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肿瘤转移抑制相关基因nm23-H1,转移相关基因CD44v6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表达与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201例甲状腺乳头状癌、30例甲状腺良性病变及30例正常甲状腺组织中nm23-H1和CD44v6的表达情况。结果:1)nm23-H1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的表达阳性率62.7%,明显低于良性病变组和正常组(P<).01或P<0.05)。有转移组nm23-H1的阳性率为54.5%,明显低于无转移组(75.0%),其蛋白表达与颈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2)CD44 v6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的表达阳性率为71.1%,明显高于两对照组(P均<0.01)。有转移组CD44v6的阳性率为79.3%,明显高于无转移组(58.5%),其蛋白表达与颈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3)甲状腺乳头状癌中nm23-H1和CD44v6表达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nm23-H1阴性表达伴CD44v6阳性表达的患者发生颈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大。结论:nm23-H1和CD44v6的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颈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nm23-H1和CD44v6的表达在淋巴结转移中起协同作用,两者的表达失衡可能与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生颈淋巴结转移有密切关系。因此,检测nm23-H1和CD44v6可能作为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颈淋巴结转移潜能的有价值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
CD44V6表达与肺癌转移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观察CD44V6在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肺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85例原发性肺癌进行免疫组化研究。结果 在小细胞肺癌(SCLC)中,末见CD44V6表达。在Ⅰ、Ⅱ、Ⅲ、Ⅳ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CD44V6的阳性表达率分别30.0%、52.4%、64.0%和84.2%。Ⅲ、Ⅳ期和Ⅰ、Ⅱ、期之间CD44V6表达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Ⅳ期和Ⅰ、Ⅱ、Ⅲ、期之间CD44V6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5)。肺癌伴淋巴结转移者的CD44V6表达同于末发生淋巴结转移者(X∧2=7.25,P<0.01)。Ⅲ、Ⅳ期转移灶之间CD44V6表达无显著性差异(X∧2=2.27,P>0.05)。CD44V6表达与肺癌组织分化程度有关,与病理类型及临床参数无关。结论 CD44V6表达与肺癌分期密切相关,CD44V6阳性表达者易发生淋巴结转移,预后差。  相似文献   

3.
nm23-H1与CD44v6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nm23-H1与CD44v6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47例NSCLC 标本中nm23-H1、CD44v6的表达.结果全组nm23-H1阳性率为62.6%(92/147),其中Ⅰ+Ⅱ期与Ⅲ+Ⅳ期,N0组与N1~3组间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高、中分化组与低分化组,腺癌与鳞癌,生存期低于3年组与生存期超过3年组间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CD44v6阳性率为63.9%(94/147),其中Ⅰ+Ⅱ期与Ⅲ+Ⅳ期,N0组与N1~3组间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高、中分化组与低分化组,鳞癌与腺癌,生存期低于3年组与生存期超过3年组间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nm23-H1(+)CD44v6(-)者的预后明显好于nm23-H1(-)CD44v6(+)(P<0.01).结论 nm23-H1和CD44v6的表达与NSCLC的分化程度、病理类型及预后密切相关,与PTNM分期及淋巴结是否转移无关.nm23-H1(+)CD44v6(-)者比nm23-H1(-)CD44v6(+)的预后佳.  相似文献   

4.
P-gp、GST—π、p53和CD44v6在肺癌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药耐药基因(MDR)产物P-糖蛋白(P-gp)、谷胱甘肽-S-转移酶π(GST-π)及p53、CD44V6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相互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方法检测60例肺癌组织中p-gP、GST-π和p53、CD44v6的表达情况。结果①肺癌组织中P-gp、GST-π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3.3%、66.7%。GST-π和P-gp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率分别为69.8%和73.6%,在小细胞肺癌(SCLC)的阳性表达率均为14.3%,两者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GST-π和P-gp在肺腺癌中的表达明显高于肺鳞癌和小细胞癌组(P〈0.05,P〈0.01)②CD44v6在肺癌的阳性表达率为65.0%,在有淋巴结转移组的表达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③P-gp和GST-π在肺癌中的共表达率为41.7%,P-gp表达和GST-π表达呈正相关性(P〈0.05)。P-gp和p53在肺癌中的共表达率为48.3%,P-gp表达和p53表达呈显著正相关性(P〈0.01)。结论P—gp、GST—π和p53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对肿瘤的耐药起重要作用,CD44v6是预测肺癌侵袭转移及估计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5.
P-gp 、GST-Л、p53 和CD44v6 在肺癌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多药耐药基因(MDR)产物P-糖蛋白(P-gp)、谷胱甘肽-S-转移酶π(GST-π)及p53、CD44V6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相互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方法检测60例肺癌组织中p-gP、GST-π和p53、CD44v6的表达情况。结果①肺癌组织中P-gp、GST-π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3.3%、66.7%。GST-π和P-gp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率分别为69.8%和73.6%,在小细胞肺癌(SCLC)的阳性表达率均为14.3%,两者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GST-π和P-gp在肺腺癌中的表达明显高于肺鳞癌和小细胞癌组(P〈0.05,P〈0.01)②CD44v6在肺癌的阳性表达率为65.0%,在有淋巴结转移组的表达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③P-gp和GST-π在肺癌中的共表达率为41.7%,P-gp表达和GST-π表达呈正相关性(P〈0.05)。P-gp和p53在肺癌中的共表达率为48.3%,P-gp表达和p53表达呈显著正相关性(P〈0.01)。结论P—gp、GST—π和p53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对肿瘤的耐药起重要作用,CD44v6是预测肺癌侵袭转移及估计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6.
CD44和nm23基因在滋养细胞肿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转移促进基因CD44和转移抑制基因nm23在预测滋养细胞肿瘤转移能力方面的意义。方法: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57例滋养细胞疾病组织蜡块的CD44v6和nm23H1的表达情况。结果:57例滋养细胞疾病的石蜡标本中,nm23H1和CD44v6表达阳性率在葡萄胎组与滋细胞肿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CD44v6表达阳性率在恶性滋养细胞肿瘤的临床I期和Ⅱ-Ⅲ期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nm23H1的缺失和CD44v6过表达与滋养细胞肿瘤的恶性程度密切相关,CD44v6对预测滋养细胞肿瘤远处转移具有较高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探讨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CD44蛋白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42例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及35例鼻腔鼻窦鳞状细胞癌CD44s、CD44V6及p53蛋白的表达。结果:(1)CD44s在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及鼻腔鼻窦鳞状细胞癌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5.7%(36/42)和37.1%(13/35),两组表达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2)CD44V6在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及鼻腔鼻窦鳞状细胞癌表达阳性率分别为45.2%(19/42)和22.8%(8/35),两组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5);(3)p53在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及鼻腔鼻窦鳞状细胞癌表达阳性率分别为21.4%(9/42)和51.4%(18/35),亦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CD44蛋白在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高度表达,在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恶变过程中可能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8.
CD44v6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CD44v6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评估其在胃癌预后中的地位。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TM法,检测42例远隔癌灶部位“正常”胃粘膜和188例手术切除的胃癌组织中CD44v6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对预后的影响。结果:CD44v6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率为67.6%,明显高于远隔癌灶部位“正常”胃粘膜的表达(9.5%)(P<0.01),并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表明CD44v6表达与总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均显著相关(P<0.01),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脉管侵犯、TNM分期和CD44v6表达是影响胃癌患者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结论:CD44v6在胃癌组织中具有较高的表达,有可能成为判断胃癌预后的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9.
秦世成  宋镇  何海燕 《肿瘤学杂志》2020,26(10):922-925
摘 要:[目的]分析下咽癌组织中肿瘤抑制基因 nm23-H1和转移相关基因 CD44v6的表达情况及其意义。[方法] 60例下咽癌(其中30例有颈部淋巴结转移,30例无颈部淋巴结转移)及30例癌旁组织纳入分析,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nm23-H1和CD44v6的表达情况。[结果] Nm23-H1在下咽癌组的表达阳性率为53.33%,较癌旁组织组(90.00%)明显偏低(P<0.05);有颈部淋巴结转移下咽癌组(40.00%)、无颈部淋巴结转移下咽癌组(66.67%)及癌旁组织各组间nm23-H1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CD44v6在下咽癌组的表达阳性率为76.67%,较癌旁组(56.67%)明显高(P<0.05);有颈部淋巴结转移组CD44v6阳性率(90.0%)较无转移组(63.33%)明显高(P<0.05)。下咽癌组织中nm23-H1和CD44v6表达呈负相关(P<0.05)。[结论] 下咽癌中 nm23-H1表达下调可促使下咽癌发生、推动肿瘤发展及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CD44v6表达上调可使肿瘤的发展及转移加速。两者的表达失衡与下咽癌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并且可能起协同作用。因此,联合检测nm23-H1和CD44v6对判断下咽癌的颈部淋巴结转移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CD44v6蛋白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预后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CD44v6蛋白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并探讨其能否成为乳腺癌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应用EnVision^TM免疫组化法,回顾性分析100例女性浸润性导管癌石蜡组织CD44v6的表达。结果:CD44v6在乳腺癌中表达的阳性率为66%。CD44v6的表达与患者淋巴结转移状况、临床分期密切相关。Kaplan-Meier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CD44v6低表达患者的五年、十年生存率分别为82.76%,78.37%。而CD44v6高表达的患者的五年、十年生存率分别为64.1%、49.88%,两者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55)。结论:CD44v6蛋白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相关,可能作为有意义的预后指标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11.
雷公藤地上部分的致突变性和致畸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与方法:用染色体畸变试验,微核试验及致畸试验对雷公藤地上部分进行致突变性和致畸性研究。结果:染色体畸变试验和微核试验均为阴性结果。在致畸试验中,虽未见明显致畸作用,但高剂量组(271μg/ kg·bw) 对胚胎发育有一定的毒性作用,死胎率明显增加。结论:应对孕妇的用药安全性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12.
雷公藤地上部分的致突变性和畸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与方法:用染色体畸变试验,微核试验及致畸试验对雷公藤地上部分进行致突变性和致畸性研究。结果:染色体畸变试验和微核试验均为阴性结果。在致畸试验中,虽未见明显致畸作用,但高剂量组(271μg/kg.bw)对胚胎发育有一定的毒性作用,死胎率明显增加。结论:应对孕妇的用药安全性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13.
食管贲门癌术后胸胃排空障碍的成因和预防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探讨食管贲门癌术后胸胃排空障碍的成因和预防措施。方法食管贲门癌手术1547例,发生胸胃排空障碍15例,均为上腹、右胸、左颈吻合。手术方式由术中将食膈孔扩张至4指使胃通过时充分舒张,改为行食膈孔处切断部分膈肌。结果行食膈孔处切断部分膈肌,术后未发生胸胃排空障碍。结论胸胃排空障碍与迷走神经切断致胃解剖位置变化而影响胃十二指肠压力梯度和胃窦部功能及胃泌素分泌的功能有关,也与常规扩张食膈孔后膈肌自行回缩、膈肌重建过紧、胸胃远端呈“S”型扭曲、幽门位于膈肌以上使十二指肠呈关闭状、胃扭曲和术后粘连等机械性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4.
吕宝忠 《肿瘤》1995,15(5):376-383
癌瘤形成是一个涉及瘤的起始、促进、转变、演进和建成的多阶段过程。与人癌危险(cancerrisk)有关的致癌因子,有的已知,有的尚不清楚,包括遗传易感性,以及职业的、环境的、和生活方式等因子。可疑致癌因子与癌危险之间的联系通常是用经典流行病学方法来研究,就是将受到暴露的一组人群与年龄性别配对与未受到暴露的对照组比较。即使用此法证实有联系,但仍得不到其中的因果关系。况且,经典流行病学技术用以估计个体的癌危险,其应用性是有限的。分子流行病学是一新兴领域,着重于用分子遗传学和生化技术来评估个体的癌危险。它能在临床症状发生前,就能用生物学标志来鉴定癌危险,行施有效的干预。从体内外实验模型,综合基因结构、功能和异常的知识,并建立一系列与分子的和遗传的损伤,以及与瘤诊断和预后测定有关的生物学标志,分子流行病学潜在地帮助人们获知人类健康和疾病的更高认识,从而可更适当地推论到更大的人群中去。本文试图用概念图式介绍关键方法,来阐明这些原理,并提供如何用特定的研究技术来探讨前列腺细胞转化和癌变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碳酸锂对环磷酰胺的抑瘤及毒副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观察碳酸锂(Li2CO3)对环磷酰胺(CP)的抑瘤作用和毒副作用的影响。按标准方法对每只小鼠进行肿瘤(肝癌H22、肉瘤S180)接种。Li2CO3[20、40mg/kg.dig,连续10天。CP(90、180mg/kg)一次iP。结果显示:Li2CO3与CP联合应用可显著提高抑瘤率,增加荷瘤鼠的外周血白细胞(WBC)数和降低骨磷嗜多染红细胞(PCE)的微核率(MNF)。提示Li2CO3能明显增强C  相似文献   

16.
作通过对79例青年食管癌和贲门癌诊断治疗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讨论,总结了其病程短、发展快、易扩散转移、肿瘤分化差即恶性程度高的临床病理特点。提出了诊断中要改变过去认为青年人食管高贲门高发生率低的观念,防止漏诊误诊,并论述了手术适应症的选择与手术切除率的关系,认为青年人食管癌贲门癌手术适应症的选择主要应考虑手术能否切除病灶,而判断肿瘤的外侵程度要比肿瘤的长度更为重要,在手术掌握上青年组要比中老年组指征放宽。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16例嗅神经母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疗效,方法:复习16例的全部病例资料,组织切片;按kadish分期分成A,B,C三期,分析其疗效。结果:kadish分期A,B,C三期各种治疗总的5a生存率分别为100%,33%和12.5%。结论:嗅神经母细胞瘤疗效与临床分期有关,治疗以放射治疗或手术加放疗最理想。  相似文献   

18.
鼻咽鼻腔癌变化学预防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海英  卢圣贤 《癌症》1991,10(2):89-92
本文用我们过去建立的鼻咽鼻腔癌前与癌变的模型研究中药抗癌乙、三合剂、维胺酯及芦笋对鼻咽鼻腔癌变的影响。用Wistar大鼠300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七组:(A)对照组;(B)三合剂预防组;(C)三合剂治疗组;(D)抗癌乙治疗组;(E)抗癌乙预防组;(F)抗癌乙+维胺酯联合作用组;(G)芦笋组。各组动物均按40mg/kg的二亚硝基哌嗪(DNP)剂量,每周两次皮下注射,共14次,诱发癌变,预防组在开始给DNP前一天给药,治疗组在注射DNP 14次,诱发鼻腔粘膜不典型增生后一天给药。(A)至(G)组分二批处死。结果表明:抗癌乙片对DNP诱发大鼠鼻腔癌变具有预防和治疗作用,癌变率由对照组60%下降至预防组36.5%和治疗组24.1%;抗癌乙片中的三成分组成的三合剂亦具有明显的抑制癌变的作用。癌变率由对照组60%下降至预防组46.0%和治疗组31.4%;抗癌乙和维胺酯对癌变具有协同抑制作用,作用效果比单纯用抗癌乙好,癌变率由对照组60%下降至29.1%;以上各组与对照组比均有统计学的显著意义,而芦笋原汁对癌变的抑制作用不及抗癌乙和三合剂。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c-myc、Ha-ras癌基因在人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恶性程度和临床特性的关系。方法应用地高辛(Dig)标记的cDNA探针对51例膀胱移行细胞癌石蜡切片进行c-myc、Ha-rasmRNA原位杂交检测。结果c-mycmRNA阳性表达率为62.75%(32/51),Ha-ras为70.59%(36/51)。两者阳性率或阳性强度随恶性程度升高而增加。在临床分期较高的肿瘤中,两者亦呈高表达。结论c-myc、na-ras癌基因参与人膀胱移行细胞癌恶性转化过程,其异常表达可能与恶性程度及肿瘤浸润程度也有关系。  相似文献   

20.
hTRT和C-myc的表达在食管上皮增生和癌变过程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食管粘膜上皮癌变过程人端粒酶反转录酶(hTRT)和C-myc蛋白的表达,并探讨其与食管癌发生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观察70例食管癌切除新鲜标本的上切缘正常粘膜,癌旁食管粘膜上皮和食管原位癌组织中hTRT和C-myc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hTRT和C-myc在增生和恶变的食管粘膜上皮细胞表达,两者在食管癌变过程显示相同的分布模式。结论:端粒酶hTRT和C-myc蛋白的表达与食管粘膜上皮的恶性转化密切相关,端粒酶hTRT的重新激活和C-myc的上调表达可能在食管癌的组织发生中起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