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5 毫秒
1.
王淑娟  林祥灿 《山东医药》2014,(25):100-102
Tako-Tsubo心肌病( TTC)又称Tako-Tsubo综合征、心尖部气球样变综合征、应激性心肌病、伤心综合征、左室心尖球囊综合征等。由日本学者 Sato等[1]于1990年首次报道,其主要诱因为心理或躯体应激,临床表现为胸痛、心电图ST-T改变、可逆性左室功能障碍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正常。现将TTC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应激性心肌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激性心肌病,又称为Tako-Tsubo综合征、Tako-Tsubo心肌病、心尖部气球样变综合征(apical ballooning syndrome,ABS)等,是1990年Sato等[1]首次报道的,其主要特征为一过性心尖部室壁运动异常,呈气球样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国Takotsubo综合征(TTS)患者的临床特征和诊治现状。方法该研究为病例汇总分析。在万方数据、中国知网、华艺台湾学术文献数据库、维普科技期刊中文数据库, 以"Tako-tsubo""Takotsubo""Tako-tsubo心肌病""Takotsubo心肌病""Tako-tsubo综合征""Takotsubo综合征""Tako-tsubo样心肌病""Takotsubo样心肌病""Tako-tsubo cardiomyopathy""Takotsubo cardiomyopathy""应激性心肌病""心尖部气球综合征""心尖气球综合征""心尖部气球样变""心尖气球样""心尖球形综合征""心尖球囊样综合征""心尖球囊样综合症""心尖球形"为关键词, 检索2007至2018年中国学者发表的TTS病例。采用2018年《TTS国际专家共识》中的诊断标准纳入病例, 并排除资料不全或诊断存疑的病例。对起病时心电图呈非ST段抬高的TTS患者进行InterTAK诊断评分。根据2016年欧洲心脏病学会TTS专家共识的危险分层将纳入病例分为低危组和高危组, 对两组患者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研究...  相似文献   

4.
应激性心肌病(SCM),又称为Tako-Tsubo综合征、Tako-Tsubo 心肌病(TTC)、心尖部气球样变综合征(ABS)等,Sato等[1]于1990年首次报道,其主要特征为一过性心尖部室壁运动异常,呈气球样变.应激性心肌病的心室扩大及异常室壁运动具有可逆性,预后良好.其发病前多有精神或躯体应激事件,临床表现类似急性心肌梗死,但冠状动脉造影未发现有意义的狭窄.由于这种综合征在发作时行心室造影检察,显示的左心室收缩期形态与日本渔民用以捕捉章鱼的工具“章鱼罐”的形状类似,故也将其称为章鱼罐综合征.大部分患者发病前均遭受严重的精神或躯体应激,故又称该病为应激性心肌病.  相似文献   

5.
心尖球囊样综合征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尖球囊样综合征(apical ballooning syndrome,ABS)是指一组有胸痛症状,心电图ST-T改变,心肌酶轻度升高,临床表现类似急性心肌梗死,左室造影为可逆性心尖球囊样室壁运动异常,无冠状动脉阻塞等为特点的综合征,是新近认识到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往往与急性冠脉综合征混淆.  相似文献   

6.
心尖球囊样综合征是指临床表现类似于急性心肌梗死,左室造影或者超声心动图出现左室心尖部室壁运动障碍,收缩末期呈球囊样,而冠状动脉造影排除冠状动脉狭窄的一类综合征。本文对其临床特点、病因和发病机制、病理特点等进行综述,以期引起临床关注。  相似文献   

7.
心尖球囊样综合征是指临床表现类似于急性心肌梗死,左室造影或者超声心动图出现左室心尖部室壁运动障碍,收缩末期呈球囊样,而冠状动脉造影排除冠状动脉狭窄的一类综合征.本文对其临床特点、病因和发病机制、病理特点等进行综述,以期引起临床关注.  相似文献   

8.
<正>Tako-Tsubo心肌病(TC)于1990年首先由日本学者左藤(Sato H)等报道并命名,本病亦称为左室心尖部球囊综合征(ABS)或应激性心肌病(Stress Cardiomyopathy,SC),TC多由各种应激所促发,好发于更年期后妇女,临床以突发胸痛、心电图ST段抬高/T波改变与心肌损伤标志物阳性为特征,故酷似急性心肌梗死。2006年美国心脏病协会(AHA)心肌  相似文献   

9.
心尖球囊样综合征是指有胸痛症状,心电图有ST-T改变,心肌酶轻度升高,临床表现类似急性心肌梗死,左心室造影或超声心动图示左心室心尖部室壁运动减低或消失,伴基底部运动增强,收缩末期呈球囊样,而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一组疾病。本科近遇心尖球囊样综合征患者1例,现报道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患者,女,55岁。因持续胸痛2d于2007年05月22日入院。患者因家中遇窃后第2天突发胸闷、胸痛,向左肩部放射,伴有出冷汗,恶心、呕吐。患者发病来大、小便正常,体重无明显减轻。患者否认有心肌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嗜铬细胞瘤、心肌炎病史。个人史无特…  相似文献   

10.
1995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心肌病定义为"伴心功能不全的心肌的疾病".原发性心肌病包括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限制型心肌病、致心律失常型右心室心肌病和未定型心肌病(如左心室致密化不全、心尖气球综合征等);继发性心肌病包括缺血性心肌病、中毒性心肌病(如乙醇性心肌病)、围生期心肌病等.[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静息心电图正常的心绞痛病例特点,本研究对120例心绞痛患者静息心电图和冠状动脉造影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提高临床诊断冠心病水平,降低漏诊和误诊.  相似文献   

12.
吸烟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且也是患者唯一能够自我控制的致病因素。许多心血管医生已经认识到吸烟的危害和戒烟干预的重要性,但尚缺乏相应的戒烟知识和戒烟技巧。本共识通过全面总结吸烟的危害和戒烟的益处,  相似文献   

13.
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HUA)常与传统的代谢性心血管危险因素伴发,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代谢异常的一种标记。近30年来,多项大规模观察性研究,共有约40余万例以上的观察对象,采用多因素回归和COX风险回归分析,一致证实HUA是心血管疾病发病和预后的危险因素。目前尚没有大规模临床研究证实,降低血尿酸与心血管风险下降有关,但鉴于高尿酸与血管、心脏、肾脏不良预后密切相关,HUA的防治受到关注。  相似文献   

14.
64排螺旋CT的问世,开创了心血管疾病无创诊断的新纪元.2005年11月西门子公司正式将双源CT (Dual Source CT,DSCT),这一划时代的影像学诊断产品展现在世人面前,使得冠脉CT (CTA)在冠状动脉检查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冠脉CTA已成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患者常规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5.
血糖异常的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冠心病(CHD)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糖尿病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美国心脏病协会在1999年将糖尿病列为冠心病等危症。有研究表明.血糖升高是冠心病患者预后的预测指标之一。本研究对248例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血糖异常的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特点,为临床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冠状动脉造影(CAG)是目前诊断冠心病最常用和最重要的手段,是进一步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或冠脉搭桥术(CABG)的金标准。但是随着对冠脉血流动力学及病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单纯冠脉造影提供的形态学已不能满足临床对狭窄病变解剖特征和生理功能评价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心肌灌注不足,冠脉血流量下降引起心肌细胞缺血、缺氧而导致心功能障碍。冠心病心绞痛是在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基础上,心肌急剧、暂时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临床常见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不稳定型心绞痛冠脉内斑块不稳定,易破损,继发血栓形成及血管挛缩,使心肌供血减少,易进展为心肌梗死。  相似文献   

18.
血管内皮细胞为内分泌器官,它通过合成和释放一系列血管活性物质和细胞因子(如一氧化氮、内皮素、前列环素、缓激肽、血管紧张素Ⅱ等)调节血管紧张度,抑制血小板聚集及白细胞黏附,抗凝血和血栓形成,以及调控血管新生等。其中内皮素(endothehn,ET)是内皮细胞分泌的最重要的缩血管物质,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将对内皮素在冠心病中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冠状动脉钙化(CAC)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特异性标志,也是粥样斑块负荷程度的标志。冠脉钙化程度与冠脉管腔狭窄程度存在一定相关性,冠脉钙化对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具有独立影响。随着各种无创心血管检查技术的进步,冠状动脉钙化的检测和度量更为精确可靠,因此,对冠状动脉钙化的研究有利于早期针对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的干预。  相似文献   

20.
心血管疾病是当今威胁女性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是导致中国女性死亡的首位原因。1999年,美国心脏病协会(AHA)第一次发表的女性心血管病预防建议,提高了美国民众对女性心血管疾病的公众意识,并促进了预防和治疗的进步。2007年,心血管疾病每分钟仍会导致一名美国女性死亡。2011年,AHA对女性心血管病预防指南进行了更新,并将“循证为基础”转化为“效果为基础”的指南,更加关注预防治疗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