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代迄今,围绕《伤寒论》方用桂枝“去皮”的问题,医家约有三种不同的认识。一是认为“去皮”二字属衍文或传抄之讹,如吴谦等云:“桂枝气味辛甘,全在于皮,若去皮是枯木矣。如何有解肌发汗之功?宜删此二字”(《医宗金鉴》);张山雷亦谓:“桂枝……其效在皮,而仲景仅去其皮,可悟传抄之谬”(《脏腑药式笺正》);二是认为“去皮”当去桂枝见有皮骨可辨之皮,如张隐庵说:“桂枝止取梢尖嫩枝,内外如一;若有皮者去之,非去枝上之皮也”(《伤寒论集注》);张锡纯亦云:“《伤寒论》用桂枝,皆注明去皮,  相似文献   

2.
李若萍  李慧云 《河南中医》1994,14(4):202-204
桂枝在《伤寒论》中组方达42首,仅次于甘草,用桂名方23首,诸药难及!凡注《伤寒论》无不解桂,但对桂枝误解之处尚有不少:如桂去皮,《医宗金鉴》按云“桂枝汤方,桂枝条下有去皮二字。夫桂枝气味辛甘全在于皮,若去皮是枯木矣,如何有解肌发汗之功?宜删此二字,后仿此”。陈修园《神农本草经读》云“桂枝条下有去皮二字,叶天士《临证指南》方中每用桂枝末(是桂枝木)甚觉可笑。盖仲景所用之桂枝只取梢尖嫩枝内外如一,若有皮骨者去之,非去枝上之皮也”。张廷模云:“凡用桂枝之方均强调去皮使用……所去之皮又谓之粗皮、上皮、皮上甲错等”。叶因朴解功能曰“仲景用桂去皮是取其气  相似文献   

3.
桂枝加芍药汤出自《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桂枝加芍药汤药用:“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六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生姜三两(切)”;此方再加大黄二两,则为桂枝加大黄汤。  相似文献   

4.
张仲景《伤寒论》113方,《金匮要略》226方,两书中含有桂枝的达77方之多,桂枝应用之广仅次于甘草。仲景凡用桂枝,皆注明去皮,令人费解,前人亦少有论及。笔者查考古代本草、方书类文献,发现仲景所用桂枝,不同于现今所用的桂枝,实为今之肉桂,去皮即为桂心。所谓去皮是指去除药材皮部外层之栓皮。兹浅议如下。《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但书中不见桂枝这一药名,虽然载有桂和牡桂,但无去皮的记载。后世诸家对桂的认识有所不同,对牡桂则多认为是木桂,与肉桂、桂枝为同一物,如《唐本草》。晋代郭璞释《尔雅·木桂》道:“今人呼桂…  相似文献   

5.
桂枝在仲景医著中有言去皮,亦有言不去皮;今人有说去皮缓和药性,有日不去皮提高药效。《中药炮制学》中桂枝炮制法之一却为“取原药材,除杂质,粗细分开……筛去碎屑”入药用。是现代人懒惰,省去工序,还是古人用药繁琐,究竟是桂枝去皮为好,还是不去皮为妙,孰是孰非?笔者认为:桂枝不应去皮。  相似文献   

6.
桂枝加大黄汤出自《伤寒论》第 2 79条 :“本太阳病 ,医反下之 ,因而腹满时痛者 ,属太阴也 ,桂枝加芍药汤主之 ;大实痛者 ,桂枝加大黄汤主之。”究竟何谓大实痛 ?大实痛是属太阴还是属阳明 ?古今诸多医家俱认为该方“大实”是实在阳明。桂枝加大黄汤是为表解太阳里泻阳明而设。笔者认为桂枝加大黄汤证病机为阳明大实之说于理欠妥 ,兹析如下。1 在仲景诸方中 ,不要一见大黄就认为是苦寒通大便。温习大黄的性味不难看出 ,大黄味苦性寒 ,除独行气分 ,更善走血分。《神农本草经》中大黄“味苦主下瘀血 ,血闭寒热 ,破瘕积聚……”《日华子本草》…  相似文献   

7.
李进业 《河南中医》2020,40(2):171-173
张仲景临证用药比较讲究,桂枝去皮为去其外层皮,但现代用的桂枝饮片去皮极难操作。"气之薄者桂枝也,气之厚者肉桂也",《伤寒杂病论》中治肾虚的崔氏八味丸、治"虚劳诸不足"的薯蓣丸以及天雄散诸方中均是用桂枝,内脏病变更适合用肉桂进行治疗,桂枝更适合治疗肢体经络病证。药理试验测得肉桂、桂枝二者挥发油的主要成分均为肉桂醛,肉桂的挥发油提取率为桂枝的2倍。现代用的桂枝是肉桂树的嫩枝(细长或幼嫩的枝条),切片切段后去皮是不现实的,且去皮后木芯所剩无几。现代用桂枝不去皮(此指全部皮层),而其疗效是明确而可靠的,肉桂、桂枝及桂枝汤类方在临床中大量使用,具有多种功效,广泛用于临床各科。所以,《伤寒论》中的桂枝基本等同于现代用的肉桂,而不是现代用的桂枝,其去皮也是去表面的木栓层。  相似文献   

8.
江怀筹 《河北中医》1998,20(2):115-116
桂枝加桂汤是汉代张仲景《伤寒论》中治疗“奔豚证”的方剂,即桂枝汤加重桂枝份量组成.原方为:桂枝五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桂满五两,所以加桂者,以能泄奔豚气也.前人认为本方具有“驱除寒毒,宣通经脉,运行气血,降泄水积”的作用,用治寒毒闭阻经络与积水上冲于心的“奔豚证”.笔者临证运用此方随证化裁,用治属于寒凝经脉,营卫气血不调畅之多种疾病,收到满意的效果.既扩大了该方治疗范围,又较好地体现了中医“异病同治”这一学术观点.兹举验案数则如下.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第279条云:“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历代注家大都认为“腹满时痛”是邪陷太阴;“大实痛”是胃肠有结滞。如柯琴《伤寒来苏集》认为,“是太阳转属阳明而胃实”,桂枝加大黄汤是“调胃之剂”;尤在泾《伤寒贯珠集》认为,“脾非自实也,因胃实而实也”,桂枝加大黄汤是“越陷邪而去实滞”;现中医院校统编教材亦认为是“腐秽积滞于肠而成”,桂枝加大黄汤“宣表邪通实滞”,并认为桂枝加大黄汤、桂枝加芍药汤是表里两解之剂。笔者认为以上诸说均欠妥…  相似文献   

10.
桂枝“去皮”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第一方第一药即桂枝三两(去皮),为何去皮?院校教材未作注解。《伤寒论》用桂枝43方次,均注明去皮(其中3方加减、1方后下未注明)。《金匮》用桂枝45方次,注  相似文献   

11.
韩杰 《山东中医杂志》2008,27(6):425-426
五苓散出自《伤寒杂病论》,由猪苓三分、泽泻一两三分、白术三分、茯苓三分、桂枝二分(去皮)五味药组成,具有健脾利水、通阳化气、解表之功。方中桂枝甘辛而温,入膀胱及肺经,辛甘可通阳化气,气行水亦行。《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认为:“用桂之辛温,宣通阳气,蒸化三焦,以行水也。”茯苓、猪苓甘淡,淡渗利尿,为利水除湿要药;泽泻甘寒,利水渗湿;  相似文献   

12.
<正> 近代名医张锡纯用药颇具特色,治肝尤有独到之处,简述如次。一、平肝逆妙用桂枝《神农本草经》谓桂枝降肺气能治咳逆上气,《伤寒论》载桂枝平冲降逆善治奔豚气。张氏承前贤之论,提出桂枝能治“肝气上冲之类”。如升陷汤后载案,一人年四十八,素患喘疾,因用力太过遂致反复发作,多方无效,疑为大气下陷作喘,方用升陷汤,其中柴胡、升麻、桔梗有碍于不纳气之证,“逆气上升者,多由于肝”,故以桂枝尖代之,以“引脏腑之真气上行,而又善降逆气”,数剂而愈。他认为硅枝“凡气之当升者遇之则升,气之当降者遇之则降”,“以其味辛,得金气而善平肝木,凡逆气之缘肝而上者,桂枝皆能镇之”,所谓“木得桂则枯也”。桂枝尚能舒肝,用治肝气郁结之胁痛,与柴胡之异,  相似文献   

13.
诊余随笔     
一、芍药甘草汤治腹痛《伤寒论》之芍药甘草汤,是一首柔肝缓急,治疗腹痛、手足拘挛疼痛的有名方剂,诚如《医学心悟》所云:“芍药甘草汤治腹痛如神”。有人认为该方是主治虚痛,如小建中汤重用芍药,治疗“虚劳里急……腹中痛……”;亦有人认为是治实痛,如《本经》称芍药“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名医别录》谓芍药能“通血脉、散瘀血”。实则张长沙用斯方治腹痛,虚实皆可,惟配伍不同耳。黄芪建中汤治“虚劳里急,诸不足”,芍、甘配饴糖、黄芪,是治虚痛者也;桂枝加大黄汤则是“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散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  相似文献   

14.
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出自《伤寒论·太阴病篇》第279条:“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河北中医》1980年4期13页谌桂娥同志“对《太阴病证治》的初步认识”一文,论及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的“表里双解”  相似文献   

15.
柴胡桂枝干姜汤见于《伤寒论》第147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药物组成:柴胡(半斤),桂枝(去皮,三两),干姜(二两),栝蒌根(四两),黄芩(三两),牡蛎(熬,二两),甘草(炙,二两)。  相似文献   

16.
桂枝解     
教科书多把桂枝归为辛温解表药,但经方派用其主治多种病证,可知不仅限于解表。 《伤寒论》113首方中有桂枝者约占其半,而书中第一个处方即桂枝汤,用于治疗汗出、恶风、发热的中风之证。桂枝有辛温发汗解表作用,这是无疑的,但不能忽视它的其它功能。考桂枝,《神农本草经》谓:“桂枝,味辛,温。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张锡纯对桂枝深有研究,认为:“桂枝,味辛微甘,力善宣通,能升大气,降逆气……而本经论牡桂(即桂枝),开端先究其主咳逆上气,似又能降逆气为桂枝之特长,诸家本草鲜有究其能降逆气者,是用桂枝而弃其所长也…  相似文献   

17.
林家坤 《河南中医》2001,21(6):31-32
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载于《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篇。“本太阳病 ,医反下之 ,因而腹满时痛者 ,属太阴也 ,桂枝加芍药汤主之 ;大实痛者 ,桂枝加大黄汤主之。”(2 79条 )对此两方的作用 ,历代医家甚少提出异议 ,多认为桂枝加芍药汤是解表和脾之剂 ,桂枝加大黄汤为解表攻下之方。在此 ,笔者试就两方作用问题 ,略陈管见 ,以就正于同道。1 桂枝加芍药汤能否解表的问题桂枝加芍药汤是由桂枝汤加重芍药的用量衍变而来 ,据此 ,有的医学家认为本方有解表调中之用。如《医宗金鉴》云 :“本太阳中风 ,医以桂枝汤发之而反下之 ,因而邪陷入…  相似文献   

18.
许志强 《陕西中医》1996,17(2):86-86
<正> 麻黄一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为医家临床必不可少和不可多得之要药。笔者临床运用此药,有些独特心得,认为麻黄发汗逊于桂枝,现陈述于下,仅作抛砖引玉之用。 麻黄发汗逊于桂枝 麻黄:苦、辛、温、入肺、膀胱经,有发汗、平喘等功用。自《伤寒论》一书中收载麻黄汤方后,历代本草都记述麻黄的发汗作用远较桂枝为强。《伤寒论》各家注释也说:“无汗用麻黄,有汗用桂枝”。历代至今医家均持麻黄为发汗峻药之观点,且认为麻黄汤为发汗之峻剂,有仅用1剂,不用2剂;有畏麻黄,而速之高阁。唯恐其发  相似文献   

19.
桂枝是经方第一要药。历代医家对经方桂枝之用,多有探讨及阐发。笔者仅就医家关于桂枝应用有争论的几个问题,谈谈个人的学习体会,请同道指正。桂枝的通阳功用问题桂枝:性温,味辛甘。是《伤寒论》具有代表性的助阳药。《伤寒论》112方,用桂枝者43方,占总数38%以上。足见其在经方用药中的重要位置。关于桂枝的功效应用,历代本草均有论述,以《本经疏证》论之最详,指出桂枝“其用之道有  相似文献   

20.
<正>桂枝茯苓丸出自张仲景《金匮要略》,由桂枝、茯苓、丹皮、芍药、桃仁5味中药等量组成,用于治疗"妇人癥病"。纵观仲景方之桂枝,虽然没有形态描述,却大都标注"去皮"二字,可是当今桂枝若去皮,则成桂木。究竟仲景方中桂枝为何"去皮"?值得探讨。此外,201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收载了桂枝茯苓丸与桂枝茯苓胶囊[1]984-985两个品种,胶囊剂由丸剂改变剂型而来。然而,两个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