1.8cm(1.9-11cm)。平扫时,在CT上肿块均呈稍低密度,MRI上肿块呈稍高T2WI信号、稍低T1WI信号;动态增强时,23例CT扫描患者中,18例患者动脉期及门静脉期病灶周围见线样环状强化,延迟期均可见病灶中心不同程度延迟强化;19例MRI扫描患者中,13例患者动脉期及门静脉期病灶周围见线样环状强化,延迟期均可见病灶中心不同程度延迟强化。间接征象包括:周围性胆管扩张(n=17)、邻近肝包膜回缩(n=8)、肝门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n=16)。结论动态增强CT和MRI在肝周围性肿块型胆管细胞癌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肝海绵状血管瘤的螺旋CT表现特点,探讨应用螺旋双期或三期增强扫描鉴别肝内实性占位灶的价值。方法:对48 例患者CT平扫发现肝内占位病灶后采用螺旋CT增强扫描。造影剂单相注射,每秒3~3.5 m l,每例50~80 m l。第一相全肝螺旋增强扫描在造影剂注入后20~25 s开始,第二相60~70 s,延迟5~15m in 对病灶所在的层面进行扫描。结果:58 个病灶平扫均为境界清楚的低密度区,增强后43 例(89.58% )于动脉期出现病灶边缘部致密的结节状或斑块状强化,门静脉期扫描增强区域扩大或整个结节增强。延迟扫描病灶全部强化或绝大部分强化,密度与肝实质相等或稍高。3 例(6.26% )动脉期表现为致密强化结节影(直径< 2cm ), 门静脉期结节密度变淡,延迟扫描病变与肝脏等密度。2 例(4.16% )动脉期未见病灶强化,门静脉期病灶稍小,延迟扫描病变呈等密度灶。结论:肝海绵状血管瘤的特征表现是增强早期病灶边缘区的结节状致密强化,与肝癌的鉴别之处在于延迟相病灶表现为相等或稍高密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所致肝血异常CT表现,探讨其血流动力改变的机理及临床意义。方法:在2004年7月至2011年6月于我院CT检查诊断为肝细胞癌病例中,对存在肝血异常病例作为研究对象。全部病例均常规进行肝动脉期、门静脉期、平衡期增强扫描。结果:具有肝血异常CT表现者120例,全部病例见原发性肝细胞癌灶和肯定的门静脉癌栓,癌灶外肝血异常的增强扫描表现可分为三种:肝实质局部早期强化,门静脉提前显影,门静脉海绵样变。在同一病例中,可单独以一种表现,也可同时以两种表现(双重表现)或三种表现(三重表现)。结论:肝细胞癌肝血异常由门静脉癌栓引起,其发生机理为肝动脉或门静脉对肝脏的灌注异常,肝静脉或下腔静脉的引流异常,肝动脉-门静脉异常分流,侧支循环的建立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表现,以提高诊断正确率。方法收集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8例。全部病例均作上腹部CT平扫、增强动脉期及门脉期扫描,其中3例加病灶薄层扫描,2例加延迟期扫描。结果CT平扫8个病灶均呈低密度,动脉期所有病灶均有强化,门脉期5例病灶仍有持续强化;8例中5例病灶内有明显脂肪成分,3例含脂肪较少经薄层扫描显示脂肪成分。结论含脂肪较多的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常有典型的CT表现,诊断容易;含脂肪较少的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经薄层扫描能提高脂肪的检出率,从而能提高病变诊断的正确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肝脏螺旋CT多期扫描中造影剂的不同注射速度对正常肝脏强化的影响,选择最佳的多期扫描延迟时间.方法:正常肝脏60例随机分为3组,先进行全肝平扫,然后以不同速度(2,3及4s)从肘静脉注入60%泛影葡胺100ml后15s,选择第一肝门层面开始扫描,以后每隔5s在同一层面扫描一次,共扫描3min.分别测量各组腹主动脉、门静脉和肝实质增强前、后不同时间的CT值,其中腹主动脉选取中心部位测量,门静脉选取门静脉主干中心部位测量,肝实质则选三个点(左叶一点,右叶前、后段各一点),然后取平均值.观察3组增强效果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各组主动脉、门静脉和肝实质增强效果以3ml/s与4ml/s组为优,4ml/s组略高于3ml/s组,统计学处理两者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与2ml/s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2ml/s组主动脉、门静脉及肝实质到达峰值的时间分别为45,70,70,120s开始进入平衡期;3ml/s和4ml/s组均为21,62,62,120s开始进入平衡期.结论:在造影剂总量相同时,适合肝脏螺旋CT多期扫描的造影剂注射速度是3ml/s;最佳的肝脏螺旋CT多期扫描延迟时间为动脉期20s,门静脉期60s,平衡期180s.  相似文献   

15.
肝脓肿诊断在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肝脓肿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 3例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的肝脓肿的螺旋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表现。三期延迟时间分别为2 5s、6 0s和12 0s。结果:肝脓肿增强扫描的典型CT表现为:①动脉期灶周楔形或片状一过性强化;②门脉期显示环靶征、簇状征;③延迟期脓肿壁及水肿均为等密度,仅坏死区无强化呈低密度。结论: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诊断肝脓肿具有特征性,是必不可少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动态增强CT扫描诊断肝癌的应用价值。方法 120例肝癌经动态增强CT扫描诊断并获证实。其中45例为单层动态增强扫描,75例为移动式动态增强扫描。单层动态增强扫描为选择平扫病变最显著的一层作连续重复扫描,移动式动态增强扫描为注射造影剂完毕后对全部肝脏进行扫描,两种扫描方式均做选定层面的延时扫描。结果 两种扫描方式显示血供丰富的肝癌在肝动脉期增强,与正常肝组织比较显示为高密度图像,在门静脉增强期,同一病变区显示为低密度图像;单层动态扫描45例,在肝动脉期病灶增强率82%;移动式动态扫描75例,在肝动脉期病灶增强率95%。并且增强扫描能显示肿瘤供血情况、肿瘤包膜、肝内动静脉短路、肝门脉和下腔静脉肿瘤栓子等征象。结论 动态增强CT扫描能够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是一项有价值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7.
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在肝血管瘤诊断中的价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在肝血管瘤中的影像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搜集46例肝血管瘤患者在螺旋CT平扫后进行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的资料。扫描范围为全肝;层厚为5mm~8mm,pitch=1.2,对比剂为优维显(300mgI/ml),采用单相期团注法注入剂量为80ml~100ml,流速2.5ml/s~3.5ml/s。延迟时间:动脉期(HAP)延迟25s~30s、门静脉期(PVP)延迟65s~70s、延迟期延迟3min~10min。结果:动脉期强化病灶49个(84.5%),门脉期对比剂逐渐向病灶中心充填,9个无明显强化病灶开始强化。延迟扫描见造影剂进一步向病灶中心填充,48个病灶(82.6%)完全填充为等密度,其余10个(17.2%)病灶部分充填。结论:肝血管瘤螺旋CT三期增强的各期大多数有典型特点,在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邹文远  石思李  李胜 《西部医学》2010,22(7):1294-1295
目的总结68例肝脏血管瘤的CT与临床表现,探讨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在肝血管瘤中的影像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搜集68例肝血管瘤的CT平扫及增强扫描资料。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肝血管瘤的CT表现特点。结果大多数肝血管瘤CT平扫表现为肝内单发或多发圆形、椭圆形的低密度影,边界较清楚。增强扫描动脉期呈结节样、环形或斑片状强化,门脉期对比剂逐渐向病灶中心充填。延迟期扫描造影剂进一步向病灶中心充填,部分病灶完全充填为等密度或部分充填。结论结节样强化是CT诊断肝血管瘤的特征性表现,CT三期增强扫描是诊断肝血管瘤的一种有效而准确的方法,具有定性诊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李丹鸿  陈志刚 《实用医技杂志》2006,13(18):3157-3158
目的:分析CT扫描对肝脏转移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提高CT对诊断肝脏转移性肿瘤重要性的认识。方法:对32例肝脏转移性肿瘤经手术和(或)病理证实,其原发灶有肺癌10例,胃癌9例,乳腺癌4例,胰腺癌3例,结肠癌2例,食管癌1例、胆总管癌1例,子宫内膜癌1例,以及肝恶性黑色素瘤1例。全部病例均经CT平扫和增强扫描。17例还于增强后1min、3min、5min做了延迟扫描。结果:CT平扫准确证实了多数病例(28/32)表现为肝内多发性病灶且大多病灶(22/28)能被清楚辨认。增强扫描后可见如下CT表现:病灶整体轻度强化;病灶边缘轻度强化;病灶基本不强化;病灶缩小乃至消失;出现平扫时未检出的病灶。延迟扫描后,未见比增强扫描时更有意义的CT表现。结论:CT平扫和增强扫描对肝脏转移性肿瘤的诊断具有重要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非典型肝海绵状血管瘤(hepatic cavernous hemangiomas, HCH)的CT表现及相关病理学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共21个非典型HCH的CT表现,包括病灶大小、平扫密度、动态增强模式及邻近区域改变.结果平扫有13个病灶呈非均匀密度表现.出现4种非典型动态增强模式:Ⅰ型(5例)表现为动脉期病灶快速均匀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持续强化;Ⅱ型(13例)动脉期周边结节状强化,门静脉及延迟期向心性强化,但不能完全填充整个病灶;Ⅲ型(2例)动脉期病灶呈中央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增强向周边区呈离心性强化;Ⅳ型(1例)动脉期无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呈轻度周边强化或不规则强化.HCH邻近区域的改变:有7个病灶可见动脉-门静脉分流(arterial-portal verous shunt, APVS),4个病灶可见肝包膜回缩(hepatic capsular retraction, HCR).以上非典型CT表现的出现在不同大小的病灶中有差别.结论非典型肝海绵状血管瘤CT表现的出现与HCH本身的病变结构特征密切相关,认识到这些非典型表现对HCH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