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微生态学的角度来看,人体感染病原微生物后,其是否发病不仅取于病原体致病性的强弱,还取决于人体的微生态平衡以及免疫机能的状态,人体的免疫机能状态直接与人体的“正气”相关,病原微生物则属于“邪气”的范畴,人体的免疫状态与病原微生物的关系,也就是“正气”与“邪气”的关系,人体微生态平衡与中医“邪正”相争机理的相关性,体现于人体内菌群及免疫功能的平衡和非平衡关系中,通过运用微生态学原理与方法研究中医邪正发病学说,可以从微观层面揭示“邪正”发病学说的物质基础及其变化规律,进而促进微生态学和中医药学的结合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试析张从正的攻邪学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从正系金元四大家之一,对内、难、伤寒论等都有深刻研究,医学精湛,临证经验丰富,其中尤以阐发攻邪学说,擅用汗、吐、下三法而蜚声医坛,其著作《儒门事亲》集中反映了他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本文试就张氏的攻邪学说,作一粗浅分析,以冀全面了解张氏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3.
<正>毒邪学说始于秦汉时期,形成于晋隋唐宋时代,明清时代得到快速发展,在当代发展达到高潮。笔者综述了从秦汉至明清医家对毒、毒邪、毒邪学说的认识和研究,为973课题"基于临床的内毒损伤络脉创新病因学研究"提供部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中医“正气”的范畴包括人体的功能活动、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抵抗外邪能力及康复能力。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清除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功能,包括对病原微生物及其毒性产物的识别和清除。随着免疫学的迅速发展,免疫学的理论、  相似文献   

5.
屈静  邹忆怀  支楠 《中国中医急症》2012,(10):1629-1631
<正>毒邪学说萌芽于秦汉时期,形成于晋隋唐宋时期,明清时期得到快速发展,在现代发展达到高潮。有关内毒、毒邪的文献呈逐年递增的趋势,现将其分为概念、致病特点、相关疾病、临床表现分述如下。1毒邪概念1.1明确区分内毒与外毒传统涉及毒邪虽有医家指出毒可  相似文献   

6.
中医邪正观与肿瘤基因组学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从理论角度探讨邪正在肿瘤发病机制和防治肿瘤思路方法上的相关性和融通性。方法:首次将中医邪正观与现代肿瘤基因组学研究联系起来进行阐述。结论:引入肿瘤基因组学研究成果,揭示扶正祛邪方药的抗癌机理,为中医扶正祛邪治则提供理论依据。同时,祖国医学的宝库也为寻找全新理想的基因治疗战略提供有意义线索。  相似文献   

7.
中医学"邪正相争"应包括微生态与免疫的平衡与非平衡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中医学的"正气"包括了免疫功能及微生态平衡在内的一切抗病物质与能力.微生态失调、免疫功能紊乱属中医学"邪气"范畴.微生态菌群失调变化与免疫功能紊乱或低下相互影响,邪盛与正虚相互作用的过程与关系,就是中医学邪正相争、消长进退、病情虚实转化的客观过程与关系.以外感疾病病证为例,在邪盛时期,以微生态菌群失调变化为主;在正虚时,以免疫功能稳乱或低下为主.微生态失衡表现为微生物群种类减少、数量增多,优势菌发生转换,致病菌增加;免疫功能低下或紊乱表现为体液免疫功能下降、细胞免疫功能降低、血清补体C3减少.如是则出现邪正相争→邪胜正衰→发生疾病.  相似文献   

8.
伏气发病学说是温病发病的重要病因学说,始于《内经》。所谓“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等论述历来被认为是伏邪发病学说之滥觞。所谓“伏寒”、“伏风”、“伏暑”、“伏湿”等皆属于伏邪范畴。《素问·热论》云:“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王叔和注释认为是冬受寒邪,“邪伏肌肤”,至夏发为温病与暑病。唐宋医家多重视“伏寒”。明末清初吴又可《瘟疫论》倡导杂气致  相似文献   

9.
对中医阴阳学说与免疫的相关性进行了较深入探讨:分析了免疫系统及其功能的阴阳属性;认为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的互根为用、阴阳的消长平衡、阴阳的相互转化均与免疫功能及其病理变化密切相关;中医临床治疗疾病时所用调整阴阳的治疗原则包括免疫调节疗法等。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检索古代主要医籍,综述了历代医家关于毒邪学说概念的提出、完善、衍变、发展和形成的历史脉络。以全面了解毒邪学说的理论内涵和临床依据,从而为中医各家学说增添学术内涵,为中医许多疗法尤其是攻毒疗法提供有价值的历史资料。笔者认为毒邪学说是中医解说病因病机十分重要的学术观点,是符合客观实际的,理论是完善而全面的。其将对指导伤寒温病研究及对现代医学病原微生物研究产生积极的影响,并为中医攻毒疗法的开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正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是由各种原发性肾病和继发性肾病构成的一类疾病的统称,我国的发病率约为10.8%[1]。大量研究表明,CKD的发生发展伴随着肠道菌群的失衡,肠道菌群的失衡反过来又会加速慢性肾脏病的进展,二者间互为因果关系。肠道微生态学、免疫学与中医"邪正发病学说"理论在原理上具有相通之处。本文通过复习近年来的文献,分别从中、西医的角度论述肠道菌  相似文献   

12.
浅议燥邪的发病季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旭红 《时珍国医国药》2006,17(9):1804-1804
燥邪,为六淫之一,是重要的外感致病因素,早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就有“燥胜则干”的论述,虽《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独遗燥气,但经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诸涩枯涸,干劲皴竭,皆属于燥”,而成为六气一类。关于燥邪的发病季节,历代医家众说纷纭,归纳起来有以下两种:1以秋季为主喻昌鉴于《内经》无伤燥一门,古方绝无治燥之剂,乃根据临床实际,将“秋伤于湿”改为“秋伤于燥”,自其提出“大意谓春伤于风,夏伤于暑,长夏伤于湿,秋伤于燥,冬伤于寒”(《医门法律·伤燥门·秋燥论》)之说,厥后递沿其言,医者多以为燥病生于秋,燥邪致…  相似文献   

13.
古时有"以毒攻毒"的说法,"毒"在中医里通常是指在一般情况下可损害人体正气的各种"邪气";但当它们应用于某种特殊疾病时,疗效却比一般的治疗要好,如:大量的砒霜可致死,而适量砒霜可治顽固性咳嗽[1],一般射线过量可致癌,致基因突变,而选择性的放射性疗法治疗白血病、肿瘤、癌的本领非其他药物可比.可见,砒霜、射线这些平时容易致病甚至致死的治病药物和方法,可转化为可治病的"正".  相似文献   

14.
随着全球气候环境的日趋恶化,自然界"至而不至","不至而至"的非时之气频繁出现,时行感冒——这种因时行毒邪侵犯人体引起的时行疾病也常常在世界范围内流行,其对人类健康的威胁较普通感冒更为严重,因此已受到全世界的高度关注。本文通过考证历代医家对"毒"的含义,探讨毒邪学说的理论,指出时行感冒的辨证应重视其外感与内生之毒邪,进而分析临证时应如何从毒论治时行感冒。  相似文献   

15.
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过程,是正气与邪气作斗争的过程。邪正消长,既是人体与疾病斗争过程中的复杂变化,也是人体在抵抗一切外来的致病因素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综合表现。中医所谓的“邪”,是指一切可能致病的因素;中医所谓的“正”,是指人体能够抵抗邪气的生理功能。邪气和正气的消长过程,尤其是正气的盛衰,是决定受病与否的主要因素,也就是外因决定于内因的意义,因而成为机体在发病过程中形成虚实证候的关键,同时也是决定治疗方针的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16.
中医各家学说的研究与思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研制的“中医药文献标引、分类知识库实验系统”计算机软件整理、统计了近3年来在期刊上发表的有关中医各家学说的论文,对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归纳,并从加强学科建设、引入现代科技手段等方面对研究思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阴阳学说与中药药性之正负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丽 《时珍国医国药》2012,23(4):1041-1042
用中医阴阳学说的对立统一原则,深入地探讨了中药四气、五味、升阴浮沉及归经的正负效应。  相似文献   

18.
急性肝衰竭是临床上危急重症之一。笔者在梳理历代中医辨治思路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认识,深入探讨急性肝衰竭的中医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指出"邪实"盛极、正气在极短时间内急遽受损而至"本虚",进而出现"邪实本虚"并存的病机演变特点;据此提出"祛邪为主,兼以扶正"的基本治则,临床治疗需从祛邪(清热解毒凉血化瘀)与扶正(补益正气)两个方面切入,并应密切注意病情快速转归,为中医药治疗急性肝衰竭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中医心理之邪的基本概念切入,明确把邪分为思维之邪、想象之邪、七情之邪、需求之邪、自我之邪、行为之邪6型,为完善中医心理病机理论和指导中医心理临床祛邪扶正治疗夯实基础。  相似文献   

20.
1 小儿癫痫发病过程与正虚邪实的关系 "休作有时"是小儿癫痫的发作特点.邪实正虚是小儿癫痫总的病机规律,并贯穿于疾病发生发展的始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