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8 毫秒
1.
急性原发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17例临床诊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急性原发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APSMVT)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8年至2007年收治的17例APSMVT的临床资料。结果:17例病人(100%)均有持续性渐行加重的腹痛,常见伴随症状有恶心呕吐(82%)、消化道出血(53%)、肠梗阻(53%)、发热(59%)等。11例(65%)腹腔穿刺获血性腹水。17例均行超声检查,1例术前明确诊断;14例CT检查中2例增强扫描后得以确诊,12例平扫可见间接征象。16例行坏死肠段切除手术及抗凝治疗,其中3例首次剖腹探查未见异常,在症状未缓解或加重后再次手术发现肠坏死并行肠切除。2例病人行经皮肝穿刺肠系膜上静脉导管溶栓治疗,1例血栓复发者行肠系膜上动脉导管溶栓后治愈。3例术后因脓毒症死亡。结论:APSMVT术前诊断困难,对不明原因急性剧烈腹痛者应及时怀疑本症,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方能提高本病的治愈效果。病程早期可采用介入溶栓疗法,后期出现肠坏死征象者应及时手术,并予以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2.
3.
4.
5.
6.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是非常少见的肠系膜血管阻塞性疾病,约占总住院人数的0.02%左右犤1犦,极易误诊误治,约90%~95%经剖腹探查后才得以诊断,病死率约20%~50%犤2犦。1982年以来我院共收治4例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现总结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男3例,女1例,年龄37~62岁。4例均以“肠梗阻”诊断入院。4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腹痛史,部位较弥散,多不剧烈,病程3~7d不等。2例伴恶心呕吐,3例轻微腹胀。3例停止排便排气1~3d不等,但均可少量进食,灌肠后解出黑便。2例轻度腹泻,3例胃管内… 相似文献
7.
刘志坚 《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2006,10(3):201-202
目的总结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superiormesentericvenousthrombosis,SMVT)的诊治经验。方法18例急性SMVT患者,6例行抗凝、溶栓治疗(其中1例中转手术),另12例行手术治疗,切除坏死肠管及含有静脉血栓的全部肠系膜。结果6例抗凝、溶栓治疗患者中顺利溶栓、症状体征消失者5例(83.3%);另1例患者于非手术治疗17h后出现明显的腹膜炎体征而中转手术。13例开腹探查的患者中治愈9例(69.2%),死亡4例(30.8%),死于小肠广泛坏死短肠综合征、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各2例。结论早期诊断及抗凝、溶栓治疗使非手术疗法成为首选,但对于已出现腹膜炎、穿孔等肠缺血坏死征象的患者则应考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8.
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12例诊治体会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作者通过回顾性总结临床资料探讨了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及治疗。自1978-1995年作者所在单位共施治12例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男生9例,女性3例,男女比例为3;1。发病年龄自21-64岁,平均39.4岁。6例伴有门静脉高压,4例曾行脾切除,4例合并血液高凝状态,1例原因未明确。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问题。方法 总结我院 15年来所收治的 6例本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均经手术证实。有 5例行肠切除吻合 ,再手术 1例。手术后治愈 3例。结论 正确认识该病临床表现 ,及时把握手术时机 ,妥善处理术后并发症 ,将有助于避免误诊 ,进一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0.
11.
杨志强|熊吉信|周为民|周卫|黄亮|邱结华|陈锋|王世知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1,20(12):1372-1375
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AMVT)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将1995年7月—2002年12月13例以手术治疗为主AMVT患者(A组)和2003年1月—2010年6月14例以抗凝溶栓治疗为主的AMVT患者(B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历史对照分析,比较两组的住院时间、治愈率、病死率。结果 A组和B组的住院时间分别为(22.38±2.81)d和(12.21±2.32)d;治愈率分别为69.2%和100%;病死率分别为30.8%和0,以上指标在两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早期诊断、早期抗凝、溶栓治疗可以提高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的治愈率,是提高患者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AMVT)的临床特征及其意义.方法 回顾分析2000年1月至2008年1月收治的41例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病情轻重选择抗凝保守治疗及手术治疗,并分析其治疗效果.结果 非手术治疗组31例,治愈30例,1例死亡;手术治疗组10例(其中保守治疗无效中转手术2例),治愈8例,死亡2例.全组共治愈38例(92.7%),死亡3例(7.3%);术后随访1~8年,复发3例,死亡2例,远期生存率87.8%.结论 正确认识AMVT的临床特征,有助于疾病早期诊断;早期抗凝、及时把握手术时机,可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3.
肠系膜静脉血栓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肠系膜静脉血栓(MVT)较少见,且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早期诊断困难。近年来医学影像学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尤其是多层螺旋CT及MR的临床应用,使MVT的早期诊断成为可能。介入治疗学的发展、特别是经肠系膜动脉灌注罂粟碱及经皮经肝门静脉MVT取栓、溶栓等介入治疗技术的成熟,大大降低了MVT的死亡率。本文对MVT的诊断和治疗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探讨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MesentericVenousThrombosis,MVT)的早期诊断及治疗,以减少并发症发生。方法对13例MVT病人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全部手术治疗,术后均病理确诊为MVT。术前4例CT检查明确诊断,9例误诊。11例治愈,2例死亡。结论该病早期症状和体征无特异性,不易确诊,CT分辩率高,有早期诊断价值。一旦确诊,主张早期手术治疗,切除坏死肠段及栓塞肠系膜,术后抗凝治疗是降低病死率及预防复发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6.
17.
术后早期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腹部术后早期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及诊断与治疗。方法 回顾性总结我院14年间7例腹部术后早期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患者均体胖,主要临床表现为持续剧烈的腹痛和呕吐,腹部体征相比较轻;有2例甚至出现全身中毒症状。腹部X线检查均提示肠梗阻;4例腹部CT检查,其中3例提示本病;6例术前腹腔穿刺出血性液体。7例患者均予以手术探查,分别切除长度不一的坏死小肠段。2例术后出现短肠综合征,其中1例因严重营养不良,衰竭死亡。4例术后反复出现门静脉、肠系膜静脉和髂静脉血栓,需出院后长期服用肠溶阿斯匹林或华法令钠。结论 术后早期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在临床上无何特异性的症状和体征,极易误诊。治疗方面应强调及时地剖腹探查并配合使用全身性的抗凝溶栓药物。 相似文献
18.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致肠坏死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4年~2005年间收治的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8例的临床资料。本组术前误诊率为100%,全部为术中确诊。手术方式均为坏死肠段切除+小肠对端吻合。结果本组术后死亡1例,近期复发2例,出现明显短肠综合征3例。结论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临床误诊率相当高。其手术方式以坏死肠段切除为主。术中及术后抗凝治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9.
肠系膜静脉血栓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经肠系膜上动脉灌注罂粟碱和经皮经肝肠系膜静脉取栓和/或溶栓联合治疗肠系膜静脉血栓(MVT)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北大三院经介入诊治的9例MVT。9例患者均行血管造影检查和超声检查,其中5例行CT检查,2例行MR检查。患者从就诊到明确诊断接受介入治疗的时间间隔为15~168小时。明确诊断MVT后即经外周静脉给予肝素抗凝治疗;9例MVT均行经肠系膜动脉灌注罂粟碱治疗,其中8例同时行经皮经肝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取栓和溶栓治疗。2例怀疑肠坏死介入治疗后行外科肠切除术。结果本组9例MVT中2例血栓局限在肠系膜上静脉内;7例血栓延及门静脉或脾静脉。9例患者7例治愈;1例不明原因猝死;1例因门脉高压行门腔静脉分流术后肝功衰竭死亡。结论经肠系膜动脉灌注罂粟碱联合经皮经肝门静脉、肠系膜静脉取栓和/或溶栓是治疗MVT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