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新生儿尤其是低体质量出生儿、早产儿免疫机能低下,是医院感染的易感人群。医护人员应加强教育,管理好护士自身的感染,严格消毒隔离,合理使用抗生素等,以有效减少新生儿医院内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集束化干预措施对新生儿院内感染发生率的影响。 方法 从2012年1月开始实施集束化的干预措施,采取回顾性调查分析比较实施干预前后两年新生儿院内感染发生率的差异。 结果 实施集束化干预措施后,机械通气时间缩短,病区环境卫生学监测指标好转,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发生率下降,实施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新生儿医院感染受多个因素的影响,集束化干预措施能系统地控制新生儿医院感染的重点环节,有效降低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新生儿病室医院内感染的管理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儿免疫功能尚未健全 ,抵抗力差 ,容易发生感染 ,是医院内感染的高危区 ,也是构成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我院在 2 0 0 0年进行ISO90 0 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中 ,为了更好地以患者为中心 ,提高医疗质量 ,控制新生儿医院内感染 ,完善各项制度及预防措施 ,加强了考核力度  相似文献   

4.
为对新生儿进行有效饮食护理干预,降低新生儿肠道感染率。通过办孕妇学校,发放健康教育资料,对产妇提供喂奶技术指导,加强餐具的消毒灭菌工作和制定相关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有效地降低了新生儿肠道感染率。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新生儿学科的快速发展,危重儿、早产儿、低出生体质量儿救治水平的大幅提升,侵入性操作大大增加,侵入性操作、低出生体质量、住院时间长是新生儿院内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1],加之新生儿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特别是早产儿、低体质量儿,抵御外来微生物侵袭的能力较低,易发生医院感染。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是护理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现将新生儿病房预防控制医院感染护理管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护理干预对控制呼吸内科病房医院感染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控制呼吸内科病房医院感染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我院呼吸内科住院的1362例患者为干预组,采取减少和消除口咽部病原菌的定植和吸入,切断外源性传播途径,加强患者气道管理及医护人员手卫生清洁,并对特殊感染患者实施标准预防,定时进行病房空气通风、消毒和细菌监测,规范医疗器械消毒及护理用具的使用与消毒等护理干预;以2006-2008年住院的3684例患者为对照组,按疾病护理常规进行护理。对两组发生医院感染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干预组医院感染的部位、年龄、住院时间及机械通气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呼吸内科病房医院感染控制主要以预防为主,加强护理管理,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可降低呼吸内科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新生儿病房预防及控制医院感染的护理管理措施。[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7年12月医院新生儿病房收治的1 247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建立和完善护理规章制度,加强人员培训与考核,重视病房环境管理,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侵入性操作等护理管理措施。[结果]新生儿病房收治的1 247例患儿,发生感染11例,感染率仅为0.9%。与实施预防及控制感染护理管理前感染率3.5%比较,感染率明显下降。[结论]加强医院护理管理,规范护理人员的护理操作,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可以显著降低新生儿病房感染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医院感染的原因及护理干预措施。方法:选择NICU住院的1 202例新生儿,采取回顾性调查方法对医院感染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 202例新生儿发生医院感染42例,感染发生率为3.49%,医院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28例(66.67%)、败血症8例(19.05%)、皮肤感染4例(9.52%)、口腔感染2例(4.76%)。结论:采取相应干预措施可有效地控制NICU患儿的院内感染。  相似文献   

9.
新生儿医院感染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病率和易感因素,以制订有效预防新生儿医院感染的控制措施,降低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病率。方法探讨380例新生儿医院感染主要原因,观察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发生情况,提出护理对策。结果早产儿、低体重儿、侵袭性操作等是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呼吸道感染、胃肠道感染是新生儿感染高发疾病。结论加强新生儿医院感染高危因素的护理管理,积极防治新生儿呼吸道和胃肠道感染是降低或控制新生儿医院感染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引起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实行降低其医院感染发病率的护理措施。方法对我院4年新生儿科住院病例采取有序调查,排除误报与漏报,资料重新逐一登记,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 4年来共收治新生儿4 785人,发生医院感染207例,通过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新生儿医院感染率由2007年的4.2%降至2010年的2.1%,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病率与新生儿病房布局流程、环境、医护人员、各种侵入性操作等因素密切相关,通过优化布局流程、加强环境物品的消毒、做好侵入性操作感染控制、严格无菌操作、强化手卫生等护理措施,能较好的控制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护理工作中院内感染相关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提出护理工作与院内感染相关问题与对策。方法 :通过监测 ,找出护理工作引起院内感染存在的问题及薄弱环节 ,并制定相应对策。结果 :建立严格的控制感染的管理制度 ,层层落实把关 ,主动和独立地判断出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结论 :在感染管理工作中严格认真执行消毒、灭菌、无菌操作 ,最大限度地避免因护理工作失误而引起的医院内感染  相似文献   

12.
院内感染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提出护理工作与院内感染相关的问题与对策.方法 通过监测,找出护理工作引起院内感染存在的问题及薄弱环节,并制定相应对策.结果 建立严格的控制感染的管理制度,层层落实把关,主动和独立地判断出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结论 在感染管理工作中严格认真执行消毒、灭菌、无菌操作,最大限度地避免因护理工作失误而引起的医院内感染.  相似文献   

13.
新生儿肠闭锁的临床分析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新生儿肠闭锁治疗及护理成功经验。方法对42例新生儿肠闭锁的治疗及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放弃治疗1例,手术41例,术后24例出现各种并发症32例次,死亡16例,总治愈率63.4%。结论近年来新生儿肠闭锁的存活率显著提高,主要与手术技巧的改进、静脉高营养的应用、以及新生儿围手术期高质量的护理等方面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减少输注脂肪乳引起导管堵塞的护理方法。方法将105例行PICC置管术并因病情需要输注脂肪乳的新生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间断肝素注入PICC导管方法预防导管堵塞,观察组采用持续小剂量肝素注入PICC导管方法预防导管堵塞,对导管堵塞发生率进行比较观察。结果导管堵塞发生率,对照组为25.00%、观察组为7.54%,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用间断肝素注入方法与持续小剂量肝素注入方法在预防因输注脂肪乳引起的导管堵塞发生率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5.
妊娠合并梅毒患者及其新生儿的护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阐述了妊娠合并梅毒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提出了妊娠合并梅毒的预防及护理措施,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蒋晓阳  徐小玲 《现代护理》2006,12(15):1447-1448
目的探讨新生儿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汇总分析2001年1月~2004年12月312例住院新生儿医院感染监测资料。结果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生率为8.29%;感染部位主要以下呼吸道为首,其次是皮肤与软组织、口腔黏膜、眼结膜等。医院感染病例细菌培养常见细菌依次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副流感嗜血杆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亚种、真菌等;大部分为条件致病菌。早产儿、低体重儿、羊水污染、出生经产道吸入性窒息、大剂量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母婴同室、各种医疗护理操作、住院时间长是导致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针对各种相关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可减少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7.
总结1例胎龄23周,出生体重450 g的近存活期分娩儿的个体化护理措施,包括早期生命支持、发育支持护理、维持有效呼吸、早期营养管理、皮肤护理、预防和控制感染、母乳口腔护理与母乳喂养、锻炼离氧、训练经口喂养、家长参与式护理等.经过精心的治疗及护理,患儿顺利出院.  相似文献   

18.
The effect of intravenous ciprofloxacin (CPFX) on hospital-acquired pneumonia was examined. The subjects were 32 patients with hospital-acquired pneumonia classified as being in group I, group II, and group III, based on The Japanese Respiratory Society Guidelines for management of hospital-acquired pneumonia. None of the patients had received antibiotic treatment for the pneumonia. CPFX 300mg was intravenously infused twice daily for 3–14 days, and its clinical effect, bacterological effect, and side effects were examined. Intravenous CPEX was clinically effective in 21 of the 32 patients, with an efficacy rate of 65.6%. With regard to bacteriological efficacy, 4 of 5 strains of methicillin-sensitive Staphylococcus aureus, 2 of 3 strains of Klebsiella pneumoniae, 1 of 2 strains of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1 of 2 strains of Streptococcus agalactiae, 1 of 2 strains of Pseudomonas aeruginosa, 1 of 2 strains of Serratia marcescens, and the 1 strain of Klebsiella oxytoca were eradicated, with an eradication rate of 42.3% (11 of 26 strains whose fate was confirmed eradicated). Abnormal laboratory findings (side effects) were observed in 11 of the 32 patients (34.4%), but all side effects were mild. Based on the above data, intravenous CPFX may be the drug which should be recommended as the first choice for hospital-acquired pneumonia.  相似文献   

19.
高梭 《天津护理》1998,6(3):108-110
我院对1989~1995年4000名患病入院治疗的新生儿的哭声进行观察、分析、护理,认为:新生儿哭声为新生儿具有心理功能的表现;通过对其哭声分析发现规律性及特殊性;进行恰当的浅护理和深护理,实施身心全面护理,可以真正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新生儿继发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抢救及护理。方法对19例继发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婴的临床资料、抢救及护理的情况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通过积极的抢救及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19例中治愈12例,好转5例,未愈2例,抢救成功率89.47%。结论分析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各种病因,去除原发病是治疗该病的关键,积极抗休克、保温、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是抢救的重要措施。改善缺氧,适当适时应用抗凝药物和补充凝血因子有助于止血功能的恢复。细心及时地观察病情变化,精心的护理,为抢救成功提供有力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